第6章 競選政治與打造希特勒私生活形象

在1932年春季的總統大選中,納粹黨發現了希特勒私生活的對外宣傳價值。競選期間,當時帝國第二大政黨領導人希特勒的競爭對手是年邁的在任總統保羅·馮·興登堡(此人被德國人尊崇為坦能堡會戰英雄)和共產黨領導人恩斯特·台爾曼。當年3月13日德國選民踴躍投票,使興登堡以超過700萬張選票的優勢遙遙領先,也使期望希特勒被送上總統寶座的納粹黨陷入絕望。然而由於興登堡未能獲得絕對多數,第二個月必須舉行決勝選舉。正是在這兩次總統大選期間,納粹黨運用了一種全新的宣傳表現策略。儘管希特勒會輸掉下一輪選舉,但是這次選舉宣傳運動加上日益惡化的經濟危機的影響,使得希特勒又進一步贏得了德國民眾的支持,奪得選票200多萬張,即三分之一的選民支持希特勒。元首的私生活形象被證明具有廣泛的號召力,因此成為納粹黨在未來歲月中運用的主要競選宣傳手段。

早期納粹黨對外宣傳活動的重點是希特勒作為民眾鼓動者和激進政治運動領導人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此番以元首私生活作為新的宣傳重點標誌著競選策略發生明顯變化。在1932年舉行的那輪決勝選舉中,出於撒大網的需要,納粹黨把對外宣傳重點放在了突出表現本黨競選人的個人優點上:希特勒年輕有為,幹勁十足,乘坐飛機在德國各地開展競選活動,廣為人知。所有這些均成為重要宣傳賣點。針對84歲老邁冷漠、享有貴族榮譽、頗顯貴族氣派的興登堡總統,納粹黨則推出本黨具有現代思想和個人魅力的總統競選人希特勒。他乘坐飛機前往德國各地,同選民們直接見面。納粹黨最為大膽的做法也許就是讓希特勒的私生活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以突出強調其道德仁義個性,以此把在第一輪投票中大力支持興登堡的那些資產階級選民和婦女爭取過來。

考慮到希特勒私生活的具體情況,這確實是一個大膽的舉措。他本是一個中年單身漢,幾乎舉目無親,更沒有廣為人知的浪漫韻事。1931年9月他的外甥女格莉·勞巴爾在舅舅的慕尼黑公寓開槍自殺後,有關希特勒私生活和性行為的流言蜚語突然間鬧得滿天飛。在1932年發生重大轉變之前,納粹黨公關宣傳人員或者迴避或者壓制有關希特勒私生活的各種傳言逸事。此後,納粹黨一邊繼續壓制可能損害希特勒聲譽的報道,一邊開始打造本黨意向中的希特勒私生活形象。“希特勒私下其人”的形象要被重新塑造為一種寶貴財產,而不是本黨的累贅。

海因裡希·霍夫曼拍攝的取名為《不為人知的希特勒》(1932年)的影集宣告了元首形象的改變。這本影集於1932年3月中旬,即總統大選第一輪過後不久問世。儘管這本影集醞釀構思較早,而且有可能還是獨立作品,但仍然被用作納粹新一輪競選運動中的有效工具,旨在通過新近發現的“私下裡的希特勒”形象爭取更加廣泛的公眾支持。霍夫曼作為希特勒的御用攝影師有機會廣泛地接觸這位德國領導人。他從數千張可自由支配的照片中精選出100張來概括反映希特勒的私人生活。

在影集封面上,我們看到希特勒身穿巴伐利亞夾克衫,頭戴軟邊帽,躺臥山坡的草叢中,身邊有一隻愛犬相伴(見圖3)。這張照片同影集書名一道向讀者表明,攝影師的鏡頭將會展示一個不一樣的希特勒,從而就像影集護封上的說明文字所說的那樣,滿足“千百萬追隨者”的“熱切願望”,使他們更多地瞭解希特勒的私生活,及其“廣泛的興趣和才能”。影集中的說明文字還特別聲明霍夫曼攝影作品的“文獻記錄式的真實性”。這樣說不僅是為了在展現私下裡的希特勒這方面給自己壯膽打氣,而且也是為了反駁有些評論者的不敬之詞。事實上,正如德國人在戰後所瞭解到的那樣,霍夫曼拍攝的希特勒私生活影集嚴重失實,而且經過大幅度編輯,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例如,愛娃·布勞恩不會出現在第三帝國時期這樣的宣傳畫面上,儘管到1936年她已經成為希特勒核心集團的重要成員。

影集護封上的說明文字還進一步表明這本影集將用作希特勒《我的奮鬥》一書的形象補充讀物。影集開始部分帶有生平傳記性質,好像一部家庭影集,展現了希特勒嬰兒時期拍攝的照片,他出生住宅的照片,父母的照片,上學當兵時拍攝的照片,作為演講家和政治家嶄露頭角時拍攝的照片。霍夫曼在記錄希特勒的當代生活時收入了各種照片,大多數看上去好像是抓拍的快照,展現著希特勒在各種活動中的形象。這些活動有些屬於私人性質,還有些則是希特勒從事政治活動時的外圍次要片段,如在去外地演講途中停下來吃頓戶外野餐,或者同一位走近希特勒汽車的工人聊天。其中展現城市風光背景的照片相對較少。相反,希特勒所謂的私生活大部分都以鄉村田野為背景。許多希特勒閒暇時拍攝的照片均以上薩爾茨堡為背景;雖然描繪了瓦氏小木屋,但是沒有配上相應的照片。休閒照片中的希特勒或同愛犬在山中漫遊,或在室外看報讀書,散步,或同鄰居的小孩聊天,身穿便裝(包括吊帶花飾皮褲)。此處的說明文字寫道,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浮躁”,希特勒可以放鬆休閒,擺脫政治鬥爭所帶來的“緊張壓力”。儘管以私生活為由頭,但是這些展現希特勒放鬆休閒,有時面帶微笑的形象絕非與政治無關。在一張照片中,希特勒坐在草叢裡讀報,咧嘴大笑,旁邊的說明文字顯示希特勒被敵對報刊上登載的有關他本人的“寓言故事”逗樂了:“香檳宴會,猶太女友,豪華別墅,法國鈔票……”影集的觀賞者在希特勒目光的凝視下,也被邀請共享這一親密時刻,與希特勒一起開懷大笑。

在更深層次上,這本影集整體為政治目的服務,要通過私生活這個載體,把希特勒重新塑造成一個“好人”。希特勒青年團頭目,霍夫曼的女婿巴爾杜爾·馮·席拉赫在影集前言中將這意圖表露得非常明白。席拉赫在前言中寫道,德國民眾要求他們選出的領導人無論在處理公務時,還是在私生活當中,都要持有同樣崇高的道德價值觀。席拉赫聲稱,這兩個優點希特勒兼而有之,從而使他躋身於德國最受崇敬的傑出人士之列(其中包括詩人歌德和腓特烈大帝)。“我要指出的兩個特點,我認為是希特勒身上所體現出的兩個最突出的特點,這就是力量與善良。這本影集中赫然展現出的正是這兩種品質。”席拉赫期望揭示了希特勒“個人經歷”的這些照片會在納粹黨之外找到更多的欣賞者,它們所表達的情感也是那些多年來為希特勒效力,從而學會愛戴他的人士內心的情感。席拉赫以偽宗教的口吻承諾,希特勒的秘密定會顯現給那些“以坦蕩的心懷把這些照片當作懺悔禱文來讀的讀者們”,即是說“此處展現的不僅僅是一位令人振奮的領袖,也是一位偉大而善良的人物”。

德國人知道希特勒是一位極端反猶太主義者,被定罪的叛徒,街頭暴徒准軍事力量頭目。那麼,席拉赫和霍夫曼又如何將希特勒重新解說為“好人”呢?簡而言之,他們這樣做時重點強調價值觀念,而非意識形態。首先,希特勒被說成是一位具有斯巴達人習性,具有極大自我約束力的人。“幾乎無人不知希特勒不吸煙,不喝酒,還是一位素食者”,席拉赫在影集前言中這樣感歎地寫道。“他根本不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給別人,包括身邊那些離他最近的人。他只是嚴格地遵守自己的生活準則。”席拉赫在為影集插圖所寫的文字中反覆強調上述及其他相關旨意。“這就是這位‘大佬’的生活方式!”這句說明文字以諷刺的口吻寫在一張照片下,但見照片中的希特勒神態倦怠,好像剛剛吃完一頓粗茶淡飯。“馬克思主義騙子們,”席拉赫繼續寫道,“對工人們說希特勒沉湎於香檳美女之中。實際上希特勒滴酒不沾!(他也不吸煙。)”

席拉赫進一步指出,希特勒的自我約束精神還體現在非凡勤奮和工作能力當中。他不僅負責黨的領導工作,而且還親自踏上“最為艱難的旅程”外出演講,“今天在科尼斯伯格,明天去柏林,後天又去慕尼黑,睡眠極少,因為元首通常都工作到次日凌晨”。席拉赫寫下的說明文字出現在許多照片中。但見照片中的希特勒一路上風塵僕僕,或受到支持者的迎接,或停下來小憩片刻,有時在車上垂頭彎腰睡在司機旁邊,“因為組織參與大型集會而感到精疲力盡了”。選用這一組路上照片毫無疑問旨在激發對希特勒工作精神的敬佩,對個人健康所受不良影響的同情。就像希特勒後來租飛機大搞競選活動那樣,這組照片也加強了希特勒同德國民眾直接的個人聯繫。

從工作主題,席拉赫轉而又談到了希特勒的個人愛好,聲稱由於那些針對希特勒而散佈的流言蜚語和謊言的緣故,有必要談一談希特勒的個人愛好。希特勒在藏書量達6000冊的圖書室中找到了最大樂趣。所有藏書他不僅翻閱過,而且從頭至尾都閱讀過。大部分藏書內容同建築和歷史有關。希特勒也是這兩個領域裡不容置疑的專家。藝術,特別是音樂,對他來說就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希特勒說過,“如果藝術家們能夠猜測出我會為德國藝術做些什麼,他們中就沒有一個會反對我”,這句話表明了“他在文化方面要有所作為的意向之深”。在拍攝於中世紀修道院、題為《建築師希特勒》的照片中,希特勒正在向聚精會神的衝鋒隊聽眾展示著自己的建築學識。影集中還收入兩張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兵時畫的水彩畫照片。照片說明文字稱這些水彩畫展現出希特勒在建築學方面的“傑出才能”;雖然他沒能夠從事專業研究,“他還是成為新時代人民大眾的建築師”。

描述希特勒業餘愛好的段落具體列出了圖書室的藏書數目,而且還特別提到希特勒閱讀了所有這些藏書。這表明作者席拉赫有意要把希特勒描寫成一位受過教育、有文化修養的人,雖然他在16歲就離開了學校。教育、自我完善以及自我約束力很高的職業道德標準和謙遜態度,所有這些均構成了中產階級核心道德價值觀。把“好人”希特勒的各種品質集中加以展現,也是為了能夠爭取中產階級選民,納粹黨希望說服他們不再支持興登堡。

影集肯定希特勒所擁有的種種優點旨在打動爭取社會各個階層具有不同政治觀點的民眾。在評價一張表現希特勒臨窗俯視巍巍群山的照片時,席拉赫寫道,他“強烈地嚮往大自然”,但是只能偶爾實現這個願望,因為他的生活就是鬥爭和工作。把希特勒同阿爾卑斯山區的景色以及那裡展開的各項活動聯繫在一起,使他顯得充滿活力,極為喜愛德國的大自然體育運動。這樣一種形象姿態看上去(實為錯覺)同他那頗有爭議的思想意識綱領相差十萬八千里。雖然許多人厭惡希特勒的種族主義立場,覺得他大談革命令人不安,但是很難對徒步旅行和大自然有什麼反對意見。同樣道理,希特勒同他愛犬在一起拍攝的照片反映出他熱愛動物。席拉赫所做的如下說明文字就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他愛它們,就像它們愛他一樣”。“區別在於,”批評家嘲諷道,“要保持元首和生物之間的距離,以防過分親密。”為了博得讀者同情,席拉赫寫道:“一些歹徒要深深地傷害他,他們毒死了他的愛犬。卑鄙小人就是以這樣的手段對付一個好人。”1933年以後,席拉赫把“熱愛動物的希特勒”這一主題發展成為私下裡的希特勒個人形象主題,大受歡迎。這樣的照片所傳遞的有關元首善良品格的信息不僅體現在他對動物的深切關懷上,重要的是還體現在動物對他的信任上。

同樣道理,希特勒對兒童的喜愛這一點後來經霍夫曼之手變成了一個經典偶像主題。通過希特勒對兒童的關懷,通過兒童對他的信任,表現出元首的善良品格。“少年兒童熱愛他”,在一張展現希特勒被一群少年兒童簇擁的照片的說明文字中寫有這樣一句話。“無論走到哪裡,兒童們都簇擁在他的身邊,為他獻上鮮花。”在一張表現希特勒同兩位希特勒青年團成員交談的照片下面(其中一位還是幼年童子軍成員),席拉赫所寫的說明文字聲稱“即使最年輕的成員也是他的戰士”。希特勒青年團成員在其兒童天真單純的心性中表現出來的忠誠說明,他們就像動物一樣出於本能被吸引到一位值得信任的人的身邊。雖然希特勒並不是第一位通過與兒童一起擺姿勢拍照片來拉選票的政治家,但是他同霍夫曼合作將這種公關手段提升到一個新的運用高度。讓外界看到自己同一群心懷愛戴崇拜之情的兒童在一起,這對於需要爭取女性選民,需要使本黨咄咄逼人的強硬形象軟化一些的單身政治家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1932年4月4日,即正式參加決勝選舉的第一天,約瑟夫·戈培爾在納粹黨報《衝鋒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舉例詳細闡述新的競選策略,即大力宣傳希特勒在私生活中的好人形象。他反覆強調那些已在霍夫曼出版的那部影集中闡述過的主題思想。戈培爾寫道,真實的希特勒具有藝術天才,但是為了帶領德國民眾擺脫苦難,不得不放棄建築和繪畫愛好。“阿道夫·希特勒天生是一位好人。眾所周知,他特別喜愛兒童,一直是他們的摯友和父親般的同伴。”戈培爾聲稱,“為了給德國兒童謀幸福,希特勒才走上了從政之路,一心要讓他們過上比他們的父輩們更好的生活。”戈培爾還稱讚了希特勒與同事們結成的同志情誼,對他們的體諒理解,稱讚了他的文化品位、對藝術的敏感性、簡樸的生活方式、謙遜的態度和超凡的工作獻身精神。“這就是希特勒的真實面貌。無論以政治身份還是以個人身份,他都能贏得所有認識他的人士的最高愛戴和忠誠。”在戈培爾見證人般的敘述中,希特勒的善良不僅得到他自身品格的證明,還得到身邊那些愛戴他、瞭解他的“真正為人”的人士們的證明。

左翼新聞界以頗具瓦解分化威力的諷刺手法應對納粹黨在競選活動中打出的個人情感牌。1932年3月19日,社會黨核心機關報《前進報》全文重新刊登了前一天出現在納粹《衝鋒報》上的霍夫曼攝影集的廣告詞。同影集護封上的說明文字一樣,這篇廣告承諾能夠滿足“希特勒千百萬追隨者們”利用霍夫曼近10年中在希特勒身邊拍攝的數千張照片,瞭解希特勒私生活的強烈願望。在廣告原文下面,《前進報》將推介語做了如下改寫:

注意聽著啊,千百萬朋友們,你們的渴望得到滿足了!清晨你們可以看到身穿睡衣褲的阿道夫,晚上可以看到身穿燕尾服的阿道夫,看到他用餐飲酒,聊天寫作!近10年來,也就是說自從他年滿33歲以來,偉大的阿道夫把大部分生活時光用在了攝影留念上。所以不到4000天的時間裡一共拍攝出上萬張照片。很明顯,一天能拍出好幾張照片。

阿道夫就是這樣暗自為人民工作,滿足了他們的心願。雖然他們長期以來填不飽肚子,可是他們看著阿道夫·希特勒就能看飽了!你好!

這是一篇辛辣尖銳的評論短文,戳破了希特勒謙遜低調的公關宣傳形象。在霍夫曼攝影集的前言中,席拉赫已經預見到類似的批評指責,力圖以長篇大論予以回擊,疏導輿論,說明希特勒如何不喜歡照相,只是為了本黨的利益才勉強這樣做。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前言大部分內容都把希特勒描述成攝影師鏡頭前很不情願的影集主人公。但是《前進報》則連掐帶算,把希特勒描繪成一個虛榮自戀、整天為照相機而活的人物,只給追隨者們帶來空虛的幻象。

1932年5月末,庫爾特·萊恩霍爾德在柏林週刊《日刊》上發表文章,同樣運用諷刺手法對霍夫曼攝影集中出現的自相矛盾、誇大事實、掩蓋事實之處展開評論。針對席拉赫提出的希特勒的敵人毒死了他的愛犬這一說法,萊恩霍爾德回應道:“納粹黨經常使用左輪手槍、利刃和指節銅套對付別人,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在描述一張被席拉赫稱為“謙遜低調的人”的希特勒照片時,萊恩霍爾德寫道:“希特勒坐在鄉村之間,身下鋪著地毯,手裡削著蘋果。霍夫曼央求道:‘請盡量低調簡樸些,拜託了!’每個人都意識到他指的不是平靜的生活,而是凱撒大酒店的賬單。”(在萊恩霍爾德的文章發表前一個月,柏林自由週刊《週一看世界》刊登了希特勒入住凱撒大酒店的賬單。凱撒大酒店是一家豪華大酒店,1933年之前希特勒住在那裡,其總部也設在那裡。《週一看世界》披露了希特勒及其隨從人員在住宿和餐飲方面花費的巨額款項。)萊恩霍爾德對霍夫曼所拍快照的自然自發程度表示懷疑。他察覺出希特勒在鏡頭前為獲得瞬間理想拍攝效果而“冷靜地”算計擺拍的跡象。因此,萊恩霍爾德力圖揭穿影集的透明度假象以及影集聲稱打開一扇瞭解希特勒私下其人窗口的謊言。萊恩霍爾德在影集中只看到同樣令人不可理解的“元首面具”。他認為隨著時間推移,“元首面具”變得越來越厚了。

儘管遭到上述批評指責,《不為人知的希特勒》卻是一賣再賣,到1942年,經過多次印刷再版,總銷量已達40多萬冊。影集大獲成功,再加上希特勒需要在統治初期繼續鞏固德國民眾對他的支持,於是霍夫曼再度出手,繼續運用影集這種頗受歡迎的宣傳方式。希特勒上台執政以後,霍夫曼又出版了三部聚焦希特勒私生活的影集:《希特勒身邊的年輕人》(1934年),《大山深處的希特勒》(1935年,見圖41),《遠離塵囂的希特勒》(1937年,見圖42)。每本影集銷量均超過20萬冊,說明德國讀者興趣不減。除影集之外,霍夫曼又做起了展現工作之餘希特勒形象的明信片生意,生意興隆,並把這樣的照片賣給國內外新聞機構(見圖43)。例如,1937年《生活》雜誌發表了一篇長達三個版面的特寫文章,專論霍夫曼拍攝的希特勒和兒童在一起的照片。文章承認那些照片純屬宣傳照片,但是在複製過程中都配上了富有感情的說明文字。美國歷史學家托尼·麥克丹尼爾認為,1938年以前美國媒體在報道納粹德國時一貫持有的“不偏不倚”的態度,導致了理解希特勒形象上的混亂局面。尤其是報紙雜誌上登載的有關希特勒私生活(美國公眾對此很感興趣)的一些報道,帶有粉飾色彩,情況更加嚴重。霍夫曼拍攝的希特勒照片大受歡迎,根本用不著編輯挑選,說明國內外讀者很想看一看納粹政權初期的希特勒。1934年,德國全國新聞協會刊物《德國新聞界》有篇文章專門闡述德國攝影新聞的國內外市場情況。據此文報道,“表現元首同兩隻德國牧羊犬嬉戲的照片和那些表現元首同兒童親如朋友的照片最受歡迎”。即使是美國報紙也喜歡購買帶有“人情味旨趣”視角的希特勒照片,比如元首“在愛撫兒童時”拍攝的照片。到1934年,最受追捧的希特勒照片已經不是表現這位新當選的領導發表演講或檢閱部隊時的照片,而是那些展現其溫情一面的照片。為1932年總統大選而打造的私生活中的希特勒形象已成為世界名人形象。

圖41 攝影集《大山深處的希特勒》(柏林:現代史出版社,1935)封面。

攝影:海因裡希·霍夫曼

圖42 攝影集《遠離塵囂的希特勒》(柏林:現代史出版社,1937)封面。

攝影:海因裡希·霍夫曼

圖43 明信片《愛好動物的元首》。

攝影:海因裡希·霍夫曼

《不為人知的希特勒》樹立了希特勒個人形象的主要特點。1933年以後,希特勒個人形象的展演之地主要集中在上薩爾茨堡山上的瓦氏小木屋。在霍夫曼和納粹黨的其他公關宣傳人員看來,這座山中住宅已成為納粹黨向德國民眾許諾的優裕生活美好追求的象徵。這裡生活空間廣袤,山中空氣清純,太陽彷彿永遠照耀在天空,金髮兒童一起歡快嬉戲。納粹黨在這裡看到了代表全民族的國內“烏托邦”理想形象,進而展開了大力宣傳。通過官方認可的各種媒介中關於小木屋的視覺展示——明信片、雜誌、書、展覽,甚至“自發的”對上薩爾茨堡的朝聖之旅(這在很多年裡是被允許的),德國人受到鼓勵,對這個小房子展開關於將會到來的幸福的聯想。和童話中巫婆用來欺騙韓塞爾與葛雷特的糖果房子一樣,這是一個誘人而危險的謊言。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揭露戰爭狂人鮮為人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