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谷城起義

第二十九章

春天,關於張獻忠不久就要起事的謠言在谷城城鄉到處傳著。官府方面只有「剿賊」總理熊文燦不認為獻忠會「叛變」,也害怕聽到獻忠要「叛變」的話。為著安撫張獻忠的心,他還把說獻忠壞話的人重責幾個。可是總兵官左良玉心中很亮,寧肯違反總理的心意,暗中把自己的軍隊集結起來,準備一有風吹草動,他就向谷城進攻。

官吏中對張獻忠的動靜最清楚的還有谷城知縣阮之鈿。在四月底到五月初的幾天裡,他看見張獻忠的起事已像箭在弦上,而近在襄陽的熊總理硬是如瞽如聾,他為此憂慮得寢食不安,一面暗中派人上奏朝廷,一面考慮著勸說獻忠。他是一個老秀才,原沒有做官資格,因為偶然機會,受到保舉,朝廷任他做谷城知縣,所以時時刻刻忘不下皇恩浩蕩,決心以一死報答皇恩和社友[1]推薦。端陽節的上午,聽說張獻忠已經在調動人馬,並將輜重往均州、房縣一帶急運,他就以拜節為名,穿了七品公服,坐上轎子,去見獻忠。拜過節後,話題轉到外邊的謠言上,他站起來,緊張得手指打顫,呼吸急促,說:

「張將軍,關於外間謠傳,真假且不去管。學生為愛護將軍,願進一句忠言,務望將軍採納。」

獻忠知道他要說什麼話,故意打個哈欠,說:「好我的父母官,有話直說唄,何必如此客氣?快坐下。我老張洗耳恭聽!」

阮之鈿重新坐下,欠著身子,竭力裝出一副笑容,說:「將軍是個爽快人。學生說話也很直爽,請將軍不要見怪。」他停一停,打量一下獻忠的神色,一橫心,把準備好的話倒了出來,「將軍前十年做的事很不好,是一個背叛朝廷的人。幸而如今回過頭來,成了王臣,應該矢忠朝廷,帶兵立功,求得個名垂竹帛,流芳百世。將軍豈不見劉將軍國能乎?天子手詔封官,厚賞金帛,皆因他反正後赤誠報效,才有如此好果。務請將軍三思,萬不可再有別圖,重陷不義,辜負朝廷厚望。若疑朝廷不相信將軍,之鈿願以全家百口擔保。請將軍三思!」

平日張獻忠對阮之鈿十分厭惡,只因時機不到,不肯給他過分難堪。今天正好是個機會,再不用給他敷衍面子。他擠著一隻眼睛,以極其輕蔑的神氣望著知縣,嘲笑說:

「噢,我說怎麼搞的,清早起來,左眼不跳右眼跳,心想一定會有什麼重大的事兒要發生,原來是老父母大人疑心我張獻忠要反!」隨即他向後一仰,靠在椅子上放聲大笑,長鬍子散亂在寬闊的胸前。

阮之鈿突然脊背發涼,臉色灰白,慌忙站起,弓著身子說:「學生不敢。學生不敢。之鈿是為將軍著想,深望將軍能為朝廷忠臣,國家干城,故不避冒昧,披瀝進言。之鈿此心,可對天日,望將軍三思!」

「咱老張謝謝你的好意!我這個人是個大老粗,一向喜歡痛快,不喜歡說話轉彎抹角,如今咱就跟你說老實話吧。話可有點粗,請老父母不要見怪。」

「好說。好說。」

「剛才你說什麼?你說我張獻忠前十年沒有做過好事,這一年投降朝廷才算是走上正道?是不是這麼說的?」

「是,是。學生之意……」

「你甭說啦,我的七品父母官!我對你說實話吧,前十年我張獻忠走的路子很對,很對,倒是這一年走到茄棵裡啦。你們朝廷無道,奸貪橫行,一個個披的人皮,做的鬼事,弄得民不聊生,走投無路。咱老子率領百姓起義,殺貪官,誅強暴,替天行道,為民除害,這路子能算不對?要跟著你們一道削百姓,才是正路?胡扯!」

「請將軍息怒。」阮之鈿兩腿發軟,渾身打顫說。

張獻忠把桌子一拍,跳了起來,指著知縣的鼻子說:「你這個『老猛滋』,你這個芝麻子兒大的七品知縣,也竟敢教訓老子!」

「學生不敢。學生實實不敢。」阮之鈿的聲音有點哆嗦,臉上冒汗,不敢抬頭。

獻忠又說:「這一年來,上自朝廷,下至你們這些地方官兒,對我老張操的什麼黑心,難道我不知道?既然朝廷相信咱張獻忠,為什麼不給關防?不發糧餉?沒有糧餉,難道要我的將士們喝西北風活下去?哈哈,你以為咱老張稀罕朝廷的一顆關防?咱老子才不稀罕!什麼時候老子高興,用黃金刻顆大印,想要多大刻多大,比朝廷的關防闊氣得多。你們朝廷的關防,算個屌,不值仨錢!」

「將軍之言差矣。學生所說的是三綱五常……」

張獻忠截斷他說:「你得了吧!你們講的是三綱五常,做的是男盜女娼。什麼他媽的『君為臣綱』,倒是錢為官綱。連你自己也不是不想貪污,只是有我八大王坐鎮谷城,你不敢!」

「請將軍息怒。之鈿雖然不才,大小是朝廷命官,請將軍不要以惡言相加。」

「怎麼?你是朝廷命官,老子就不敢罵你?我殺過多少朝廷命官,難道就不能罵你幾句?龜兒子,把自己看得怪高!你對著善良小百姓可以擺你的縣太爺的臭架子,在我張獻忠面前,趁早收起。你聽聽我的罵,有大好處,可以使你的頭腦清爽清爽。可惜你媽的聽得太晚啦,夥計!哼哼,別說你是朝廷的七品小命官,連你們的朝廷老子——崇禎那個王八蛋,咱老張也要破口大罵他祖宗八代哩!你呀,算什麼東西!」

到這時候,阮之鈿想著讀書人的「氣節」二字,也只好豁上了。他開始膽大起來,抬起頭望著獻忠說:

「將軍,士可殺而不可辱。學生今日來見將軍,原是一番好意,不想觸犯虎威,受此辱罵。學生讀聖賢書,略知成仁取義之理,早置生死於度外。將軍如肯為朝廷效力,學生願以全家百口相保,朝廷絕不會有不利於將軍之事。請將軍三思!」

獻忠用鼻孔哼了一聲,說:「像你這樣芝麻子大的官兒,憑你這頂烏紗帽,能夠擔保朝廷不收拾我張獻忠?你保個屁!你是吹糖人兒的出身,口氣怪大。你以為你是一縣父母官,朝廷會看重你的擔保?哈哈,你真是不認識自己,快去尿泡尿照照你的影子!」

「請勿以惡言相加。」

「再說,你在咱老子面前耍的什麼花招?拍拍你的心口,你真想以全家百口保朝廷不收拾俺張獻忠麼?」

「之鈿所言,敢指天日。」

「呸,胡說!哪是你全家百口?你的家住在桐城,只帶了兩個僕人來上任,連你的姨太太也沒有帶來,談什麼全家百口!我今日實話對你說:老子反不反是兩個字,用不著誰擔保。你想向崇禎奏老子一本,你就奏吧。你想向熊總理告我一狀,你就告吧。老子不在乎!從今天起,你這個老雜種不能夠離開谷城一步。你要想私自逃走,老子就宰了你這個『老猛滋』。媽的,滾!」獻忠把腳一跺,向親兵大叫:「來人呀,送客!」

阮之鈿被獻忠的親兵們「護送」回縣衙門,隨即把他嚴密地監視起來,不准他同外邊通消息。他從來沒有受過這麼大的侮辱,回去後又怕又氣,躺在床上長吁短歎,不吃東西。他知道自己決無生理,又希望死後留名,就掙扎著跳下床來,向北拜了四拜,然後在牆壁上題了四句歪詩:

讀盡聖賢書籍,成此浩然心性。

勉哉殺身成仁,無負孝廉方正[2]。

谷邑小臣阮之鈿拜闕恭辭

他只怕張獻忠退出谷城後,官紳士民沒有注意到他的盡節絕命詩,所以把字體寫得很粗大,並寫在顯眼地方。由於心慌手顫,筆畫不免有點潦草,章法也不能講究。

端陽節的第二天,天剛破曉,就有人遵照張獻忠的命令在大街小巷敲鑼,通知百姓在兩天內遷出城去,免受官軍殘害。其實老百姓在昨晚就已經得到消息,家家戶戶一夜未眠,準備逃難。許多老太婆看見大亂來到眼前,把心愛的老母雞連夜宰殺,燉燉讓全家吃了。從早晨開了城門起,老百姓就扶老攜幼,絡繹出城。有的人把家口和東西運到船上,順水路逃走。有的人去鄉下叫來驢子、轎子,向山中逃避。張獻忠下了嚴令:對於老百姓逃難用的船隻、車輛、牲口和轎子,一概不准扣留,也不准取老百姓一針一線。

張獻忠天不明就出城去佈置軍事,防備官軍進攻。回來以後,他吩咐人去請監軍道張大經,並派人打開官庫,運走庫中銀錢,又打開監獄,放了囚犯。不大一會兒,張大經坐著轎子來了。獻忠迎出二門,躬身施禮。張大經慌忙拉住他,喘著氣說:

「敬軒將軍!學生雖然在此監軍,但一向待將軍不薄。今日將軍起義,學生不敢相阻。區區微命,願殺願放,悉聽尊裁。」

獻忠哈哈大笑,連聲說:「哪裡話,哪裡話!日後還要多多借重哩!」走到廳上,獻忠請張大經坐下,自己也在主位坐下,笑著問道:「張大人,朝廷無道,天下離心,如蒙不棄,願意同咱張獻忠共圖大事,日後決不會對不起你。倘若你還是想做明朝的官兒,俺張獻忠也不勉強,馬上送你離境。張大人,願意共圖大事麼?」

張大經明白獻忠說願意送他出境的話並非真心,與其死在刀下,妻子同歸於盡,不如活下去,與獻忠共圖大事,也許還有出頭之日。倘若張獻忠兵敗,他不幸被官軍捉獲,只要他一口咬死他是被張獻忠挾持而去,也許未必會被朝廷判為死罪。目前上策只有走著瞧,保住不死要緊。經獻忠逼著一問,他就站起來說:

「敬軒將軍!大明氣運已盡,婦孺皆知。學生雖不敢自稱俊傑,亦非不識時務之輩。只要將軍不棄,學生情願追隨左右,共圖大事,倘有二心,天地不容!只是今後學生奉將軍為主,請萬不要再以大人相稱。」

「好哇!這才是自家人說的話!至於稱呼麼……」獻忠捋著大鬍子想了一下,忽然跳起來說,「有了!俺姓張,你也姓張,五百年前是一家,咱們就聯了宗吧。從今以後,你就是我的大哥啦。哈哈哈哈!……」

張大經說:「今日承蒙垂青,得與將軍聯宗,不勝榮幸。大經碌碌半生,馬齒徒長,怎好僭居兄位?」

「你不用謙虛啦。既然你比俺大幾歲,你當然就是哥哥。在今日以前,你是朝廷四品命官,要不是俺張獻忠手下有幾萬人馬,想同你聯宗還高攀不上呢!」

「好說!賢弟過謙。」

獻忠十分高興,大呼:「快拿酒來,與大哥喝幾杯!請王舉人和潘先生都快來吃酒!」

王秉真和潘獨鰲隨即來了。王秉真見張大經已經投降,心中不免暗暗吃驚,不知所措地向張大經躬身一揖,在八仙桌邊坐下。潘獨鰲是內幕中人,同徐以顯共同參與這一策劃,所以也向張大經一揖,卻笑著說:

「恭賀道台大人,果然棄暗投明,一同起義。今日做舊朝叛臣,來日即是新朝之開國元勳。」

張大經慌張還禮,說:「學生不才,願隨諸公之後……」

獻忠截斷說:「大家都是一家人,休再說客氣話。今日的事兒忙,趕快吃酒要緊。」

正飲酒間,獻忠想起來一件事,向侍立左右的親兵問:「林銘球這龜兒子還沒有收拾麼?」

張大經心中一驚:「老張要殺人了!」但因為近來他同林銘球明爭暗鬥,所以也心中暗喜,望著獻忠說:

「這位林大人也真是,到谷城沒多久,腰包裡裝得滿滿的。我做監軍道的佯裝不知,並沒有向朝廷訐奏他,他反而常給我小鞋穿。」

獻忠又向左右問:「去收拾他的人還沒回來麼?」

他的話剛出口,就有兩個偏將提著一顆血淋淋的人頭進來。

「稟大帥,林銘球的狗頭提到,請大帥驗看!」

張大經猛吃一驚,望見血淋淋的、十分廝熟的人頭,心頭一陣亂跳,頓起兔死狐悲之感,但隨即又暗自慶幸平日處世較有經驗,沒有得罪獻忠,剛才也沒有拒絕獻忠的……

獻忠用嘲諷的眼神望望林銘球的頭,輕輕地罵了聲「龜兒子」,向張大經得意地一笑,隨即吩咐說:

「叫弟兄們提去掛在他龜兒子的察院門口吧,旁邊寫幾個字:『貪官的下場』。」他又問:「你們去殺林銘球這龜兒子,他可說什麼話了?」

「他看見我們,知道要殺他,嚇得渾身篩糠,哀求饒命。他說,只要你張大帥留下他的性命,他願意立刻動本,向皇上保你鎮守荊、襄。」

「放他娘的屁!他以為老子還想上當哩!可惜他的姨太太在兩個月前去襄陽啦。要是那個小婊子在這裡,你們倒不妨留下來,做你倆誰的老婆。」獻忠快活地哈哈大笑,向全桌大聲叫道,「來,大夥兒痛飲一杯,要喝乾!」

大家舉杯同飲之後,張獻忠笑著問王秉真:「好舉人老爺,你怎麼好像是魂不守舍?看見林銘球的頭有點不舒服?造反就得殺人,看慣就好啦。跟著咱老張造反是很痛快的。來,王兄,我敬你一杯!」

王秉真勉強賠笑,趕快舉杯,卻因為心中慌亂,將杯中酒灑了一半。張獻忠看在眼裡,佯裝不覺,只在心裡嘲罵一句:

「這個膽小鬼,沒有出息!」

張獻忠原是海量,頻頻向同桌人敬酒。當他向張大經舉起杯子時,快活地說:

「這一年半,我張獻忠在谷城又當婆子,又當媳婦。從今日起,去他娘的,再也不做別人的媳婦啦。」他哈哈大笑,同張大經乾了杯,又用拳頭捶著桌子,大聲說,「他娘的,咱老子一年多來天天像做戲一樣,今兒可自由啦!再也不讓朝廷給咱套籠頭啦!快,把老子的瑪瑙杯子取來!」

張獻忠有一隻很大的桃花色瑪瑙酒杯,把兒上刻著龍頭。這是他幾年前攻破鳳陽皇陵時所得的寶物之一,平日生怕損壞,只有當他最高興的時候才拿出來用。如今他用大瑪瑙杯子連喝了兩滿杯,情緒更加興奮,對同坐的幾位愛將和僚友說:

「熊文燦這個老混蛋一年多來把咱老子當成劉香,當成鄭芝龍,從咱老子身上發了大財。老子沒工夫找他算賬,崇禎會跟他算賬。從今天起,他的八斤半就在脖頸上不穩啦。來,咱們再痛飲三杯,杯杯見底兒,底兒不幹的受罰!」

乾杯以後,獻忠更加興奮,接著說:

「老子今日叫住在襄陽的文武官兒們和鄉紳們猛吃一驚。十幾天後,住在北京城的崇禎和他的大臣們也會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這一年多,老子在谷城這個小池子裡悶得心慌,從今後要把大海攪翻!」

張大經說:「自古成大事者有經有權,不計一時榮辱。敬軒將軍在谷城這一段,只是一時行權,外示屈節,內而整軍經武,以圖大舉。今日重新起事,天下豪傑定當刮目相看,聞風興起。將來大業告成,書之史冊,亦無愧於古人。」

獻忠提起酒壺替張大經滿斟一杯,滿臉堆笑說:

「宗兄,你原是朝廷命官,也是俺張獻忠的上司。今日你肯扔掉烏紗帽,拋撇祖宗墳墓和一家人,屈駕相從我一道造反,共建大業,這是你瞧得起咱老張。咱老張一百個感激。咱是一個粗人,讀書不多,請你在軍國大事上莫吝指教。」

張大經趕快說:「不敢,不敢。敬軒將軍如此謙遜,反而叫學生不好意思。今日學生既然追隨將軍起義,定當竭智盡忠,為將軍效犬馬之勞。縱然刀鑊在前,決不後退一步。從今天起,學生與朝廷已一刀兩斷,一切唯將軍之命是從。」

獻忠雖然並不相信張大經的話,卻故意大聲稱讚說:「好哇!這才是識時務,夠朋友!」隨即又向張大經敬了一杯,回頭對親兵們說:

「快拿稀飯、饅頭。早飯後還有緊要事兒哩!」

早飯後,他叫手下準備拆毀城牆,又叫馬元利去向阮之鈿索取縣印,並將他「收拾」了。吩咐畢,他帶著潘獨鰲、張大經和王秉真到一個清靜地方,圍著一張方桌坐下,對張和王說:

「老潘替我寫了一通飛檄草稿,老徐看過了,改了幾句,現在請你們兩位看看,改定後就可以馬上發抄了。」他轉向潘獨鰲:「老潘,把你的稿子拿出來請他們趕快看看。」

潘獨鰲已將稿子從懷中取出,問道:「張監軍,你先看?」

張大經接住稿子,看著看著,不禁出了一身熱汗。多年的世故閱歷,使他心中決定不對潘獨鰲的稿子作一字修改。看完以後,臉上極不自然地掛著微笑,將稿子轉給王秉真。張獻忠一直拈著長鬍子,半閉著一隻眼睛,留心觀察張大經的驚駭神情,分明看透了他的五臟六腑,覺得有趣,同潘獨鰲交換了一個嘲笑眼色,又望著王秉真的臉上擠擠眼,笑著問:

「王舉人,你也出了一頭汗,要扇子麼?

王秉真繼續看稿子,慌忙回答:「不要,不要。啊啊,厲害!真厲害!」

獻忠問:「什麼厲害?」

王秉真看完稿子,右手輕輕顫抖著,將稿子送還潘獨鰲,左手抹一下臉上的熱汗,抬起頭來,望望獻忠又望望潘獨鰲,瞠目結舌,半天說不出話來。獻忠越發覺得有趣,問道:

「你們兩位看怎麼樣?還可以麼?」

張大經一則感情上猛然間扭不過來,二則害怕將來他萬一落到官軍手中會罪上加罪,下定決心不說出一字褒貶,經張獻忠這麼一問,他慌張地點點頭。王秉真回答說:

「啊呀,這個,這個……我看這個檄文實在厲害,厲害。」

獻忠逼問一句:「光厲害還不算,罵得痛快麼?」

「這個,這個……」

獻忠將長鬍子一拋,身子向椅靠背上猛一仰,哈哈大笑,聲震屋樑。笑過之後,他重新坐直身子,向他們嘲笑說:

「老潘寫這麼好的文章,你們二位竟然不能賞識!咱老張以往也出過檄文,發過佈告,可是都只罵貪官污吏、鄉宦土豪。這次我叫老潘替我寫的檄文,說明我為什麼反出谷城。我不只罵一罵混蛋官紳,還狠狠地罵了當今的無道朝廷,對崇禎也掃了幾筆,很不恭維。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竿子捅到底,罵到了皇帝頭上。怎麼,不是罵得很痛快麼?」

王秉真喃喃地說:「這檄文一發出,以後就,就就,再也沒有迴旋餘地啦。」

「怎麼?你以為我以後還打算再唱『屯谷城』這齣戲麼?咱老子再也不唱這出窩囊戲了!既然是真正起義嘛,留什麼迴旋餘地!難道我老張還不……」他本來要說「還不如李自成麼」,但是他隨即打個頓,改口說,「明白非推倒明朝的江山不能夠救民水火?媽的,這道檄文就是要昭告各地軍民:我張獻忠從今後率領西營將士一反到底,反到北京為止。從今以後,朝廷一定會專力對我張獻忠用兵,在告示上明白寫著:別人都可赦,唯有張獻忠不赦。」獻忠笑一笑,「崇禎不赦咱,咱老子也不赦他哩。今後究竟是誰的天下,咱跟他走著瞧。」

張大經說:「敬軒將軍英明,潘先生的文筆亦佳。」

獻忠又哈哈地笑了幾聲,說:「老兄,你的苦衷我明白,不勉強你提筆改動啦。你自幼讀聖賢的書,做了襄陽監軍道,一向都為著自己的功名富貴感激朝廷的深仁厚澤。這是很自然的。如今你不得已跟著咱老張起義,本來有點兒勉強;看見檄文上痛罵朝廷,直指皇帝有罪,你就在心中轉不過彎兒啦,就惶恐萬分、汗流浹背啦。哈哈,宗兄,我說的是實話吧?」

張大經趕快說:「敬軒將軍所言學生苦衷,洞照肺腑。」

獻忠轉望著王秉真說:「性一,你雖然還沒有食君之祿,可是腦袋瓜子裡裝的東西也一樣。算啦,我也不請你修改啦,老潘,這飛檄的末尾幾句你再念一遍,讓我們再琢磨琢磨。」

潘獨鰲重新讀出了飛檄的末尾幾句:

朝廷凡百舉措,莫非倒行逆施;苛暴昏亂,無與比倫。而縉紳貪如饕餮,以百姓為魚肉;官兵凶逾虎狼,視良民為仇敵。獻忠目觸身接,痛恨切齒。爰於谷城重舉義旗,順天救民。大兵到處,只誅有罪。凡是開門迎降,秋毫無犯;倘敢嬰城拒守,屠戮無遺。特此飛檄遠近,鹹使知聞!

張獻忠擰緊長鬍子聽完以後,突然一鬆手,滿意地笑著,拍了拍潘的肩膀,轉向張大經和王秉真問:

「這一段文章沒有直指崇禎皇帝罵,你們說怎麼樣?還要修改麼?」

張大經趕快說:「不錯,不錯。」

王秉真跟著說:「好,好,痛快淋漓!」

張獻忠將眼珠轉動一陣,說:「老潘,有幾個字兒你得改一改。『朝廷』這兩個字從今往後咱們不要再用啦。啥他娘的朝廷,淨是一群民賊!何況,咱既要對它革命,它就不配是咱的朝廷。要改,要改。」

大家都覺得獻忠的話有道理,可是一時不明白對大明中央政府不稱朝廷,另外有什麼恰當稱呼。潘獨鰲向張大經問:

「用『偽朝』二字如何?」

張大經沉吟說:「恐怕不妥吧。我們敬軒將軍尚未建號改元,怎麼能稱大明為偽朝呢?」

王秉真也不贊成,搖搖腦袋。

張獻忠看見他們三個有學問的讀書人都作了難,心中竟然轉不了彎兒,有點可笑,便忍耐不住說:

「他娘的,這還不好辦?他們的朝廷不是全國百姓的朝廷,只是朱家一姓和狐群狗黨的朝廷,從今往後,咱們只稱它朱朝得啦。嗨,虧你們三位都是滿腹經綸的人!」

大家心中驀然一亮,連聲說好,互相看看,哈哈地大笑起來。他們都在心中佩服張獻忠確實聰明過人,因而受到獻忠的奚落也很高興。獻忠又說道:

「夥計們,這檄文上的『官兵』二字也改改吧,連前邊的統統改成『賊兵』。從今往後,咱們要稱天兵[3],要把朱朝的官兵稱作賊兵,把朱朝的文武官員們稱作賊官。」

大家同時點頭說:「是,是。很是。」

「老潘,你趕快騎馬往石花街去吧。要賞給抄手們一點銀子,不要虧待他們。」他等潘獨鰲匆匆出去,站起來又說,「老王,你出去等著,我一會兒要請你幫忙。谷城士民都知道你王舉人寫一筆好字兒,常為鄉紳大戶寫匾額,寫屏對,寫石碑。那些都是替官紳富人歌功頌德,不是真話。今日我請你寫點東西,全寫真情實話。」

王秉真問:「要我寫什麼?」

張獻忠笑著說:「別急呀。待一會兒我會把活兒交代清楚哩。」

獻忠要往城上察看,匆匆而去。張大經和王秉真互相望望,各懷著七上八下的心情向外走去。

阮之鈿聽說張獻忠已經起事的消息,知道自己死期已至,趕快服毒自盡,但藥性尚未發作,馬元利已經來到,向他索印。他搖搖頭,不說話,也不交出。馬元利把嘴一扭,旁邊兩個兵一人砍一刀,登時結果了他的性命。他的僕人趕快把縣印交了出來。

張獻忠忽然想起來應該審問阮之鈿如何暗中向朝廷上本奏他要起義,所以沒在城上停留就騎馬趕來。看見阮之鈿已死,他多少有點遺憾,心裡說:「收拾得太快了。」他看看牆上題的絕命詩,忍不住笑起來,對馬元利說:

「媽的,咱老子說他是吹糖人兒出身的,果然不差!他連舉也沒中,竟說他『讀盡聖賢書,臨死還要吹』!」大家都笑了起來。

「大帥,這座衙門留下麼?」馬元利問。

「衙門從來沒做過一件好事,淨會苦害老百姓,給我放把火燒他娘的吧。」

馬元利一揮手,立刻有幾個弟兄歡天喜地點火去了。

張獻忠回到自己的轅門外,下了馬,站在大街上,派人把王秉真叫來,說:

「性一,老兄的字寫得呱呱叫,在谷城大大有名,快把咱張獻忠為什麼要反的話寫在這照壁上,讓谷城父老兄弟們瞧瞧吧。別寫中間,寫一邊,空出來的地方還要寫別的哩。」

「請示大帥,怎麼寫呢?」

「怎麼寫?咱老張為什麼要反你還不明白麼?用不著我再說,你替咱老張編一編。我要想說的話你全知道。我急著要到城上看看。你就寫吧,我待會兒來看。」說畢,他帶著一群親兵往城上去了。

這個大照壁是幾天前用石灰搪好的,一片雪白。當時眾人都不知道他為什麼快要反出谷城了還叫泥瓦匠搪照壁,現在才恍然明白。王秉真在屋中想了一陣,擬了一個稿子,拿去請張大經看了看,共同推敲,改了改,然後回到照壁下邊,用大筆在照壁的右端寫起來。過了一陣,獻忠從城上回來了,站在街心,拈著長鬚,把已經寫出的看了一遍。因為按照習慣沒有斷句,獻忠雖然字都認識,可是念起來不免吃力。他說:

「嗨,夥計,怎麼不點句呢?這是叫老百姓看的,可不是光叫幾個舉人、秀才看的。點點句,點點句。重要句子旁邊打幾個圈圈兒。」

王秉真只得遵照獻忠的吩咐點了幾句,加了一些圈圈。獻忠高興了,拍拍他的肩膀說:

「舉人,請大聲唸唸,讓大家聽聽!」

「尚未寫完哩。」舉人說。

「念出來讓大家弟兄們先聽聽,再寫。」

王秉真拈著鬍鬚,搖晃著腦袋,朗朗念道:

為略陳衷曲,通告父老周知事:獻忠出自草野,粗明大義,十載征戰,不遑寧處,蓋為弔民伐罪,誅除貪橫,冀朱朝有悔過之心,而苛政有所更張也。去歲春正,屯兵茲邦,憫父老苦於兵革,不惜委曲求全,歸命朱朝,縱不能賣刀買牛,與父老共耕於漢水之上,亦期保境安民,使地方得免官兵之荼毒。不意耿耿此心,上不見信於朱朝,下不見諒於官紳。糧餉不發,關防不頒,坐視獻忠十萬之眾,將成餓鄉之鬼。而總理熊文燦及大小官吏,在野巨紳,以鄭芝龍待獻忠,日日索賄,永無饜足。獻忠私囊告罄,不得不括及將弁。彼輩之慾壑難填,而將弁之積蓄有盡。忍氣吞聲,終有止境……

「下邊呢?」獻忠問。

「還有十幾句,馬上就寫在照壁上。」王秉真回答,打量著獻忠神氣,心想他一定會十分滿意。

獻忠向左右望望,笑著問:「你們都聽了,怎麼樣,嗯?」

許多聲音:「好極!好極!」

獻忠哈哈地笑了起來,說:「道理說得很對,就有一點兒不好。」

王秉真趕快問:「大帥,哪點不好?」

獻忠說:「你們這班舉人、秀才,一掂起筆桿兒就只會文縐縐的,寫出些叫老百姓聽起來半懂不懂的話。要是你們少文一點兒,寫出來的跟咱老張說的話差不多,那就更好啦。啊,性一老哥,下邊還有一大串麼?」

「還有十幾句。」

「我看,甭寫那麼多啦。你給我直截了當地寫吧:『官逼我反,不得不反。國家之官壞國家之事,可恨,可恨!獻忠雖欲不反,豈可得乎?』就這麼寫出來算啦。」

張大經因為路過,不聲不響地站在張獻忠的背後觀看,不覺小聲叫著:「好,好!敬軒將軍收的這一句十分有力!」

「別見笑。俺這個只讀過兩年書的大老粗,跟你們舉人、秀才在一起泡得久啦,也『之乎者也』起來啦。」獻忠說畢,縱聲大笑,調皮地用手指扭著長鬚。

王秉真雖然覺得從「官逼我反,不得不反」到「可恨,可恨」,都有點欠雅,而且音調也不夠暢達,但他同張大經一樣,很欣賞結尾一句收得有力,比他準備的十幾句話好得多。他不能不佩服獻忠有過人的聰明。把這幾句寫畢,他轉回頭來問:

「大帥,下邊還寫什麼?」

「總管手裡有個賬單子,你照著寫吧,可不要漏掉一筆賬。」

總管早已站在旁邊,這時趕快把一個清單交給王舉人。舉人一看,上邊開著熊文燦和許多官紳的名字,每個名字下邊寫著某月某日受了什麼賄賂,數目若干。於是他在文章的後邊添了一句:

今將受賄人姓名開列於左,並記明受賄月日及數目若干,俾眾咸知。

當王秉真才寫了三個人的受賄賬目時,獻忠忽然把賬單子奪過去,看了看,要過筆來,把張大經的名字勾了去,回頭對總管笑了笑,說:

「媽的,你龜兒子也夠粗心啦。他如今是咱們自家人,這幾筆賬勾銷了吧,用不著寫出來向眾人張揚。」

張大經滿臉通紅,不好再看下去,勉強笑一笑,由四名親兵護衛著,向他姨太太住的公館去了,心中暗暗地感激獻忠。

獻忠把筆和賬單子又交給舉人,請他接著往下寫,自己回老營去了。五丈長的粉壁差不多寫滿了,才把清單抄完。早有許多老百姓圍上來,探著頭看。有識字的人小聲念出來,不識字的人用心靜聽。念完賬單以後,人們發出來嘖嘖的驚歎和小聲辱罵。張獻忠從轅門裡走出來,看看賬單很清楚,也沒遺漏,對王秉真點頭笑笑,又對老百姓說:

「你們瞧瞧,上自總理大人,下至地方紳士,都說咱張獻忠是賊,可是他們連賊也不如。他們是賊身上的虱子。這一年多,我身上的血可給他們吸了不少。難道他們比賊高貴些?」

老百姓笑起來,提著那些官紳們的名兒罵。突然有人在張獻忠的背後問:

「敬軒將軍,這些賬是你寫給大家看,還是打算日後討還麼?」

獻忠回頭一看,抓著方岳宗的手大聲說:「啊呀,老方,你也在這裡看!」他快活地大笑一陣,「當然不要了。不過,俗話說:親雖親,財帛分。寫出來讓谷城百姓都瞧瞧,免得日後這班官紳老爺假撇清,昧著良心說他們沒有受賄。」說到這裡,他忽然轉向王秉真,叫著說,「舉人!舉人!我想起來啦,請你在後邊注上一筆:只有襄陽道王瑞柟沒有受我張獻忠的賄,只他一個!」

方岳宗點點頭說:「對,對,應該加上一句。像這樣不受賄的官兒,如今是鳳毛麟角了。」

王秉真寫了一句:「襄陽道王瑞柟,不受獻忠賄者止此人耳。」

獻忠看了,點點頭,表示很滿意:「可見咱張獻忠決不冤枉一個居官清白的人!雖說王瑞柟幾次同左良玉定計要殺咱老子,可是人家不受賄,這一點就叫人尊敬。」他拍一下方岳宗的肩頭,問:「怎麼,方兄,還不趕快搬出谷城麼?」

「已經派人下鄉去叫佃戶們趕快拉牛車來運東西,大概晚半天才能趕來。舍下人口多,東西多,怕今晚不能出城了。」

「你要早點走,有什麼困難就來找咱。」獻忠又拉住王秉真,湊近他的耳朵小聲說,「夥計,這照壁上都是你親筆寫的字,想賴也賴不掉。怎麼,還不肯死心塌地跟俺老張下水麼?」

「哪裡,哪裡。我一定跟隨大帥。」王秉真又出了一身汗。

獻忠對著舉人擠著眼睛笑一笑,匆匆地離開眾人,騎上馬出城佈置去了。


[1]社友——明末知識分子結社的風氣很盛,同社人稱為社友,書信中稱作「社兄」。阮之鈿是復社中人,他的被保舉也得自復社的力量。

[2]孝廉方正——兩漢時候,朝廷取用人才,行的是地方薦舉制度。孝廉方正是當時薦舉的科目。阮之鈿是薦舉出身,所以他在絕命詩中說「無負孝廉方正」。

[3]天兵——古人稱王師為天兵。從崇禎十六年起,張獻忠在正式文告中就稱自己的軍隊為天兵。

《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