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態度決定高度

我開了一家公司,專門安排我的演講活動。我將公司取名為「態度決定高度」,因為如果不是有正面的態度,我不可能超越自己的肢體障礙,也不可能接觸到那麼多人。

或許你覺得「調整態度」的概念很好笑,因為在許多勵志廣告或教練技能教材裡,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然而,控制並調整態度的確具有力量,可以讓人轉換情緒,並停止畫地為牢的行為。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過,改變態度就能改變人生,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不論是否能夠意識到,你總是會通過自己獨特的觀點或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你的決定與行動奠基於這些態度,因此當事情行不通時,你有能力借此來調整態度,改變自己的人生。

請把「態度」想像成電視機的遙控器。假如現在正在看的節目對你沒有任何幫助,你就拿起遙控器轉台;而無論碰到什麼挑戰,當你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時,你可以調整態度,就像用遙控器轉台一樣。

琳達是個音樂老師,她寫信告訴我,她如何以驚人的態度幫助自己克服兒時車禍帶來的影響。若非如此,那場車禍很可能毀了她的一生。小學三年級時,琳達在一場車禍中傷得很嚴重,昏迷了兩天半,醒來後不能走路,不能說話,也無法吃東西。

醫生曾擔心琳達的腦部會受損,永遠無法正常說話或走路,但幸好她的心智、語言能力和身體都逐漸復原。事實上,目前琳達的確因為車禍留下了後遺症,車禍造成她的右眼視力不足。

這位女性承受了難以想像的痛苦,經歷許多次手術,依然留下視力受損這個問題。如果琳達覺得生命對她真不公平,似乎也不能怪她,畢竟有這樣的遭遇,本來就很容易讓人覺得受害、痛苦。不過,她選擇了這樣的態度:

「我的兩眼視力不平衡,有時會讓我感到挫折,但這時我想起自己從何而來、要去向何方,並瞭解到上帝拯救我是有理由的:要見證他在我生命中施行的作為。我的眼睛是上帝給我的提醒,讓我知道自己並不完美,但不完美沒有關係。另外,我必須全然仰望上帝給我力量。上帝選擇通過我眼睛的缺陷,顯明它的能力——我雖軟弱,但必剛強。」她如此寫道。

琳達選擇把她不完美的視力當作上帝「對她人生的完美計劃」的一部分。她寫道:「他改變了我對人生的態度。我知道自己的生命隨時可能結束,所以我時時刻刻都努力為上帝而活。另外,我也試著用正面觀點看待每一件事,努力將自己的全部獻給上帝與眾人,真心關懷週遭的人。」

琳達選擇去感謝她可以思考、說話和走路,而且在許多方面都能正常生活,而不是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視力不足這件事情上。你我也可以選擇像她一樣的態度。

你不必是個聖人就能做到這點。當你遇上悲劇或個人危機時,會經歷恐懼、生氣和悲傷等階段,這很正常,也很健康。但是到了某一個時間點,你得告訴自己:「我還在這裡,我是要把餘生都用來沉浸在悲情之中,還是要超越現況、追求夢想?」

這麼做很容易嗎?不,一點也不。你必須有極大的決心,還要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麼,要抱持盼望與信心,並相信自己真的擁有可以與人分享的才能和技藝。有許多人已經證明了正面態度的確可以讓人克服難關,琳達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你我真的無法掌控所發生的事,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回應。如果選擇正確的態度,就能超越挑戰——這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經過時間考驗、無可否認的真理。

你或許無法掌控下一件倒霉事:龍捲風襲擊你的房子;醉漢撞到你的車;老闆炒你魷魚;另一半跟你說「我需要自由的空間」。我們經常被生命偷襲,你可以悲傷、難過,但之後要把自己拉起來,問:「好,接下來是什麼?」哭夠了,發洩完了,就振作起來,調整你的態度。

改變態度就能改變人生

你不必吃藥、看精神科醫生、上山求道於大師,也可以改變態度、改變人生。這本書一再鼓勵你要找到人生目標,對未來抱持希望,對生命的種種可能性有信心,而且要愛自己本來的樣子。這些特質讓你有理由樂觀,而樂觀正是調整態度的力量來源,就像遙控器的電池。

你見過有人可以成功、滿足且快樂,同時又抱持悲觀思想嗎?我是沒有了,那是因為樂觀讓人充滿力量,給人控制情緒的能力,而悲觀則會削弱意志,因而讓心情控制行動。擁有樂觀的看法,你就可以調整態度,充分利用不好的情況。有時人們會把這個叫作「換框法」(reframing),意思是當你無法改變環境時,可以改變看待環境的方式。

一開始,你可能必須有意識地這麼做,但只要練習一陣子,就會變成自發行為。剛展開演講生涯時,如果碰到班機取消或轉乘其他交通工具不順利,我常常會發脾氣,覺得很受挫折。但最後我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像我這種頻繁旅行的人,難免會碰到一些狀況。另外,我年紀也大了,不適合老是發飆,而且生氣時沒有腳可以跺兩下,實在不帶勁。

我必須訓練自己擁有在旅程不順時調整態度的能力。現在,當我們被迫在候機室等上幾小時,或者必須突然改變行程時,我會從正面的角度詮釋那些負面事件,以避免壓力、挫折或憤怒上身。我會激發一些樂觀的想法,例如:「我們的班機是因為天氣不好才會延誤,這樣很好啊,等暴風雨過了再登機不是比較安全嗎?」或者「班機取消是因為機械故障,我寧願在地上等待一架沒有問題的飛機,也不願意搭上有狀況的飛機」。

當然,我還是希望旅途順利,不想有那麼多波折,但如果不調整態度,我就會老是想著負面的事,那樣實在很不健康。當你允許環境脫離你的控制,去決定你的態度和行動時,就可能會掉入一個不斷向下的漩渦裡:草率決定、誤判形勢、反應過度、太早放棄、錯失機會——錯失那些總是在你認為人生不可能變好的情況下出現的機會。

悲觀主義和負面性會讓你無法超越現況,永無翻身之日。因此,當你覺得負面思維讓你血液沸騰時,要把它們趕出去,然後用比較正面和激勵的內在對話來取代。這裡有個負面思想與正面思想的對照表,可以幫助你監督自己內在的聲音。

抱持正面態度,連癌症都能擊退

我有個朋友叫喬克,40歲,去年發現他二十多歲時擊退過兩次的癌症又復發了。而這次因為腫瘤深入重要器官,醫生沒辦法替他作放射線治療,治療後情況不好——事實上,他的狀況很糟。身為丈夫、父親,有一大堆家人和朋友,喬克有人生目標,也懷抱著希望、信心和對自己的愛,因此他採取這樣的態度:他還不打算死。事實上,雖然身體有病,但喬克不認為自己是個病人。他決定保持樂觀和積極的態度,專注地在人生中繼續走下去。

在這個節骨眼兒,沒有人會認為喬克運氣好,對吧?然而,他無法進行放療這件事卻成了好運,因為喬克的醫生參與了一項癌症用藥的實驗,這個療法不使用放射線,而是以藥物針對個別腫瘤細胞攻擊,然後殺死它們。既然傳統的治療方式不適合喬克的腫瘤,他有資格接受這個實驗性療法,但真正說服醫生讓喬克加入的是他的正面態度。他們知道喬克一定會善加利用這樣的機會,而他也確實如此。

當這個癌症實驗用藥通過靜脈注射導管注入體內時,喬克並不是平躺著接受治療,而是一邊在跑步機上跑步,一邊接受注射,甚至還舉重。就因為他的態度如此正面,精力如此旺盛,有些醫護人員實在無法相信喬克是癌症病人。「你真的太不像『正常』病人了。」

接受這個實驗性療法的幾個星期後,醫生告訴喬克發生了奇妙的事。「我找不到任何腫瘤的跡象。」醫生說,「全都不見了。」

醫生無法確定擊潰腫瘤的,是這個實驗性藥物、喬克的態度,還是奇跡,或者是以上三者的組合。我只能告訴你,喬克離開醫院時是沒有癌症的,而且壯得像頭牛。儘管一切跡象都顯示他面臨死亡,但喬克選擇了正面態度,他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生病這件事,而是放在他生命的目的上,並且抱持希望和信心,相信自己可以造福他人。

選擇A級態度

請注意,琳達和喬克所選擇的態度都讓他們得以超越困境,不過他們選擇的類型有些許不同。琳達選擇充滿感恩,而不是心懷苦澀;喬克選擇採取行動,而非放棄。可以選擇的態度很多,但我認為最有力的是:

1.感恩的態度;

2.行動的態度;

3.同理的態度;

4.寬恕的態度。

1.感恩的態度

這是琳達在車禍受傷後所採取的態度。她沒有哀悼自己所失去的,而是對她重新找到的事物與建立起來的生活表達感激。我非常相信感恩的力量。演講時,我常常提到我的小左腳,雖然我總是拿它開點兒玩笑,但我其實對這隻小左腳滿懷感激。我用它來控制輪椅的操縱桿,打電腦兩分鐘可以打四十幾個字,在鍵盤樂器和電子鼓上玩音樂,還可以操作手機裡所有的應用程式。

感恩的態度也會吸引那些感受到你的熱情、支持你的夢想的人。有時候,這些人能以讓人驚訝的方式鼓舞你,改變你的生命。小時候,媽媽經常唸書給我聽,《我愛的上帝》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媽媽第一次讀這個故事給我聽,是在我6歲時。在那之前,我不認識其他沒手沒腳的人,所以沒有可以學習的典範。而這本由瓊妮·艾瑞克森·塔達(Joni Eareckson Tada)所寫的書鼓勵了我,也幫助我建立了感恩態度的基礎。

瓊妮是個游泳和馬術選手,17歲時,就在她大學第一學期開始的幾個星期前,她在跳水進入湖中時折斷了脖子。那次意外發生在1967年,她的脖子以下全部癱瘓。瓊妮在書中提到,她曾經因為癱瘓而絕望到想自殺,但最後她想通了:「這不是宇宙丟擲的銅板,也不是命運的輪盤,而是上帝對我人生計劃的一部分。」

我很愛這本書,後來媽媽又買了瓊妮的歌唱CD給我,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我們都有車」這樣的歌詞。瓊妮的歌裡提到在輪椅上有多好玩,還告訴大家「沒有人是完美的」。小時候,我會一次又一次地播放這些歌曲,到今天沒事時還會哼上兩句,因此你可以想像,當我第一次受邀去拜訪瓊妮時,會有多驚訝了。

2003年,我應邀到美國加州一所教會演講,結束之後,一位替瓊妮工作的年輕女性過來自我介紹,並邀請我去瓊妮的慈善基金會——「瓊妮與朋友們」。

拜訪時,看到瓊妮進到房間來,我都快暈了。她傾身給我一個擁抱,這真是偉大的時刻。而因為四肢麻痺,瓊妮的身體沒什麼力氣,所以向我靠過來之後,她就沒辦法把身體拉回輪椅裡。於是,我自覺地用自己的身體輕輕把瓊妮推回去。

「你很強壯。」她說道。

當然,這話讓我很激動。這位女士在我小時候給了我力量、希望與信心,而她現在說我很強壯!瓊妮提到,一開始她也跟我一樣,為身體上的缺陷所苦。她曾經考慮要駕著輪椅從一座很高的橋上摔下去,就此結束生命,但又擔心這樣只會傷了腦子,然後讓人生變得更悲慘。最後,她選擇禱告:「上帝啊,如果我死不了,請讓我知道如何活下去。」

意外發生後不久,朋友給了瓊妮某節《聖經》經文的影本,上面寫著:「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16]瓊妮那時還沒有很深的信仰,對癱瘓一事仍懷著憤怒與挫折感,因此對這節經文很不以為然。

「你應該是在開玩笑吧?」瓊妮說道,「我怎麼可能對此心存感激?不可能。」

她的朋友告訴她不必對癱瘓感恩,她只要來個180度的轉彎,對即將到來的祝福心懷感激就可以了。

那個時候,要瓊妮認同這一點實在很難。她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說自己是「一場可怕跳水意外的受害人」。一開始,瓊妮因為自己四肢麻痺而責怪每一個人,除了她自己。她要大家付出代價,她控告、苛求,甚至責怪父母把她生到這個世界來讓她癱瘓。

瓊妮覺得全世界都欠她,因為她無法再使用手和腳。最後她瞭解到,受害者情結是個很好的逃避之處,每個人都可以聲稱自己是這個或那個不幸的受害者——有些人因為出身貧寒,有些則是因為父母離婚,或是身體不好、工作不順、不夠瘦、不夠高、不夠美麗,而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當我們覺得有權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時,一旦發生了讓人覺得不舒服的事,我們會有被剝奪、被傷害的感受,接著就會責怪他人,無論如何就是要他們為我們的困苦負責。在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下,我們成了「職業受害人」。然而,「憐憫大會」是最冗長煩人、沒有生產力又沒有營養的活動,你只能不斷聽到「可憐、可憐、我好可憐」,這會讓你焦躁不已,只想跑去躲起來。

你應該像瓊妮一樣,放下受害者的角色,因為這個角色沒有未來。瓊妮認為,受苦將人帶到交叉路口,我們可以選擇向下走到絕望之處,或者採取感恩的態度,往上走向希望。一開始,你或許覺得心存感激很困難,但只要下定決心不再當受害者,並且一天一天執行,力量終究會來到。如果你就是沒辦法找到任何值得感謝的事,那就把焦點放在前方的好日子,提前感恩。這樣做可以幫助你建立樂觀的感受,讓你的心思擺脫過去,展望未來。

瓊妮發現,扮演受害者只會把她往下拖,而且比癱瘓拖得更深。但是,感激已經領受和即將領受的祝福,則會鼓舞你。這樣的態度可以改變你的生命,就像它曾經改變瓊妮和我一樣。我們不再因身體缺陷而憤怒、怨恨,而是建立起喜樂、滿足的人生。

感恩的態度確實改變了瓊妮的生命,然後她回過頭來幫助我和許多看過她激勵人心的暢銷書和DVD的人,讓我們的生命也改變了。她的基金會推動了一項計劃,在全球102個國家免費分送了六萬多把輪椅以及數千根枴杖和助步器給身障者。

瓊妮四肢麻痺,我則是沒手沒腳,然而,我們都找到了人生的目的,並且追求它。我們擁抱希望而不是絕望,相信上帝與未來;我們接受自己並不完美,但擁有很棒的祝福;我們選擇以感恩啟動正面態度,並將正面態度化為行動,改變自己和別人的生命。

這不是勵志海報,而是事實。借由選擇感恩的態度,而不是受害者情結、苦澀或絕望的態度,你也可以克服任何挑戰。但如果你覺得感恩很難,那還有其他對你或許有效的方法。

2.行動的態度

泰比莎的身障狀況跟我很類似,然而她說:「我一直覺得自己得到很多祝福,因此必須償還宇宙一些。」她的行動派態度讓她和家人開始製作「禮物包」,分送給重症和肢障兒童,以及收容所裡的孩子。

有時你會發現,讓自己擺脫陳規舊習或困境最好的辦法,就是為自己或他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蘇格拉底說:「讓世界動起來之前,先讓自己動起來。」如果你抓不到好運氣,就自己創造一個。當你被巨大的損失或悲劇擊倒時,給自己一段悲傷的時間,然後採取行動,從壞事中創造出好事來。

行動的態度會創造正面動能,第一步無疑最難。站起來離開舒適區,一開始似乎不太可能,然而一旦起身,就能前進,而只要前進,你就走上了脫離過去的路,邁向未來。就這樣一步一步往前吧。如果你失去了某人或某物,就去幫助另一個人或做另一件事,當作紀念和致敬之意。

最具毀滅性的經歷之一是失去所愛。失去家人、摯友所引發的悲慟,會讓我們陷入癱瘓。除了可能因為愛過他們、認識他們、與他們相處過而感到欣慰之外,這樣的狀況沒有可以感謝的地方。失去摯愛的痛讓人無法忍受,甚至陷入癱瘓。這種痛不可能事先打預防針,然而也有人將哀痛化為行動,讓失去變成善的力量。

凱蒂·萊納(Candy Lightner)是個知名的例子。在13歲的女兒死於一場酒駕車禍之後,凱蒂將自己的憤怒和痛苦轉為行動,成立了「反酒後駕車媽媽」組織,這個組織通過積極行動與教育計劃,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當悲劇襲來,我們會想要逃到某個地方大哭,希望心碎的感覺終有一天會減輕。然而有許多像泰比莎、瓊妮和凱蒂這樣的人,她們採取的是行動的態度,相信即使人生最慘烈的悲劇也能提供做好事的機會。卡爾森·萊斯利(Carson Leslie)就是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人。我遇見他時,他16歲,但已經和癌症搏鬥了兩年。這位年輕的運動新秀擁有明亮的笑容,他的夢想是擔任紐約洋基隊的游擊手。14歲時,他被診斷得了腦瘤,並且已經擴散到脊椎,所以接受了手術、放療和化療。治療過後,他的癌症進入緩解期,然後又復發了。

儘管經歷了這一切,卡爾森還是盡力做個正常的孩子,過正常的生活。他經常提到他最愛的一節《聖經》經文,那是《約書亞記》第2章第9節:「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上帝必與你同在。」

卡爾森說這不是他的「癌症經文」,而是他的「生命經文」。

「無論我能活多久,我都希望這節經文出現在我的墓碑上。當人們經過我的墳墓時,我要他們讀到這節經文,想想它如何幫助我度過生命中的種種掙扎,也希望大家知道這節經文可以給他們安慰,就像我所得到的一樣。」卡爾森在他的書《扶持我》裡面這樣寫道。

這位不可思議的勇敢少年和他的英文老師一起完成這本書,為的是「替那些罹患癌症,卻無法表達這樣的疾病如何影響他們的青少年與兒童發聲」。書剛出版,卡爾森就過世了,書的版稅被用來成立卡爾森·萊斯利基金會,支持兒童癌症的研究。

這個年輕人多麼無私啊。縱使病重又疲倦,他還是把人生最後的日子用來寫書,以鼓勵和幫助別人。我很喜歡他在書末寫的一段文字:「沒有人知道生命為我們預備了些什麼……但如果你知道勇氣來自上帝,就很容易有勇氣。」

我是通過一位珠寶商比爾·諾寶跟卡爾森碰面的。比爾有虔誠的信仰,常常邀請我到他的教會和其他團體演講。比爾的孩子跟卡爾森念同一所學校,他把我們湊在一起,稱我和卡爾森是「天國的兩位將軍」,不過已經被解除武裝了[17]。

除了消遣我之外,比爾經常強調要讓活著的每一秒都有意義,並且留給世人一些東西,就像卡爾森所做的一樣——即使他還那麼年輕。比爾常說:「上帝並沒有依照一個人在世的樣子來定義他,就像《約翰福音》第6章第63節所說的:『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

3.同理的態度

如果行動的態度超出你的能力,你還有另一個選擇,一個來自內心的選擇。

年紀愈大、人生經驗愈豐富之後,我瞭解到當年我之所以會有自殺的念頭,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我認為沒有人承受過像我一樣的身心痛苦與挫折。那時,我的注意力全放在自己的境況上。

長大一些之後,我的心態有了很明顯的改進,瞭解到其實世界上還有許多人的遭遇跟我一樣,甚至面臨比我更大的挑戰。於是,我開始以更大的同理心去鼓勵別人。2009年我去澳大利亞訪問時,有位兩歲半的小女孩就展現了令人動容的同理心。小女孩是我朋友的女兒,我之前從來沒見過。她跟著父母親來參加我們的聚會,有好一陣子,她一直對我保持距離,在遠處仔細研究我,就像一般小孩常有的舉動。當她的父母準備離開時,我問這個小可愛能不能給我個擁抱。

她笑了,小心地靠近我。當走得夠近時,她停下來,看著我的雙眼,然後把雙手往背後折,彷彿表示她跟沒有四肢的我是同一國的。接著她又靠得更近一些,並把頭放在我的肩膀上,用脖子擁抱我,如同她之前看到我做的那樣。在場的每個人都被小女孩對我展現的同理心打動了。我有很多擁抱的經驗,但我必須說,這一次的擁抱我永遠忘不掉,這個小女孩真是有認同他人感覺的驚人天賦啊。

同理心是很棒的天賦,我鼓勵你把握每一次機會練習並分享,因為它會讓施與受雙方同樣得到治療。遇到困難、悲劇或挑戰時,與其往內縮到自己的世界裡,不如向外看看四周;與其帶著受傷的心尋求同情,不如去找一個傷得更深、更重的人,然後幫助他治癒傷痛。你當然可以悲傷、痛苦,但你要知道人皆受苦,如果你願意在這個時候向他人伸出援手,幫助別人,也是一種自我治療。

我的朋友蓋比·墨菲特也深知這一點。蓋比天生手腳畸形,只有七八厘米長,他的指頭沒有骨頭,而且聽力受損。不過,他棒球、籃球、曲棍球、跳繩和打鼓樣樣行,日子過得積極而活躍。

蓋比在西雅圖附近長大,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巨大的同理心。他6歲開始打少棒聯盟,目前是華盛頓大學的學生,曾經在朋友和家人的支援下,攀登華盛頓州第二高峰——雷尼爾山。儘管有自己的難題要面對,高中時蓋比就開始演講,以激勵其他學生。他演講的主題是「無阻礙」(CLEAR),所謂「無阻礙」指的是勇氣(courage)、領導(leadership)、卓越(excellence)、態度(attitude)和尊敬(respect),這五種特質的英文第一個字母加在一起,便成了「無阻礙」這個詞。他和家人還創立了「希望基金會」(http://www.GabesHope.org),提供獎學金和各種資助方案給身障者。這就是蓋比出於同理心所做的事。

你是否看到蓋比的同理心態度所擁有的力量?他把焦點從自己的困難中移開,去幫助別人;他將自己肢體障礙所帶來的挑戰轉變成由同理心出發的使命,豐富了自己和無數人的人生。

當我前往一些極度貧困和承受巨大苦難的地方時,常常發現那裡的人無論男女老少,憐憫心總是大到不可思議。不久前我去柬埔寨,在潮濕、悶熱的天氣中開了一個很長的會。快要昏倒的我急著回飯店,想要趕快衝個澡,然後在有空調的房間裡睡個一兩天。

「力克,你可以在離開之前跟這個小朋友講幾句話嗎?」主辦單位說道,「他在外面等了你一整天了。」

那個男孩比我還矮小,一個人坐在泥地上等著。他身邊的蒼蠅多到形成一塊黑雲,頭上不知道是深裂的傷口還是瘡,一隻眼睛看起來好像要凸出來,身上則發出腐壞、骯髒的氣味。

然而,他的眼神卻流露出深深的憐憫。這個孩子對我有那麼多的愛與同情,讓我放下急著離開的心情。

他走向我的小輪椅,然後輕輕地把他的頭頂上我的臉頰,試著安撫我。這孩子看起來好像幾天沒吃東西了,似乎是個受過很多苦的孤兒,但他想要向我表達同情,因為他想像我一定吃了很多苦。我感動得眼淚直流。

我請主辦單位看看能不能幫幫這個孩子,他們答應我會讓他有吃的,有人照顧,還會替他找個睡覺的地方。謝過小男孩、回到車子裡之後,我依然無法停止哭泣。那天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完全無法好好思考,總是忍不住想,這個小男孩的狀況讓我覺得他很可憐,但他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痛苦上,反而對我表達出深切的同情。

我不知道這孩子經歷了些什麼,也不知道他的生活有多艱苦,但我可以告訴你,他的態度讓人驚奇,因為儘管自己也面臨許多問題,他依然有能力伸出手給人安慰。這種同理心與憐憫心是多麼棒的天賦啊。

當你有受害者情結,或是覺得自己很可憐時,建議你將態度調整為同理心的態度。你可以伸出援手給有需要的人、助人一臂之力、在收容所擔任義工,或是做別人的良師益友,利用你所承受的痛苦、憤怒或傷害,來幫助你更加理解並減輕別人的苦楚。

4.寬恕的態度

想要增加生命的高度,你可以選擇的第四種態度是寬恕。這可能是最棒,但也是最難學習的態度,相信我,我真的知道。就像我跟你提過的,小時候有段時間,我無法原諒上帝,因為他犯了一個嚴重的錯:沒有給我四肢。我非常生氣,也陷入責怪他人的行為習慣,寬恕不是我的風格。

跟我一樣,你也必須經歷憤怒和怨恨的階段,然後才能寬恕。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但你不會想要緊抓住那些情緒太長的時間,因為不久之後你就會發現,一直讓憤恨在心中翻滾,只會讓自己受傷。

憤怒沒辦法日夜持續,就好像如果你一直讓引擎發動著,車子會壞掉,你的身體也是如此。醫學研究顯示,一直心懷怒氣和怨恨,會對身心造成壓力,導致免疫力下降,並破壞身體的重要器官。責怪別人還有另一個問題,如果我沒手沒腳是別人的錯,那我就不必為自己的未來負責了。而一旦我下定決心原諒上帝和醫生,然後讓生命繼續前進,我在身體和情緒上都感覺更好,並且認為該是我為自己接下來的人生負責的時候了。

寬恕的態度讓我自由。你知道的,緊緊抓著舊傷痛不放,你就只是給那些傷害你的人力量,讓他們控制你。可是當你原諒他們,你就切斷了跟這些人的聯結,他們就再也不能打擊你。千萬不要以為寬恕他們是放他們一馬,你這樣做不為別的,是為了你自己。

我原諒了所有嘲笑我、欺負我的孩子。我寬恕他們並不是在赦免他們的錯,而是為了放下憤怒和怨恨的包袱。我愛我自己,我要讓自己自由。

所以,不必擔心寬恕會讓以往那些對你懷有敵意、傷害你的人好過。享受寬恕帶來的好處吧!一旦採取這個態度,你的負擔會減輕,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會被過去的包袱拖累。

寬恕的力量不止可以治療你自己一個人,當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原諒那些讓他坐了27年牢的人時,這個寬恕的態度所帶來的力量改變了整個國家,並在全世界掀起一陣漣漪。

我在烏克蘭認識一位牧師,他先前舉家遷至俄羅斯一個暴力頻發的地區設立教會。當時他計劃開設教會的消息傳出後,幫派分子威脅要對他和他的五個兒子不利,所以牧師就禱告。「上帝告訴我,如果我到那裡開設教會,將付出嚴峻的代價,但同時也會有驚人的成果。」他說。

儘管遭到恐嚇,牧師還是去設立了教會,但一開始根本沒什麼人來。就在牧師打開大門的一個星期後,他的一個兒子當街被殺害。悲慟的牧師再次禱告,尋求上帝的指引,上帝告訴他要繼續待下來。結果他兒子死後三個月,牧師在街上被一個長相兇惡的人攔下來,問他:「你想不想見見殺你兒子的那個人?」

「不想。」牧師回答。

「你確定?」那個人說,「如果他是要尋求你的原諒呢?」

「我已經原諒他了。」牧師答道。

那個人崩潰了,告訴牧師:「我射殺了你的兒子,而我想要加入你的教會。」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這個俄羅斯幫派的許多成員都走進牧師的教會,犯罪活動就從這個地區消失了。這就是寬恕的力量。當你抱持寬恕的態度時,會讓各種驚人的能量動起來,而且請記住,這個態度會讓你也原諒自己。身為基督徒,我知道上帝會寬恕那些尋求他恩惠的人,但人們卻常常不願意饒恕自己以往所犯的過錯、失誤和放棄的夢想。

自我寬恕跟原諒他人一樣重要。我曾犯過錯,你也是。我們都曾經對別人不好,不公平地評論人,也都曾把事情搞砸過。重要的是必須後退一步,承認自己不足、不夠好,向自己傷害過的人道歉,並承諾會改進。然後,就原諒自己,繼續前進。

這是個你可以依循的態度。

《聖經》說,我們種什麼就收什麼。如果你心裡滿是痛苦、憤怒、自憐,而且不願寬恕,你覺得這些態度會給你帶來什麼?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思?所以,請拒絕憂鬱、悲觀的心情,大量儲存樂觀,為感恩的態度、行動的態度、同理心的態度或寬恕的態度充電。

我體驗過改變態度所產生的力量。我可以告訴你,那種力量改變了我的生命,帶我到達我從未想像過的高度。而它也能帶給你同樣的體驗。

16 《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第5章第18節。

17 原文在此用「disarm」這個單詞,原意是解除武裝,但把這個詞拆開來,dis有除去、剝奪之意,而arm則是手臂,所以比爾這樣說是在開力克的玩笑。

《人生不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