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權兵衛Yamamoto Gonbee 1852.11.26—1933.12.8)
出任兩屆內閣首相:
第16屆(1913.2.20—1914.4.16)
第22屆(1923.9.2—1924.1.7)
山本權兵衛(1852—1933)於1913年第一次護憲運動高潮中和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危難時局下兩次組閣,在穩定政局、維持災時秩序方面起過重要作用。
山本出生於薩摩藩武士家庭,16歲時從軍,參加過鳥羽、伏見決戰和北越出羽鎮壓幕府殘餘武裝的戰鬥。1870年進入海軍省兵學寮學習,畢業後致力於日本近代海軍建設。甲午戰爭時,任海軍省次官、大本營參謀。1895年任軍務局長。1898年起,連任三屆內閣海軍相,1904年佩大將銜。到他第一次組閣前,已成為薩摩系海軍最有實力的人物。
在長期的軍人生涯中,山本養成了獨特的性格,其子回顧說,山本為人豪爽,處事謹慎,「三思而後行」,但認定該做的事,也會執拗地幹到底。在生活起居的小事上,他的習慣是自己事自己做,房間從不讓別人打掃,甚至修補衣服鞋襪之類的瑣事也不讓別人插手。
在那個「長州的陸軍,薩摩的海軍」時代,軍界中一直保留著薩長爭霸的傳統。山本作為薩摩海軍最高首領,與山縣等長州系軍閥間存在著「隔閡」。也許正因如此,第三次桂太郎內閣被第一次護憲運動轟下台後,政友會總裁西園寺便竭力推薦以往「同情政友會」的山本組閣,以收到比政友會親自掌權更佳的效果。而山本也希望借助護憲運動的巨大聲勢和政友會的支持,乘機打擊長州系軍閥的氣焰,擴大海軍勢力。共同的利益使山本和政友會走到了一起。
山本上任後,按照政友會的要求,同意除陸海軍相外,內閣的其他職位由政友會出任,並以政友會提出的政綱為施政基礎,進行了法律、行政改革。
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是山縣為保證軍政獨立,埋在內閣制中的一根毒楔。第二次西園寺內閣的垮台,就是軍部首次使用這一武器的直接結果。輿論和各政黨早就要求對這一制度進行修改。山本也認為該制度對實行憲政「難保沒有障礙」,並不顧參謀本部強烈抗議,將陸海軍相現役制,擴大為退役的大、中將也可以任此要職。接著,又不等山縣諒解,任命非山縣系的楠瀨幸彥中將為缺任的陸軍相。
文官任用制度在山縣執政時做過重大修改,規定非高等文官考試合格者,不得錄為政府官吏,這實際上為政黨勢力進入國家政權設置了障礙。山本接受政友會等黨派建議,對文官任用令做了重要修改,放寬了對沒有官員資歷的政黨人士的特別任命限制,允許其擔任除陸海軍省以外的各省次官、局長及參事官一級的職務,從制度上擴大了政黨參加國家機構管理的權限。
樞密院作為天皇的「最高顧問府,」一直擁有很大權限,無人敢來太歲頭上動土。山本通過敕令修改了樞密院制,將樞密院顧問官由38人減少到24人,調整了樞密院人事。
在各省機構整頓方面,山本內閣取消了大藏省關稅局和國債局,將其業務併入主稅局和理財局,將農商務省工務局和商務局合併為商工局。經過這次行政機構整頓,共裁減軍政官員6878人,加上被裁掉的僱員,總計超過萬人。由此節省行政開支達7037萬日元。
山本進行的行政及與此相關的法律改革,雖然對軍閥、官僚的利益有所觸及,但從根本上維護了天皇制統治,但是對與普通民眾利益緊密相關的稅制改革卻不甚關心,他執政時廢除的非常特別稅法實際並未起到大量減稅效果,不過是為應付輿論所作的姿態。
山本對軍備擴張態度積極,但重點是增加海軍裝備。執政期間制訂了六年內建造各種艦26只艘、撥款1.6億日元的擴充海軍計劃,前述的行政節約經費大部分用於擴充海軍。
在對華關係上,山本內閣繼承前內閣的「二元外交」方針,先是夥同英、德、俄、法等國向袁世凱政府提供2500萬英鎊的「善後貸款」。當孫中山領導「二次革命」興兵「討袁」時,又在「不偏不黨」口號下,通過公開的外交途徑或默許陸軍、民間機構暗自活動,與袁世凱和南方革命軍同時保持接觸,暫時採取隔岸觀火、靜候時局發展的策略,以求「萬無一失」。
山本是在第一次護憲運動的高潮中上台的,一年苦心經營,總算使激盪的政局穩定下來,然而新的危機正在到來。
1924年1月23日,《時事新報》披露了英國某通訊社傳來的消息:柏林地方法院宣判西門子秀克爾德公司駐東京分公司一職員有罪,理由是該職員竊出總公司向日本海軍官員行賄的文件並以此恫嚇總公司。消息傳開,輿論界掀起軒然大波。正在召開的第31次議會立即向山本首相提出質詢,要求搞清事實真相。海軍調查局的調查結果表明,不僅千葉縣船橋海軍無線電信所確實接受了西門子公司的賄賂,而且海軍在訂購金剛號巡洋艦時也有受賄行為。吳鎮守府司令長官松本和中將因此鋃鐺入獄。事後證實,受賄醜行與海軍相、山本的得意部下齋籐實有染。
「西門子事件」既成事實,公認為海軍後台的山本首相便成為輿論攻擊的焦點。山本上任後受壓的山縣派官僚勢力乘機發動反攻。山本腹背受敵。接著,立憲同志會、國民黨、中正會等在野黨派向議會提出內閣不信任案,雖然未能通過,但卻完全打亂了山本內閣的陣腳。在眾、貴兩院因削減海軍軍費爭執不下時,精疲力盡的山本選擇了休會和內閣辭職道路。
1923年9月1日11時58分,日本關東地區發生7.9級大地震,京濱地區損失嚴重。大地震使10萬人喪生,10萬餘人受傷,4萬餘人失蹤,民房被毀24萬戶,燒燬44萬戶,海水沖毀近千戶,340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約56億日元。
就在地震前一天,因加籐友三郎首相病故,組閣大命降到1914年下野後「潛伏了10年」的山本權兵衛頭上。地震後第二天,山本匆匆組成「震災內閣」。
有史以來罕見的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壞,迫使政府全力投入救災。繼地震當日發出戒嚴令後,山本內閣設立了由首相負責的臨時救災救護局,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裡,接連頒布各種法令130餘件。其中最重要的法令是9月6日頒布的《關於維持治安的懲罰條例》,又稱治安維持令或流言蜚語取締令。該法令規定,不論以何種形式,凡煽動暴亂或騷動、危害人身財產安全、擾亂社會秩序、散佈流言蜚語者,一律處以300日元以下罰款至10年以下徒刑。
山本內閣實施這一法令時,動用大批警察和數萬軍隊,並在地方建立以在鄉軍人會、青年團和消防團為骨幹的自衛團,在維護社會治安名義下,實行白色恐怖。地震後的第三天,純工人工會會長平澤計七和南葛勞動會川合義虎等8人被龜戶警察署逮捕,次日移交給近衛師團後被殺害。著名社會主義運動活動家大杉榮夫婦,也在9月16日被東京憲兵隊殺害。當局查封了有關事件的新聞報道。
地震後殘暴迫害在日朝鮮人的事件更是駭人聽聞。震後第三天,內務省警保局長向地方官發出電示,稱在日朝鮮人利用震災混亂在東京地區放火、投放炸彈、圖謀暴動云云。地方軍警和自衛團據此大肆殺害朝鮮人。據事後調查資料,被殺的在日朝鮮人約2600至6000人。
山本組閣時,曾設想拉政友會總裁高橋是清、憲政會總裁加籐高明、革新俱樂部領袖犬養毅入閣。但除犬養以實現普選為先決條件入閣外,高橋、加籐拒絕入閣。山本內閣自始便因政友、憲政兩黨不予合作而缺乏議會支持的基礎。緊急救災時期過後,為使議會通過政府的災後復興計劃,山本主動接近議會中的大黨政友會,私下與該黨達成協議,放棄上台時表示的「贊成普選」主張,以換取政友會的好感和支持。
儘管山本竭力迎合政友會,但並未取得預期效果。第47次臨時議會否決了政府的支付保險金提案,迫使農商務相田健治郎辭職。宏大的帝都復興計劃,也是被議會大幅度修改後才勉強通過的。在議會的攻勢下,山本節節敗退,一籌莫展。對此,連推薦他出任首相的元老西園寺也「對首相的無能感到吃驚」。
1923年12月27日,攝政(後來繼承皇位的裕仁)乘坐汽車出席第48次議會,途徑虎門時遭到難波大助襲擊險遭不測。事件發生後,早已疲憊不堪的山本立即引咎辭職。這屆「震災內閣」前後僅維持了四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