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敬

(原敬Hara Takashi 1856.3.15—1921.11.4)

出任第19屆(1918.9.29—1921.11.4)內閣首相

原敬(1856—1921)是著名的政黨政治家,他作為「平民宰相」,建立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政黨內閣,同時也是第一個在任時遇刺身亡的悲劇首相。

原敬幼名建次郎,生於風光秀麗的盛岡城外本宮村。父親原直記為南部藩家老,食祿1200石,家境較為優裕。

少年時代的原敬,適逢日本社會巨變。明治政府推行的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整理俸祿等一系列改革,無不猛烈摧毀著封建制度的基礎,依寄於封建制度生存的原敬家經過這場歷史洗禮走向破敗,到原敬16歲時,家裡甚至無力為他支付學費了。

原敬的一生波瀾起伏,步入社會後,當過自謀生計的記者、出入官場的官僚,後投身政黨政治,直至成為一國首相。

1878年,原敬在司法省法律學校中途退學後自謀職業,擔任《郵便報知新聞》記者和《大阪大東日報》主筆。由於受過良好的私塾教育,兼通法律、外語,發表過《論官民相對道路》等頗具影響的文章,逐漸在輿論界嶄露頭角。

1882年,原敬被外務卿井上馨看中,進入外務省工作,次年被提拔為駐天津領事館領事,後轉任駐法國公使館書記官、代理公使,甲午戰爭時,已升為外務省次官。1897年,原敬辭掉駐朝鮮特命全權公使職務,離開政界,重操舊業,擔任《大阪每日新聞》社經理、社長,繼續活躍在新聞界。

1900年,伊籐博文組建立憲政友會,原敬聞風而動,馬上辭掉社長職務,加入政友會,成為伊籐手下一員得力干將。1906年起,他三次入閣擔任內相,推動內閣實施各種改革政策,並以內務省為陣地,向山縣等官僚勢力發動進攻,提高了聲望。1914年,經西園寺公望推薦,原敬擔任第三任政友會總裁。

1918年9月,寺內正毅內閣因「米騷動」運動垮台,原敬借助群眾運動的強大聲勢受命組閣。

與以往多次出現過的「准政黨內閣」不同,原敬內閣可謂日本史上首次出現的「純政黨內閣」,這不僅因為首相原敬出身於無爵平民和政友會總裁,還在於閣員的選任取決於政友會的意志。除陸、海、外三相外,其他大臣均由政友會成員擔任,而外相內田康哉本是原敬的摯友。原敬政友會內閣的建立正式拉開了「政黨內閣」時代的序幕。

但是,原敬內閣面臨的形勢並不樂觀,官僚、各在野黨、民眾這三股強大的政治力量,都在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密切注視著新內閣的動向。政友會黨內多數人也深信,不出一年,最多一年半,原敬內閣必被山縣等官僚勢力搞垮。

原敬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為使這次內閣成為長期性政權,他熟練地施展高超的政治手腕。當時政友會雖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從絕對量上看,政友會議員在議會中不到半數。為保證政友會絕對控制眾議院,原敬在內閣成立不久召開的第41次議會上,提出並使議會通過了選舉法修改案,把大選區制改為小選區制,選舉資格由直接交納10元以上國稅降為3元,由此,有選舉權的人數增加一倍以上,由150萬人增至330萬人。原敬擴大選舉權的目的,是想通過擴大農村地主的政治發言權,使政友會在議會取得更多的席位。

小選區制實現了原敬的第一步設想,接著實施的是其第二步計劃。當第42次議會上憲政會等在野黨提出普選權法案時,原敬本來可以通過政友會控制的眾議院加以否決,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斷然採取了解散議會措施。隨後,在根據小選區製法進行的議員選舉中,政友會大勝,當選議員數由原來的162人猛增到282人,以絕對多數牢牢控制了議會,原敬的計劃如願以償。

貴族院向來是官僚勢力盤踞的陣地,起著牽制政黨、眾議院活動的作用。原敬的對策是拉攏、懷柔為主,恩威並施。一面大量推選政友會成員為敕任議員進入貴族院,用「摻沙子」辦法改變議員成分。一面積極靠近貴族院中最大的派別研究會,請出該會代表大木遠古為文部相,使貴族院與政府保持了「一致」。

原敬組閣不久,便宣佈了改善、充實教育設施,整頓交通機構,振興產業和商業貿易、調節物價,充實國防等四大施政綱領,標榜尊重「民意」的「善政主義」,以及避免採取人為強制手段的「自然趨勢論」。

關於教育,政府頒布了大學令和高中令,除承認現有各種公、私立大學和高中外,決定在六年內新設高中10所、實業學校17所,專科學校2所,將現有數所專科學校升格為專科大學,增加東京帝國大學的科系等。為此,政府以追加預算的名義,撥出教育經費4453萬日元。

關於交通建設,原敬政府在1919年度向正在修建的鐵路、20條主要河流的整治、神戶和門司兩大港口建設以及其他公路設施撥款1億多日元。後來為推進地方鐵路建設,將鐵道院升格為鐵道省,以加強全面規劃和指導。政府還提出一個新建149條鐵路、總長度達1萬公里的龐大計劃,唯因貴族院意見不一最終擱置。

原敬內閣把獎勵墾荒作為發展產業的重要措施。1919年頒布的墾荒獎勵法規定,國家將25萬公頃荒地委託給私人開墾,對墾荒面積在5公頃以上者,予以其全部費用6%的財政補助。這種獎勵墾荒制度後來被推廣到朝鮮、中國的台灣等殖民地。

物價問題是引起米騷動,導致寺內內閣垮台的原因,人們曾普遍認為新內閣必將採取降低物價的政策。然而原敬採納了藏相高橋是清等人的意見,為保持戰後經濟繁榮以及在國際貿易中的有利地位,繼續推行低利息、低消費、高物價、高增長的所謂「積極政策」。對社會上最為敏感的糧食問題,原敬沒有採納山縣有朋等人的限制糧價建議,按照原敬內閣農商相山本達雄的話說,是想採取增加糧食數量的「內服療法」。為此政府廢除了糧食進口稅,指定三井公司籌辦糧食進口業務,從國外和殖民地進口糧食百餘萬石,並由政府向三井提供財政補貼。由於採取這一政策,糧食恐慌問題有所緩解,但糧價始終沒有降低,甚至比米騷動時期還高。

對失業和貧困等社會問題,原敬內閣的對策是改變以往單純社會救濟辦法,即將內務省地方局救護課改為社會課,後又升格為社會局,除負責賑恤、救濟、軍事救護外,增加了社會救濟、兒童保護、社會事業等內容;頒布了職業介紹法、住宅組合法等有關法律。1920年成立國勢院,定期進行國情調查,為國家制訂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供各種統計數據。

原敬多次表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日本民主主義運動持慎重態度,避免採用過激手段,但對群眾的實現普選權要求卻置之不理。他反對修改治安警察法,並在鎮壓八幡制鐵所工潮和東京市電力工人大罷工時採用了強硬手段。對此,連慣以鎮壓工農運動而聞名的山縣有朋也脫口稱讚說:「原的行動了不起。」

這一時期的軍備擴張令人矚目,政府迫使議會通過的擴軍計劃包括:八年內增設四個陸軍師,建立「八八艦隊」,繼續改善武器裝備,軍費開支預算為12.5億日元,占1919至1921年度國家財政支出總額的一半左右,無論是絕對數額還是所佔比率,均為和平時期的最高數字。

為解決財政膨脹引起的收入不足,原敬內閣大力推行公債制度,僅國內公債便由1917年的27億日元猛增到1921年的40.8億日元。此外,還繼續增稅,竭力擴大國家財源。

原敬內閣的外交政策重點,是確保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日本既得的利益。1919年,在法國召開的巴黎和會上,日本代表不顧中國方面強烈反對,迫使會議承認將戰前德國在山東及南洋諸島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就在召開巴黎和會期間,朝鮮人民發動了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三一」起義。為蒙蔽國際輿論,原敬要求鎮壓起義時本著內緊外松的原則,嚴格取締與此次事件有關的一切新聞報導。據此,日本政府派遣大批軍隊和警察,殘暴殺害朝鮮人民7509人,重傷15961人,逮捕46000餘人,血腥鎮壓了這次大起義。

原敬及其內閣推行上述內外政策,促進了政黨與官僚勢力的合流,日益背離了下層民眾的利益,引起社會不滿。而關東廳販賣鴉片事件、東京市政受賄事件、皇太子選妃事件的發生,加劇了政局的不穩。

1921年11月4日晚7點剛過,原敬為參加政友會近畿大會來到東京火車站,在站長室稍事休息後,起身準備搭乘7點30分始發的列車。當他經過檢票口的瞬間,車站職員中岡艮一猛然拔出匕首向他刺來,原敬只是微微呻吟一聲,便倒地氣絕。兇手行刺動機及其背景至今仍是一大懸案。

《日本首相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