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貫太郎

(鈴木貫太郎Suzuki Kantaro 1868.1.18—1948.4.17)

出任第42屆(1945.4.7—1945.8.17)內閣首相

鈴木貫太郎(1867—1948)是行伍出身的海軍元老,在日本即將戰敗的「非常時期」,以78歲高齡出任首相,在決定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關鍵時刻,發揮過重要作用。

1867年,鈴木出生在大阪,時值明治新政府與幕府軍在鳥羽、伏見決戰,大阪彈藥庫爆炸,降生才幾天的鈴木險些喪命。一歲後隨家人去江戶,途中再次從馬蹄下逃生。一生幾經凶險,總能化險為夷,直至八旬壽終正寢。

鈴木早年畢業於海軍兵學校和海軍大學,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1914年任海軍次官,後晉陞為海軍大將,歷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軍令部總長。1929年退出現役,任天皇侍從長兼樞密顧問官。因支持政府裁減軍備加入倫敦海軍裁軍條約,引起軍部法西斯分子強烈不滿。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軍官發動叛亂,鈴木被列為主要謀殺對象,當時身中24彈,叛軍以為他必死無疑後揚長而去。但鈴木大難不死、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1940年又出任樞密院副議長,後「因偶然的機會」升任議長。

小磯國昭內閣無力渡過危難時局,於1945年4月5日辭職。重臣會議討論繼任首相時,壓制了東條英機由陸軍中推選的主張,把鈴木貫太郎作為「近年來與政治無關的軍人」和「深得天皇信賴的人物」推薦給天皇。鈴木覺得自知缺少理政經驗,且年老耳聾,一度推辭。當再次接到「當此國家危急的重大時機,已別無他人,望接受拜託」的敕詔後,遂決定「最後為國效勞」。

鈴木內閣成立後,戰局的發展對日本愈加不利。美軍於3月底登上衝繩本島,6月25日攻陷全島,9萬守島日軍和15萬平民喪生,日本的門戶已被打開。在本土四島,大部分軍工生產設施和近百座城市因美機轟炸嚴重毀壞,支撐戰爭的能力在急劇喪失。在世界的另一端,法西斯德國已在美、英、蘇軍隊的聯合打擊下,於5月8日宣佈投降。

國際形勢的劇變清楚表明,日本法西斯的末日即將來臨。然而在日本,「日本必勝」、「本土決戰」論還很囂張,鈴木也是這種論調的附和者。他在組閣後發表的廣播講話中表示:「我將站在一億國民的最前面,如果光榮犧牲,確信諸國民必能踏著我的屍體,為打開國運邁進。」

德國投降後,只有鈴木等極少數人參加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連續召開,再次制訂了《今後應採取的戰爭指導基本大綱》,提出「以七生盡忠的信念」,把「戰爭進行到底」。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共同發表《波茨坦公告》,對日本發出最後通牒,督促日本立即投降。鈴木屈從軍部的要求,代表政府發表聲明說:「政府不認為(公告)有何重大價值,只能不予理睬,吾等唯有誓將戰爭進行到底。」

「不予理睬」的不負責任政策,換來的是同盟國徹底打敗日本的堅決行動,帶給日本的是更大的災難。8月6日8點15分,美軍B29轟炸機將美國剛剛研製的原子彈投向廣島,這個40萬人口的城市頃刻間毀滅。9日,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與此同時,8月8日夜,蘇聯根據雅爾塔會議協議,正式對日宣戰。次日凌晨,200餘萬蘇聯紅軍以銳不可當之勢,向盤踞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及朝鮮、庫頁島日軍發起全面攻擊。

早已為戰爭拖得精疲力竭的日本,再也無法承受如此沉重的打擊,大難臨頭,統治者們不得不坐下來「認真」討論結束戰爭問題。8月9日,即蘇聯出兵和美國投放第二顆原子彈的這一天,是鈴木首相任職以來最為緊張和忙碌的一天。當日凌晨,入皇宮面謁天皇。上午10點半,參加戰爭指導會議。下午2點半,主持召開內閣會議,下午6點半開始繼續召開會議,但討論的內容已不是是否投降問題,而是如何確定投降的前提條件。東鄉外相、米內海相、平沼樞密院議長主張,只要同盟國保證不損害日本的「國體」,日本便應立即投降。阿南陸相、梅津參謀總長、豐田軍令部總長堅持除維護「國體」一項外,還須附加自主解散武裝、本國處理戰犯、限制佔領區域等條件,如盟國不答應這些條件,便堅決進行「本土決戰」,「寧為玉碎」,「死中求活」。由於「一個條件論」和「四個條件論」爭執不下,晚11點50分,鈴木請出天皇蒞臨,再次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直到次日凌晨兩點,激烈的爭論仍無結果,在討論中始終不肯表態的鈴木,「誠慌誠恐」地請求天皇裁決。天皇表示:「我贊成外相的意見」,「照這樣下去……日本民族必將滅亡」,為會議定下了投降的基調。在「 滿場嗚咽聲」中,結束了開戰以來,或許是近代以來日本最高統治者們時間最長的一次馬拉松會議。

同盟國沒有接受日本要求保留「國體」的條件,而是作了「自投降之日起日本統治形式最終應取決於日本國民自由表達之意志」的答覆。8月14日,天皇根據「國體」「萬無一失」的判斷,「再度聖斷」,決定無條件投降。8月15日中午12點,天皇裕仁在「玉音廣播」中宣讀了《終戰詔書》,內稱:「深察世界大勢及帝國現狀,朕決定採取非常措施,收拾時局」,「已命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接受其共同宣言」。至此,日本法西斯戰敗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鈴木這個被認為政治上的門外漢、「純粹的海軍軍人」,在決定日本投降的關鍵時刻,表現出政治家應有的沉穩,在策動天皇「聖斷」這一點上,成功地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手腕,避免了日本的更多流血和更大災難。但他絕非有人吹捧的那樣,是「昭和歷屆首相中最優秀」、「可以打滿分的首相」。誠然,鈴木與那些頑固的法西斯好戰分子不可同日而語,他在日本宣佈投降的同一天,又一次險遭死硬派毒手。但他沒有勇氣反對日本發動侵華和太平洋戰爭,儘管他無法改變那股戰爭狂潮。任首相後,不管其內心想法如何,還是積極指導了戰爭。如果沒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致命打擊,日本法西斯決不會放下屠刀,鈴木在決定日本投降過程中,正是也只能是在這一歷史前提下發揮其作用的。

1945年8月15日,即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同一天,鈴木率內閣辭職。1946年一度擔任樞密院議長,後辭去一切公職。

1948年4月17日,鈴木貫太郎在千葉縣關宿病逝,終年81歲。

《日本首相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