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的選舉

世間萬事,瞬息萬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東、西德經歷了從分裂到統一的歷程。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後,大批東德人湧入西德。在這樣的情況下,時任西德總理的科爾提出了關於東、西德的《十點計劃》,此計劃一經公佈,便激起千層浪。科爾主張,先加強東、西德的人員往來,最後過渡到德國的統一。

次年2月13日,東德總理漢斯·莫德羅首次到訪西德,提出了與科爾《十點計劃》相類似的「莫德羅體系說」。堅定地相信社會主義的莫德羅,希望能放慢東、西德統一的腳步。1990年3月18日,東德首次自由人民議會選舉落下帷幕,德梅齊埃總理上台。德梅齊埃本人更是不急於兩德統一,甚至還打算推薦無黨派人士施托爾帕出任東德總統一職,以此來延長東德政府的壽命。但這無濟於事,僅僅6個月後,德梅齊埃認為可以保持東德人尊嚴的東德政府便永久性地消亡了。

東德馬克是東德人民日常生活的保證,柏林牆倒塌後,東、西德最初的融合是在貨幣領域。

早在柏林牆還未倒塌的那些日子裡,聯邦德國就為每位進入西德的東德人準備了100西德馬克的慰問金。東德經濟停滯不前,20世紀90年代的東德人還依然停留在20世紀70年代的生活水平上。與此對應,東德馬克的價值在東德人心中比不了西德馬克。

柏林牆倒塌以後,東德人民通過地下黑市,急切地將東德馬克兌換成西德馬克,造成了貨幣市場的混亂和地下黑市的興起,這也是日後東德總資產縮水的一大原因。如此,統一貨幣勢在必行。

1990年5月18日,東、西兩德在西德首都波恩簽署了關於貨幣、經濟和社會同盟的條約。官方開放一比一的東西德馬克兌換窗口,條約於同年7月1日生效,東德馬克退出貨幣市場。

8月31日,東、西兩德在柏林簽署了《德國統一協定》,這份厚達1100頁之多的協定規定了兩德統一過程中的方方面面,但主要是為了確保較為弱勢的東德的利益,協議於10月3日生效。

東、西兩德的統一,在法律形式上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兩國採用合併的方式統一,另一種是採用西德「購買」東德,東德人民自願併入西德的方式。按照前一種,東、西德將討論出新的政治體制、社會制度,並將產生一部全新的德國憲法。這種做法雖然能更好地討論兩德之間的問題和未來走向,是一種更理智的做法,但需要的時間較長。急切的人民並沒有給政客們太多時間,所以這種方法被否定。

按照後一種做法,也就是當初兩德採用的方法,則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德國統一大業。根據東德人民議會的決定,東德自願併入西德。統一的德國繼續留在歐共體(歐盟)和「北約」組織內,消亡的民主德國則退出「華約」組織。政治體制採用西德體制,法律也以西德的基本法為基礎,同時改掉部分對東德人民不利的條文。

33天後,分裂近半個世紀的德國統一了。人們走上街頭,慶祝這一歷史時刻。這的確是值得慶祝的日子,但人們的心中不僅僅包含著喜悅,還有悲傷。因為統一後的國家基本照搬了西德的方方面面,這讓部分老東德人感覺到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國度竟然沒有一點可取之處。這份被「侵吞」的挫敗感,直到今天仍然是部分老東德人心中的傷痕。

經濟方面也帶來了巨大的創傷。統一後的德國,經濟在多年內始終增長緩慢,這是「併入式」統一的後遺症。統一後,由於老西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大批老東德人離開家鄉,老東德地區人才流失嚴重,勞動力短缺,進一步拉大了兩方差距。為了縮小原東、西德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差距,德國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一直到如今的默克爾政府,也從未停止過。

在德國政府的努力下,23年過去後,原東德地區人民購買力也才達到原西德地區人民購買力的80%。不過正如支持德國早日統一的默克爾所說:盡早統一才能盡快解決問題。的確如此,統一帶來了複雜的經濟、政治、心理問題,但如若不統一,誰又能料到以後的事情呢?或許德國將陷入長久的分裂泥潭。

在德國統一進程迅猛發展的這幾個月裡,默克爾也沒有閒著,她首先面臨的是政治身份的轉變。

東、西基民盟和民主覺醒黨決定合併。起先,民主覺醒黨更想和西德基民盟合併,不過按照法律,必須先加入東德基民盟才能與西德基民盟合併。1990年8月4日,在東柏林特別黨代會上,民主覺醒黨和東德基民盟通過了合併的決議。

為了應對德國統一後的複雜政治局勢,東部基民盟的主席德梅齊埃主動聯繫了西部基民盟主席科爾。最初,科爾對曾經和統一社會黨走得比較近的東部基民盟並沒有表示出善意,但出於政治大局的考慮,他還是答應組成全德基督教民主聯盟,由科爾任主席,德梅齊埃出任副主席,並在基民盟內部成立了一個民主覺醒黨工作小組。自1990年10月1日的全德基民盟黨代會成立之時起,默克爾成為一名基民盟黨員。

默克爾一邊盡職地做著德梅齊埃政府的新聞副發言人,一邊思考著德國統一後自己的政治未來。默克爾對於統一後的德國有自己的見解。為了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建設自己心中的德國,她決定加入全德的議會選舉。

政治遊戲是相當殘酷的,一個人的晉陞必然意味著另一個人的離去。默克爾從正式參選一路走來,她的成功並非偶然,除了她自己的不懈努力,貴人的相助也是一大助力。君特·克勞澤即是默克爾從政初期的貴人。

1990年10月3日,根據《統一協定》,東德政府在這一天停止了工作。西德政府暫時接管了東德的各項工作,等待新一屆全德聯邦議會的選舉結果。這一天,很多原東德的政府工作人員失去了工作。默克爾很幸運,在聯邦新聞局獲得了一個副處級的職位。這一職位的獲得與君特·克勞澤有關。

德國統一前夕,克勞澤擔任東德的總理府秘書,代表東德與西德的朔伊布勒進行談判,最終簽訂了《德國統一協定》。默克爾負責此次談判的新聞工作,克勞澤對默克爾的工作相當滿意,這保證了默克爾不會因為政府重組而失業。

剛開始,默克爾自己尋找選區,但人口眾多的大城市早已被各大政黨拿下,因此默克爾將目標定在了離自己家鄉近一點的勃蘭登堡選區。勃蘭登堡環繞著柏林,故鄉在滕普林的默克爾想借用家鄉優勢在選舉中佔得先機,不過她被告知只能做第二候選人,排在彼得·米歇爾·迪斯特爾後面。默克爾最終放棄了這個選區。

選舉已經開始,時間越來越少,默克爾依然沒有找到選區。最終,她找到了克勞澤,希望他能夠幫助自己。

克勞澤當時並沒有將這個政治新手放在心上,認為默克爾始終不過是小角色,不會威脅到自己,而且東德總理德梅齊埃也強調在未來的聯邦議會中,需要有更多的原東德人。因此,克勞澤全力幫助默克爾,做順水推舟之事。

克勞澤建議默克爾在施特拉爾松、呂根、格利門選區競選,她欣然同意。施特拉爾松和呂根選區的候選人早已確定,兩位候選人都來自西德。施特拉爾松選區的候選人是聯盟黨的工作人員克勞斯·赫爾曼,而聯盟黨是基民盟與基社盟組成的聯合政黨組織。

距離選舉僅10天,默克爾才出現在選區的宣傳海報上,時間十分緊張。為了贏取選舉,一方面,格利門選區的工作人員玩命地宣傳默克爾,爭取更多選票;另一方面,默克爾自己開始全力尋找另外兩個候選人的漏洞。功夫不負有心人,默克爾最終找到了一個可以攻擊競選對手的地方:赫爾曼和策姆克都來自西德。

默克爾在東斯巴德普魯拉的軍官大學進行了激烈的競選辯論和演講,為自己最後的選票努力。不過,當時默克爾的形勢並不理想。她的主要對手——來自呂根選區的策姆克比她表現得要出色,而且一錘定音的最後投票也在呂根選區。

佔據各種有利條件的策姆克好像勝券在握,至少從形式上看的確如此。在第一輪投票結束之後,策姆克獲得了最多的140張選票,默克爾只獲得了96張選票。票數有些差距,可策姆克並沒有達到絕對多數,投票需要進行第二輪。

此時已經很晚,策姆克依賴的呂根選區至少有超過30個選民回家了。晚上11點,第二輪投票結束。兩輪下來,默克爾獲得了48.6%的投票,在第二輪後反超了策姆克。就這樣,默克爾成功地進入了1990年12月20日在波恩組建的聯邦議會。

政治經驗老到的克勞澤並非沒有準備後手,畢竟他心裡也沒覺得默克爾能在這個聯合選區獲勝,還為她準備了後備選區,沒想到最終居然沒派上用場。歷經重重困難,默克爾在幸運女神的關照下,終於贏下了直通波恩聯邦議會的門票。

這個結果也出乎默克爾自己的意料,她本認為自己勝率不大,甚至為自己安排了後路。在選舉前夕,她還單獨前往波恩,與聯邦新聞局的官員簽署書面協議。在確保自己的飯碗後,默克爾才回去安心參選。

大選結束以後,默克爾前往波恩拜訪了全德基民盟主席——兩德統一後的首任總理科爾。在與科爾的交談後,默克爾感覺自己給科爾的印象不錯,相信自己將在未來的內閣中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事實正如默克爾所猜想,她被政治大師——科爾相中了。

《默克爾:一切夢想終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