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地,要出重擊

默克爾不喜歡被稱為「鐵娘子」,也許是因為她本人對撒切爾夫人有「想法」,也許是不願成為「他人第二」,可外界覺得她就是「德國鐵娘子」:有性格,不做作,果斷,不妥協,堅持己見……在外交上,歐洲和亞洲國家都已領略了這位鐵娘子的獨特魅力,雖頗有微詞,也不得不承認其出色的外交才華。除了亞歐國家,北非和中東也一樣感受到了默克爾的「鐵腕」作風。

有兩個問題,自默克爾執政以來就始終被她緊握在手:一個是決不放棄北非和中東兩個能源重地,另一個就是一直不遺餘力地推動環保外交。

早在20世紀50年代,德國就與埃及等幾個北非國家建立了友好往來關係。德國對北非的外交政策受兩方面的影響:第一,北非隸屬於非洲,因此德國對非洲的政策也會影響到對北非的政策;第二,在宗教和民族等方面,北非和中東聯繫密切,因此德國對中東的政策也會影響對北非的政策。

「二戰」後,德國被長期排除在國際石油市場之外,應對石油危機的能力偏弱。德國人口稠密、自然資源稀缺,對石油的重視程度自然不可小覷。德國人環保觀念根深蒂固,歷來比歐洲其他國家更青睞綠色能源。

德國雖是歐洲第一大國,卻未能在歐盟中獲得領導地位。無論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還是聯合國,其從未進入領導核心;在國際事務中也屢次經受挫折,即使在中東、北非事務中,也未曾有過強大的話語權。這些都與德國沒有佔據能源重地有著莫大的關係。

1990年,東德和西德統一,德國政府也希望藉機建立一個完善的對非外交政策,卻一直未能如願,原因之一在於北非始終不在非洲援助計劃之內。

歐盟成立以來,環地中海地區一直是其外交重點之一。各個國家都越來越重視非洲發展對於全球的影響。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國家,不是國際航運要衝,就是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這無疑令其成為歐洲防範非法移民的重點區域。

2000年,在聯合國舉辦的跨世紀國家首領會議上,德國總理承諾將制定與此相關的政策。4月,以非洲為主要對象的全球援助項目計劃在德國發佈,這項計劃將會在2015年實施,項目涉及非洲的糧食、貧窮、教育和環境等多個內容,不過這項計劃仍未將北非發展納入其中。

默克爾上台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改變。2011年,德國政府第一次將北非發展納入對非的外交政策中。這表示,德國已經開始重視北非的局勢變化和發展:這項政策涉及埃及、阿爾及利亞等6個北非國家與德國的雙邊和多邊關係發展。比如,歐盟和地中海聯盟國家之間的關係;德國與北非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關係;能源以及政治變革也列入此次的外交政策中。

另外,德國還加強了對北非的援助,其中包括對埃及在環境、就業和教育領域,對阿爾及利亞在經濟發展和水資源領域,對利比亞在教育和基礎設施領域,對摩洛哥在氣候和可再生資源領域,對突尼斯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領域。

在對北非的外交政策中,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的合作方案特別醒目,與北非的這種合作對德國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首先,德國長期以來雖一直以科技密集和環境友好型國家示人,但由於擁有龐大的經濟總量,依舊是全球第五大能源消費國,同時因受制於資源貧乏,德國還是全球第四大油氣進口國。德國的部分石油是固定從北非進口的,雖然數量不多,可這種貿易往來保證了德國與北非在進出口方面的平衡。能源和石油問題一直都是德國難以繞過的核心問題,對德國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其次,出於能源和安全方面考慮,北非是連通德國與中東國家的重要關口。若要從中東獲得石油等能源,德國必須經過此地。

最後,默克爾上台後,核能會慢慢退出德國的能源舞台,德國將面臨能源結構的改革,這就需要一些具有充足新能源的合作夥伴,北非國家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德國對北非政策中有這樣一條——從北非引進電力,這些電力是由北非國家的可再生資源產生的,特別是北非的西部富含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德國對此做出了詳盡的計劃,旨在解決歐盟國家與北非共同使用太陽能發電的問題。到2020年,兩國將會建成一個太陽能發電新項目,預計發電量在20千兆瓦。

同越來越詳盡的對北非的外交政策相比,截至2012年,德國仍沒有出台完善的對中東的外交政策。不過,卻有與中東外交往來的幾條原則:第一,德國有義務擔負起猶太民族的過去和發展,要全力保護以色列的安危;第二,保護以色列的安全就能保證中東地區局勢的安穩,進而保證歐洲的安全。

2008年3月,默克爾帶領德國7位部長一同到以色列出訪,共同商討關於德國與以色列建立合作方案的事宜,以色列也成為歐洲國家之外和德國建立這種方案的首個國家,一種新的友好合作方式將在兩國之間展開。

隨後3年,兩國政府分別在兩個國家召開首腦內部會議,對德以外交政策進行洽談。隨著時間的推進,兩國的磋商也慢慢變得有序和常態化。

這種外交政策,也促進了兩國在經濟上的友好往來。在以色列所有的外貿合作國家中,德國是第三大國,與歐盟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對以色列的重要性穩坐榜首。德國的大眾和西門子等名牌企業都選擇在以色列境內安營紮寨。

兩國除了在科研、教育等方面合作甚廣,在軍事上的合作也不容忽視。兩國在海軍的戰備物資方面保持著長期的合作,即使在地區局勢不穩的情況下也沒有中斷。

在以色列的海上防禦系統配置中,艦艇是由德國提供的,這是以色列主動向德國提出的要求,德國也積極地給予了支持。到2012年,以色列已收到德國送去的軍事設施「大禮」——3艘潛艇,另外兩艘以電池作為前進動力的潛艇也很快就會完工。這份「大禮」花費了10億歐元,其中1/3是由德國政府提供的。

2011年6月時,包括北非在內的一份對非政策發佈,默克爾除了在軍事上保持強硬的態度,其他方面均與國際上的盟友保持一致,即在幫助非洲國家改善生活環境、維護人權以及消除貧困等方面做出最大的努力。但是,在軍事方面,默克爾拒絕參加北約武力干預利比亞的行動,不顧阻止售賣坦克給沙特阿拉伯。同時,反對聯合國接受巴勒斯坦成為其會員國家。

默克爾在軍事安全方面的這種態度,遭到國內和國際一些人士的譴責,可這才是她,從不讓外界質疑左右自己的想法。諸多事實也證明了,這樣的「大棒」之風很吃得開,也總能吃得開。

《默克爾:一切夢想終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