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二把手的底牌

休克療法

萬事開頭難,難在毫無經驗,毫無條件。沒有人指導你,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抱定希望的人,總能瞥見曙光。比如葉利欽,他以不放棄的信念,摘得了懸崖之花。

葉利欽實現瞭解體蘇聯的目標,其本人也大權在握,目標實現確實讓他振奮,但他並沒有被喜悅沖昏頭腦,他明白還有很多事等著他做。首先,整頓蘇聯遺留下來的崩塌的經濟,是他的第一要務。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蘇聯當時的經濟接近崩潰,但仍為俄羅斯留下了很厚的家底兒。蘇聯絕大部分遺產都被俄羅斯繼承,比如1200億美元的外債以及1萬億盧布的內債。同時,很多企業也一併納入俄羅斯,可大部分都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根本不能為國家創造收益,甚至會拖了經濟的後腿。

重振經濟,成為葉利欽最頭疼的問題,也是俄羅斯當時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20世紀50年代時,蘇聯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在葉利欽眼中,這些改革都太過表面,完全沒有改變本質,也正是這種不痛不癢的改革,才催逼著蘇聯走向破滅。葉利欽必然以此為戒,不願重蹈覆轍,他要進行更全面的改革。

彼時,俄羅斯著名經濟學家、政治家葉戈爾·蓋達爾,深知葉利欽希望實行深刻變革之心,故此年僅35歲的他制定了一套經濟改革方案,當葉利欽看到蓋達爾提交上來的方案時,不由得嘖嘖稱讚。很快,蓋達爾的這套方案投入使用,這就是著名的「休克療法」。

由於蓋達爾的出色表現,他被破格任命為俄羅斯總理,這對只有35歲的蓋達爾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了一張大餡餅,且不必提防是否是陷阱。

蘇聯原本一直都是由政府來控制物價水平,蓋達爾認為,物價應該放寬要求,這也就體現出了「休克療法」的與眾不同之處。

1992年1月2日,根據「休克療法」的原則,80%的生產資料價格以及90%的消費品價格,開始由市場自由調控,政府不再干預。這一「療法」的實施是立竿見影的,在初期的幾個月時間裡就取得了良好效果。

制定物價的權力被政府放寬,市場的自主調節更方便人民的生活。與以前相比,購買商品更加方便,可選擇的商品種類也更繁多,原先要憑票購物,每次買東西都需排起長長的隊伍,此時的長龍般隊伍消失了。

不過,政府對「療法」的理解似乎有些偏差,因為其對物價調控放得太寬了,繼而完全忽略了市場調節存在盲目性、滯後性以及自發性等弊端。就在民眾還在為改革政策所帶來的良好轉變自喜之時,過多的商品價格被交予市場調控而導致了失控。就這樣,實行改革還不到兩個月,物價水平就一路狂飆——1992年4月的物價水平是上一年12月的65倍,這令廣大俄羅斯人民苦不堪言。

其實,蓋達爾在制定「休克療法」的時候,就已經考慮過物價飛漲的問題。他原計劃是通過國營商店來影響物價,希望利用國營商店來抑制物價水平。可現實很骨感,遠超出了他的設想。

國營商店的店員們為了能賺取更多的利益,私下裡倒賣商品,商品被黑市商人收購,這就使得商店數量大減,而商品量不足,即使國營商店有能力平抑物價,可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蓋達爾的本意是希望能夠控制物價上漲,但卻弄巧成拙。面對一片混亂的俄羅斯市場,他深感歉意。其實,這不應是他的錯。

原料、燃料也是俄羅斯放開物價的範圍,由於黑心商人的惡意哄抬,原料、燃料的物價水平也已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生產成本大大提高了,商品的批發價格相應的也被推至高位。同年6月,工業商品的批發價格已上漲了14倍。如此高昂的價格,讓眾多買家望而卻步,買家購買能力有限,大批的商品無人問津,消費市場一直處於低迷狀態。

商品銷售不出去,供大於求,商家開始減少商品的生產,抑制供給。市場的供求關係慢慢地進入了一個惡性的循環。

是年,「休克療法」的第一步宣告失敗。

失敗乃成功之母,蓋達爾不甘於就此偃旗息鼓,他從這次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很快就有了下一個計劃。

「休克療法」的第一次失敗是因為物價開放度過大,於是蓋達爾的第二個計劃,便是從物價調整方面入手。除了對物價進行改革,還打算從財政、貨幣兩方面實行「雙緊政策」。蓋達爾原本是希望通過這一次的改革減緩物價上漲的速度,改善市場環境,可事與願違,他遭遇了人生的滑鐵盧,這個計劃也以失敗告結。

蓋達爾第二個計劃的失敗,也使俄羅斯市場更加混亂。政府控制了貸款,信貸緊縮,這讓那些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的企業只好向其他企業貸款,但市場的低迷導致他們無力償還債務,企業間的債務問題日益嚴重。

資金方面被控制了,商品也大量滯銷,企業很難獲取利益,為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行,只能進一步縮小生產,為求自保,企業也開始大規模裁員。隨之而來的是,失業人數急劇上升,社會也越發不安定。為了維持社會和諧,政府只能發放大量救濟補貼,這反而使原本經濟狀況就處於赤字的俄羅斯財政負擔更重了。

不肯服輸的蓋達爾仍不肯作罷,他又實行了第三次計劃——大規模實行私有化。

蓋達爾分析,前兩次之所以失敗,主要原因是私有化程度過低,因為國有企業不容易受市場的控制,且國有企業有國家當後盾,不容易出現破產危機。正因為缺少這種危機感,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當中很難擁有競爭積極性。而在當時俄羅斯的市場中,國有企業又佔了大多數,這便是問題之癥結。

蓋達爾鼓勵實現私有化,為了加快私有化的進度,他推薦的方法是無償贈送。這聽起來十分荒唐,可卻不失為一個快速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當時俄羅斯全國人口共1.5億,而其國有財產的1/3是1.5萬億盧布,俄羅斯政府決定將這筆財產平均分配給每一個俄羅斯人,就如之前承諾過的一樣,國有財產是國民們共有財產,現在就是將人民的財產還給人民的時候。如此折合,每個俄羅斯人都可以分到1萬盧布,他們將領取到一張1萬元的私有化證券,可以憑證購買商品。

對民眾來說,白給的錢自然是樂意收下,但當他們真正收到這筆錢時,已是1992年10月的事情了。那時,俄羅斯的通貨膨脹相當嚴重,1萬盧布也沒有想像中那麼耐用,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這些錢最多只能買一雙稍好一點的皮鞋。

這麼看來,私有化最大的受益者是誰?是那些暴發戶以及特權階級。大批的國有企業被他們收入囊中。對這些人來說,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不是如何長久地發展這些企業,而是怎麼才能在短時期內收取到更大的利益。員工們的薪酬被苛刻壓搾,既拿不到錢,又得不到權,企業的生產經營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員工們都是得過且過的態度,這種狀態,企業還想得到發展,實屬做夢。

蓋達爾不可謂不努力,可他的努力付之東流,他的第三次改革再次失敗。1992年12月,蓋達爾政府解散。

與蓋達爾政府解散一起產生的惡果,是俄羅斯經濟在「休克療法」期間陷入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在改革期間,俄羅斯的GDP水平直線下降,總量只有美國的1/10,與往年相比足足少了一半,俄羅斯人民的生活再次陷入谷底。

接連錯誤的決定,讓俄羅斯面臨著更大的危機,而其命運到底會怎樣,這無疑是葉利欽本人及所有俄羅斯民眾都關心的問題。就在這時,更嚴重的事情發生了。

《普京:為俄羅斯而生的萬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