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劉紹周、張永奎、安恩學,還有一位被歲月淡化而曾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出過大力的人物……
1982年11月,山東平度縣的縣報《平度大眾》上的一則「尋人啟事」,使該縣西鄉馬戈莊的楊德信陷入了無限的興奮之中。
原來,那啟事是中國共產黨平度縣委黨史徵集辦公室出面登的,為的是尋覓謝世已久的名叫「楊明齋」的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的史料。最初,連楊明齋是哪裡人都不知道,從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王翔千之女黃秀珍(本姓王,化名時改姓黃)那兒聽說楊明齋是平度縣人,於是在《平度大眾》登啟事。楊德信的大爺正是楊明齋。這麼一來,才使楊明齋的早年身世有了眉目。儘管如此,迄今為止,尚未能找到一張楊明齋的照片,使後人一睹這位先輩的面容……
楊明齋是一位謎一樣的人物。兼通中俄兩國語言的他,曾在沙皇俄國的外交機關裡工作。其實,那時的他,已是布爾什維克。他在那裡做秘密工作——為布爾什維克工作。
他,1882年出生在山東平度縣馬戈莊一位名叫楊仁鑒的農民家中。父親最初為他取名楊好德。父親粗知詩書,總想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有文化的人,於是省吃儉用,把他送入私塾。十六歲那年,家中已無力供養楊明齋上學,他只好回家務農。不久,他成了親,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不幸的是,新婚不久,妻子便去世了。村裡有人去「闖俄羅斯」,正陷於苦悶之中的他,也隨著去了。這樣,1901年春,十九歲的楊明齋來到了俄國東方的門戶——海參崴,在那裡做工。
一邊做工,一邊也就學會了俄語。
此後,他進入廣漠荒僻的西伯利亞做工,成為勞苦華工中的一員。一無所有的他,加入了俄國工人運動。他和布爾什維剋日漸接近,以至成了布爾維克中的一員。
楊明齋在十月革命之後,成為旅俄華工中一位活躍的人物,他組織華工們參加紅軍,為保衛蘇維埃而戰。
不久,楊明齋被派往海參崴。當時,海參崴還在日本佔領之下,而楊明齋曾在這兒做過工,熟悉那裡的情況。
海參崴地處綏芬河口海灣東岸,原本是大清帝國的領土。1860年,沙俄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從此那兒成了俄國的領地。沙俄在那裡築寨建港,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即「控制東方」。不過,那裡畢竟曾是中國的領土,那兒的居民之中,有三分之一是華人。楊明齋去到那裡,把華僑組織起來。他的公開身份是華僑聯合會負責人。他在這樣的公開身份掩護下,為布爾什維克做地下秘密工作。
那時,蘇俄的遠東地區——西伯利亞,處於日、英、美等帝國主義的干涉軍和白俄的高爾察克、謝苗諾夫部隊統治之下。到了1919年下半年,蘇俄紅軍越過烏拉爾山東進,抓住並槍決了高爾察克,西伯利亞落入了紅軍手中:海參崴也插上了紅旗。
就在紅軍長驅直入西伯利亞前夕,1919年3月,在西伯利亞西緣鄂木河畔的鄂木斯克城,一次秘密會議正在舉行。那是俄共(布)第二次西伯利亞代表會議。會議除了研究東進問題之外,還決定成立一個秘密機構——「俄共(布)西伯利亞區委情報宣傳局」。這個情報宣傳局的任務是「建立和加強同東方及美國共產主義組織的聯繫」。這是俄共(布)成立的第一個專門研究、聯繫東方及美國共產主義組織的機構。
在中國發生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之後,1919年6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區委的負責人之一加蓬向俄共(布)中央建議,在西伯利亞區委成立「東方局」(又稱「東方民族部」),專門負責和東方各國的革命力量進行聯繫,並幫助這些國家建立共產黨。
當紅軍進入海參崴之後,楊明齋受到了重視。不言而喻,他身為布爾什維克,又是中國人,通曉中、俄兩國語言,是難得的,是可以從事與中國共產主義者建立聯繫的恰當人才。楊明齋參加了設在海參崴的俄共(布)遠東地區委員會的工作。
1920年1月,一份來自海參崴的重要報告,送到了俄共(布)中央委員會。這份報告是由為庫什納列夫和薩赫揚諾娃共同署名的。他倆都是俄共(布)遠東地區委員會的負責人。這份報告向俄共(布)中央反映了他倆的意見:俄共(布)遠東地區委員會著手和中國的革命者建立經常的聯繫。
也就在這份報告送出不久,李大釗送走了陳獨秀,來到了天津「特別一區」那幢小樓。來自天津的重要信息,迅速傳到了海參崴。
李大釗不是江亢虎。中國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開始與俄共(布)掛上了鉤。從海參崴派出的俄共老布爾什維克伯特曼住在天津,不斷發來準確、可靠的情報——他找到了中國的共產主義戰友!
俄共(布)中央仔細研究了遠東地區委員會負責人的報告,獲知了來自中國的最新信息,於1920年3月批准建立了「俄共(布)遠東局」,作為俄共(布)專門負責同遠東各國革命者聯繫的機構。在海參崴,成立了「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分局」,維廉斯基·西比利亞可夫被任命為分局的負責人。俄共(布)遠東局選擇海參崴建立分局,是由於海參崴這「東方的門戶」跟中國聯繫方便——那時,從莫斯科到海參崴的西伯利亞大鐵道遭到戰爭的破壞,一趟列車起碼要二三十天才能到達。
1920年3月,就在建立遠東局不久,俄共(布)中央與共產國際磋商,並獲得了共產國際的批准、同意,給俄共(布)中央遠東局海參崴分局發去電報:派遣一個代表團前往中國。
據蘇共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中央黨務檔案館所保存的檔案[1]表明,派遣這個代表團的使命是:「同中國的革命組織建立聯繫。」
又據日本波多野乾一所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5卷透露,列寧對這個代表團下達了三項任務:
一、同中國社會主義團體聯繫,組織正式的中國共產黨及青年團;
二、指導中國工人運動,成立各種工會;
三、物色一些中國的進步青年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並選擇一些進步分子到俄國遊歷。
不過,作者並未註明列寧的三點指示的出處。施瓦茨著的《中國共產主義和毛澤東的興起》(B.I.Schwartz,《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也有類似的記載,但同樣沒有註明原始材料出處。
不論怎麼說,代表團負有「同中國的革命組織建立聯繫」這一使命,是確切無疑的。
楊明齋被選人代表團。他的職務是翻譯。
代表團的負責人是俄國人格列高裡·納烏莫維奇·維經斯基,(又譯為「烏金斯基」、「威經斯基」、「魏金斯基」)。他又名查爾金。後在中國曾取了一個漢名,叫吳廷康;他還取了中國式的兩個筆名——魏琴、衛金。
中等身材,溫文爾雅,學問淵博,維經斯基給以良好的印象。1893年4月,他出生在俄國維切布斯克州涅韋爾市,父親是森林工廠的管理員。
1907年,十四歲的維經斯基中學畢業以後,家庭無法繼續供他上學。他在維切布斯克印刷廠裡當排字工人。
三年後,他到白斯托督克當會計。
二十歲那年,貧困潦倒的他,前往美國謀生,邊學習邊做工。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經歷。來到美國之後,他的眼界一下子開闊了,閱世不深的他。明白了許多道理。他的英語也講得流暢,這為他後來成為國際社會活動家準備了便利的條件。
1915年,二十二歲的他在美國加入了社會黨。他開始介入政治。
聽說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他歡欣鼓舞從美國回到俄國,在海參崴加入了俄共(布)。不久,他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參加蘇維埃工作。
1918年11月,原沙俄海軍上將、黑海艦隊司令高爾察克叛亂,在帝國主義武裝干涉者的支持下,在鄂木斯克建立了軍事獨裁政權——「俄國最高執政者和陸海軍總司令」,與列寧分庭抗禮。高爾察克曾佔領西伯利亞、烏拉爾和伏爾加河一帶。維經斯基奉命參加地下工作,反對高爾察克。
1919年5月,維經斯基在海參崴被白匪逮捕,關入監獄。他被判處無期徒刑,流放到黑龍江口外的庫頁島做苦役。他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維經斯基顯示了他的組織才能。他暗中聯合了島上被流放的政治犯,成功地進行了暴動,戰勝了白匪,獲得了自由。
1920年1月,維經斯基回到了海參崴,參加了俄共(布)東方民族部的工作。
不久,當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分局考慮派一個代表團去中國,物色人選時,選中了維經斯基。二十七歲的維經斯基被選中,是因為他具備了這樣一些條件:經歷過嚴峻的生死考驗,表明他對革命赤膽忠心;他具有地下工作的經驗;流利的英語,使他便於在國外開展工作。
代表團的成員還有庫茲涅佐娃——維經斯基的妻子。馬馬耶夫充當他的秘書。馬馬耶夫的妻子馬馬耶娃也參加了代表團。二十五歲的馬馬耶夫本是蘇維紅軍軍官,馬馬耶娃則是莫斯科歌舞演員。她在代表團裡擔任打字員。這樣,兩對夫婦同行,看上去像去中國旅遊似的,便於遮人耳目。
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分局負責人維廉斯基·西比利亞可夫向共產國際報告:已經組成赴中國的代表團。
代表團得到指示,增加一項使命:「考察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的可能性。」
[1]全宗514,目錄號1,歸案卷號4,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