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不打贛州,曾在中共蘇區中央局引起一番近乎白熱化的爭論……
事情是由來自上海的指令引起的。
設在上海的中共中央,自從王明去莫斯科、周恩來去中央蘇區,不得不建立臨時中央政治局,稱「中共臨時中央」。中共臨時政治局由博古、張聞天(洛甫)、康生、陳雲、盧福坦、李竹聲六人組成,以博古為負總責。1931年9月下旬,中共臨時中央在上海成立。
博古執行王明的指令,實行比李立三更「左」的路線。紅軍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使中共臨時中央頗受鼓舞,頭腦熱了起來,在1932年1月9日作了《中央關於爭取革命在一省與數省首先勝利的決議》。決議認為,「國民黨的破產已經是鐵一般的事實」。因此,決議對蘇區工作作出了指示:
「為擴大蘇區、為將幾個蘇區聯繫成整個一片的蘇區而鬥爭,為佔領幾個中心城市以開始革命在一省或數省首先勝利而鬥爭。」
這麼一來,又重彈李立三的進攻中心城市、實行一省或數省首先勝利的老調。決議特別提及,毛澤東所主張的「不佔取大城市」的策略,過去是正確的,而「現在是不同了」。那一段文字這樣的:
過去正確的不佔取大城市的策略,現在是不同了;擴大蘇區,將零星的蘇區聯繫成整個的蘇區,利用目前順利的政治與軍事的條件,佔取一二個重要的中心城市,以開始革命在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是放到黨的全部工作與蘇維埃運動的議事日程上面了。
決議還具體規定了「佔取」哪幾個中心城市,即南昌、撫州、吉安,然後造成「威脅武漢」。
周恩來徵求毛澤東的意見,毛澤東憑借這幾年跟蔣介石多次交鋒的經驗,深知國民黨軍隊的力量遠比紅軍強大,攻打這幾個中心城市,勢必會失敗。
周恩來覺得毛澤東言之有理,復電中共臨時中央,告知進攻中心城市有困難。
中共臨時中央當即復電,刪去了原先提出的南昌,要求至少在撫州、吉安、贛州三城之中,擇一而攻!
中共臨時中央已經算是退了一步,因為南昌屬大城市,而撫州、吉安、贛州屬中等城市。
周恩來再度徵求毛澤東意見。毛澤東的答覆很乾脆:「不行!一打准輸!」
周恩來畢竟是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他必須執行臨時中央的命令。於是召集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會上,經過對撫州、吉安、贛州三城反覆比較,多數人讚成進攻贛州。
贛州,是當時江西省僅次於南昌的第二大城市、贛南的中心。提出打贛州會得到那麼多人的支持,是因為贛州有著特殊的「誘惑力」:贛州的四周,已是一片紅區,贛州成了嵌在紅區中的一顆頑固的釘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已經建立了,卻把瑞金作為首都,瑞金是座小縣城,未免太沒有氣派。倘若打下贛州,把那裡作為「首都」,那就像樣得多。
還有,聽說贛州的守衛部隊只有馬昆的一個旅,以為容易「吃」掉。彭德懷在其自述中,便憶及;
還在第一次蘇雛埃代表大會時,中央局某負責同志曾問過我,可不可以打下贛州?我說,贛州守軍馬旅(即馬昆旅——引者泣)估計有六千人,地方靖衛團兩千人,共八千人,如有時間,蔣介石又不採增援,是可以打下的。
連彭德懷的估計都這麼樂觀,「打贛州」的呼聲理所當然在中共蘇區中央局佔了上風。毛澤東堅決反對打贛州。可是,他處於少數,他的意見被否定了。何況,贛南會議上已經批判他右傾。他反對打贛州似乎又是一種右傾的表現。
毛澤東的意見被否定之後,他悶悶地帶著警衛員上東華山去了!
以朱德為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為副主席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於1932年1月10日發佈了《關於攻取贛州的軍事訓令》。訓令指出:「應該站在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勢力向外發展,以爭取一省數省的首要任務上,趁著目前有利革命發展的時機,堅決的取得蘇區臨近較大城市——贛州,」於是,彭德懷被任命為攻打贛州的前敵總指揮。「打贛州」便轟轟烈烈開始了。
「奪取贛州,完成江西革命首先勝利!」到處刷上了這樣的大字標語,到處喊起了這樣的口號。
2月4日,紅軍進逼贛州城下。彭德懷的前敵總指揮部設在城下。他指揮紅軍,把贛州圍個水洩不通:紅三師攻北門,紅七軍攻東門,紅二師攻南門,紅一師攻西門。紅軍總兵力為一萬四千人。
彭德懷原以為可以一鼓作氣而攻下贛州,不料,一打才知贛州是塊硬骨頭,「啃」不動……
贛州乃歷史名城,早在晉朝已設郡,處於贛江上游的章水、貢水兩江匯合之處,三面臨水,山丘環抱,築有很高的城牆,是個易守難攻的城市,號稱「鐵贛州」。毛澤東極力反對打贛州,不僅因為他吃過打長沙、攻南昌的「苦頭」,而且他在兩年前。1930年3月中旬,也打過贛州,當時他一看贛州易守難攻,迅即下僅紅軍撤圍。他有過這一系列親身經歷,所以認定贛州非輸不可。
贛州城池堅固,不炸城牆,難以攻克。彭德懷把進攻的重點放在東門。
城牆內外,出現了有趣的鬥爭場面:
城外,紅軍日夜不停地挖坑道,延伸到城牆下方。然後往坑道裡安放「棺材炮」——在一口棺材裡,裝滿了土製炸藥,用以炸城牆。那時的紅軍沒有重炮,只能用這樣的土辦法攻城。
城內,馬昆組織了一支特殊的「瞎子聽音隊」,諦聽著發自地下的聲響,以便弄清紅軍究竟在哪裡挖坑道,以便早作準備!
「棺材炮」和「瞎子聽音隊」,構成了奇妙的對抗!
紅軍雖說要炸城牆,指揮部卻又規定不可炸得太厲害,因為已在那裡設想把贛州定為「首都」,保持城牆的完整,有利於未來「首都」的防禦!
一回回爆破城牆開始了:
頭一回,2月13日,太保守,城牆的缺口炸得太小,不頂用;
第二回,2月15日,計算不準確,城牆炸坍時向外倒,把隱蔽在城下的紅軍壓死一大批;
第三回,2月23日,炸開了不小的缺口,可是遭到守軍的強烈抵抗,激戰四小時,未能攻進;
第四回,3月4日,已經顧不得為未來的「首都」保護城牆了,一下子在東門下的坑道裡塞進三口「棺材」。在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之後,掀翻了東門城樓和左右側牆各二十餘丈。衝鋒號在滿天煙塵中吹響。本以為這一次總可得手,誰知城內事先得到密報——一個本是馬昆手下的兵士參加了紅軍,此時叛逃,報告重要情報,馬昆在城裡預作準備,擋住了紅軍的進攻。
正在這時,蔣介石派出的援軍來到贛州。於是,贛州守敵力量大增。紅軍攻打贛州失敗已成定局。毛澤東的預言,被一個多月冷酷的現實所完全證明。紅軍在攻城中損失慘重,紅一師師長侯中英、三十七師師政委歐陽健陣亡。
此時,周恩來派出項英,風風火火趕往東華山,請毛澤東下山,共商大計……
毛澤東冒著寒風冷雨,步行下山,到了瑞金已是傍晚。他找到郭化若,往前線發了份電報,連夜趕路,來到於都梓山澄江渡口。在那裡,他總算坐上小船。一路上,小船搖搖晃晃,朝贛州方向駛去。
這時,紅軍久攻贛州不克,不得不於3月7日撤圍。攻打贛州,以失敗告終。
1965年,當彭德懷讀全國政協出版的《文史資料》時,見到馬昆所寫的一篇回憶錄,方知當年軍事情報的不準確:當時駐守贛州的馬昆部隊是八千人,加上地方團隊經過改編、整訓的一萬人,守敵共計一萬八千人,並非當時情報所說的「馬旅六千人,地方靖衛團兩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