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關於遵義會議的傳達提綱中寫及,常委分工,毛澤東作為「恩來同志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
雖然規定了「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周為軍事指揮者,而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而毛澤東只是「恩來同志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但是這意味著毛澤東恢復了對於紅軍的軍事指揮權——儘管在名義上還不是最高指揮權。
雖然「朱周」為「最高軍事首長」,但由於朱德是毛澤東的老搭檔,周恩來對毛澤東向來尊重,尤其是周恩來很賞識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才能,因此居於「幫助者」地位的毛澤東,實際上已成為紅軍主帥。
世上沒有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而毛澤東恰恰在他「復出」後的第一仗中指揮失誤,使得對他甚高的呼聲頓時跌落下來!
遵義會議結束後,毛澤東騎著一匹大白馬行軍。被壓抑了兩年零三個月的激情,此刻爆發了。
他期望著打一個漂亮的大勝仗。
一半是由於求勝心切,一半是由於情報錯誤,因此毛澤東首戰失利。
1月下旬,毛澤東坐鎮離土城不遠處的青槓陂村指揮。他的兩側,站著周恩來和朱德。土城是貴州西北部與四川交界的小鎮。據偵察,駐守那裡的是「雙槍」黔軍,不過兩千多人。誰知一交手,對方的火力甚強,人馬眾多。毛澤東這時才得知準確的情報:對方是川軍,是總指揮潘文華麾下的一萬兵馬!
土城一戰,紅軍到底死傷多少,未見於紅軍文獻。不過,從川軍總指揮潘文華1月28日至29日三份電報中,可以略知一些戰況,只是照國民黨當時的慣例總把紅軍稱為「匪」,而且往往對死傷數字加以誇大:
「繳獲步槍二千餘支」,「俘匪參謀長一員」,「斃匪團長歐陽君一員」(28日電)。
「往復衝鋒數十次,匪我傷亡甚大」,「激戰至晚,匪受創頗巨」(29日電)。
「追擊至土城河,匪隔河向我發射,並將浮橋拆毀。現仍相持中。此設計斃匪二千餘,當奪獲山炮一門,追擊炮二門,步槍無算」(29日電)。
事隔二十一年後,毛澤東對土城之敗,仍記憶猶新。1956年9月,他在中共「八大」預備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歷數他的「真錯」時,提及「長征時候的土城戰役是我指揮的」。
當時,毛澤東曾試圖打人四川,與張國燾的第四方面軍會合。土城戰役,使毛澤東嘗到川軍的「辣味」,於是改為向西進入雲南扎西,舉行扎西會議,首戰失敗,影響了毛澤東在軍隊內的威信。
不過,毛澤東畢竟是高明的戰略家。他在扎西會議上提出了「回兵黔北」的方針,認為還是黔軍易打,黔北空虛,這一意見為大家所接受。
「吃一塹,長一智。」毛澤東指揮紅軍「回兵黔北」,於2月18日、19日二渡赤水,在婁山關和板橋之間一下子殲滅黔軍王家烈的八個團,乘勝再次攻佔遵義城。接著,又痛擊敵吳奇偉增援部隊。這一仗,總共殲敵二十個團,成為長征以來的最大勝仗。
遵義戰役的大勝利,驅散了土城戰役失利的陰影。毛澤東在軍內的威信迅速「回升」。蔣介石深為震驚。於3月2日由南昌飛往重慶「督剿」,大罵王家烈無能。
遵義大勝,使毛澤東改變了原來「幫助者」的地位,正兒八經地得到重要的軍職。那是3月4日,經張聞天、周恩來提議,中革軍委決定設立「前敵司令部」統一指揮,任命朱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電報原文如下:
(火急)林聶彭揚董李羅蕖:
為加強和統一作戰起見,茲於此次戰役特設前敵司令部,委託朱德同志為前敵司令員,毛澤東同志為前敵政治委員,特令遵照。
朱周王
4日18時
電報抬頭所寫的是各軍團長及政委,即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董振堂、李卓然、羅炳輝、蔡樹藩。
末尾的「朱周王」,即朱德、周恩來、王稼祥,這個電報,正式恢復了寧都會議所撤銷的毛澤東的軍職,表明了毛澤東從此重掌軍權。紅軍,再度成了「朱毛紅軍」。
翌日,前敵司令部報務員們發電報時,末尾署「朱毛」或「司令員朱德、政治委員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