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 論

鄧小平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他去世以後,中國又將會怎樣呢?

在我看來,鄧小平一生取得的第一項成就是擔任了中國黨和國家的領導職務,這也是他取得其他成就的前提條件。他很早就參加了革命,年輕是他的最大優勢;當他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時,他比當時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人要年輕5歲甚至更多,所以他能活得比他們長。但是20世紀20至30年代,他在黨內的地位遠遠落後於他們,甚至不如與他同輩的一些人,如陳雲。1945年以前,他不是中央委員,更不是政治局委員。他當選為中央委員時,已經40多歲了。1952年他從四川調到北京時,在新的國家領導人當中,也不是排在前幾名。儘管1956年以後他被迅速提拔,當上了總書記,並沒有人將他視為毛澤東的接班人。「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倒了,大家以為他再也不可能東山再起了,更不用說超過周恩來、林彪或其他毛澤東的革命戰友了,鄧小平能夠東山再起的確應歸功於毛:1968年他沒有開除鄧小平的黨籍;1972年他接受了鄧小平請求復出的要求,決定讓他復出。當然,這也不排除鄧小平政敵的愚蠢。但是,最主要的還是鄧小平本人的優秀品質。他堅強、不屈不撓,並結交了很多忠誠的朋友。從1976年他再次失勢到當年9月毛澤東逝世這段時間,「四人幫」一直無法對他下毒手,就是因為他的朋友保護了他。

作為一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取得的兩大成就是使中國走上了經濟迅速發展的道路;把中國引入了國際生活的主流。在經濟發展方面,他的主要貢獻是把經濟工作列為全黨工作的重點,並且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他得到了其他人的幫助,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經過20年的革命,人們渴望安定與經濟發展。是他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使得黨中央有可能把周恩來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列為「全黨工作的重點」;也是他的講話促使中央委員們當著華國鋒的面否決了「兩個凡是」,並決定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從而消除了經濟發展的障礙。

在方法上,鄧小平的貢獻不多。他是第一個提出「對外開放」政策的,對經濟特區的發展也給予了很大的關注,並且使經濟特區成為開放政策的最有力的證明。但具體的細節問題,他總是交予其他人去辦。這樣或許比較好。

鄧小平所提倡和推動的改革,雖然腳步還有些蹣跚,但所取得的成就卻是令人矚目的。從1980年到1992年的13年間,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每年遞增8%,這一發展速度同亞洲「四小龍」相當,並遠遠超過了歐洲國家的發展速度(1992年,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撰文指出,中國比美國最近幾年的經濟發展速度快6.4%,如果這一速度保持不變,11年以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美國)。從1980年到1990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從380億美元增加到1150億美元,中國從一個外貿活動很少的國家,進步到以外貿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與此同時,中國所吸引的外資超過了其他發展中國家。到1990年,外國資本已在中國興建或擴建了3萬多家企業,總投資超過了20億美元(還有更多的資金已簽訂了引進合同)。誠然,在內地一些省份,人民的生活依然很貧困,但就是在這些地區,人民的生活條件也已有了改善。

經濟改革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第一,是通貨膨脹。1988年到1990年,國家零售商品的物價指數也在上升,這與1989年的政治動亂不無關係。1992年國民經濟再度增長,創造了年增長10%的好成績,但是卻又出現了新的通貨膨脹。第二個問題涉及政府的財政收入。由於政府把許多產品的徵稅權下放到了省,因而使得各省上繳國家的稅收在國家總收入中的比例從1979年的47%下降到1990年的16%,遠遠低於美國和歐洲國家。第三個問題涉及國有企業。由於國有企業要負擔所有職工包括退休職工的各種福利,而且經常要按照很低的固定價格出售產品,因而,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出現了虧損。1990年,國有企業虧損高達二百億美元,相當於國民收入的5%。

問題是嚴重的。但是同中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同蘇聯和東歐大多數國家共產黨的領導結束之後所產生的動亂相比,這些問題就顯得微不足道了。那麼,中國共產黨經濟改革成功的秘密何在呢?有三點可以指出。第一,中國改革的起點是農業而不是工業和商業。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糧食和輕工業所需的原材料極大地豐富起來,從而為城市改革創造了條件。第二,在實施價格改革的過程中,避免發生大的社會動盪。具體的做法是對那些舊經濟體制的既得利益者和企業進行耐心的勸說,而不是強迫他們投身競爭更為激烈的經濟領域。消費者也沒有因通貨膨脹和生活水平下降而反對改革。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最高點是在1988年,為18.50%,蘇聯1991年的通貨膨脹率是91%,而且以後更為嚴重。第三,置政治改革於經濟改革之後。這當然令很多人感到失望,因此造成了1989年那場可怕的悲劇。但這也表明,國家仍然可以控制那些不贊成改革的人,諸如計劃經濟體制下負責制定計劃的人和享有各種福利和退休保障的大型企業的工人,改革使他們的利益受到了傷害。在沒有屬於自己的報紙、工會或政治組織的情況下,他們只能在黨內施加他們的壓力,但這些壓力將會被黨內相對的壓力化解。換言之,整個改革計劃不會因外在的政治活動而被迫停止,也不會因此而被迫修改可能對社會某一特殊團體非常不利的一些計劃,即使是那些最不受歡迎的改革計劃,也能繼續加以實施。

這並不是說鄧小平和他的同事們所採取的無產階級專政很仁慈。不是的。也不是說,鄧小平和中國共產黨其他的領導人希望將來有朝一日無產階級專政和黨的領導會被多黨制和行政與立法機構的競選所代替,他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而是說,要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步實施,建立一個更為開放的政治秩序。在一個發展中國家,要逐步地實行民主,只有當這個國家的經濟和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徹底地實行民主。

從1950年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之前,中國一直與世界隔絕。即使在其他一些共產主義國家人民的心目中,中國也是一塊遙遠和神秘的地方。當然,朝鮮、蒙古和越南除外。造成中國與世界隔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自朝鮮戰爭後一直對中國實行封鎖。另外,毛澤東本身的有些做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他對於世界的大多數地區不感興趣,對於他唯一出訪過的一個國家—蘇聯也不喜歡。因此,世界對於中國的瞭解越來越少,中國對於世界的認識,也同樣越來越狹隘。

鄧小平改變了這一切。在他的指引下,中國引進了外國的資本、技術和工商業管理規則,以滿足迅速實現現代化的需要。與此同時,他讓中國在處理國際與地區爭端問題時,發揮與中國國力相當的影響;他改變了中國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不再強調革命和戰爭。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一直致力於消除世界的緊張局勢,設法使一些「熱點」地區降溫。中國還加入了許多國際性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會、國際維和部隊等等。還向許多發達國家派遣了留學生,在美國就有中國留學生3萬多人,另外她自己也接受了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顧問、學者和學生。北京國際機場每天都有十幾次班機飛往歐洲和美國,而15年前,每天只有3至4次班機。

未來的中國將會怎樣呢?中國是如此之大,發展又是如此之快,因此要想預計她的未來是困難的。如果我們以中國過去的發展為借鑒的話,那麼我們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描述她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一,政治方面。鄧小平百年後,將有一個人(在20世紀末,中國的這位領導一定是男的)成為黨的最高領導者,最後成為國家的領導人,但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和爭執。中國的傳統和民主集中制都需要一位最高領導人。這並不是說集體領導將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說新的領導者的最親密的人將是他的助手而不是他的同事。

第二,社會方面。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將不斷增加,社會的知識水平也將相應地提高。因而對社會與文化自由的要求將越來越強烈。受過高等教育的這些人及社會其他階層的人將會就放棄一黨執政是否明智這一問題展開爭論。因此,中國可能會像香港早期那樣,允許甚至加強各種自由,但多黨制的進展卻很緩慢。

第三,經濟和社會方面。目前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了11億,而且還會迅速增長,到20世紀末將突破12億。糧食問題將成為新的問題,甚至會減少對每個家庭的糧食供應。是重新實行配給制,還是增加糧食進口,這是中國方面必須要作出的選擇。

第四,政治和文化方面。西藏、新疆和內蒙古的少數民族將會要求享有更多的文化自由和政治自治。到目前為止,世界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西藏。但是,新疆的少數民族在伊斯蘭教復興主義和前蘇聯境內伊斯蘭教兄弟姐妹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的影響下,會更為堅定地要求文化自由與政治自治。

與此同時,中國人將要對毛澤東去世後一直領導他們的這個人(鄧小平)作出判斷。大多數中國人都會看到他身上的一些弱點。有些人會認為他過大於功,但絕大多數人會認為他功大於過,因為是鄧小平領導他們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以往聞所未聞的水平,而這是他們的父輩做夢也想不到的。

《鄧小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