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項羽之死

項羽大聲朗笑後,舉劍自刎而死,王翳乃領先衝近,割下項羽首級。圍在旁邊的漢營將領也爭先恐後地前來爭奪項羽的屍體,因而發生嚴重衝突,甚至舉刀相向,互砍而死者達數十人。

固陵會戰,項羽再敗漢軍

由於糧食嚴重缺乏,和談成立後項羽立刻下令大軍火速返回彭城,以補充糧秣襪。

「急行軍到彭城,便可吃一頓飽餐!」

項羽對飢餓的楚軍宣佈撤軍的消息,並希望大家提高效率以脫離困境。

不過從滎陽到彭城,其間必須經過彭越游擊隊出沒最多的地方。

以昌邑為根據地的彭越雖經項羽親自追剿過,但他那敵出我入、敵人我出的策略卻使其實力絲毫不損,並且已有效截斷項羽西征軍的補給體系。

如果硬是闖過彭越出沒的梁地,雖然距離彭城較近,但勢必會遭到不少麻煩。

這對飢餓的楚軍可能會造成心裡的驚慌,楚軍的參謀人員因而不斷向項羽表示他們的顧慮。

因此項羽決定先往南退入陳國,再行繞回彭城,雖然這段路稍遠,但卻安全得多。

由此顯示項羽已喪失往日的霸氣。

飢餓已成了楚軍最大的敵人。

當楚軍到達陳城西北的固陵時,接獲了劉邦指揮大軍越過鴻溝、背約前來追擊的情報。

項羽大怒,下令全軍在固陵部署。

在後面追擊的劉邦聽說楚軍停了下來,也不敢冒進,便在固陵北方的陽夏城南方下營。由於這些地方全屬無險可守的平原,雙方可能會在此發生會戰。

早在下令揮軍追擊楚軍的同時,劉邦便派特使分馳韓信及彭越處,要求兩人出兵共擊項羽。然而當他到達固陵戰場時,卻見不到韓信和彭越的軍隊。

「看來我必須要單獨面對項羽了!」

劉邦擔憂地和張良商量著。

「我們必須盡全力一戰!」

事到如此,張良認為劉邦絕不能逃避,況且這一戰不論輸贏都可以消耗楚軍的戰力,對漢軍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由彭城送來的少量援糧正好讓飢餓的楚軍可以先飽餐一頓,以便和漢軍一戰。

能和敵軍會戰,一直是項羽夢寐以求的願望。

憤怒加上興奮,楚軍展現了驚人的衝擊力。

項羽身先士卒地在前面衝鋒。

漢軍前鋒很快就崩潰,幸周勃的軍團全力阻擋,劉邦的中軍主力才得以安全退入陽夏城內。劉邦下令守城,並深築防禦工事而閉門不出。

項羽雖率軍猛攻,但一時也奈何不了劉邦,眼見彭城運來的糧食又要消耗殆盡了。

如果項羽能夠在這時候下令緊急退回彭城,不要管劉邦的態度,或許還有讓楚軍東山再起的機會。

但項羽恨透了劉邦,發誓非斬下劉邦的頭顱不可,因此不顧士兵的飢餓,項羽下令猛攻陽夏。

漢軍陣營大集結

楚軍攻勢雖然猛烈,但周勃軍團沉穩應戰,陽夏防線短期內尚不致有危險。

劉邦和張良商議道:

「我已通知了韓信和彭越,但他們顯然不打算來幫助我,怎麼辦呢?」

張良答道:

「此時楚軍已到了強弩之末,但君王從未表示如何和他們倆平分疆土,他們才會不願前來。君王若能表明將和他們共分天下,相信他們很快便會率軍來援的。

「韓信被封為齊王是他自己勉強要求的,並非君王之本意,所以連韓信自己都不認為其齊王的位置已很穩定,想必心裡尚有很大的不安。

「彭越目前幾乎控制了梁地,但早年君王以魏豹為梁王,以彭越為相國;如今魏豹已死,彭越希望成為梁王,但君王卻一直未正式任命他,所以他心裡也是非常不平的。

「如今,宜將睢陽以北至谷城等梁國疆土全部封賜給彭越,將從陳以東到海之地及韓國原有疆土封給韓信。而且韓信是楚人,他也很想衣錦還鄉,君王若能和他們均分天下,並要求他們率自己軍團去攻擊項王,則楚軍很快便會被擊潰的。」

劉邦立刻批准張良的提議,派遣特使帶著封疆的地圖,火速請韓信及彭越出兵助陣。

果然韓信立刻親率大軍由臨淄南下。

彭越的軍團也分批由昌邑出發,意圖截斷項羽返回彭城的後路。

另外,劉邦也派遣劉賈的特遣部隊渡過淮水攻擊壽春,並派人引誘楚國大司馬周殷以舒城的兵眾叛楚,重新擁立英布。英佈於是以劉邦盟友的淮南王身份重新統轄九江地區,並和劉賈軍共同北上至城父,準備由南方夾擊截斷項羽退路。

項羽接獲各地不利的情報後,心中大為恐慌,乃火速向東撤軍,於十二月左右進入垓下。

由於彭城的後退之路已為彭越截斷,楚軍能退到垓下,而不在中途受在襲擊已屬不幸中之大幸。

垓下在今日的安徽省淮水北岸之地,有不少河流流經該地,形成了不少河溝及巖壁,十分有利於建構防禦工事。

項羽這時不得不靠地利來防守了。

一向擅長會戰的項羽,這次竟然主動放棄此一機會,看來項羽的確到達窮途末路了。

垓下雖有少許食糧,但根本用不到數月,與彭城間的交通又完全斷絕,因此項羽的主力部隊已成了被重重圍困、完全沒有外援的孤軍。

由於糧食的確不足,外圍的楚軍逐漸潰敗,有的甚至難忍飢餓地向漢軍投降。

垓下大戰,項羽首嘗戰術潰敗

十二月中,漢軍主力和各諸侯部隊全部到達垓下。

韓信親率齊軍三十萬為先頭部隊,寥侯孔熙在左、費侯陳賀在右,劉邦也率主力部隊緊隨其後,周勃和柴將軍則追隨在劉邦之後。

一行浩浩蕩蕩地直奔垓下。

項羽親率主力部隊十萬兵馬,出城準備給漢軍迎頭痛擊。

這場會戰,漢軍陣營由韓信親任總指揮。

這也是兩位當代軍事奇才,首度也是最後一次的面對面決戰。

項羽仍展現他野獸般的猛勇,親率騎兵隊在前面衝刺。

韓信則仍以智略見稱,他的戰場都是經過精密設計的。

剛接觸不久,韓信便下令撤退,他不願軍士在楚軍的死戰下損傷太多。

項羽仍采猛烈攻勢,以打擊漢軍士氣。

但孔熙和陳賀軍隊卻由兩側絕斷楚軍退路,讓楚軍陷入前後夾擊中。

項羽方反身迎戰左右兩軍,韓信主力卻又回頭再擊楚軍,項羽只得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疲於奔命。雙方混戰了半日,楚軍因飢餓而不耐久戰,加上敵眾我寡、死傷慘重,項羽只得再度退入垓下而閉城堅守。

劉邦率諸侯軍將垓下團團圍住。

經過一天苦戰,項羽身心俱疲,不及解下盔甲便倒在營帳中小憩,虞美人則在身旁照顧。

一覺醒來,已是深夜,萬籟俱寂。

遠處卻傳來楚人的歌聲,漸漸地四方都響應了起來。

垓下城中的楚軍都跑到外面來聽這熟悉的歌聲。

這不正是楚地的歌謠嗎?楚軍紛紛興起了懷鄉情結,想到自己或許即將孤獨地客死他鄉,更念及家中的父母妻兒,不禁悲從中來地掩面痛哭。

驚醒後的項羽睡意全消,立刻起身喃喃自語道:

「難道漢軍已經完全佔領楚國了嗎?為何漢營中會有這麼多楚人呢?」

歎息中,項羽堅強的意志慢慢地消失了。

這便是歷史上所謂的「四面楚歌」!

的確有不少楚軍已被漢軍捕獲或主動投降了,但人數還不致太多。

這顯然是張良和陳平有意的設計,讓營中楚軍教漢營軍隊和諸侯部隊練唱楚歌,利用大合唱的聲勢,加上由遠處傳來的幾可亂真效果,徹底打擊垓下守軍的士氣。

這一招果然非常成功,連項羽都深受感染而沮喪不已。

虞兮虞兮奈若何

最後時刻已到,項羽決定死得像個英雄。

他起身穿上全副武裝。下令在營帳內設酒宴,並由虞美人作陪。

馬伕也將駿馬名騅牽到帳營前。

由軍中精選出的八百敢死騎兵隊,準備冒死突圍。

這是最後的酒宴。

項羽囑咐部屬,他突圍而出後將展開壯烈的生死決戰,其後垓下的楚軍便可向漢軍投降,以免不必要的死傷。

他要求虞美人和所有重要將領不可輕言赴死,必須在楚國滅亡後盡力保護自己的族人。

他相信劉邦和韓信都是楚人,應不致給楚人太大的難堪。

說罷,項羽起身,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闕歌曲便是項羽的最後遺言了。

我的力量可以撼動山河,我的氣勢更是舉世無匹!

但是時局卻對我大不利,使得我的武運無法發揮!

武運無法發揮,名騅失去雄姿,真是令人遺憾啊!

虞姬啊虞姬,我們這下分離,是無可奈何的千古遺恨啊!

項羽高歌時,虞美人也起身和歌。

《楚漢春秋》記載,虞美人之對歌如下:

漢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史記》和《資治通鑒》雖未明載虞美人下落,但依此歌詞之意來看,虞姬其實已清楚表示自己將要殉身以明志。《項羽本紀》中記載:

「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於是這一場最後的酒宴,就在悲歌與淚水中落幕了。

項羽的最後奮戰

項羽即刻上馬,率領著騎兵敢死隊八百人,在夜色掩護下由小路突圍而出,然後如烈火般突襲漢營守衛,全隊向南奔馳而去。

項羽並不打算逃走,只是由於軍隊太少,他必須選擇一個較有利的戰場來和漢軍決戰,以突顯其最後的武勇。

天將明時,巡迴隊發現項羽已突圍,立刻向劉邦報告。

劉邦命騎兵團司令灌嬰親率五千騎由後面追擊。

由於夜裡視線不良,不少敢死隊員在途中走失或跌落深谷,到天亮時能跟得上的只剩百餘騎而已。

項羽乃下令餘騎在陰陵作一次集結。由於這個地方已屬沼澤地帶,若對道路不熟將很容易陷入絕境。

在前引導的斥候於是向農夫問路,卻反而被騙,使得全軍陷入沼澤中。

隨後漢軍的前鋒部隊追及,楚軍死戰以保護項羽,項羽乃得突圍到達東城。

這個地方屬平原區,是決戰的好場所,不過楚軍只剩下二十八騎。

後面即將追到的灌嬰騎兵部隊卻至少有千餘騎。

眾寡懸殊,但項羽仍決定在此作最後奮戰。

他對最後的二十八騎表示:

「我跟隨叔父起兵抗秦以來也已經有八年了,親身參與及指揮的戰事多達七十餘次,幾乎每戰必贏,沒有不被我擊潰的敵人,因而能夠稱霸於天下。

「然而今天卻逢此困境,這是上天有意滅亡我,而不是我的作戰能力有何過錯啊!現在我準備展開最後奮戰,為你們殺開一條血路。我設定三個目標:潰圍、斬將、刈旗,讓諸君來為我評估,到底是我的天運不足,還是我的能力不夠!」

隨即他將剩餘的楚軍二十八騎分置在四個方向,漢軍也由四面將項羽和楚軍重重包圍著。

項羽遙指一漢軍將領表示:

「我將親自斬殺那位將領,各位可以看看我是否做得到!」

他下令楚軍由四面衝刺,並到前面再作集結。

於是項羽大聲喝斥,領先衝向該名漢將。

擋在中間的漢軍在項羽衝殺下,皆披靡四散,項羽便火速騎到該名漢將前面,舉刀將之砍殺於馬下。

這時候漢軍的前軍指揮為郎中騎楊喜,他親自向前擬向項羽挑戰,項羽怒目大聲喝斥,楊喜因坐騎遭到驚嚇而無法坐穩,只好倒退數里之遠。

項羽和餘騎分成三處會合,漢軍無法判斷項羽在那個地方,只好分兵三處包圍。

項羽見漢軍分散,便返身再度衝殺,當場又斬殺一位漢軍都尉,漢軍士卒也死傷數百人。項羽集合剩餘楚軍,發現只折損兩人而已,乃對剩餘的楚騎表示:

「你們評估一下我們這次的戰果如何呢?」

剩下的楚軍全部感動地表示:

「真是如同大王先前所說的啊?」

烏江自盡,霸王分屍

項羽率剩餘楚軍再往南撤退到烏江,如能順利過河,便可回到他的故鄉會稽。

烏江北岸的烏江浦設有楚國之亭長,這位亭長一向欽佩項羽的武勇,因此已備好渡河船隻欲送項羽返回江東,亭上人員也將死戰以確保項羽安全。

「大王請快上船吧!這是此地僅有的船隻,追兵想要渡河必須要花費一番工夫和時間,大王的安全將沒有問題!」

項羽眼見又要有人為他犧牲,心中萌生不忍,因此低首搖頭。

亭長見項王遲疑不定,更積極地表示:

「江東(指會稽郡)雖小,地方尚有千里,人眾也有十數萬,仍可擁地為一方之諸侯王,何況我們也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啊!」

項羽想到自己率子弟兵征戰數載,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如今他即使渡江也難以逃過漢軍的追緝,反而只會把戰火延伸到故鄉,徒增些屈辱和悲劇而已。

感歎之下,項羽對烏江亭長表示:

「我的天運已盡,即使暫時渡河逃難也沒有什麼用的。況且當年我項籍率領江東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西向爭霸天下,如今盡無一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憐惜我,再度擁我為諸侯王,我又有什麼顏面接受他們的愛戴呢?就算他們都不出言批評,我項籍難道就能不感到慚愧嗎?」

亭長聞之也悲從中來,不由得放聲大哭。

楚軍無不感歎而泣。

看開了以後,項羽倒相當冷靜,他囑咐亭長道:

「我深知您的確是位可敬的長者。這匹馬我已騎了五年,曾經日行千里、所向無敵,是匹少見的名駒,我不忍殺之,現在就贈送給您,希望您好好地對待它。」

說完,項羽下令剩餘楚騎全部下馬,徒步繼續和漢軍對抗,他自己更獨自奮勇砍殺漢軍數百人。此時跟隨之楚國敢死隊已傷亡殆盡,項羽也身受數處創傷,筋疲力盡之下已無法再戰。

他回頭看到漢軍的騎司馬呂馬童也在包圍他的行列中,乃大聲喊道:

「我們應該見過面,你也認識我吧!」

呂馬童於是向旁邊的漢將王翳表示:

「這個人便是項王啊!」

項羽微笑表示:

「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指名要我的首級,這件功勞就記在你的頭上吧!」

由於無人敢再接近項羽,項羽大聲朗笑後,便舉劍自刎而死。

王翳領先衝近,割下項羽首級。

圍在旁邊的漢營將領也爭先恐後地前來爭奪項羽屍體,因而發生嚴重衝突,甚至舉刀相向,互砍而死者達數十人。

最後由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身體的一部分,加上王翳所割下的首級,的確是項羽本人的屍首。

事後,劉邦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一代霸王的屍身慘遭五分,也結束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相爭。

時為公元前202年,項羽死時僅三十一歲。

中國史上最傑出的戰爭奇才,就此飲恨以歿。

楚國的最後結局

項羽早年曾被楚懷王封為魯公,這也是他第一個封地。第一個正式官職。

項羽去世後,楚國各部落都向劉邦投降,只有魯地拒絕接受招撫,因此漢營將領們均主張引天下諸侯軍隊以殲滅之。但劉邦卻不表贊同,他認為天下已平定,像魯地這種為主死節、遵守禮儀的情操是最值得推崇的,因此特別派遣特使持項羽首級,依禮節到魯地舉行祭祀,並進行招撫行動。

魯國父兄見劉邦遵守義理,乃開門投降。

劉邦下令以魯公之禮葬項羽於穀城,並親自前往弔祭。他感歎兩人由同事成宿敵,為爭霸天下而至決生死,項羽仍是他心中最尊重的敵人。見此結局而念及故人,劉邦也不禁悲從中來、飲泣不已。

項氏的長老全數被赦免,並保留原來地位。

張良之至交、對劉邦也有恩情的項伯被封為射陽侯,其餘重要長老則分別封為桃侯、平皋侯、玄武侯,並賜以「劉姓」以表王室恩寵。

誠如項羽生前所言,劉邦是楚人,所以不會給楚國長老太大的難堪。

司馬遷以項羽重瞳子又長得高大,因而懷疑他是舜帝的後裔。舜屬鳥圖騰族,在今山東一帶活動。項羽傳說是楚名將項燕嫡長孫,項燕雖是楚人,但長年經營楚國東北與齊國之邊界地區,若項燕長子娶齊國貴族之女,依當時國際婚姻制度是相當有可能的。項羽的身材高大雄壯,不同於矮小的楚人,或許是承襲自母方的血統。

項羽是天生的戰爭機器,作戰效率幾乎空前絕後,但他絕不是位優秀的經營者,他最後的慘敗其實也是可預料的。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作學問的人是知識不斷地增加,修道的人卻正好相反,其意念及慾望必須不斷地削減再削減,以至於清淨無力的境界。

能夠作到無為的人,由於沒有意念、沒有慾望,一切順乎自然,反而成了無所不為、無所不行了。

天下是大家的,天下是順自然之道而運行的,所以只有抱持無為精神的人才能善取天下。而那些意念太強的、不能順乎自然之道而行的人,即使其態度再積極、效率再高,也無法戰勝自然,因此是不足以取天下的。

日本名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在其名著《項羽對劉邦》中,以小說家特有的浪漫情操,描述項羽因式運不濟而在偶然因素下為劉邦所敗。

細讀完其作品,我們反而更搞不懂項羽為何會輸、劉邦為什麼能夠贏的原因,因為即使在廣武對峙中,劉邦仍然膽小如鼠,根本無法和叱吒風雲的項王相比。

我們倒不是堅持以成敗論英雄,但成敗絕非偶然因素,必有其道理和原因的。

項羽誠然是英雄人物,其言行舉止令人懷思,其最後的悲劇收場也令人感歎。但他所犯的錯誤實在太多了,他的失敗絕非武運不濟、天運不足所能概括的。不論是經營能力。心態和策略規劃,項羽的確是不及劉邦。

項羽認為只要會作戰便可以取天下、治天下,這誠然是幼稚的笑話。

戰爭是反自然的行為,亦即以人的意念及慾望來改變自然的形態,而且認為人力必能勝天,這未嘗不是項羽心中最執著為「意念」。

就是這個意念,使他不懂得無為的重要性。他的所言所行不斷違背天意,最後卻以「天亡我也,非戰之罪」為遺言,實在是位相當不瞭解自己的人。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最後評論道:「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劉邦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