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寫些什麼?為何寫作此書,怎樣表述人物歷史,是應該首先向讀者告白的;其次,由於本書已有幾個版本,內容有何不同?書已問世28年,讀者多有批評,都需要有所說明和回應。寫作的原因與表達方法,在1985年版的《序言》作了交代,現在將之述錄下來,然後再說本書的版本與增訂原則。要之,期望通過《序言》,為讀者提供閱覽的方便。

雍正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至少在一部分人的印象裡,是一個篡位者,屠戮功臣、施行特務統治的殘忍的暴君,又是有著重大事跡的帝王。筆者在檢閱了有關他的大部分資料之後,認為他敢於革除舊弊,辦事雷厲風行,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進者,是促進清朝歷史發展的政治家,是可以肯定的歷史人物,因而覺得過往的評論不夠中肯,誣罔較多,想為他有所辯白,這是寫作本書的第一個目的。第二,作好歷史人物的評論,要避免概念化的毛病,“千人一面”,則不是成功的研究。對歷史人物所特有的東西,如他具有怎樣的秉賦,有什麼樣的信念,愛憎如何,性格又是怎樣的,要作必要的考察,否則難於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貌。雍正具有鮮明個性,而且充分表現出來了,對他的研究可以很好地闡明個人在歷史上的地位及其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筆者就是想作這方面的嘗試。第三,歷史人物的個人意志來源於他所在社會的現實,並在那種情況下對社會發生影響,因而要想瞭解它的產生和作用,就不能離開誕育它的特定的社會條件,恩格斯要求人們重視個人“動機背後並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後動力的動力”,要注意“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以及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又使整個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把個人放到時代社會中考察,既可以闡明個人的歷史地位,還可以揭示那個社會的發展狀況。這就是從一個人看一個時代,這是進行歷史人物研究的目的之一,也是一種研究方法。筆者奢想,通過雍正史的研討,概括雍正生活時代的社會歷史,說明它的狀況和特點,探索中國封建社會進程中一個階段的發展規律。

為了把這些設想表述出來,採取這樣一些寫作方法:

較多採摘歷史資料,加以排比臚列,用資料表現雍正和他的時代。根據資料,筆者作簡要的分析。這種評論也許是不確切的,甚而是錯誤的,但讀者若能通過那些資料作出自己的判斷,筆者就感到欣慰了。本書為較多地容納材料,可能做得不恰當,徵引大段引文,使篇幅繁冗;還有一些考證,令人讀之如同嚼蠟。凡屬缺陷,應當改正,而致此之由,則在於想用資料說話。

本書不僅包括主人公雍正的歷史資料和敘述,還包含他生平事跡以外的、他那個時期的制度、事件、人物的材料和敘述,換句話說是以他為中心,凡和他的活動有聯繫的事物,盡可能地給予說明,以期達到透過雍正觀察他的時代的目的。

對雍正的思想、才能、性格、作風,企圖有所揭示,唯做的是非常不夠。

寫人物傳記,要考慮人的自然法則,即青少年、中年、老年的不同時期,還要考慮某個特定人物的歷史特點。具體到雍正,皇子時代四十五年,做皇帝十三年,他所接觸和處理的事務是多方面的,可以和應該描繪的,不像科學家、文學家、軍事家等那樣單純,要把他的複雜的歷史面貌表現出來,就要將他生命演進與生平事跡兩方面結合起來,劃分他的歷史階段,認清他的主要事跡,作有秩序的、分類的敘述。因此將雍正史分為兩大階段,五大部分,十六個方面進行交代,即第一章,皇子時代的雍正,是他的前半生的歷史,也是雍正史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本書第二至十二章,是雍正即位後的重要政治活動,也即雍正朝的重大政事;第三部分,為本書的第十三至十五章,他的為人、作風;第四部分,第十六章,他的死亡和遺政;第五部分,最後一章(第十七章),總結他的一生和時代,提出一些帶有規律性的問題。

本書名稱,若以寫作的內容來定,可以叫做《雍正及其時代》;若從本書夾敘夾議的寫法,也可取名《雍正評傳》;或者還可擬用其他的名稱。為名實相副,為從簡、從俗,取了現在的書名——《雍正傳》。

現在來說各個版本的關係,本次增訂的原則,對讀者、批評者的感謝和對某些學術見解討論的回應。

本書手稿成於1982年底,次年1月中旬送交人民出版社,1984夏天該社要求作些修改,我遂進行少許文字加工,並因出版有望而於中秋節寫出《後記》,1985年印行。幾年之後,台灣商務印書館給了我重梓的機會,因而乘便加進《查抄江寧織造曹家》一章。其實這一章也是在1982年寫成的,只因有人認為查抄曹家與雍正史沒有多大關係而從書稿中撤了出來,至是我把它恢復進去,這是人民出版社版與台灣商務印書館版唯一不同的地方,不過它仍應當被視為《雍正傳》第2版。第3版是1999年上海三聯書店的印本,除個別文字的訂正,增添第十四章中的第三節,即《接見中下級官員》。我在第1版《序言》中說:“對雍正的思想、才能、性格、作風,企圖有所揭示,唯是做得非常不夠”,一直引以為憾。1995年到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查閱檔案文書,寫作《清代引見履歷檔案的史料價值——以雍正朝為例》一文(刊載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4期),因之截取其中有關雍正為人作風的一部分,作為對那種遺憾的彌補。三聯版之後,有了2004年的“中國文庫”版,是人民出版社版的重印本。現在人民出版社希望給小書增加圖版再出一次,俾出圖文並重之作,這應當是第4個版本了。

初版《後記》說:“雍正和他的時代的歷史,我那裡把它說清楚了!我想以後把它改得好一點,這當然要自己努力,另外要靠同行和讀者的幫助,我殷切地期盼著同志們的指教。”是的,我希望改寫《雍正傳》,以提高它的學格品質,故而不時地關注雍正及雍正朝史,搜集新的資料,探求新見解;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清史研討的大發展,雍正史研究的豐碩成果,給了我許多養料和啟迪,促使我思考新問題,並應吸收和回應;讀者的關愛,激勵著我。從互聯網頁上的信息得知,有青年讀者攢錢購買拙作,令我感動,更有不安,還有讀者指出我的誤失,如在三聯版“引見官員”一節,就雍正所說“世那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以鼓勵官員邊干邊學的話,認為他的“比喻是世俗的,而且不那麼正經”,我不知這句話是孔子說的,白露嘉先生就此指出它出自(《大學》第四十二章)〔《禮記》第四十二章《大學》篇〕,說我對“四書”不熟。批評得非常中肯,特在此鳴謝。我若不努力改寫,怎麼能對得起抬愛拙作的讀者和學術界朋友呢!

修改,確定了兩條基本原則,一是此次不作觀點性的大動,二是適當地增補。從成稿至今,已有近三十個年頭,社會和學術思想界發生巨大變化,我的學術觀念也同時代發展相合拍,尤其是進行了世紀性的思潮反思,對史學基本理論重新認識,思考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關係(經濟決定論)、封建社會、資本主義萌芽、18世紀時代特徵、世界資本主義化時代的中國、民族問題說到底是階級問題、宗教是鴉片煙等重大理論問題。今日再來看原書,認識到它的一些缺失、不足,特別感到給人物、事件、制度、社會定性的結論,有的沒有必要,有的未見準確,有的不到位,應當刪改。然而我決定基本保持原貌。為什麼?因為對雍正其人的主體評價沒有改變,不公允、不恰當的那種評論,對於本書的基調來講還不是主要的,如今權且作些文字修訂,算作暫時“交差”,如果以後還有機會改寫,則將在雍正時代特性方面下些工夫,把對時代特徵成熟的新認知寫出來。至於增補,本來是可以擴大寫作量的,然而我想以適量為宜,免得枝蔓橫生,條理不清,主旨反而不明。故而本次增加,主要在繼位之謎、奏折制度、社會政策、雍正性格與生活情趣、乾隆初政與雍正政治關係、野史與文藝作品中的雍正諸方面,增加了好幾節和若干子目。

至於修訂的具體原則,以下列幾點約束自己:

維持史學著作應多提供原始材料的一貫認識,給讀者思索的資料和思考空間,避免武斷的結論,尤其對雍正繼位疑案,到目前為止,難有定論,需要多方發掘資料,供讀者判斷。

對歷史人物評論,力避感情色彩,警惕偏袒、苛求或曲意頌揚。

與不同的學術觀點,確有必要的始進行適當的討論,且需尊重他人,心平氣和,不自以為是。

增加信息量,吸收學術界新成果,然而不大量表現在文字的擴充中,而在於觀點的概述。

有少量的內容放在註釋裡了,沒有寫入正文,以避免臃腫。

所利用的實錄、起居注、清史列傳等基本參考書,在20世紀80年代初寫作時尚無後來出版的點校本或編有統一頁碼的本子,此次再版,本應補進新版本的冊頁,然因年齡精力關係,已無力再去查閱添注;在新增寫的部分,有的註釋出新版頁碼,造成體例的不統一,凡此,均祈請讀者諒宥。

適當增補“雍正年表”的內容。

原版有“引用書目”,現改為“參考書目”,原引用書目全部移入,另增加一部分新引用書目和參考書目。

原版圖片僅有幾幀,今增至一百數十幅。這些圖片的實物、原件,大多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故宮博物院,有的是我早年搜集的,有的是田野調查拍攝的,有的是從朱誠如主編的《清史圖典》第五冊《雍正朝》、第三、四冊《康熙朝》、第六冊《乾隆朝》,中仁主編的《雍正御批》諸書中選制的,還有從其他圖籍中選入一、二件的,在此特對各書編著者致謝。

著 者 

2013年5月11日  

書於南開大學顧真齋

  1.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頁。​

《雍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