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諫 2

由於目睹了孫鶴的慘死,幽州的幕僚們面對殘暴的君主,都選擇了沉默,雖然他們未必都支持劉守光的軍事行動。這些聰明人已經打定了主意,「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隨便劉守光怎麼折騰,幕僚們相信以自己的才智,劉守光倒了台,他們可以換個地方吃飯。

只有馮道站出來,堅決反對劉守光對義武軍用兵。

這一年的馮道,只有二十九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士人的道德操守讓馮道無法說服自己做個冰冷的看客。「食君之祿,謀君之事」,馮道認為理所當然,即使他有可能做第二個慘死的孫鶴,馮道依然沒有選擇後退。

《舊五代史·周書·馮道傳》記載:「守光引兵伐中山,訪於僚屬,道常以利害箴之。」

遺憾的是,史料上並沒有記載馮道在勸諫劉守光的過程中都說了些什麼,但可以猜測到的是,馮道的勸諫一定是非常切直,語氣不是特別恭順,讓喜歡聽場面話的劉守光非常不受用。

馮道並不是一個擅長戰略規劃的人物,但如果燕兵進攻義武軍,必然會招致周邊大國梁朝和河東的不滿,處在義武軍之南的趙國王鎔也會感覺到唇亡齒寒,很容易讓劉守光變成出頭鳥,被各方圍攻。這個道理,以馮道之才,是應該能夠考慮到的。

還有一點,就是馮道的傳統儒家思維定式,也決定了他勸諫的重點會放在內政上。實際上混亂而且殘暴的燕國根本沒有內政可言,除了燒殺搶掠,劉守光也不會做別的。

在內政不穩的情況下對外用兵是非常危險的,一旦舉措不當,很容易引發形勢崩盤。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前秦皇帝苻堅不顧國內梟雄遍地,強行伐晉,結果把水土崩,天下變色。

我們可以想像出這樣一幅歷史畫面:

大殿上爐火熊熊,大燕皇帝劉守光端坐在虎皮椅上,兩旁站立著手執刀戟的鐵甲武士。

燕國的文武官員不敢仰視劉守光,噤若寒蟬。

只有馮道一人站著,青衫挺拔,雙足前後稍錯,身體稍往後傾,昂首直面劉守光,雙掌錯合,引上古之文章,援今日之形勢,滔滔不絕,面無懼色。

……

時間過了很久,大殿上還在迴盪著馮道激昂的聲音:「陛下若不聽臣逆耳之言,臣恐禍亂將及,社稷不存!臣食君之祿,不敢忘君之憂,臣若直言折辱君王,唯有死而已。」

馮道知道自己所說的這些是劉守光難以承受的,他已經做好了和孫鶴一樣慘死的心理準備。

此時的劉守光臉色變得鐵青,嘴角不停地抽搐。

《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裡的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