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熱血未流

「九一八」事變以後,某年某月某日,吾鄉的那些公子少爺一個個剪成光頭、換上布鞋,陡然有窮苦的模樣。他們又舉止倉皇,坐立不安,完全失去了平時的自信。然後,只見他們打好綁腿,紮緊皮帶,在那烈日之下,廣場之上,橫看成列,豎看成行,立正稍息地操練起來。

原來那時日本軍閥蓄意亡華,國民政府定下「寓兵於農」的政策,在各鄉鎮成立「鄉農學校」,集訓當地的青年精英,以備非常。那還是「好人不當兵」的時代呢,這些養尊處優的名門子弟,個個只有應召入伍。

那時,吾鄉縉紳,沒有幾個人料到這是時代大變革、地方大變化的徵兆,只是心疼孩子受苦,單是「黎明即起」談何容易!孩子還有剛結婚的呢,還有抽大煙的呢。也只能三更燈火五更雞,熬好小米稀飯,蒸好豬肉包子,看著他吃飽了出門。

那時候,大家只是盼望這三個月集訓快馬加鞭,早完早了。

沒有誰瞭解軍事訓練是什麼樣的訓練,例如「為什麼」以及「怎樣」。受了訓好打仗,這個道理好懂,可是那個立正姿勢是個什麼玩意兒?站著,永遠站著,站到萬念俱灰,難道也憑這一套上戰場?站就站吧,可是你那教官、為什麼偷偷繞到我背後、用腳猛踹我的腿彎子?可歎我雙膝點地,朝著別人的屁股叩首,還得站起來再挨你的拳頭?「壞爺」就以觀察家的姿態發表評論:「你把蔣介石叫來,讓他立正站好,我在背後踹他兩腳,看他還能原地不動?」

偏偏上頭派來的這位教官是蘭陵人,是蘭陵的窮人,出去闖蕩幾年,在這方面成了先進。旁觀者清,事後則明,如果那時培訓教官選拔種子能考慮得周詳一些……

結果這些大少爺的敏感作了怪:這小子,莫非花錢活動上頭派他回蘭陵?莫非他仗著現官不如現管,故意羞辱咱們?莫非他要把蘭陵王踩在腳底下,他好稱王稱霸?

軍隊有軍隊的規矩,教官是有板有眼地把這一套規矩搬過來,對他講話要立正站好,進他的房門要先喊報告,之類等等。好吧,咱們魚死網破,大夥兒一商量,半夜把教官從床上拉起來,一頓拳打腳踢。

事情是鬧大了,他們自有父祖。上面的看法是,倘若在操場課堂對教官動粗,那要軍法審判,「操場如戰場」。星期天在私室爭執,又當別論。這看法對少爺們有利。

教官當然要換一個。不管原來的教官有多優秀,既然地方上有這麼多人反對他,那就是「人地不宜」。新教官是個好好先生,和蘭陵素無瓜葛,彼此沒有心病。

鄉農學校畢業的那天,上頭派人來檢閱如儀。之後,春夢無痕,每個人又恢復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可是對日抗戰發生,軍事訓練的作用就顯出來了,受過軍訓的人能憤怒,而且憤怒較能持久,而且可以化為行動。這些姓王的聯合起來,組織了一支游擊隊。

蘭陵王氏組織的游擊隊,番號是第十二支隊。父親帶我進隊的時候,它已經很有規模。十二支隊,沒聽說上頭有總隊,也沒聽說誰是第一到第十一支隊,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感覺。

已經忘了那些村莊的名字。一路上只見拾柴的,拾糞的,搓麻繩的,抽旱煙曬太陽的(天已冷了)。沒見打游擊的。後來才知道那些人全是游擊隊員。

村中有些雞鳴狗吠,人聲不多。後來知道三分之二的人正在睡覺,他們昨夜都沒睡。

十二支隊的綽號叫王團,支隊的地位等於團。司令王松和先生,也有人管他叫團長。副司令王成和先生,兼第一大隊長。自此以下,王毓英先生,王毓肇先生,還有王賢和先生,全是重要人物。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人並不是他們。我在第二大隊的隊部裡遇見一個奇怪的人,他坐在過道裡一直喝酒,酒是劣酒,有辛辣的臭味。也許在這樣的地方只能買到這樣的酒罷,他是「善飲者不擇酒」嗎,那麼他的酒癮一定大極了。

雖然顛沛造次,還是有一點排場,過道裡為他擺上一張方桌、一條板凳。桌上放著一把錫酒壺,聽差在旁不停地斟酒、點煙。旱煙袋的竹竿很長,自己不便點火,沒有那麼長的胳膊。

「過道」是四合院內外交通的孔道,他的桌子凳子稍稍有一點妨礙交通,他不管,嘴裡含著煙嘴,眼睛望著空氣,但是眼球不停地左右轉動,神態並不安詳。

父親要我叫他「二老爺」,我叫了,他沒答理。後來我知道他整天不說話,只喝酒。這到底是個什麼人呢,我正納悶,忽然聽見有人發問:「他那麼好的家世,為什麼要做漢奸?」急忙回頭看,賢和七爺正陪著兩個都市青年模樣的來賓參觀。問得坦率,也不怕喝酒的人聽見。

七爺修長白皙,無塵土煙火氣,固一佳公子也。他回答:「他們家老太爺最佩服曾國藩,他想學曾國藩成立鄉團、保護地方百姓。」

「你們是怎麼逮住他的?」七爺頓了一頓,斟酌了一下,「他是投誠反正的。」

一個起義的大漢奸?我怎麼覺得他不像?有這樣蒼白文弱的大漢奸?有把腦袋浸在酒缸裡的起義英雄?

他叫什麼名字?我悄悄地問父親。父親說,這人叫王意和,外號二禿子,住在插柳口,是進士衍公的兒子。

他是禿子?我急忙到過道裡仔細察看。他並不禿,頭髮比一般人稀少而已。還好,衍公的兒子不能是個禿子。

然而,據說他是個酒瘋子,人稱「瘋爺」。衍公的兒子可不可以天天醉酒?好像可以。

衍公的兒子當然不可以做漢奸。地方上,如果誰上了日本人的船,馬上名揚四方,大漢奸?我不記得有個王意和。

他說:「瘋爺跟蘭陵的日本鬼子有來往,松和大爺半夜把他捉過來。賢和七爺說他反正投誠,那是心存忠厚。懂不懂?人要厚道些。」

是,人要厚道些。何況這人對我很重要,他後來教我讀唐詩。

司令部設在一間茅屋裡。這間房子很大,猜不出原來做什麼用的。鄉下村莊的房子都很小,但游擊隊常有大間房屋可用,好像軍隊開進來把房子撐大了。

司令部用的這間房子,一半面積鋪滿了麥秸,做司令官等人和衣而臥的地鋪,另一半面積,當門擺上一張八仙桌,左右兩把太師椅,松爺——我是說司令官就在這裡會客、議事、運籌帷幄。司令官的這點子排場,又比瘋爺喝酒的局面大得多,那桌子椅子,簡直像是松爺從他家裡搬來的。

看見我,松爺很高興,他正計劃辦一張油印的刊物,需要人手。他交給我的任務是:經常出去走走看看,找些可以報道的材料。我暗想,我這不是要做記者了嗎,馬上恨不得雀躍三尺。

決定先去趕集,我在集上見過驚心動魄的事情。這天天氣晴朗,風小,趕集的人多。我順著大路走,走出十二支隊的防區,也不知是哪家的山頭,只見許多農人用獨輪車推著糧食,在我身旁吱呀吱呀響,如果我作文,也許會說車輪在唱歌,今年收成好,田家趕集賣了糧食準備過冬,今年的冬天很溫暖,等等。

走著走著,車子走不得了,成排的獨輪車停在路旁,扛著槍的人來檢查。不是檢查,是路心擺個大籮筐,收鞋襪費。來人扛著步槍,披著子彈帶,小襖的扣子不扣,毛線打成的帽子,標準的游擊隊打扮。冬天到了,弟兄們還穿著破襪子破鞋,大家有錢出錢,支持抗戰。掏出票子往籮筐裡一丟,光天化日,大公無私。推車的人說現在沒有錢,賣了糧食回頭再交吧,那可不行,交不出鞋襪費的人不能過關。那麼,我不去趕集了,原車原路回家,那也不行,一車糧食扣在路上,你回家去拿錢。

熱鬧一陣,冷清了,零零落落有人贖車,車,人,漸漸稀少。

這才急急忙忙來了個莊稼漢,交了錢,問:「我的車呢,我的車呢?」在原先停車的地方團團轉。扛槍的人也慌了,光知道扣車收錢,沒料到有人投機發國難財。有一個人,這裡本來沒有他的車,他不是賣糧食的,臨時見財起意,交了一筆錢,把一車糧食輕輕鬆鬆地推走了。這可怎麼給人家出錢抗戰的人交代。

只好報告長官。長官來了,果然不是等閒之輩,他大模大樣地問了三言兩語,大喝:「刁民!你想訛詐!」手指頭幾乎戳到人家眼珠子。人家喊冤,長官就喊打,打完了收押,等他的村長來保。

不趕集了,回司令部告訴松爺去,一面說,一面上氣不接下氣。松爺很認真地聽,聽完了,忽然微微一笑。他說這個材料不能用,你再去找。

好吧。第二天我到第一大隊,他們住在另外一個村子裡。大隊長,也就是副司令,也就是爺,不知到哪裡去了,帶著警備隊。警備隊的配備全是好槍,包括十二支隊僅有的一挺輕機槍。

他這一走,第一大隊鬆垮垮的,隊員正在聚賭。我站在旁邊看了一會兒,松爺一定會說「這種材料不能用」,看了白看。

我去找村長,村長伸手一指說,東邊有個村子,你可以去看看。到了東邊的村子,那村長又伸手一指,他說那邊的村子裡有堵牆,招人看。

我找到那堵牆。日本兵曾經在這堵牆下殺死七個人,某一支游擊隊的隊長經過此處,用刺刀在牆上刻下一行大字:「我必殺死七個鬼子。」

這一支隊伍走了,另一支隊伍來了,隊長也來看這面牆,教人把原來的字刮去,自己另外刻上:「我必殺死七十個鬼子。」這面牆成了名勝古跡,每有游擊隊過境必來參觀,隊長必用刺刀刻字,刻新字必先刮掉舊字。牆上的數字由七十人到七百人,由七百人到七千人。我來時,土牆已削成薄片,上面的筆畫也似有若無了。

我猜,若有人再來刻字,牆必立刻在地上跌碎。

回到司令部,向松爺報告發現。他老人家聚精會神,聽完了嘴角一動,似有笑意。

我心知不妙。果然,他又說:「這個材料不能用,你再去找。」

在司令部的那個「地鋪」上,並排睡著六七個人。第一個睡在外沿的,是松爺的貼身勤務兵,第二個,緊挨著勤務兵的,是松爺,然後是賢和七爺,然後,我忘記是誰了,只記得他的臉又瘦又長。

副司令成爺和他的隊伍住在另一個村子上,他抽大煙,而且帶著姨太太劉姐燒煙伺候,必須有單獨的房屋。他的排場又超過松爺。

這些首腦人物常在深夜議事,會場就在「地鋪」旁邊,椅子只有兩把,地鋪上的人睡熟了,軍事會議就在別人的鼻息聲中進行。

有時候,靠牆而臥的我並未入夢,也要裝做睡熟了,即使便急,也不能起床。在這裝睡未睡的時候,聽到了不少。

那時候,各個游擊隊之間貌合神離,常有「摩擦」。發明「摩擦」一詞的人是個天才,用它來形容游擊隊的互動關係,傳神之至。

有一次,某「友軍」派人到十二隊的「地盤」裡來要給養,也就是指派老百姓送飯給他們吃。依當時的規定,他們不該越區徵集,十二支隊如果不制止,防區裡的老百姓就有雙重負擔,這些老百姓就瞧不起十二支隊。「友軍」的這種行為就叫「製造摩擦」。

對付「越區徵集」,向來是把闖入「我方」防區的人繳械扣押,通知對方領回。對方可能拒絕領人,趁機「俘虜」我方幾個戰士以示報復,對方也可能說對不起,我們弟兄不是故意的,上面沒有教他們這樣做。等你把人把槍放回去,他們又馬上惡聲相向,說你用土槍調換了他們的好槍,你扣下了他們的子彈,要求賠償。這叫「發生摩擦」。

「摩擦」是可能生電的,是可能起火的,雙方都全神貫注,心無二用,因為摩擦常常是「兼併」的序曲。

不止一次,我聽見松爺宣示,他不以摩擦對摩擦,他以疏解對摩擦。大家都是中國人,而且非親即友,臉紅脖子粗已是下乘,更何堪殺人流血?

那時,游擊隊有的歸國民黨領導,有的歸共產黨領導,共同抗戰。以國民黨內部術語,淪陷區大勢三分為「敵偽匪」,而共產黨內部術語則稱之為「敵偽頑」,雙方的敵意很明顯,「摩擦起火」的危險,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不止一次,我聽見松爺宣示,他絕對不打中國人,不但不打「匪軍」,也不打偽軍,理由仍然是「非親即友」,他要打的是「鬼子」。「誰也別打誰,誰也別殺誰,到抗戰勝利那天,大家親朋好友一塊兒慶祝。」

松爺的這番主張,成爺似乎並不贊成。我聽見他說:「我們請大哥出來領導,當然聽大哥的。不過——」說著說著總是有個「不過」。

老哥兒倆從沒有抬過槓。回想起來,他們如果好好地辯論幾次,反而好些。

那時一般游擊隊所到之處首先推行的大建設就是佈置一間牢房,備有老虎凳、槓子之類的刑具。這個有特殊設備的房間,是為「威鎮四鄉」準備的,半夜三更少不了鬼哭神嚎。十二支隊沒有這一套東西。

有時候,對松爺的理想,我也有些懷疑。

不過?

松爺兵符在握,敦親睦鄰,但是他夜探插柳口進士第,生擒了「大漢奸王意和」,這人現在天天在他眼皮底下喝白乾吐口水。

意和老爺是進士衍公唯一在世的兒子,每天昏飲,心中醉時勝醒。日本人想利用他,游擊隊想吃掉他,他還不知道處境危險。松爺呢,是衍公的侄子也是學生,現在領導蘭陵王氏打游擊,他不能看著衍公的哲嗣毀了。他帶著衍公的嫡孫毓肇叔夜探插柳口,插柳口守夜打更的人一看是他們爺兒倆,就開了寨門。

瘋爺醉眼矇矓,措手不及,但也別小看了他。進士第房子多,他在槍兵監視下走過一個門又一個門,冷不防以出人意料的敏捷搶到一支步槍,一個箭步進了屋子。

誰也沒想到他往屋子裡頭跑。屋子裡有一張很大的方桌,他跑到方桌後頭,槍口對著房門,嘩啦一聲子彈上膛,這才知道他也會使槍。這間房子呈長方形,瘋爺雄踞一角,以方桌為防禦工事,槍口對準門口。瘋爺有了據點,開始大罵他的侄子,他們叔侄一向不合。松爺、成爺、瑛叔,輪流隔著窗子勸,再好的口才也沒有用。瘋爺不瘋,他知道只要撐到天亮,他就勝利了。

雙方相持到雞叫,松爺知道不能再拖。插柳口離蘭陵鎮只有三里路,村中難保沒有日本人的眼線,一旦消息走漏,日本軍來個拂曉攻擊,恐怕大家難以脫身。於是松爺——誰教他是大哥呢,誰教他是司令官呢?——挺身進屋,走到方桌對面,肚子抵住槍口。兩個人眼睛對眼睛。松爺說:「勸你勸了半夜,你都聽見了,現在只有兩句話,要就是你開槍,要就是你跟著我們走。」

子彈在槍膛裡。瘋爺的手指頭在扳機上。如果他真是個酒瘋子,如果他的食指再彎一彎……槍是新式的中正式,子彈每一顆都光潔無銹,一定不會啞火,那就難以收拾了、難以收拾了!

瘋爺對著松爺看了又看,慢慢地鬆了手,他把步槍輕輕地放在桌上,頹然坐下,叫著聽差的名字,大喊:「拿酒來!」

好說歹說,他還是坐在那裡喝了一壺酒。

殘月三星,瘋爺束裝就道,進士第的自衛武力也大半跟著去了,這些人槍當然歸瘋爺的侄子調度。二奶奶——瘋爺的夫人——嚎啕大哭,她不懂政治,度量著侄子串通某些人奪財。原來進士衍公有個哥哥,中過秀才,沒有子嗣,遺產也歸瘋爺繼承。瘋爺是衍公在京做官時和侍妾所生,衍公辭官,把小星打發了,只帶著兒子回家。瘋爺的背景如此,不免受些歧視。二奶奶把問題放進這個框框裡看,也沒個人能開導。

第二天,蘭陵的日本駐軍開到插柳口,有人有馬。那小隊長問長問短,村人只好說是夜來土匪綁票。小隊長說,他可以負責籌措贖款,又建議二奶奶帶著孩子搬到蘭陵暫住,由他保護。村人不免虛與委蛇一番。

松爺「破」插柳口,用心在保全衍公的後裔,而且未發一彈,符合他的一貫哲學,瘋爺後來也能體會。

不過……

後來瘋爺回到進士第,不見賓客,有個瘦長臉的老頭兒,來陪他喝過酒。這人當初在十二支隊司令部和我們睡「通鋪」,知道一些內幕。他告訴瘋爺,十二支隊申報戰功,公文上寫的是攻破日軍據點插柳口,逮捕「漢奸領袖」王意和。這人用恭維的語氣說:「你是福大命大,這頂漢奸領袖的大帽子,豈是平常人頂得住的?要是上頭來一道命令,教十二隊把這個漢奸領袖就地正法,那怎麼辦?或者上頭說,你把這漢奸領袖押解到這裡來審判,那又怎麼辦?還好,吉人天相,阿彌陀佛!」

瘋爺一聽,眼珠子鼓出來,眼球上有粒紅斑發亮。他默然痛飲,等到有了七分醉意,忽然拍桌大罵王松和。

那人嚇壞了,一溜煙告辭,沒敢再來。

十二支隊經常南北遊動,北方活動空間大,到過山區。有一次,不知為什麼,正副司令兵分兩路,一南一北。副司令回師歸隊的時候,途中碰上小股日軍,互相射擊一番,雖然沒有斬獲,到底是跟敵人打了一仗,可以列為光榮紀錄。

副司令成爺頗有凱旋而歸的聲勢,留在司令松爺身邊的官兵,全體整隊行軍到五里以外接應,只有司令一人未去,整個村子好像空了一般,很靜。我看松爺一人坐在椅子上,一隻手放在方桌上,像等著照相。他好孤單,我決定留下陪他。

回想起來,他是應該去接成爺的,成爺好歹是打了仗回來,松爺熟讀經史,當然知道皇帝如何禮遇凱旋的將軍,可是他老人家竟然沒去。至於我不去,那就更沒有道理了,簡直莫名其妙。

那天我悄悄地看了松爺的臉。人家都說松爺的相有福有貴,因為他臉圓肉厚,面黑帶潤,口鼻周正,可惜眼睛小,脖子短,不能十全。我仔細核對他的臉,別人說的一點也不差。

松爺坐在那裡,倒有「不動如山」的將風。他是讀書人,不識干戈,使我想起中國歷史上文官帶兵的傳統。我那時已熟讀《論語》,讀到「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時候心中暗想怎麼可能,兩種矛盾的氣質怎麼在一個人身上兼備而且調和,那天從松爺身上發現可能,一定可能。

成爺在眾人簇擁下來到司令部,和松爺談了幾分鐘,急忙趕回自己的駐地去噴雲吐霧。夜晚,他老人家過足煙癮,再來跟松爺諸人細說一切,說著說著聲音高起來,把我從夢中驚醒。我側身面壁,聽得見,看不見,也不敢看。

好像是,他們在談過年發餉的事,游擊隊沒有固定薪金,中秋節每人發了兩塊銀元,眼看要過年了,弟兄們等著。

可是成爺說,中秋節並沒有發餉,大哥記錯了。

松爺說,每人兩塊錢,已經開支了,難道是我喝兵血?

成爺說,大哥事情多,大哥忘了。

十二支隊雖然受政府節制指揮,政府沒有一文錢一顆子彈給它,錢是蘭陵王氏大戶人家湊出來的。松爺覺得茲事體大,不能含糊,就朝著賢和七爺問:「老七,你說,過中秋是不是每人發了兩塊大頭?」

七爺說,是發了兩塊大頭。

不料這句話惹出極大的風波,我聽見精緻的機件摩擦、互撞的聲音,猶如裂帛。我知道那是自來得手槍子彈上膛。這種手槍裝在木盒子裡,可以連發,俗稱盒子炮。成爺有幾把新得發藍的盒子炮,性能極佳,人所共知。

「你想跟我作對?」我什麼也看不見,只能從憤怒的聲音想像表情和手勢。

屋子裡什麼聲音也沒有。一種緊張的寂靜。我在等松爺說話,可是他一個字也沒說。最後還是七爺的聲音:「我得罪了大哥,我給大哥磕頭。」這個「大哥」是指成爺。七爺可能磕了頭,但是他並未推翻自己的證詞。

我緊緊貼在牆上,恨不得把自己嵌入牆裡。還好,成爺沒有繼續進逼。可是他已經傷了許多人的心,包括我父親。

第二天,七爺對松爺說,他這次離家日久,有些牽掛,打算回去看看。他說得平平淡淡,松爺也平平淡淡接下去:「你早去早回吧,這裡少不了你。」我們都知道七爺是不會回來了。

然後,父親把我送到隊上,跟弟兄們同吃同住,他說:「你先在這裡住幾天。」我知道,我再也不能睡司令部的大地鋪了。松爺支開我,是怕我發現「不能用」的材料,可是這樣一來,我連能用的材料也無法得到了。

在隊上,我的頂頭上司是毓肇叔,他說:「別的事不要你幹,你在村子裡到處走走看看,看到什麼事情馬上告訴我。」

村子裡還能有什麼事情?這村莊已經是游擊隊的了,老百姓不過是佈景和附件。

還是看到一些事。大早晨,一個老太太,左手拄著枴杖,右手提著一罐清水,瓦罐很小很小。早晨是家家戶戶挑水的時候,老太太沒力氣,只能站在井口央求別人順便替她提上小小一罐水來,瓦罐太小,看上去好像老太太在打油。

雖然瓦罐很小,老太太的步履仍然有些艱難,我就上前一步把水接過來替她提著。她端詳我,「以前沒見過你,你是八路軍吧?」

不知怎麼,我受到很大的刺激,內心震動。連這麼一件小事也得八路軍才做得出來,十二支隊還能混得下去嗎?

我悶悶不樂,送老太太到家,又看見另一件事情。

一群農民挑著擔子給十二支隊「送給養」。游擊隊每天兩餐,第一餐大約在上午十點,由防區內的居民把飯做好送來。來送給養的都是婦女和老翁,穿著佈滿補丁和污漬的棉衣,挑著瓦罐,呵著蒸氣,景像有些淒慘。

這些人把盛給養的瓦罐一字排開,在寒風中瑟縮而立,由我一個叔字輩的人檢查。他先從排頭到排尾掃瞄了,然後從排尾到排頭一個一個把瓦罐踢翻,熱騰騰的高粱地瓜稀飯流了一地。

他認為,「送給養」送來這樣粗糲的食物,是對十二支隊的侮辱。他把那一排低頭縮頸的人大罵一頓,再抓過一支步槍,用槍托把瓦罐一個一個搗破。

他嚴厲地吩咐,限中午把新的給養送到。他走了,我站在原地繼續看,看那一群垂頭喪氣的人把地上的地瓜撿起來,用瓦罐的破片盛好,鄭重其事地端著回家。

我覺得我有許多話要說。我對毓肇叔說,老百姓很窮、很苦。我說,有些游擊隊幫老百姓挑水推磨呢。毓肇叔是個短小精悍的人,臉形窄長,於是,我覺得他像一把刀對我迎面劈來。他指著我:「小八路!你這個小八路!你不去當八路,在我們這裡幹什麼?」

我不知所措,他憤憤而去。不久,副司令成爺的護兵來找我。

成爺側臥在一張方形的土炕上,面對著一盞煙燈,煙燈是放在煙盤上,煙盤旁邊擺一把瓷製的茶壺。劉姐隔著煙燈,和成爺相向而臥,手執煙簽,從煙缸裡挑起煙膏,在燈火上燒煙。

煙燈,煙盤,煙簽,以及吸煙用的煙槍,質料和製作有種種考究,燒煙更是專門的技術。煙膏平時是硬的,用燈火燒烤時它是軟的,甚至是可以流動可以燃燒的,所以燒煙講究火候。不用說,劉姐是此中妙手。

劉姐把烤成棗核形的煙膏插在煙壺上,雙手把煙槍送到成爺嘴邊,成爺把煙膏對準燈火,呼呼呼風生雲起,異香滿室,一口氣吸個乾淨。然後抓起茶壺,來一口釅釅的龍井,然後仰天而臥,四肢舒展,吐氣如呵。

然後,他和我說話。抽大煙的人非到這一套程序完成是不肯兼顧另外一件事的。

「大孫子,」他叫我,「《古文觀止》裡有一篇《辨奸論》,你讀過沒有?」

我讀過。

「《辨奸論》裡有一句話說,『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這句話你還記得?」

我還記得。

「那就好。你想,當兵的怎麼去給老百姓推磨呢?怎麼去給老百姓挑水呢?這不近人情!不近人情!」

他又喝了一口茶。

「大孫子,你別以為這些老百姓真窮,他們不是窮,是省!是省儉的省!他們不是窮人,咱爺們才是窮人,咱們是賣地的,他們是買地的,咱們的田地最後都賣到他們手裡!」

說著,姨太太已把第二口煙燒好,副司令側身過去再狂吸一陣。喝過茶,他忽然坐起來。

這可嚇我一跳,抽大煙的人輕易不坐起來跟別人交談,而我是晚他兩輩的小孩子。他一坐起來,整張臉浴在從門口射進來的天光裡了,他一向營養好而又少運動,所以這張臉很大,很肥,慘白,他那有名的一對眼睛,大,圓,凸出,鄉人說是魚眼露睛的,也特別明顯了。

我幾乎要哀求他躺下去。

「說到擾民,還不是為了抗戰?抗戰還能不擾民?蔣委員長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句話就是教我們擾民。十二支隊的這些槍,這些子彈,都是咱姓王的爺們自己買的,咱們是賣了房子賣了田地來打游擊的,要說擾民,咱們先把自己擾夠了。咱們十二支隊,不過一天吃老百姓兩頓高粱煎餅罷了!」

他說到最後一句,用巴掌猛拍一下大腿。

他該吸第三口煙了。

童謠兒歌有時能激起大風大浪,例如:

天昏昏,地昏昏,滿地都是抗日軍,

日本鬼子他不打,專門踢蹬莊戶孫。

「踢蹬」的意思是作踐、糟蹋,「莊戶孫」就是種莊稼的人,「孫」指地位低下,一切聽從「爺爺」。

十二支隊的那些爺爺叔叔研究了半天:這歌謠是什麼人做出來的?那時八路軍主領文宣,這歌謠顯然不是出於他們之手,它把所有的游擊隊都罵了,沒說爛筐子裡有一個好桃。

要人多,韓志隆。要打仗,孫業洪。

要吃饅頭李子瀛。八路軍,搗蛋的。

十二支隊逃難的,××支隊討飯的。

這回是點著名評論,只肯定了一個孫業洪。這歌謠又是誰做的呢?是孫的幕僚呢,還是恰值孫業洪剛剛跟鬼子打過一仗,適時左右了作者的心情呢?

司令官沉默了很久。對第一首歌謠,他一笑置之,對這第二首,他覺得難堪。十二支隊逃難的,天地間竟沒個人瞭解他的苦心!尤其是,這歌謠傳誦了幾天之後,出現了新版本,第四句改成「八路軍,抗戰的」,以後再無變化,從此定稿。下面連接著第五句「十二支隊逃難的」,對照十分強烈。十二支隊的叔叔爺爺們都受了些刺激,只有「漢奸領袖」瘋爺坐在司令部大門底下飲酒如舊,坦然展覽自己。

拼一場,必須跟鬼子轟轟烈烈拼一場,十二支隊才抬得起頭來。爺爺叔叔們如是說。

我們從司令官的勤務兵口中聽到許多消息。勤務兵經常到隊上來聊天,他在司令部沒有說話的份兒,很需要聽眾。

沸騰一腔熱血容易,等到真要拚命,才發現艱難。鬼子的習慣是,哪個村子朝著我放槍,我就把整個村子放火燒掉。燒得好,焦土抗戰麼!可是司令官說不好,他要找這麼一個地方做戰場:打完了仗,日軍沒法拿老百姓出氣。於是選擇作戰地點是第一個難題。

即使找到了合乎理想的戰場,十二支隊能不能開到那裡去作戰呢?廣大的鄉村早已為各種品牌的游擊隊割據,人家當然要想一想,你到底是來打鬼子,還是來搶地盤?人家防你,你也防人家,十二支隊也得想一想,一仗打下來,筋疲力盡,別人會不會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呢?這種事,以前是發生過的啊。

最後,據說,地點找到了。當然,到底在哪裡,我們不知道,只見一瓶一瓶的生發油發下來,人人擦槍擦子彈,盒子炮的子彈綽號花生米,所有的花生米不但擦出令人饞涎欲滴的色澤,還一顆一顆用戥子稱,把重量不合標準的子彈淘汰下來。

還有,據說,司令官寫了遺書,用他那得到衍公真傳的行書,寫好了,交給我父親保管,遺書說什麼,我父親自然不能偷看。副司令得到了消息,也急忙趕到司令部來,叫著我父親的名字說:「華池,我多年不提筆了,你替我寫吧,就說我幼承祖蔭,耕讀傳家……」究竟寫了些什麼,我父親自然也不肯告訴別人。

那些弟兄,那些小隊分隊,都有人摩拳擦掌,復誦他們代代承傳的戰爭哲學:「該死屌朝上,不死翻過來。」

然後是行軍,朝南走,宿過幾個村子。

然後發生了一些意外。

最後宿營的這個村子,地勢高,副司令看了很喜歡,但村東村北一片平川,他皺了一下眉頭。

他派出哨兵。然後,他整夜抽大煙,瘋爺整夜喝酒,司令官中宵獨坐沉思,一切如常。

當然也派出諜報員出入日軍的據點,和潛伏在漢奸部隊裡的諜報員聯絡,打聽日軍有沒有出動的跡象。

保安大隊沒有接到準備出動的命令。日軍營地靜悄悄的,沒有多餘的聲音,也沒有多餘的燈火。

真令人料想不到,十二支隊宿營的村子裡,卻有一隻貓頭鷹咯咯地笑起來,把夜笑得更白。全村的狗隨之狂吠。

瘋爺聽見這兇惡怪異的聲音,立刻命人取一副骨牌來。他推開酒壺洗牌,骨牌的背面向上,整副牌看列成烏龜的形狀,再按照規定的程序一張一張地翻開。

這是占卜的一種方式。他一連推演三次,三次都順利過關,於是推開骨牌,繼續喝酒。

副司令和瘋爺同時聽見梟啼,他的反應是立刻加派了一組游動哨,在村北村東警戒。然後,他繼續抽煙。

司令官已經睡了,聞聲披衣而起,到戶外走了一趟,回來正襟危坐,臨危不亂的樣子。

這時,我敢說,十二支隊每一個人都醒了,他們在枕上聽見村東村北同時打響的槍聲。我敢說,他們不是被槍聲驚醒,是被梟聲驚醒,所以,他們多得到一分半分時間。

十二支隊這時慌成一團。還好,都還紮緊了子彈袋、握緊了槍,都還知道等待命令。槍聲中,副司令大搖大擺走過來。他老人家太胖了,用八字腳走路,肚皮前挺,上身後仰,兩臂只能當翅膀用,想不搖擺也不行。

他對司令官說:「大哥,你先走,我有馬。」

他轉身伸手向西一指:「一二三隊警備隊,拔好槍,止!」

十二支隊共有三個大隊,每一大隊都有一部分新槍、快槍,也有一部分舊槍、土槍。警備隊沒有土槍,但是有一部分短槍,短槍只能近戰,不算「好槍」。這四隊武力中的「好槍」有一個特別的編組,準備一旦情況緊急集中火力戰鬥,所謂「拔好槍」,就是動員這個特別的編組。至於「止」,它是當時游擊隊用的術語,意思就是制止敵人前進。

旋即聽見十二支隊唯一的一挺中正式輕機槍突突點放。

情況和日軍的假想不同。日軍是訓練之師,在這種情況下不會盲進,指揮官需要一點時間重估敵情。這點時間足夠十二支隊撤退之用,他們向南急走,日軍不敢追擊,追擊不在作戰計劃之內。

當人人南奔的時候,獨有瘋爺吩咐跟班向北。跟班的大驚,問主人何往,瘋爺輕輕鬆鬆地說:「咱們回家!」叨天之幸,十二支隊全師而退,唯一的損失是走脫了一位有「漢奸領袖」之稱的高級俘虜。

若說還有損失,那就是,副司令忘了收拾他那一套名貴的煙具。

不,損失不只這些。經此一役,司令官主動打鬼子的計劃向後推延,直到十二支隊北調入山,司令官辭職隱居,沒能付諸實行。

《昨天的云:回憶錄四部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