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形象散發著一種很特殊的魅力,他對20世紀哲學發展的巨大影響並未能完全解釋這種魅力。即便很不關心分析哲學的人也覺得他惹人矚目。有寫他的詩,有受他之感而畫出的畫,有為他的著作譜的曲,還有一本以他為主角的小說——幾乎就是一本文學化的傳記[布魯斯·達菲的《我見到的世界》(The World as I Found it by Bruce Duffy)]。此外,至少有五種關於他的電視片,無數寫他的回憶錄,而寫回憶錄的人經常只是略微認識他。(例如,只見過他四五次的F.R.裡維斯寫了一篇十六頁的文章,談自己「對維特根斯坦的記憶」。)出版過回憶維特根斯坦文章的,有教他俄語的女士,有為他的愛爾蘭小屋運送煤炭的人,還有雖不太認識他、但碰巧為他拍了最後一次照片的人。
這一切都像是跟產出維特根斯坦哲學之評論的現行產業各行其事。但這一產業也在飛速進展。一個最近的二手文獻資源列出了不少於5868種談他工作的文章和書籍。這裡頭能使學術圈外人產生興趣的很少,而且也同樣少地談到維特根斯坦的生活和個性方面——正是那一方面引出了上一段提到的那些作品。
看上去,對維特根斯坦的興趣雖然很大,卻不幸地分化為兩極:獨立於他的生活而研究他的工作的人;受到他的生活的吸引,卻理解不了他的工作的人。我認為這種經驗是普遍的:讀了(例如)諾爾曼·馬爾康姆的《回憶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A Memoir),著迷於其中的那個形象,於是生出興趣自己去讀維特根斯坦的著作,結果卻發現一個詞也讀不懂。必須說,有許多出色的介紹維特根斯坦工作的書籍解釋他的主要哲學論題是什麼、他是如何處理的。它們未解釋的是他的工作與他如何相關——主導他生活的精神上和倫理上的關切與主導他工作的貌似很冷僻的哲學問題之間有什麼聯繫。
本書的目標就是為這條溝壑架上橋樑。我希望同時描述他的生活和工作,從而說清這個人是怎樣做出這種工作的,並顯現出——許多讀維特根斯坦著作的人本能地感覺到的——他的哲學關切與他的感情和精神生活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