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後記

拙著《陳寅恪與傅斯年》出版之後,得到廣大讀者的熱情關注,近百家報刊、電台、電視台以不同的方式予以報道,又促使更多的讀者給予關注、閱讀和討論,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隨著《光明日報》評選為「2008年度十大好書」,以及台灣繁體字版在全球華人圈發行,引發了新一輪海內外讀者對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回到傅斯年時代」等話題的探討熱潮。到目前為止,作者共收到海內外郵件近千封,就拙著所涉人物和內容以及創作態度與技巧,有讚譽也有批評,更多的是從關懷愛護的角度,對書中不恰當的觀點、提法或個別疏漏舛誤之處給予指正,希望再版時能夠修訂。蒙讀者朋友和出版方朋友們的雙重好意,茲決定對拙著進行糾偏改錯,刪減增補,加以完善。此次修訂除對錯訛之處予以改正,還根據部分讀者的意見,特別增加了陳寅恪與傅斯年兩位學術大師的學術研究歷程和成果,兼涉大師的治學路數和思想、精神,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鑒於兩位大師的學問如無涯之海,窺之無極,在增補中不能一一盡述,只能略述大概,或如陳寅恪先生當年在清華園所講司馬光《資治通鑒》時所言:「讀《通鑒》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此點期望讀者有所會意。

本次修訂過程中,先後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著名考古學家王世民先生,以及作者的師友,著名作家王久辛、鍾亦非、何三坡的支持幫助。他們分別通讀了拙著,對錯訛和文辭不當之處提出了修訂意見。特別是台灣遠流出版公司文史專業編輯陳穗錚小姐,作為這部著作繁體字版的責任編輯,幾乎對著中每一段、每一句所引史料內容和出處,都進行了核查、校對與修正,並對大陸和台灣兩地材料稽考鉤沉,探賾索隱,甄別校勘,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同時又增補了不少難得一見的舊史籍、新材料,使拙著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本次修訂將這些新鮮成果一併納入。這一切都是需要特別說明和感謝的。

另外,在修訂過程中,得到了陳寅恪外孫、陳小彭之子、身居香港的林日暉先生,傅斯年子侄、聊城市政協委員傅樂銅先生,身居北京的李濟之子李光謨先生,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前所長劉夢溪先生,著名文化批評家朱大可、解璽璋、王珂、史奉真,以及吳懷堯、施袁喜、劉青文、賈謬、游宇明、柳已青、秦乃思、石舒波、晨曦等先生的評論和指點。中山大學沈輝教授特別拍攝了陳寅恪故居近期的照片。在此,對以上諸君表示誠摯的謝忱。

通過電子郵件和信函對拙著給予指點並提出善意批評的讀者,恕我不能在此一一列出大名,這一好意,作者心領神會並表示深深的感謝。本次修訂儘管費力不少,因水平有限,謬誤在所難免,期盼讀到修訂本的各位方家,通過新浪網「岳南博客」,或通過電子信箱賜教,以便日後再度修改完善,以無愧於九泉之下的學術大師。

2010年3月25日

《陳寅恪與傅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