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畫像。昏沉幽暗的光線籠罩著畫像中全身披掛的人。他就是奧托·馮·俾斯麥,而且只能是奧托·馮·俾斯麥。

在俾斯麥最後的歲月中,圍繞在他身邊的是黨派的偏見、怨恨、仇視。這些情緒是如此激烈,以至於他那威武剛強的外表也無法掩飾他內心的憂鬱和失望。

俾斯麥在世時很少得到人們的愛,他也很少對別人付出愛。因此,當他死後,人們對他自然沒有多少懷念之情,只是為他塑了一座石像,而且這座石像位於一處並不繁華的場所,看上去冷冷清清的。石像中的他目光肅穆,視線投向前方,面無表情,令人難以合情合理地詮釋他的內心世界。

我寫作此書,目的就是想把這個因為屢屢獲勝而四處找事的將軍的形象展示出來。在這本書中,俾斯麥是以驕傲、勇敢和怨恨的形象出現的。這三種元素是構成他的性格的基石。直到現在,人們對俾斯麥的功過得失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的。倘若想真正瞭解這位將軍,深入而細緻地研究他的精神歷程是很有必要的。

歷史人物常常是有機的統一體,他們的性格比較複雜。今天,對於這些人物,我們無須用學院方法,更不用對其加以太多的註解,只需把他們的形象具體地描繪出來,作為世人的榜樣,或是向世人提出警告。在我們這個社會中,人和政客是密不可分的,其行為和情感是相互關聯的,公與私往往如影隨形,緊緊相伴。如果美術家想真正認真地對待其作品,就一定要多角度地瞭解他的創作對象。

俾斯麥的性格基本定型於1830年初。當然,在此之前的15年間,他的性格波動比較大。此後,俾斯麥所做的僅僅是把性格中那些重要的部分加以強化。在本書中,我之所以花費很多筆墨去寫他的少年時代(從事政治活動之前)的生活,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大多數傳記作家在為俾斯麥作傳時,對其少年時代都是一筆帶過,只有被人誤會的作家克萊因·哈丁根曾較為細緻地描寫了他的心理,而且這種描寫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1911年,我也著手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描寫俾斯麥的性格,以期通過對他那種令人難以猜度的性格的描寫對抗所謂的“鐵血宰相”的稗史。10年後,我又創作了一部關於他的戲劇,並一度希望此劇能在德意志的舞台上演出。

我在自己較早的關於俾斯麥的著作中從不談政治,如今已有所改變。本書和我的第一本關於俾斯麥的書相比,視角更接近真實。不過,主人公的性格令人無法猜度,是新舊兩個版本的共同之處。因為環境變化了,我對俾斯麥的描寫更為新穎,更具批判性。歐戰之後,更多的關於俾斯麥的事實材料也為我的寫作大開方便之門。

在本書中,由於變換了視角,俾斯麥的形象更加豐滿。很明顯,他的一生不是為了豎起一座無人喝彩的雕像,而是為了一位奮鬥家的功業而苦苦追尋。俾斯麥終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奮鬥,當然,他指揮的戰鬥有勝有敗,但他永遠滿懷激情,對現狀永不滿足。儘管他也會辦錯事,而且這種事並不少,但即使辦錯了,也能從中看出他的天才的特點。總之,他就是這樣一個令傳記作家著迷的人物。

《俾斯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