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而為畫者

1 生而為畫者

1899年開始,莫奈癡迷於他的睡蓮系列,這是他20世紀創作的核心。他說自己的想法,乃是「提供一個無邊無際的水之圖景」。評論家後來再次把這話截取,當作抽像主義的先聲。的確,與以往的一切花卉畫作不同,莫奈的睡蓮圖沒有邊界、層次、水平面、天空等背景。天空與雲,只出現在粼粼波光倒影之中,而水面漣漪擺盪,讓雲天沒有安定之所,於是莫奈的睡蓮,幾乎不像三維空間之物。許多年後,畢加索和馬蒂斯都承認,這些畫作裡的抽像色彩影響了他們的創作。但莫奈並沒放棄他的「描繪眼前所見」宗旨,他更重視氣氛的描繪,也許只因為這個事實:

他年過花甲,而且常年在戶外高亮度下工作。於是他的眼睛,那雙獨一無二的眼睛,不太行了。

1899、1900、1901這三年,他去倫敦旅行了三次。他去時是冬天,正逢霧都倫敦被煙霧浸染的時節。莫奈用這句話給盡了他對朦朧之美的眷戀:

「沒有霧的話,倫敦算不上一座美麗的城市。」

他住在薩伏伊酒店六樓,在那裡,可以看到泰晤士河和滑鐵盧橋。他畫了一些聯畫,笑稱這些畫作簡直像是同樣的信件,卻換了一些信封。在八聯畫的最後一幅裡,他製造了一種如夢似幻的效果。他給丟朗—呂厄寫信:

「我沒法給你寄單幅的倫敦畫作。我完成的這些畫,沒有一幅算是完成的。我還是願意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描述倫敦。」

大概可以說,在他眼裡,倫敦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繁華多樣吧。

在1907年夏天的睡蓮圖裡,莫奈嘗試在所有的豎畫裡,都製造一條條自上而下、垂直穿過的漫長的光束。這些光束穿過畫面的陰暗部分,灑滿畫面下端。在《睡蓮,晚間效果》裡,在鮮黃、橘黃和硃砂色彩的烘托下,睡蓮消失了,只剩無數暗色圓盤,偶有明亮的筆觸將睡蓮形狀凸顯,筆觸兇猛,彷彿火焰在睡蓮之間燃燒。空間標誌被取消了,只剩下畫筆捕捉到的光與色彩。

霧中的倫敦議會大廈 油畫 1904年

睡蓮,晚間效果 油畫 1907年

1908年,莫奈在威尼斯過冬。離開吉維尼之前,他都不確定自己會不會在威尼斯作畫,因為「那麼多人都畫過威尼斯了」。為了讓自己覺得安心,人未到威尼斯,他先把作畫工具運了過去。當他來到威尼斯後,他認為自己「被威尼斯抓住了」,於是他瘋了一樣,畫了37幅威尼斯——雖然有許多畫,他只是開了頭,剩餘部分是在畫室裡完成的。這有違他的初衷,但沒法子:體力不行了,他68歲了。

威尼斯大運河 油畫 1908年

1909年,丟朗—呂厄畫廊展出了莫奈在1903到1908年間畫的48幅《睡蓮,水景系列》,展出的作品只標明日期,而沒有標題。當時的效果,可以用以下這段話描述:

「所有這些光彩奪目的畫流露出完美的和諧,既充滿活力,又溫柔寧靜。我們簡直看呆了。但我不無憂傷地想到這些實為一體,相互補充的動人作品即將分散各地,它們只是短時間地聚在一起給人們一個整體的概念,讓人們感受到它們抒發的全部詩情畫意。從此,人們再也不會在任何地方像我們現在這樣看見它們聚集在一起。它們將分散到世界各地,它們仍然精美,但每一幅畫只能展現出部分神秘……當然,我們更願意看到它們全部被收藏在博物館的某個展室,使人們可以去欣賞它們,去享受它們既壯美又寧靜的,無與倫比的畫面。」

睡蓮 油畫 1907年

《莫奈和他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