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銜得雲中尺素書

出蜀之後,李白停留的第一站,是在江陵。此地為古楚郢都,自漢代始,江陵便為荊州治所,所以又稱荊州城,南臨一帶長江,北依一曲漢水,有西控巴蜀、南通湘粵、襟帶江湖、指臂吳越之勝。在此地登岸休憩、投槽餵馬之際,李白忽然吩咐船家不必牽回馬匹,連籠仗都一併搬移登岸,他要在這荊州城停留下來了。

「汝莫不是不下九江了?」吳指南十分困惑,他知道:李白身攜大批貲財,有黃白之物,也有許多可以兌換銀錢的契券,就是要分別交付兄弟二人。出峽時已經誤了一處,中道行至江陵,居然又不肯進發,吳指南自覺有負李客之所托,焦躁起來。他皺著眉,苦著臉,蹲在岸邊,撥弄著悠悠緩緩向東流去的江水,怨道:「春日啟程,儘教汝遊山玩水,只今戲耍到秋日了,還要盤桓則甚?」

李白笑答道:「汝不記某前在巫山大醉之夜所作詩耶?」

吳指南索性落坐灘頭,踢蹬著沙石,恨道:「嗚呼呼呀!不記不記,哦哦叨叨這許多,哪得記?」

那是一首聲調上遵守時式,可是卻完全不用對偶的五律,日後補題為《宿巫山下》:

昨夜巫山下,猿聲夢里長。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

李白眼看著來時行舟孤帆遠引,隨口吟了這一首數月之前的舊作,拍拍吳指南的肩膊,道:「詩句為憑,某此行即是來看楚王的!」

吳指南仍舊垮著一張闊嘴,道:「汝父囑某之事,不辦不能自安!」

李白心下明白,嘴上卻忍不住頑笑道:「某於江陵亦有『百里之命』,汝卻不信乎?」

吳指南聞言茫然了:「某卻不知……」

李白解開捆縛籠仗的絛索,拉開底屜,那是厚甸甸的一隻土色的油布囊,十分醒目。李白一臉自嘲之色,將之捧在手中顛來倒去地道:「商家之事,汝豈便盡知?」

自隋代修驛路、開運河,大通萬方往來以後,行商輻輳,道途熙攘。但凡是行商之屬——從負販以至於商隊,都認得這樣的包裹,裡面的東西,就是一般書信,謂之「商牒」,也有些地方稱為「商遞」。

大唐郵驛制度雖然堪稱完善,不過,唐律明訂:必須涉及緊急軍務、在京諸司用度、各州急報、大典攸關之州郡奉表祝賀、諸道租庸調附送、在外科舉士子進京應考、大吏之過往送迎,以及因為朝官去世而須扈送家口還鄉等等情事,才能動用驛傳。換言之,一般百姓、野人,並不能藉以便宜通信。若要魚雁往返,只能委由「商牒」。

商,兼攝二意,一是商賈之商,一是商量之商。經常南來北往、東走西赴的估客為熟識的主顧攜代投遞,有剋日計程必須送達的,也有不擇期而順便為之的;有給予酬勞的,自然也有無償相幫的人情在焉。無論稱呼如何,都是一個意思:行商在原本的程途中,替人交送書信。民間黎庶有此需求,而官方郵傳驛遞卻不能足其所需之時,商牒應運而生。

在這一包裹商遞裡,的確有一封投往江陵的書札。此下順流而東,直到九江,諸大小城鎮,凡有書信須交遞處,即是李白行將棲止之地。而江陵的這一封信,卻為他帶來意外的際會。

依照書札封裹所示,收信的人寄住在江陵天梁觀,叫厲以常,一見面才知是個雙眼近乎全盲的老者。天梁觀於南朝梁元帝暫都於江陵時興建,當時侯景之亂初定,梁元帝索性不返回殘破不堪的傷心之地建康,而在此即位,據以為新都,天梁觀也就是在這偏安王朝喘息的片刻間構築起來的。

未料宮觀樓宇尚未及落成,蜀中武陵王自立稱帝的亂事又起,梁元帝飲鴆止渴,引狼入室,搬來了西魏宇文泰之援,精兵五萬,真格是騎射良材,一舉平定了亂事,益州卻因此而易幟,入於北朝之手。前後安穩不到三年,梁元帝便教侄兒蕭察用土袋悶殺而死,梁朝自此便只剩下江陵四圍方圓八百里奄奄一息的江山。

四戰之地,哀鴻遍野,直到大唐開國之後,天梁觀才由地方上的父老醵資完成,事在高宗麟德元年間。可是直到這個時候,人們才省得,由於長期征伐,道途間綿延不絕的曝屍,餵養了那些專食腐肉的鴉鳥,使之孳繁養聚,成群出沒,無時或已。群鴉也不知為何挑上了天梁觀,作為棲息之地,鎮日盤旋鳴叫還不算什麼,隨時從梁椽上噴落的屎溺便可以百千斤計。道士們滌之未盡,遺洩復來,如掃落葉,旋祛旋墮,人人只能暗自叫苦,而莫可為計。

忽一日,觀外來了個肩背破布囊、一身墨泥臭氣,年約三十上下、雙眼生滿翳白的漢子,先是側耳聽了聽,又翕張著瞳仁大小的鼻孔,道:「此間宜是三清之地,奈縱得妖禽如此囂煩?」

道士們一聽這話,情知來者不是常人,趕緊迎了進去,你一言我一語地請教因應之策。這漢子也不辭讓,大踏步向觀裡走,像是熟門熟路,看來絕不類一瞽者。他裡裡外外巡了一圈,回到頭一進的三官殿,才顯現出猶豫不決的盲態,道:「此殿糞穢之氣忒烈,某竟嗅不出方位。」道士們給指點了,他才指一指正北的牆面,道:「某便於此牆施一手段,可令妖禽斂跡,一個不敢復來。」

這漢子便是厲以常了。

驅逐鴉鳥殆無可疑,但是大殿必須扃封泥錮,整整三天,不容人出入,也不許人窺。只有厲以常一人在殿中,飲食溲遺,無人可以過問。他還出了條件,要向天梁觀「邀立符契,署以保證」。條件是雙方面的——事成之後,一旦三官殿門窗洞開,妖禽登時散去,且決計不敢復來,則這天梁觀就要任他來去自如,來時食宿,去時盤川,不可缺待。觀中上上下下百多名道侶合計了半天,都以為除此而外,也絕無他計可施,便應允了。

三日三夜,就在道士們焦急的守候之中捱過去了,厲以常用長柄銛刃掘破泥封,拉開殿門,但見打從三官殿內裡外上下各角落間嘩然一聲湧飛而出千百隻烏鴉,嘎嘎嚇嚇,聲鳴震耳,但是一旦去了,好似烏雲乘風,一霎而滅。它們再也不曾回來過。

而大殿北牆上,則多了一畫像,畫的是十八丈高、三十丈寬,看上去非鷹非隼、說不得又似鳶似鷂,端的是一頭展翅而翔、凝目怒視的巨鳥。眾道士看得目瞪口呆,噤口吞聲,像也惶惶然有些亟欲竄逃的意思。

「諸道人應已熟讀過《莊子》第一篇罷?」厲以常說時哈哈大笑,回聲四揚,當真教人不寒而慄。

可是,要比起他所說的《逍遙游》之所述,此壁上所繪之鳥,可能還算小:

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溟;南溟者,天池也。

《逍遙游》以鯤鵬開篇,千古以下,讀者無不奇其文、壯其辭而多有不解其旨者。文中所標之鵬,雖然「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用意卻非欣羨其大,而是藉著蜩、(也就是蟬與斑鳩)對這大鵬的譏嘲,而展開的反諷。相對於大鵬而言,蟬與斑鳩之為蟲鳥,身形小得不得了,就算決起而飛,充其量不過就是一株樹木的高度,它們卻啁啁啾啾地譏笑大鵬:「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正如同一日郊遊而返的人,會去嘲弄那些遠適千里者積聚糗

糧一樣——這是莊子進一步的譬喻;也就是「小知不及大知」,引

申而及於「小年不及大年」。如此發端,並不是以為大知勝於小知、大年勝於小年;畢竟,莊子在篇末還是引用了另外一個譬喻:「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由此而回顧整篇《逍遙游》,便知莊子本意,乃是物大物小,各自其用;有用無用,各盡逍遙。

然而,當天梁觀中如此巨幅的壁畫出現在李白面前的時候,他所感受到的震懾、他所迸發出的激動,是從巨大而來,前所未有。他知道,莊子曾經在「漆園」之地擔任過不知所事的小吏。睹畫思人,一時間竟冒出了誤會,還癡想著:既名「漆園」,必多繪事,這壁上的鷹,會不會竟是莊子之徒所為呢?他漫不經心地把這奇想告訴了吳指南:「汝可知——此畫出乎何人手筆耶?」

吳指南也被那怒目前視的巨鳥震驚著,他瞠目結舌,只能搖頭,無以為答。

「鳥無非大鵬,匠無非莊周!」李白自以為得意地放聲說道。不料空蕩蕩的大殿之上,卻忽然傳來了語聲:「此畫若乃出自莊生之手,對壁當有蜩與,方見各盡逍遙之意。」這時三官殿後轉出來一名身形不及六尺,矮小佝僂、白鬚銀髮戟張萬散的老者。他一面說一面沖李白等走來,也才漸令人知:這是個盲叟。

李白方自欠身為禮,老者已然翕張著鼻孔、朝兩人通體上下嗅過一遍,一面道:「峽江之氣未除,二客是蜀中來的;隨行有馬,卻捨不得騎乘;籠仗中書卷不少,多前代舊章,酸味甚重。雜有百方生藥並已炮丹膏,則汝尚通醫術——」說到這裡,老者眸中白翳倏然一開,雖僅只一瞬,卻讓李白感覺到,對方已經把他看了個五體通透。老者接著道:「汝身負李商書信之托,那油布囊尚是江陵產物——莫非有書信交遞?」

油布囊連同其他書信,並未隨身攜出,都還在逆旅之中。而這一番搶白,更讓兩少年相顧惶恐,不知所措。李白只能像是作賊似的從懷裡悄悄摸出書札,將奉未奉之際,老者又俯首一嗅,哈哈大笑,道:「天下錢銀,儘教這李商居間賺去了!他連這靈虛觀的生意俱能勾當得?」

李白這才偷眼眄了眄信封下署,果然是開州靈虛觀。他不知道老者是如何得知書信來歷的,舉向鼻端嗅了一嗅,也嗅不出靈虛觀的氣息。

「蜀中宮觀數以百計,唯有靈虛觀燃的是隨州苦竹院的松木蛇香,其香細密綿永,一旦著於絹紙,經年不滅——」老者揮揮手,對李白道,「不消說,是要某過峽,前去為彼等牛鼻子補壁的罷?某老眼昏瞀,看不得細書小字,汝且為某讀來。」

「老君,汝是——」

「厲以常在爾。」

李白依言拆了信,通讀一過,用語懇切謙卑,情詞並茂,正是要請這厲以常遠赴開州靈虛觀,「為圖聖像」。厲以常一把扯過信來,撕了個粉碎,道:「凡人不能見道,天始付之以道者;道者不能見道,居然付之一盲叟——某豈能圖聖像?」

李白覺得他這話說得有機趣,又想起信中推崇、尊禮其畫藝禮敬之言,不覺看一眼北牆上的巨鳥,試探著問道:「那麼,畫此大鵬者,也非為見道?」

「某作此圖六十年,市井無知者。汝小子所見,不同於常。」

吳指南則按捺不住,亢聲道:「呿!一瞎翁,安得畫這好大良禽?」

「世間可見者幾希?可見者,即明;不可見者,即盲。小子也須知這瞎的佳處!」厲以常似乎並不以吳指南的無禮為忤,但抬起籐爪一般的手,指著壁畫,逕對李白道:「較之於大鵬,此鳥,不過蜩、而已;復較之於希有鳥,大鵬,亦不過蜩、而已。」

希有鳥,字義不異,即稀有罕見之鳥。漢東方朔《神異經·中荒經》:「崑崙之山……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

若不以神思丈度,且用尺寸衡量,連毛羽和毛羽之間的空隙,都有一萬九千里寬廣,則較之於莊子所說「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這希有鳥當然更大得多。如此比合大鵬與希有鳥兩者,其大之外,更有其大,不外就是運用誇飾之法,借凡人對於大物之憧憬想像,推擴無極、無涯的情懷。

「大鵬若得見希有鳥,」李白道,「則未必笑其大,亦未必慕其大。」

厲以常這時再度閃開了眼中白翳,露出一雙明亮烏黑的瞳仁,帶著些許嘲誚、些許好奇的神色,看著李白,道:「大鵬又復如何?」

李白笑道:「大鵬猶可見物,而希有鳥目中,殆無物矣。」

「何以見得?」

「大鵬之大,猶可想見;希有鳥之大,似更無極。」李白道,「試問,巨物衝霄,疾於星火,一瞬而適九萬里,騁目於八荒之外,停眸於星月之間;則希有鳥非徒無視於蜩、之微物,或恐亦無視於大鵬;並大鵬數千里之軀亦不能入眼,則其大若何?也不免一個盲字!」

這話像是在嘲弄瞽者,然而聽在厲以常耳中,卻另有一層義界:李白之言,更多的是在諷刺那些為人、為物之大者,高其位而遠其志,亦不免茫昧其行;越是如此,識見越是不能遍及蒼生,入於毫芒。

厲以常趨身兩步,直將鼻眼湊在李白面前,道:「汝天資穎悟,言事能自出機杼,溷跡於賈行,可惜了。或應一見當世之希有鳥,也不枉來一趟江陵。」

厲以常所說的希有鳥,是知名的道者司馬承禎,他正在前來江陵的路上。

《大唐李白·少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