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 流浪將何之

唯有吳指南自己知道,每不過一二日,便忽然間雙眼一黑,片刻不能見物。彼時耳力卻不期而然倍增,無論是鳥叫蟲鳴、人語物動,也無分東西南北、遠近高低,聽來竟歷歷分明。尤其是酲醉已深,神困體乏,只道驀然間遁入一夢,不見形色,但聞聲響,還頗似孩提之童的捉瞎遊戲。

天地晦暗,萬物失蹤,他倒不覺得有什麼苦惱;只這盲症一發,吳指南就會想起天數不欺,大限已屆,那許多令他百思不解之事,就顯得促迫了起來。其中最令他迷惑的,便是李白。

李白四歲舉家徙居昌明,兩人同裡為鄰,生小相伴,但是各自的境遇卻迥然不同。吳指南是匠作之家的幼子,長兄三人,各名指東、指西、指北,皆屬白丁之身,先後在二十歲上應府兵征點,充任衛士;不料卻於開元四年十月間,三人先後在慶州青剛嶺和黑山呼延谷的兩場戰役之中,力戰殉身。這悲慘的死難臨門,卻保全了吳指南免於丁夫之役。從此混跡鄉里,無所用心。

至於李白一家,則全然不同。李客天下行商,頗識時務,所育三子一女,或承傳家業,或操習婦功——而獨令李白讀書。先是,李尋、李常都在十四歲的時候出門遠遊,分別門戶;閨女月圓也在十五歲上遣嫁同邑之子。

但是對於李白,李客卻始終聽之、任之,容他鎮日裡呼朋引伴,率性使酒;縱使在結客嬉鬧之餘,逞其耳聰目明,雕章琢句,擬賦作詩,看來也只是少年遊戲而已。

畢竟任人皆知的,商家子弟,於律不許入士流,少年李白的前程,就十分模糊了。李客既然不使這兒郎自立,鄰里都看不過去,或問其故,他卻說得十分簡淡:「彼雖小兒,毋乃是天星種落,容徐圖之。」

「種落」二字,原本是晉、唐之間俗語,多用以形容夷狄部族。經常往來西域之人都明白,這不是帶有分毫敬意的語詞——即使李白自己日後也在《出自薊北門行》中寫道:「單于一平蕩,種落自奔亡。收功報天子,行歌歸咸陽。」——不過,仔細玩味語氣,也可見李客雖然半帶著低貶玩笑之意,對於太白星下凡的征應,倒是極端看重的。

是以李白的《雲夢賦》第三章,立刻轉入了與天機地景相互契合的描述。這是緊接著前文的「子何為而彷徨」而來。「彷徨」二字,自古有之,《詩經·黍離》、《莊子·大宗師》,或雲徘徊不忍,或雲盤桓周旋,各有著意。李白並非空洞地學舌追步於陳詞套語,而有他真實、強大的矛盾之感。

他相信了太白星謫譴的神話,當然會時時對蒼天、星辰,以及無際無涯的浩瀚宇宙,產生難以遏抑的渴求。但是相對於另一個自己,這番渴求卻成了羈縻和阻礙。而這另一個李白,正是滿懷家國之志,寄望一展身手,作帝王師,為棟樑材,逞心於時局,得意於天下。

換言之:學神仙之道,如有所歸;成將相之功,如有所寄。依違兩難,實無從取捨。於是,他想起當年在露寒驛所接聞於狂客的那句話:「踟躕了!」

這踟躕,不只是出處大道的抉擇,還有少年的迷情頓挫。《雲夢賦》第三章乃得如此:

予既踟躕於中路兮,豈致捷徑以窘步?夫唯雲漢之前瞻兮,乃憂江山而後顧。謫身迷茲煙波兮,共徜徉之朝暮。豈獨耽彼洞府兮,忘匣鳴以延佇。是有不得已者乎,是有難為情處。晨吾紲馬於江濱兮,猶見顧菟在腹。夜光之德崇兮,遍照隅隈無數。啟明既出而已晦兮,何其情之不固?長庚將落而回眸兮,焉能忍此終古。

這一章的筆法忽然收束就範,完全倣傚在屈原《離騷》,這是有意的——詩人要讓讀者明白他置身雲夢,一如行吟澤畔的屈子,不只地理相仿,心境亦同,故聲腔也要極盡相類之能事。其中。「豈致捷徑以窘步」就是翻改《離騷》的「夫唯捷徑以窘步」,原文說的是桀、紂之輩耽溺狂恣、貪圖捷徑,而導致步履困窘,李白則藉著反詰的語氣,顯示了歸法於騷體的格局。

「晨吾紲馬於江濱兮,猶見顧菟在腹」,仍舊脫胎於《離騷》的「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紲馬」和《天問》的「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兩句。紲馬,即是繫馬。顧菟,指月中之兔,顧菟在月的腹中,也就把來借指月亮。

原本,屈原的問題是「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所追問的是「天上之月究竟有什麼好,得以盈而後虧,還能夠復虧為盈?」李白則通過了「月」這個意象,帶出後面的「夜光之德崇兮,遍照隅隈無數」;在這裡,李白又推進一層,將《天問》的原文「隅隈多有,誰知其數」改頭換面,反而形成了頌揚月光的語勢——是的,李白真正要引出的,還是月!

從整段的大旨上說,李白的踟躕,來自兩個世界。一個是他所從來的天星,一個是他一心嚮往的人世。原本準備大肆遊歷的詩人一旦來到神仙之地,不意卻為自己施弄的「務魁」手段勾起了返回仙界的出塵之想,這就顯現了「雲漢」和「江山」的對立。

他諄諄警告自己:不要只是為了洞府之美,而忘了匣鳴之志——「匣鳴」語出晉王嘉《拾遺記·卷一》:「顓頊,高陽氏有畫影劍、騰空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未用時,在匣中,常如龍虎吟。」意思當然是要趁著青春少壯,建立一番不世出的功業。

然而就在「不得已」、「難為情」兩句以下,詩人終於點出了「踟躕」的底蘊:太白星與月,何其不幸地參差錯過,而不能長相依伴、永結好合。

太白星,就是金星。晨起東方天際所出現的第一顆明星,又被稱作「啟明」。當啟明星升起之時,月多已西沉;而當太白星運行半周天,到了黃昏時分,也是徘徊在西方天際的最後一顆明星,此時又稱「長庚」。長庚既落,月才從遙迢的東方升起。是以絕大部分的時候,這兩顆星是不能相會的。縱使金星偶有伴月之時,畢竟極為罕見,故稱奇觀。

這一章末四句所道,便是李白留連洞庭湖山之餘,一念不息,繚繞遐想的情境。向所未有的,他明白拈出了「月」字,作為對應於「太白星」的象徵。他一句接一句地吟,吟後略一回味記誦,全然不須構思,便接著吟出下一句,同時還沒忘了向吳指南逐字解說那些名物典實的意思,只是越吟聲音越沙啞,吟到「焉能忍此終古」時,幾乎瘖啞失聲。吳指南竟不待他解說,岔口搶道:

「說的,是汝師娘否?」

李白還來不及答話,原先那一陣向文曲星扶搖而去的鳥群又飛了回來,有些鳴噪不休,也有的翻撲失序,都像是受到了極大的驚擾,盤旋於七十二峰四周,盡不肯歸林入巢,緊緊追隨於後,彷彿就是從那北斗之中牽引而來的,卻是一大片密壓壓、烏洞洞的濃雲,黑風東下,撲面當頭便是一陣暴雨,直落猶未已,更兼被風頭帶得橫裡掃打。

舟子一時慌了手腳,恨道:「看某家這大好漭塘,向未落此等惡雨,俱是汝持咒驚天,平白惹事!」

這氣急敗壞的舟子所言,確也不謬——道經《上清句曲真錄衍釋》有謂:「天應道說,以雨以雪;至不則時,有印有訣。」李白赫然明白了:他的呼求已經上達天聽,他也得到了來自天界的反應。道門闡釋,忒重無言獨化而傳,「感於此而達於彼」。由於天為兆民共仰、共事、共戴之天,天便不能向任何一人明白答覆,以免淆亂眾聽群視;所以往往僅於某時某地,顯示不大尋常的天象,聊表一諾而已,此即所謂「感格」。

在雨中,李白開懷大笑,他知道:上天正在俯視著他的行止,瞰察著他的動靜,也一定明白了他進退兩不安的踟躕。他還記得:前一場大雨,出於莫可究竟的天意,竟將司馬承禎引來了他的面前,這一場雨,上天應該也會有他的安排罷?

他從隨身包袱之中抽出了丹丘子所轉交的那柄傘,招呼那正在捧接雨水洗臉的吳指南到傘下一避,吳指南戲水得趣,也不理他。未料那一逕咕咕噥噥抱怨著的舟子忽然間驚叫出聲,指著李白,卻又畏怯地趕緊縮回手,顫抖著說道:「汝竟是李、李、李家十二郎哉?」

「某,一介東西南北之人,知名者卻不少。」李白撐穩了傘,取過吳指南手中酒囊來,滿飲一口,道,「舟子啊舟子,其誰知李白者,不亦神仙乎?」

《大唐李白·少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