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心事未了,還有一層緣故。這一回溯江西上,落腳安州,與段七娘近在咫尺,唯有詩曲交遞,聲詞應和,始終未曾謀面。細論緣故,這本是搊彈家莊嚴其格調,以有別於青樓聲妓的身段。然而在不可期其然的命運牽合之下,李白似乎無能抗拒,就要成親了。這一門親事還會將他帶引到更遙遠的地方去,那將是更決絕的分別;正因如此,他必須去與段七娘見一面、問一語、釋一疑。
段七娘以製衣娘子之號,僦居於麻家店。那是一處初建於南朝某代的老宅子,本為仕宦門第所有,二百年浮沉不繼,淪入凡庶人家,成了一爿容有十幾間客房的邸店。前後三進,東西四院。製衣娘子就住在邸店東南角上,平素以絲竹絃管授徒,堪說是深居簡出。李白數度藉著交遞曲子詞而投簡請見,總不得覆書。偏偏就在奉餞李衍登程赴東京的這一天午後,大張筵席的驛所外來了個丱角童子,說是製衣娘子即將遠行,未有歸期,特此相邀,請李十二郎往麻家店一晤。
諸李姓子弟一聞此語,不由得鼓噪起來,爭相噱笑道:「此搊彈家名動荊襄,等閒不與世俗交接;十二郎真個『味貌復何奇,能令君傾倒』!」
李白顰眉蹙額,踧踖不安,脹紅著一張臉,只不敢應答,唯恐李衍又以他征歌逐酒而怪罪。
不料李衍卻捧起酒盞,從重榻首座上緩步行來,附耳道:「君子以果行育德,彼一婦人,乃不敢趨見,豈不徒貽諸兄諸弟訕笑?
李衍說著,只手高舉酒盞,另只手把住李白臂膊,對諸客朗聲道:「某今日滿飲,明朝遠行,此會之後,便將此子付爾群賢但有三事叮嚀,都作一首『三五七言』曲子詞行令,倩諸君踏歌!
這是公筵上慣見的名目,李衍請行酒令,在場老少眾人中有甘心助興者,都要離席下榻,在庭中扶肩結隊,踏步以為節奏,人人隨著李衍所吟唱的格式,信口作歡歌。榻旁還有一班弄笙操鼓的樂工,皆是此道中的熟手,一面聽著李衍放聲吟歌,一面隨手捕捉音節,套以現成的聲腔,這樣,就能引導眾人隨調而歌。
由於三五七言聲調起伏有常,人們耳熟能詳,頗得一呼而群應之樂。不過,若要追隨李衍之令,即時自製新詞,就不太容易了依例:能夠應聲請令,自製其詞者,就留在隊中,與眾人繼續踏舞跟不上的,就遭汰逐,登榻歸席飲酒。令詞的開章是這樣唱的:
天枝李,誰家子?一朝為快婿,江右稱門第。放帆滄海不須驚,壯浪雲生結兄弟。
「結兄弟!」眾人踏跺成雷,隨口高呼。
此體為不拘於格律的三五七言散歌,多只在旗亭歌館的場合得見,李白一聽就體會了:李衍借下里巴人的通俗曲調行令,是有些刻意為之的心思;彷彿他要讓李白感覺到,對於那些在歌筵酒肆間的歡歌,他不只有義正辭嚴的苛責而已。
「天枝」,指國姓之樹,也就是在場的李氏宗親。一句詞,便使所有的人都亢奮著了,眾口同聲,慶賀著即將締結的婚緣,也以身為李氏兄弟而意興昂揚。結句則是以洶湧連綿、風起雲興的壯浪,來形容四海之內相互交結、提攜的族親,既有祝福,也有期勉。李衍接著唱下去:
喜簪纓,慶連城。繡紱麒麟角,旌迎騏驥行。持爵丈夫知底事?輪裳萬里入朝廷。
「入朝廷!」踏歌聲隨著眾人的歡呼、席間的酒幸而亦發高昂起來。
這是李衍的第二聲叮囑。毫無疑問,「簪纓」就是期勉人在朝中立下不凡的事功。「繡紱麒麟」,語出晉王嘉《拾遺記》,說的是周靈王立二十一年,孔子誕生,時在魯襄公之世。方其未生之時,有麒麟來到闕里人家,口吐玉書,書中所寫,大意是說將有水精之子,為了維繫衰周的命運不墜而降生,號為「素王」。接著,有兩條龍繞室飛逐,五星降落庭中。孔子之母顏徵在知道,此中一定寓含了神異之力,乃以繡紱系麒麟角,麒麟遂在家中盤桓了兩三天才離去。後來,「紱麟」之語不但用之於慶生,也常用於人能夠感天應神的祝福。
「持爵」一詞雙關,說的既是舉著酒杯喝酒,也是領取天子封贈官職的意思,以呼應上文的「旌迎騏驥行」所暗示的邊功也開啟下文追隨皇帝的使命。「輪裳」,車邊的帷幔,也就是帝輦的代稱。
李衍這時忽然走近李白,將手中杯酒一飲而盡,道:「某自浮一大白。」
浮白,即是罰酒。行令留別,既有離情別緒,也有不盡的祝福,為什麼需要罰酒呢?李衍接著說道:「日前某斥汝『征歌、逐酒自奉養』,彼一時情急失心,大言過當,汝千萬不要介懷。」
李白連忙側身退了半步,還作一揖,既表示不敢承擔叔叔的歉意,也表達了的確沒有介懷的意思。未料一抬頭,瞥見一人,滿面透著油光,身著碧綠朝服,遠遠地在踏歌陣頭朝他點頭微笑,他不識得那人,那人的興高采烈卻異乎尋常,還不斷拔聲高呼:「還有一令!還有一令!」
這,正是在催促李衍。李衍已經略有醉意,腳步卻踏得更緊湊更疾密。樂工們果然也加快了節奏:
長相思,會有時。顧曲喧囂久,停杯落拓遲。唯有囊中千萬意,相期天下散歌詩。
「散歌詩!」
第三令終,起令者要指名接令者,眾人在熱烈的期待中顯得更起勁了。一時間但聽得「散歌詩、散歌詩」的喧呼聲震入雲,李衍隨手朝踏歌隊伍之首、那綠袍油面的官人一指,笑道:「魏主簿接令!
「魏洽主簿,澹蕩人也,頗有遠謀,唯時運偃蹇,此公與汝氣性相近;日後不妨往來請益。」李衍一面喘著氣,一面捉著李白襟袖,緩步朝那在門楣旁佇候多時的丱角童子走去,並殷殷低聲囑道,「結兄弟、入朝廷、散歌詩,三事切要切要,某今付之曲子詞中,聊作叮嚀,但望毋輕毋忽。」
李白未及應聲,李衍卻逕往門邊童子一指,接著道:「某自長沙來時,曾過麻家店小憩,去此僅片刻程途,汝但隨此童赴約,某且在此抵敵幾陣,待汝復來、好作長夜之飲。」
乍回頭,李白聽見庭中那名叫魏洽的主簿已然接令起唱,其聲清越激朗,所唱之詞,雖然是為李衍送行,卻字字觸動著自己棖觸不甘的心情:
辭別否,休回首。誰知身後名,且樂歌前酒。送君直謁大明宮,笑把文章題北斗。
帶著這首曲子詞的餘韻,李白來到麻家店。但是,他並沒有如一路之上所想像的那樣面見段七娘—她仍舊隱身在邸店的屋隅深處,身前乃是三架深的角屋,每架皆有一重錦幛,從樑上懸垂而下,直接於地;看來平日傳藝授徒,情狀也是如此。
或許明知此會匆匆,段七娘顯得有些冷淡,無多寒暄,第一句話就問得李白不知如何應答:「猶記有一小奚奴,耑為李郎奔走從事,竟許久不見蹤跡了。」
那是指丹砂。李白應了個諾,正思慮著該如何答覆,段七娘復問道:「彼亦原有家主翁者?」
「然。月前歸金陵故主去了。」
「啊!是原有家主翁的。」說到這,段七娘輕輕歎了口氣,語氣中透露著微微的哂笑,道,「新主故主,並皆是主,於奴一般無二但不知李郎記否。李郎曾說:欲做孫楚樓的風月之主—畢竟是徒托空言了。」
那是兩人初見未幾,同游台城之日向晚,李白用段七娘身上的紫紗披,盤裹成士人們頂戴的官帽,往頭上一戴,說了句玩笑孫楚樓中儘管絲竹依舊、笙鼓如常,那笑語琴聲與燈火歌吟,應仍日夕不絕,卻早該換了一代新人,如今回想起來,偏只隔世二字可解。尤其是段七娘那句「於奴一般無二」的「奴」字,說時卻像是稱謂她自己,顯得更加黯然。
「生平戲言,本應煙逝,有時塵跡不泯,思之未免神傷。」
「客歲以來,李郎常有聲詞畀付,每度其曲,都不免念及當年。段七娘道。
「無奈七娘子謝客,某亦無從致候。」
「秋去春來,略道寒溫而已,何可候者?」段七娘說著,不覺放聲笑了,道,「李郎有話問奴,但說無妨。」
「某—」李白忽然之間為之語塞。自從金陵一別,下江復上江每聞製衣娘子行跡,都凝念在懷,自以為千思百慮、應口而發的話這時卻怎麼也道不出。
卻是段七娘,低回片刻,方道:「想來亦是『此時此夜難為情』乎?
一語如鐘鼓,倏忽擊上心間—那是初到安州之後未幾,在一旗亭夜飲,聽見歌姬們唱三五七言之歌,便依照曲子詞的譜式作了一首三章之詩,交遞主人轉付製衣娘子過目,不料次日回話竟然是這麼說的:「俗曲樸騃固陋,殊少迭宕之趣;三五七言之體貴在長短相濟;一旦為聲腔所縛,如驅征禽入牢籠,反失精神—此曲,容徐圖之。」
李白當時不以為意,畢竟這麼應手而書之、又應手而棄之的作品,日日常有,或即吐露心事,隨即一笑置之,不幾日,便徹底忘了「此時此夜難為情」的句子。
那三章詩原本是這麼寫的: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飛峽雨,從何數?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盈天山水碧而青,明月無常今復古。
長相思,長相憶。何如不相思,不思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而今段七娘忽然提起這詩,不禁令李白胸臆一緊,可不?詩句裡恰恰埋藏著他說不出口的心事。
「奴已將此詞改訖—李郎既枉駕而來,便為李郎歌之。」
說時,三重錦幛的深處傳來一聲蒼啞的咳嗽,聽得出也還就是那年邁的瞽叟,他手上的琵琶在下一瞬間放撥四弦,勁急揚厲,這是起板。整首歌收束成一章,曲子則化三疊為一疊。
段七娘初出聲時,囀喉極柔。兩句之後,追隨著詩中落葉寒鴉的動態,而略微加急,如輕騎空鞭,漸就大道。唱到第二匝的五字句處,復故作顛躓之態,一字一頓,刻意使不斷重複的「相思」別為吞吐,聲進而韻退,收腔有如快雲遮月。此時,整首曲子已然唱奏過半,藉著兩「兮」字略事曲折,歸於慢板,末二句則又遽轉為快拍,真個是破浪飛空,成破碎之聲,段七娘手中檀板急敲歌聲乍收。
改作之後的曲子詞如此: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這麼一收束,雖然裁去了三峽飛雨、無常明月的淒涼隱喻卻無礙於詞意纏綿,聲情悱惻,更脫去繁冗反覆,具見相思幽怨。
「當日在金陵初會,李郎逸興若飛,似有青雲之志;」段七娘道「今夕重逢,不道竟也為情所苦?」
「某放跡天涯,浪萍隨風,於歌帳舞筵之前,因緣遇合,不少歡會。然……」李白悄然轉念,癡癡望著面前寂然深垂的錦帳,只當是同自己吐露,「然寤寐所思,耿耿於懷,偏是非偶之人—所謂難為情者,莫此為甚。」
段七娘卻淒然一笑,道:「李郎固知奴亦是難為情者?」
「彼夜孫楚樓布環之宴,七娘子意態決然,證諸後事,乃飄然遠引,去不復顧。」李白鼓勇道,「此計,如何能夠?唯願七娘子有以教我。」
這時,但聞得段七娘長歎一聲,默然良久,才道:「奴曾以側商調《伊州曲》為李郎唱廬山一曲,李郎還記否?」
是那一首《望廬山瀑布》,李白記得詩題,卻忘了大半字句,只能諾諾應之。
「那歌,末一節是奴所請,李郎即席添寫的。唱來如此—」
說時,瞽叟一挑琵琶弦,段七娘復開喉而歌,十字入破,從高腔處迤邐而下,聲字漸漸淡渺,如人遠行:「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記得了。」李白回想當時,他其實是懵懂的,於崔五和七娘子之間的情事糾葛一無所知,但覺眼前佳麗,別有戀眷,卻慘悄不安;於是,在為《伊州曲》按節行腔所需、添寫一聯之際,他便刻意寫了和原詩意思並不相侔的十字,句意則是代段七娘邀約那心上之人,相依相偕,辭別喧囂的人世,與她長久廝守在這廬山仙境之中。
「辭人間!」段七娘道,「三字絕艷—李郎能寫此,而竟不悟耶?」
原文所說的,不就是與所歡所好者棄絕俗塵,相偕而去,樂彼名山之仙遊的一段遐思嗎?段七娘這一問,將李白推入更深的凝雲迷霧之中。
「著實不悟。」
「君之所好,永在君心,誠能不忘,豈非『且諧宿所好』之意?此即是與人間毫不相干了!」
段七娘寥寥數語,將李白信手拈來的詩意由實而翻空,反倒讓李白在轉瞬間想起了月娘忽然告別之時的話語:「天涯行腳,舉目所在,明月隨人,豈有什麼遠行?」
「某作得此語,卻不能會得此意。」
「慣經離別,便知捨得。」段七娘笑了,「奴行前有一札子,想來崔郎、李郎皆未曾過目耶?」
李白只能輕聲一應。他想起那一封紙箋了,是在金陵江津驛所為范十三橫手攔奪而去,確實隻字未睹。
「亦無礙,奴更為李郎歌之。」段七娘從容而平靜地說下去,「不過是一曲古謠《夜坐吟》,奴自作一章,然文詞淺陋,不能終篇彼時唸唸,但求二位郎君為奴續改,兼致辭別之意而已。李郎今日所疑所惑,亦皆在奴當日歌中。」
《夜坐吟》淵源久遠,南朝齊、梁間已有之,洎隋唐之後,多在江南民間傳唱。其曲式簡短,大凡是以兩個七字句領首,接著就是八個三字句。正因為是俗曲風謠,巷歌俚唱,不合乎近體正格墨客騷人多不屑為;即使歌調沿襲了數百年,前代遺文之中,也只有鮑照的一首試擬之作得以流傳,詩篇題為《代夜坐吟》,通篇一韻反覆陳詞:「冬夜沉沉夜坐吟,含聲未發已知音。霜入幕,風度林朱燈滅,朱顏尋。體君歌,逐君言。不貴聲,貴意深。」
段七娘招呼一聲瞽叟,琵琶聲輕攏流瀉,歌詞逐曲而出,那是她自己的歌了:
夜夜夜寒破錦羅,別君之意可如何?芳信杳,柳葉挼。從今去,怯消磨。掩妾淚,憶君歌—
這首歌裡的君,當是崔五;然一箋而寄二人,可知情之所鍾亦無不可言人者。但看那柳葉,在手中反覆捻磨揉搓,本有所待到了「怯消磨」,即已不敢承受繾綣了。只能拭去淚痕,永憶舊時留贈的詩歌。這正是段七娘所說的:「誠能不忘,豈非『且諧宿所好』之意?此即是與人間毫不相干了!」可是,這才唱完八句,將臨末節,曲譜尚未完結。這一刻,琵琶聲續人聲歇,滿室迴盪著的樂聲,似在守候著那些足以摹狀情思的文字。李白聆其曲、辨其聲,脫口而出:
歌欲斷,風正多。
段七娘一拍檀板,跟上下一輪的琵琶聲,接著唱下去:「歌欲斷,風正多。」
雖然語淺意直,畢竟是一首哀傷的歌曲,但是段七娘唱來,不過是將聲字咬定,吞吐端宜,抑揚起落之間,工穩而已;彷彿悲亦不多悲、怨亦不多怨,那些傾慕過的、攀纏過的、渴欲過的,都在不知不覺間化作遠方的幻影、他人的閒事,這與不多年前在孫楚樓上聽到、看到的段七娘迥然不同。
曲終一剎,四弦崩鳴,漫掩喉音,李白但覺眼前煙塵迷離,一片朦朧;抬頭一望,原來是屋樑上無數積灰,正被那歌聲、樂聲震得張揚瀰漫。餘音幸自繚繞不去,也直到這一刻,李白才算是明白了「慣經離別,便知捨得」的話。
什麼是自己寫過的「永願辭人間」呢?或恐就是一心不忘,而終身捨得罷了。
李白豁然開朗,大步向前,揭開一重又一重的錦幛,來到隅屋的最深處,幛後環堵蕭然,什麼都沒有。
此時李白無從預見,多年之後,他的頭上生出白髮,他的指臂逐漸僵硬,他再也想不起某些曾經熟極而流的歌腔樂律,可是他還記得「永願辭人間」的意思,那就是只將所好之人收藏於念中,有如明月隨人,遠行。那時,他的《夜坐吟》已經無法入樂,也無人伴歌,在他身邊的,是另一個滿懷幽怨的女子。而曲子詞則是這樣寫的:
冬夜夜寒覺夜長,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閨,金釭青凝照悲啼。金釭滅,啼轉多。掩妾淚,聽君歌。歌有聲妾有情。情聲合,兩無違。一語不入意,從君萬曲梁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