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網絡
埃隆因Zip2、PayPal而揚名硅谷。當初PayPal的創業團隊成員如今對硅谷有著非同尋常的影響力,他們也因此被業界戲稱為「PayPal幫」。
PayPal另一個創始人馬克斯·拉夫琴創立了社會化網絡服務公司Slide,而剛以1.82億美元被收購的Yelp——美國最大的點評網站——也是由PayPal最初的創業團隊成員創建的。
彼得·泰爾離開PayPal之後,創辦了一個資產管理公司——Clarium Capital Management,這家公司曾為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提供過啟動資金。
PayPal前首席運營官大衛·薩克斯創立了Yammer(2008年9月推出的一個企業社會化網絡服務平台),LinkedIn(一家全球性的職場社交網站)的首席執行官及創始人雷德·霍夫曼先前是PayPal的執行副總裁,工程師陳士駿則與乍得·賀利聯合創辦了YouTube(世界最大的視頻網站),工程師傑裡米·斯托普爾曼和羅素·西蒙斯共同創建了Yelp。
總而言之,這些從PayPal出來的成員在各行各業都嶄露頭角,掌握著新一代的財富和權力,是硅谷成功人士的代表。
但在「PayPal幫」的成員中,有一個人選擇了跨出互聯網世界,轉而邁入火箭發射的新領域,這個人就是埃隆。
「獵鷹9號」發射成功
2010年12月8日,承載著埃隆野心和夢想的「獵鷹9號」火箭在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太空發射場升空。這枚火箭全長約54米,相當於17層建築的高度。隨著「獵鷹9號」的發射成功,許多分析人士認為私人宇航事業已經初現曙光。
埃隆放棄了在互聯網世界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就,投身火箭發射領域,創立了自己的第三家公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然而他最初嘗試的「獵鷹1號」並不成功,前三次試射都失敗了,但也正是之前的多次失敗為他之後的成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直到「獵鷹9號」成功發射,公司終於走上了正軌。
「獵鷹9號」是一枚重達330噸的兩級液體運載火箭。火箭的第一段裝載著作為燃料的航天級精煉煤油,通過「煤油——液氧」推進劑產生巨大的推動力。「獵鷹9號」的成功讓埃隆激動不已,也讓他不斷審視過去的失敗,最後他從兩種相反的經歷中汲取經驗,繼續推動自己的火箭發射事業。
儘管「獵鷹9號」的成本在埃隆的努力下已經大大降低,但事實上完成發射依然需要高達5 000萬美元的費用。換句話說,如果火箭發射失敗,那麼在短短幾十秒內5 000萬美元就會打水漂,這種高風險的行為在經濟利益至上的互聯網世界是難以想像的。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立已有8年,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太空發射場晴空萬里,彷彿滿懷著對埃隆的祝福,「獵鷹9號」拔地而起,直上雲霄。
火箭要進入地球軌道,至少需要達到每秒8 000米的速度,換算成時速也就是2.9萬公里的超高速。「獵鷹9號」需要通過大約5 000千牛的推動力來擺脫地心引力,衝破大氣層,最終成功將「龍飛船」的模型送入地球軌道,這一成功可以說是民用宇宙飛船的里程碑。
騎在銀龍的背上追尋夢想
「龍飛船」的名字來自美國的民謠組合(由彼得、保羅和瑪麗組成)在20世紀60年代發行並廣為流傳的名為《魔法龍帕夫》(Puff, the Magic Dragon)的一首歌。這首歌的歌詞是一個關於一隻名叫「帕夫」的長生不老的龍與他的玩伴Jackie Paper的小故事。故事講的是Jackie Paper小時候整天跟帕夫一起玩耍、一起冒險,但當他長大後,卻對虛構的探險不感興趣了,更不想理會帕夫,這使它生活在孤獨和沮喪之中。
從小就對科幻小說《銀河帝國》著迷的埃隆並沒有忘記小時候的願望,他抱著無所畏懼的探險之心開啟了火箭發射事業。
2002年,埃隆成立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決定加入宇宙火箭發射領域,但大部分火箭專家和航天航空專家都不看好他,斷言他不可能成功。埃隆對這些批評並不以為然,為了表示自己向宇宙挑戰的態度,也為了對抗「對冒險失去興趣的大人們」,他決定用這首歌來命名這艘宇宙飛船。
在現實生活中魔法是不存在的,儘管「龍飛船」採用了最尖端的技術,會嚴格按照計劃進入地球軌道,但在一切未結束前埃隆懸著的心還是不能放下。
「龍飛船」進入地球軌道後,首先要繞著地球軌道飛行,然後在軌道上噴射氣流,從而產生動力脫離軌道,繼而穿過大氣層平穩地降落到太平洋上。這其中只要有一步出錯,很多人日日夜夜的努力就徹底白費了。
搭載著埃隆夢想的「龍飛船」外形是圓錐形,直徑約4米,能以時速2.7萬公里的速度環繞地球飛行。據說當時還有一個趣聞,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準備發射「龍飛船」前曾表示將會在這艘宇宙飛船中搭載一件特別的物品,但被問到具體是什麼時,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又表現出一副諱莫如深的樣子。為此各家媒體更加好奇,紛紛猜測那件特別物品是什麼。
搭載著不明物品的「龍飛船」繞著直徑約1.27萬公里、自轉速度約為1 700公里/時的藍色地球飛行兩圈後,再次穿過大氣層,然後經受1 000度以上的高溫,借助降落傘精確落入太平洋上的目標區域。見到最終這一幕景象後,埃隆才能徹底放心。從脫離軌道的噴射開始,大概經過1個小時,這條「魔法龍」平安無事地落入太平洋,宣告任務順利完成。
在「魔法龍」成功落水後的記者見面會上,埃隆終於揭開了「龍飛船」搭載的神秘物品。他坦白說,他們在飛船裡放了一盒圓形的奶酪。
奶酪?事實上,他們使用奶酪的目的就是以此向英國的系列喜劇《蒙蒂派森的飛行馬戲團》中的演員約翰·克裡斯所演的經典短劇《奶酪商店》致敬。這部從1969年開始播放的系列喜劇探討了宗教問題、性別差異問題等多個社會問題,諷刺了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矛盾,而其中的一個短劇就是《奶酪商店》,商店中店主和顧客之間看似毫無意義的對話雖然荒誕,卻引人深思。
和嚴肅的美國宇航局不同的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一家明顯具有硅谷氣質的新興企業。即使在組織嚴密的宇宙開發領域,這些新興企業依然不改本色,它們就像「奶酪商店」一樣會以一種更為樂觀的態度應對一切。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成功實現了「獵鷹9號」的發射和「龍飛船」的順利返回,這是民間企業在宇宙開發領域的一大創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成功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世界,在空間探索領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可以說,埃隆開創了新的宇宙開發歷史。
太空競賽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作為一家民間企業能夠成功發射環繞地球的太空飛船並順利返回,不僅僅是自身努力的結果,也離不開美國宇航局的背後支持。
實施「阿波羅計劃」的美國可以說是世界上宇宙開發領域的佼佼者,此前的宇宙開發領域一直由蘇聯主導。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蘇聯這一領先的成就讓包括當時的艾森豪威爾總統在內的所有美國人都深感震撼,他們深刻感受到美國在宇宙開發技術領域的遲緩,這就是所謂的「斯普特尼克恐慌」。
在此之前,美國的陸軍、海軍、空軍一直各自為營,獨立進行宇宙開發事業。當時日本和美國也都是如此,軍隊和政府部門一方面努力擴大自己的勢力,另一方面卻完全忽略了國家的利益。
隨後,為了擺脫在太空競賽中落後於蘇聯的局面,美國人統一了共同開發宇宙的思路,1958年,美國宇航局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成立的。美國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下屬的數千名人員、蘭利研究中心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噴氣推進研究所也全歸到了美國宇航局的麾下。
美國宇航局最初的建立源於「水星計劃」,這是美國宇航局於1958年開始的載人衛星飛行計劃。1961年5月5日,宇航員阿蘭·謝帕德乘坐「水星」號飛船成功完成15分鐘的彈道飛行。所謂彈道飛行,就是指火箭正常分離後,就像大炮發射炮彈一樣在空中劃出一條弧形落到地面。這種飛行方式也被稱為亞軌道飛行。當時「水星」號飛船上升的最大高度為187.42公里,發射後落到距離發射場地500公里之外的大西洋上。
可惜美國人還沒來得慶祝「水星」號飛船的成功,就發現早在三個星期之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已經乘坐「東方1號」成功進入地球軌道,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儘管美國實現了15分鐘的彈道飛行,但和蘇聯環繞地球一周的成就相比,差距是不言而喻的,壓力和緊張感導致了美國的恐慌。但從另一面來說,正是美蘇之間的這種對立衝突促進了宇宙空間探索領域的發展。
從「阿波羅計劃」到「星座計劃」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總統發表聲明:「要在這個10年結束前登陸月球,並且還要安全返回地球。」這無疑是一次讓世界震驚的大膽冒險。這就好像一個今天還走不穩路的小孩,突然宣佈自己第二天就能夠飛簷走壁、深諳各家武學,甚至成為一代宗師。因此,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聲明純粹就是一場自娛自樂。
美國的專家們非常清楚自己的國家與蘇聯的差距,他們認為必須傾舉國之力才能挽回技術上絕對落後的局面。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終於成功登月,隨後美國又先後五次登陸月球,一舉改變了原來的劣勢地位。
「阿波羅」成功登月的壯舉讓所有美國人都為之振奮,但這一計劃所花費的巨大成本卻被很多人忽略了。「阿波羅計劃」當時所花費的費用大概相當於今天的1 350億美元。此外,「阿波羅計劃」有全美國最優秀的科學家和最勇敢的宇航員作為人才保障,當然更離不開龐大的財政支出作為支持。
意識到「阿波羅計劃」花費巨大這一問題後,為了降低發射成本,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決定放棄使用後就拋棄火箭的做法,轉而開始研發可重複利用的火箭。
出乎意料的是,這艘宇宙飛船所花費的金額之高遠遠超過了最初的預期。另外,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生爆炸,2003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造成了14名搭乘者死亡。種種噩耗讓美國人開始意識到自己在宇宙開發領域似乎過於狂熱,該冷靜下來了。
最初美國進行宇宙開發就是為了和蘇聯進行「太空競賽」,但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這一舉動的政治色彩隨之被削弱。伴隨而來的還有美國的財政狀況惡化,連美國宇航局也無法擺脫財政預算縮減的命運。美國宇航局宣佈太空飛船將會在2010年退役,而實際上,美國的航空飛船是在2011年完成最後一次飛行後才最終退出歷史的。為了將器材運往國際空間站,美國宇航局還不得不拜託曾經的「敵國」俄羅斯的太空飛船來幫忙。
早在2004年1月14日,美國總統布什就公佈了他的太空探索藍圖「星座計劃」。根據這份時間表,美國將首先把宇航員重新送上月球,在那裡建立永久基地。而後,美國宇航員將前往遙遠的火星探險,進行「沒有終點的太空旅行」。但是,這個計劃並沒有像「阿波羅計劃」那樣擁有足夠的創新性,也沒有激起公眾的興趣,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繼續進行。
埃隆的兩種才能
2010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新太空探索計劃,表示美國將放棄旨在重返月球的「星座計劃」,而將火星作為美國載人航天計劃的目的地,他希望美國在21世紀30年代中期之前將宇航員送上火星。他宣佈:「美國宇航局應該放棄太空飛船,交由民間企業來做這些事。」美國政府決定提供資金援助,讓民間企業負擔低軌道和給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的任務。
截至2006年3月,埃隆·馬斯克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投入了自己的1億美元,雖然他一直希望能夠進行低成本開發,但火箭開發作為世界上最燒錢的行業,想要達成這個目標其實非常困難。這時候,美國宇航局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美國宇航局在2006年1月發佈了「商業軌道輸送服務計劃」,這一計劃旨在鼓勵民間企業往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公司也正是在這一年的8月18日與美國宇航局簽訂了一份備受世人矚目的合約,合約總金額達到了驚人的2.78億美元。
埃隆·馬斯克不僅擔任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同時也擔任公司的首席技術官。一般來說,公司的最高負責人往往只是掛一個首席技術官的頭銜,但埃隆·馬斯克卻不這麼做,相反,火箭開發過程中的許多技術問題都是他做的決策。他非常明確地表示:「對於自己負責的火箭,我必須對所有的事都瞭如指掌。」
比如,如何處理火箭表面材料的熱處理後的溫度變化,如何選擇相應的材料,使用什麼樣的熔接技術,埃隆都要在充分瞭解後才做判斷。
埃隆的才能不僅表現在他對火箭開發的透徹瞭解上,也體現在他能夠充分發揮他的溝通能力獲得美國宇航局的巨額資金。總之,埃隆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既有理科頭腦,又兼備溝通能力的人才,而且這兩種能力都被他發揮到了極致。
拿到巨額訂單
美國宇航局的「商業軌道輸送服務計劃」的參與者不僅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還有它的競爭對手們。比如說,RocketplaneKistler公司也和美國宇航局簽訂了高達2.7億美元的大單。這家公司是Rocketplane公司收購了Kistler航空航天公司後在2006年成立的新公司。
遺憾的是,Rocketplane Kistler公司之後融資失敗,達不到美國宇航局的資金要求,只好和美國宇航局解除合約,2010年宣告破產。Rocketplane Kistler公司的經歷可以說是民間火箭事業舉步維艱的一個典型代表。但不管別的公司發展如何,埃隆仍然擺出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在自己堅持的道路上全速前進。2008年,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還與美國宇航局簽訂了商業補給服務合同。「商業軌道輸送服務計劃」負責的是開發部分,而商業補給服務則負責將實際物資運送到國際空間站。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成功完成了12次貨運發射,贏得了美國宇航局16億美元的巨額合同。
在商業補給服務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競爭對手軌道科學公司(簡稱OSC)也參與了進來,並簽訂了發射8次火箭總計19億美元的合同。軌道科學公司成立於1982年,曾負責過美軍導彈防禦系統的建造,完成了使用洲際彈道導彈的固體燃料火箭「彌諾陶洛斯」的製造,連美國宇航局的「星座計劃」也分了一杯羹。戴維·W·湯普森是軌道科學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曾經在美國宇航局任職,是軍工企業Fuse Aircraft公司負責導彈系統項目的重要人物,他使美國宇航局和美國軍隊緊密聯繫在一起。
相反,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2012年完成國際空間站的人員運送計劃——商業載人飛行整合能力項目(CCiCap)後成功獲得了美國宇航局的訂單,預付金為4.4億美元。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之所以能夠投入火箭開發這個燒錢的行業,很大原因是埃隆從美國宇航局得到了數額龐大的資金。雖然埃隆有出類拔萃的交涉能力和領導才能,但美國政府和美國宇航局能夠對毫無背景的埃隆提供如此巨大的資金,也說明美國政府對民間企業的重視。
與此同時,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技術員數量也在急劇增多。截至2005年11月有160名員工,到2008年已增長至500名,到2010年達到了1 100名,2013年甚至超過了3 000名。
毫無成本意識
在火箭開發的過程中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問題,而作為新參與者的埃隆恰好注意到了這些問題。
除了被動應對技術革新的問題,另一個深刻的問題是,儘管火箭開發需要花費巨額資金,Rocketplane Kistler公司等火箭生產商自然深有體會,可是美國宇航局和國防部卻毫無成本意識。
國防部並不太在意將要花掉10億美元,相反,他們只在意「飛行是否成功」這件事。「阿波羅計劃」時代還好,如今還不重視成本的態度還沒轉化實在讓人感到驚訝。
比如,波音公司這家宇宙火箭生產商和美國政府簽訂了合同,並按規定採用按實際費用精算的結算方式,但這一結算方式只是做個樣子,生產商們享受到的是政府為全部開發費用埋單的待遇。
關於火箭開發,埃隆說過一段非常有趣的話:「在波音公司或Rocketplane Kistler公司的高管會議上,你可能會思考阿特拉斯火箭或者德塔魯火箭的成本縮減方法,一旦你在這個會議上提出這些方法,那你就要被開除。」
對於宇宙航空企業的管理精英,如果不能提高公司的股票價格就沒臉見股東,對於這些精英而言,即使能讓股價提高一點兒,他們也會全力以赴。
官僚化的大型企業
大部分火箭開發企業從投標階段開始就有濃重的官僚作風。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國防部喜歡簽訂長期合同,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某個公司一家獨大。
埃隆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已經數次投標美國空軍。儘管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保證每年能夠節省10億美元的稅金,但投標還是失敗了。最後中標空軍衛星發射計劃項目的是由波音公司和RocketplaneKistler公司合併後的聯合航空公司,這讓埃隆感到非常沮喪。
在火箭開發行業,企業的關係盤根錯節。大型航空企業大都選擇了外包的形式(委託第三方),而分包公司則會把業務再分包出去,一層交付另一層,大概最後需要經過四五層分包。
儘管埃隆對這種愚蠢的官僚主義深惡痛絕,但仍有業內人士說:「和過去相比,政府已經開始有節約成本的意識了」。但事實更偏向於埃隆的觀點,火箭生產和發射的過程中仍然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
飛出網絡世界
埃隆的公司發佈了以670萬美元成功發射「獵鷹1號」的消息後,整個世界都震驚了。這一成本比以前的火箭發射價格低了很多。另外,公開自己的發射成本在火箭發射行業是從未有過的舉動。
但細想一下,不管是超市還是互聯網,公開價格都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當然,火箭開發行業與網絡世界有很多不同之處,但二者的共同點是都會聚了最優秀的人才。
埃隆對自己在互聯網領域的成功有過這樣的評價:「……能夠為許多人提供一點點方便;能夠通過集體智慧找出好的方法,從而發揮巨大的價值;能夠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能夠豐富生活。同時,企業自身的價值也在不斷提升。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非常不錯。」埃隆並沒有誇大他在互聯網領域獲得的成功,反而能夠從中看出埃隆的理性和冷靜。
埃隆還勸更多互聯網行業的精英像他一樣嘗試挑戰其他行業。他說:「互聯網行業有非常多的優秀人才,如果他們能把目光轉移到互聯網以外的行業,一樣可以發揮他們的才華。對於創業者而言,可以讓他們大展拳腳的地方其實非常多。」
其實他進入的並不是一個能夠短時間內謀取很大利益的行業,每一次進展都需要花費很多心血和龐大的資金。但是,也正是這個挑戰,有可能會對人類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和改變,所以他不惜花費時間金錢,甚至賭上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