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種低產,主要是水稻授粉花期不當的緣故。解決了授粉花期的問題,水稻父母本花器包頸的問題又接踵而來,真是按倒了葫蘆起來瓢,育種的難點一個接一個。
辦法總比困難多,袁隆平的學生們又想出了一個「高招」,很巧妙地解決了水稻父母本花器包頸的問題,隨後,制種的產量逐步提高,袁隆平又找到了尹華奇,他作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好男兒志在四方。袁隆平育種十年,海南島成了他的第二個家,一到水稻揚花的季節,他更是守在田埂上,觀察、做記錄,生怕漏掉了水稻生長季節裡的每一個細節。
鄧哲留在家中,不僅要侍奉雙方的父母,還得照顧孩子,她一個人的辛苦,豈是隻言片語能說清!
袁隆平和鄧哲之間聯繫的紐帶就全靠書信了。袁隆平每封信都不長,但字裡行間,對家人的關心,對鄧哲的愛卻是表露無遺……
哲妻如唔:
冷月飛霜,長空雁鳴。南繁之期又到,明天我們就要登車去海南島了,我已經連續三年沒和家人在一起新年團聚……你一個人又要上班工作,又要操持家務,照顧孩子,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我空為人夫人父,未能稍盡責任,常常感到非常內疚……
袁隆平和鄧哲的感情,不僅沒有因兩地別離難以相見而疏遠,反而因為鴻雁寄書、尺牘傳情,使兩顆心貼得更近了。
袁隆平制訂的差期播種計劃切實可行。為了保證雜交水稻種子高產穩產,他還想出了一個更絕的辦法,那就是圍繞著母本水稻的開花時間,將父本水稻分三期播種,使父本的盛花期分別對準母本的開花期、盛花期和謝花期。這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實施後,袁隆平在雜交稻種的培育過程中又發現了一個新難點,那就是父母本花器出現了包頸的問題。
水稻父母本花器一旦出現了包頸,穎花外漏減少,授粉的機會就會減少許多。面對這個棘手的難題,一開始的時候,實驗田採取的是人工割頸的辦法,雖然人工操作行之有效,但費工費事,很難進行大面積的實施。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上面的橋樑。人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出的光就越燦爛。正如惡劣的品質,可以在幸運中暴露一樣,最美好的品質也是在厄運中被清晰地顯示。
羅孝和面對父母本花器出現的包頸現象,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在冥思苦想的時候,忽然一道靈光在腦海裡閃現——「920」,「920」也就是赤黴素,其化學結構屬於二萜類酸,由四環骨架衍生而得,可刺激植物葉和芽的生長。果然「920」被噴到水稻上之後,不僅母本包頸現象減少,穎花外漏也大大增多了,母本稻的授粉機會得到很大提高。
不管雜交水稻的培育過程有多麼難,在袁隆平等人的聰明才智面前,難關還是被一個個地攻破。幾個月後,實驗田收穫的種子一驗產量,竟接近了一畝地80斤。80斤,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振奮的數字。這個沉甸甸的數字,標誌著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真的實驗成功了。
袁隆平據此成就寫了一篇《雜交水稻制種和高產的關鍵技術》。這篇論文,1977年登在了《遺傳與育種》雜誌上。
1973年,袁隆平在海南育種結束,回轉長沙。剛下火車,一個噩耗傳來,他的父親袁興烈已經病逝了。袁興烈病逝之日,正是袁隆平召集學生,在教學室破解雜交水稻稻種低產之謎的那個關鍵的夜晚。
袁興烈是個充滿著愛國之心的進步人士,他雖然作過國民黨軍隊的高官,但他一生廉潔奉公,一身正氣,他的全部子女都已經在他嚴格的教育下成為新中國的棟樑之才。其中尤以袁隆平的成就為最高,老人家即使駕鶴西逝,也會感到萬分欣慰和由衷的高興。
袁興烈臨終前,曾經臥床兩個月,那段時間,正是袁隆平廢寢忘食,對雜交水稻制種這個世界性的難關發起總攻的關鍵時刻。鄧哲本想打電話告訴袁隆平,讓他放下雜交水稻研究,回到父親身邊盡孝。可是,袁興烈深明大義,他以家事為小,國事為大的理由,一口拒絕了鄧哲的建議。
袁隆平臥薪嘗膽,殫精竭慮,終於將雜交水稻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制種低產的世界性難關也被他攻破。他終於能向組織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他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績,也能讓父親的在天之靈得到安慰了。
顧炎武曾經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也是袁興烈經常給袁隆平講的一句話。袁隆平作為一個農業科技人員,他最終培育出了高產的雜交水稻,使我國在水稻雜交這個領域最終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確實無愧於父親的教導。可是他在家庭生活的方面,也確實對孩子、對鄧哲虧欠了很多。
鄧哲對袁隆平說:「我想去一趟重慶,將孩子們的奶奶接過來和我們一起住……」
華靜老人當時一個人住在重慶,如果能將她接到安江,有鄧哲照料,還有兒孫繞膝,也不至於感到孤單。
袁隆平感動地說:「我父親去世,我也有將母親接過來照顧的念頭,可是又怕加重你的負擔,看樣子我們這次是想到一塊兒去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袁家家庭和睦,互敬互愛。如果沒有家庭有力的支持,袁隆平能否育成「雜交水稻」,能否在科研的路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還真的很難說。
袁隆平雖然每天都在制種、科研這兩點一線上生活,但他對鄧哲的工作也是甚為關心。鄧哲一直在農科站上班,雖然也不累,但離家遠,上下班很不方便。袁隆平向農業廳的領導匯報工作的時候,就順便跟領導講了,他的意思是想將鄧哲調到安江農校圖書館來管理圖書,這樣上下班也方便。陳洪新廳長很痛快地同意了袁隆平的要求。
第二天一早,袁隆平去安江農校「革委會」,辦理鄧哲關係調動的手續,他剛剛走到樓門口,尹華奇就一臉春風地從裡面走了出來。尹華奇一見袁隆平,急忙上前拉住了他的手,說:「袁老師,校『革委會』要我當學校的生產科科長,您看成嗎?」
袁隆平搖了搖頭說:「當什麼科長,你還是唸書去吧!」
李必湖和尹華奇,都是袁隆平最喜歡的學生,他們腳下的路很長,想要有所提高,必須繼續深造才成。李必湖目前在湖南農學院讀書,袁隆平說:「你到武漢大學生物系去念遺傳專業吧!」
尹華奇問:「袁老師,我是想去讀書,可是武漢大學要我嗎?」
袁隆平說:「你可是育成『雜交水稻』的大功臣,他們自然要你,而且你讀書還有工資拿!」
袁隆平直接到農業廳,給尹華奇報名、填表,接著就送他到武漢大學讀書去了。
育成了雜交水稻後,袁隆平為了使這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便焚膏繼晷,揮筆疾書,他的第一部專著《雜交水稻》很快就出版了。專著出版的同時,袁隆平還寫出了一篇很重要的論文——《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論文發表在了《中國農業科學》上。袁隆平在這篇論文中,首先介紹了雜交水稻的緣起、探索和最終培育成功的過程:
雜交水稻應用工程技術的研究,現在已知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和美國。在我國,由本人於60年代之初開始立意,1964年正式投入研究,1966年首次發表初步研究報告,提出設計思路,到1967年國家正式立項,以至全國的協作研究,至今業已16度春秋。現在,我們可以確定無疑地向世界宣告,這項工程技術已由我國先於世界正式完滿地研究成功,並同時先於世界投入實際應用。這是黨和政府英明領導的結果,是黨的陽光雨露哺育出來的祖國科技花苑中的一朵科技奇葩。
袁隆平接下來在論文中首先委婉地批評了一些權威和專家故步自封、不肯接受新生事物的僵化思想,接下來又簡單扼要地論述了水稻選擇親本對雜交優勢的影響。
研究雜交水稻應用工程的學術理論基礎是經典的遺傳學說,即孟德爾—摩爾根的基因、染色體遺傳學理論體系。但是,處於同一理論體系中的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於某一研究也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對於雜交水稻研究來說,最有羈礙的理論,莫過於所謂「顯性學說」論者關於「自花授粉作物無雜種優勢」的錯誤論斷。
植物有無雜種優勢,並不取決於它們固有的生殖方式。水稻和其他植物的雜種優勢受共同的規律支配。水稻有無雜種優勢或優勢大小,關鍵在於選配親本。這與異花授粉植物具有很大的共同性。
袁隆平的論文語言流暢,精準扼要,他不僅總結了自己十幾年的育種經驗,更是為以後雜交育種指明了方向。最後他論述了選育雜交水稻三系的基本原則:
從選育水稻三系利用其雜種優勢的目的出發,我們要求的不育材料應該是所謂核質互作型,因為這種類型比較容易做到三系配套。而用遠緣雜交進行的所謂核置換,是創造核質互作型雄性不育的有效方法。並非一切遠緣雜交的核置換都能造成雄性不育和實現三系配套……運用核置換方法求取雄性不育和三系配套的實現,必須把握兩點,一是親緣關係的遠近(即細胞質分化差異程度)要適度;二是以在系統發育上,處於低階段的品種做母本,即細胞質要比較原始,而細胞核要比較近代化,核置換才易於獲得不育系。
一夜春風來,吹得百花開。袁隆平的作物雜交理論好似一隻「會下金蛋的母雞」,繼水稻雜交培育成功之後,國內其他自花授粉作物的雜交實驗也紛紛獲得成功——油菜、辣椒、番茄等雜交新種子不斷湧現,強勁的雜交旋風在神州大地上刮了起來,增產的記錄不斷被刷新。
那些反對過袁隆平的專家們,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不由得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後生可畏,後生可敬。我們自以為堅持了幾十年的真理,沒想到卻是謬誤的,看來循規守舊,真是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