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使命:知識與人

2008年4月,百度百科成立兩週年。此時,其已經取得了傲人的戰績,僅用兩年時間,就已積累了110萬個詞條,並以每天1000條以上的詞條數量瘋狂增長。最重要的是,這110萬個詞條共經歷了270萬次修改,每天平均修改多達4000餘次,換言之,每個詞條都要被修改2.5萬次,幾乎每分鐘都在發生變化。

回望兩年來的發展歷程,百度百科實現了一個創舉——它幫助人們重拾對掌握無盡知識的信心,並在分享、協作及對真理的追求上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很多人都感謝百度為互聯網用戶提供的最全面、最開放、最權威的知識平台,而李彥宏則覺得,百科的用戶不應該感謝百度,而應感謝他們自己。他說:「倘若知識和信息是一個海洋,百度其實是一艘船,而且是一艘大船,應該幫助很多人。從此岸到彼岸,從片面到全面,從一個點到很多點,從成功走向成功。」也就是說,百度只是一個傳承文化知識的載體。

李彥宏從小生活在聽書和看戲的世界裡,這使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進入北大之後,枯燥冗雜的學習生活並沒有讓他失去求知慾望,反而更增喜好之情。

他曾在自己的日記中表達過對國學的看法:「國學是中華民族靈魂之所在,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文化之根是不可能消逝的。同時,國學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使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以及歷史中林林總總的文明產物統一在國學的範疇內,形成一個整體。」

在李彥宏眼中,中國正朝著世界霸主的地位一步步走去,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定會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引領人們前行。國學,正扮演著這個「角色」,它是使中國進化成一個有思想、有文化、有傳統的民族和國家的最大功臣。

互聯網,是人們最容易獲得知識的平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可比擬的。因此,李彥宏迫切地想要把這沉睡了百年之久的國學,且鮮有人問津的國學文化,以一種全新的形式推薦給所有使用中文的用戶。

如此,百度推出了新產品——「國學頻道」,旨在使國學在人們的學習、生活中快速崛起,並通過聯網的力量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國學頻道中的大部分內容均來自國學網,故而國學頻道算是百度和國學網的合作項目。

2006年1月12日,國學頻道正式上線,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召開了新聞發佈會。很少出現在媒體面前的李彥宏專程趕到現場,一方面是為了突出百度對國學頻道的重視,另一方面,則是想要向所有人展示百度必將做好國學的信心。

同時,百度還邀請到了著名國學大師馮其庸以及國學網的尹小林等國學資深學者。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也到了現場,他主要擔任國學頻道中國傳統語言顧問。郭德綱本人表示,他想借助百度國學平台,利用互聯網來推廣中國傳統藝術精粹。

百度接下來的計劃,是邀請更多對中國語言文字有研究的專家參與進來,共同為國學頻道獻計獻策,將其打造成一個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學習平台。

時任盛大在線公司(SDO)副總裁、前百度公司搜索引擎產品市場部總監邊江,在當時曾對國學搜索引擎與普通搜索引擎之間的區別做出過解答:「百度搜索引擎中一直都擁有豐富的國學知識,但是互聯網中海量的信息使國學信息變得參差不齊,甚至有些經典國學內容已經被曲解。」

其時,國學頻道的存在,似乎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國學頻道只搜索頻道內的國學信息,不會出現雜七雜八的網頁搜索結果,更強調單純的國學內容,堪稱傳統文化方面的權威性搜索。顯然,國學頻道足可稱為國學愛好者的淨土,不會有被扭曲的文化,也不會出現國學知識內容良莠不齊的情況,這便於愛好國學的互聯網用戶深入學習和研究。

時至今日,國學頻道已成功地將權威性和專一性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國學頻道中已擁有10萬以上的網頁數量,形成了1.4億字的國學資料庫,其中收錄了先秦到清末,近兩千年的歷代漢字文獻,其整體國學內容意境包括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且載體多樣,除文字外,還有圖片、拓片等,還包括一些現代音樂家所製作的古典音樂作品。顯而易見,百度的終極目標,即是將國學頻道打造成中國傳統文化的超級百科全書。

在國學頻道之後,百度於2006年11月至12月,僅1個月的時間又推出三款產品——「搜藏」、「空間搜索」、「博客搜索」。

其中,「搜藏」最被用戶關注,它可將喜歡的網頁保存起來,並利用百度快照功能,將信息永久保存,因此被用戶稱作「網上的個人圖書館」。最重要的則在於其超強的搜索功能,使用「搜藏」的用戶,不僅可為自己創建專屬圖書館,還能將此圖書館共享,只要願意共享給其他人,網友就可對其進行搜索,進入被共享的「個人在線圖書館」查找目標資料。

「搜藏」實行用戶註冊機制,用戶只要登錄就能查看存儲在百度服務器上的資料。「搜藏」還具有目錄性質,此特性便於用戶快速找到目標資料。

與百度的很多新產品一樣,搜藏在得到用戶追捧的同時,一樣飽受言語上的「攻擊」。很多IT業內人士認為,百度「搜藏」並不具備實際意義,瀏覽器都具有收藏夾和保存網頁的功能,故而並無新意可言;還有人認為,百度「搜藏」有抄襲雅虎DLISI的嫌疑。

誠然,表面來看,百度「搜藏」與雅虎的DLISI有很多相似之處,且兩者在功能上都具有將收藏夾共享給互聯網用戶的功能,但在設計概念上卻截然不同。雅虎DLISI的核心功能,是滿足用戶的分享需求,而百度卻並不依賴於此,用戶分享只是「搜藏」的一個附屬功能。

百度歷史上首位Fellow——孫雲豐稱,百度「搜藏」擁有自身的設計理念和應用特點。很早之前,貼吧的用戶就提出過對於收藏夾這一功能的需求設想,但百度方面則更希望將其獨立成為一個用戶服務。

2004年時,百度產品部門進行過市場調查,內容是互聯網用戶是否需要搜索引擎與網絡收藏夾相結合的產品?調查顯示,很多用戶在瀏覽網頁時,經常會在網頁上看到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但由於無法保存,再想看這些內容時便十分困難。孫雲豐說,收藏夾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就是為了滿足用戶保存網頁信息的需求,百度必須要開發一款這樣的產品以便為用戶提供服務。這便是「搜藏」誕生的根本原因。

百度「搜藏」的設計理念與一般的收藏不同,普通收藏夾只是單純記錄網頁路徑,一旦這些網址改變地址,或是被更新之後,用戶就很難再次瀏覽到了,這也是普通地址收藏夾存在的最大缺陷。

基於這個問題,百度「搜藏」將收藏的重點放在內容收藏上,當用戶通過保存的路徑連接目標網頁時,「搜藏」就會將保存在數據庫中的網頁內容提取出來,並再次形成網頁。

前百度產品副總裁、首席產品架構師俞軍,當年在百度任職時,就遇到過一次類似收藏夾的囧事。當時,在研發百度產品時,他整理了很多資料,大概有幾千篇文章,且經過詳細分類,標明文件內容後便儲存在移動硬盤裡。但鬱悶的事來了,硬盤突然壞掉,他的心血也都付之東流了。想來,若是有了「搜藏」,這樣的惱人之事便不會發生。

很多人都認為,「搜藏」的出現,一方面是為滿足互聯網用戶的需求,另一面也是為國學頻道推出的配套式服務。李彥宏時常會提起「百度的使命感」,在他眼裡,百度的使命之一就是推動互聯網文字和文化復興。在百度的發展過程中,李彥宏已經意識到,不管是國學還是其他知識,通過互聯網,這些知識就會與人們縮短距離,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個距離終有一天會消失。那麼,基於使命而考慮到的這個「距離」,到底會讓百度怎麼做呢?

《李彥宏:百度與智能時代的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