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論死後的生活

關於來世,關於死後生活,我要作的敘述完全是回憶,是我所感知過的形象和一直令我不安的思想。這些回憶也以某種方式成為我的著作的基礎;因為我的著作基本上只是對關於“今世”和“來世”相互作用這個問題作出回答的新嘗試。但是,迄今我還沒有明確寫過死後的生活;如果要這樣,我就必須找到我的種種見解的依據,可是,我沒有辦法這樣作。還是聽其自然吧。現在我來表明我的見解。

甚至現在,我也僅僅能夠講故事,講“神話故事”。也許,人只有在接近死亡時才能得到談論此題的必不可少的睿智。這倒也並不是說我希望我們有死後的生活。事實上,我寧願不去抱有這類觀念。不過,我必須申明,為了忠實於實際情況,雖然我並不希望,而且在這方面也沒有任何作為,但是這類的思想卻在我內心輾轉盤桓。我不能斷言,這些觀點是真是假,但是我知道它們確實存在,而且,如果我不出於某種偏見將其壓制,是可以表述出來的。偏見常常損害和挫傷全部精神生活現象。因為我對精神生活所知甚少,我覺得我不能憑借專門的知識來加以陳述。批判理性主義以及許多其他的神話概念,顯然已經消除了有關死後生活的觀念。這種情況之所以可能發生,是因為現在許多人幾乎都把自己與自己的意識等同了起來,而且想像他們怎樣理解自己,自己就是怎樣的人。但是,凡是對心理學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理解這種知識是多麼有限。理性主義和教條主義是我們的時代病,它們妄稱對一切問題都能提供答案。但是,我們現在的有限知識認為不可能,從而加以排除的許多知識,卻還有待發現。我們的時空觀念僅僅具有近似的價值,因此還存在著或大或小偏差的廣闊餘地。鑒於這一情況,我對涉及精神的奇異神話十分注意,同時細心觀察我所遇到的種種事件,而無論其適宜於我的理論要求與否。

遺憾的是,人的神話方面現今屢遭排斥。人不能再創造寓言。結果,人的所失頗多;因為談論不可思議的事物既重要又有益。這種談論猶如坐在壁爐旁邊、叼著煙斗說一個引人入勝的鬼的故事一樣。

關於死後的生活的神話或者故事的真正含義,這些故事背後是一種什麼現實,我們自然是不知道的。我們不能說明,除了這些故事作為神、人同形同性映射所具有的不可懷疑的價值之外,還有什麼價值。因而,我們必須明確,對於超出我們理解範圍之外的事物,我們是沒有可能確認的。

我們不能想像由全然不同的法律維繫的另一個世界,原因就在於我們生活在一個特殊的世界裡;這個世界形成了我們的思想方式,確定了我們的基本的精神條件。我們嚴格地受到了我們先天結構的限制,因此,我們的全部存在和思維把我們束縛於我們的世界。當然,神話的人要求“超越這一切”,而科學的人則不允許這一切。對於智慧來說,我的一切神話論述都是無謂的思辨。但是,對於情緒來說,這是一種治癒性的、有價值的活動;它可以給予存在以一種我們不想消除的聲音。世上沒有我們必須消除這一聲音的充分理由。

心理玄學認為,死者顯示自己——或者為鬼,或藉以他物——死者傳達大概只有他們自己才理解的事物,這在科學上都是對來世頗有價值的證明。但是,即使存在著證據充足的這類情況,這樣一個問題也依然存在:鬼魂或聲音是否可與死者認同,是否是一種精神的投射;所描述的事物是否的確來自死者,或者是否來自可能存在於潛意識中存在的知識。

141 關於潛意識中的“絕對的知識”,參見“共時性:一種非因果關係的連接原理”,載《精神的結構和動力學》。——原注

姑且不管關於這些事物的確實性的理論爭辯,我們不應忘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認為他們的生活超出現今存在之外還會無限延續,是有重大意義的。他們會生活得更為敏感,感覺更為良好,更覺心地坦然。人們會有數百年的、無法測算的一段時間供自己支配。那麼,這種現時的無意義的瘋狂衝闖還有什麼目的呢?

當然,這種推理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有人就不追求永恆,一想到坐在一團雲塊上彈豎琴要彈一萬年就驚恐不堪!也有一些人在生活中多遭坎坷,或者對自己的存在痛感厭倦,就寧願徹底斷絕存在。但是,就大多數人而言,長生的問題甚為緊迫,甚為直接,而且無法根除,所以,我們必須作出努力,提出某種見解。可是,怎麼提出呢?

我的假設是,我們可以憑借潛意識,比如夢,向我們提供的啟示。我們一般都棄置這些啟示,因為我們深信這一問題無法回答。針對這種可以理解的懷疑主義,我提出以下考慮。如果存在著我們不能理解的事物,我們必然要認為這是智力問題而加以放棄。例如,我不知道宇宙形成是依據什麼原因,而且永遠不得而知。因此,我就必定要放棄這個問題,認為它是一個科學和智慧問題。但是,如果向我提供一種關於該問題的見解——在夢中,抑或在神話傳統中——我則應該予以注意。憑借這些啟示,我甚至應該構想出一個概念來,即使這一概念依然永遠是一種我明知無法證明的假設,也是無妨的。

人應該能夠說,他已竭盡全力建立關於來世的概念,或者創造它的某種形象,雖然他也不得不承認失敗。不作嘗試才是一種重大的損失。因為向他提出的這個問題,是人類的一種古老的遺產:這是一種富於神秘生命的原型,這種原型尋求附加到我們的個人生活上來,以求使其完整。理性向我們提出的界限過於狹窄,只允許我們接受已知物——而且限制過多——只允許我們生活在一個已知的框架之中,正如我們似乎知道生活能延續多久那樣。事實上,日復一日,我們都遠遠地生活在我們的意識範圍之外,儘管我們不知道,潛意識的生活依然是在我們的內心發展著的。批判性理性統治越嚴,生活就變得越為貧乏;但是,我們所能意識到的潛意識越多,神話越多,我們就能使更多的生活變得完整。評價過高的理性與政治上的絕對權力有共同之處:在它的統治下,個人貧乏化了。

潛意識對我們的幫助在於向我們傳達事物,或者提供形象性的啟示。它具有向我們傳達我們憑借邏輯無法知道的事物的其他方式。請考慮一下常常成為現實的同步性現象、預感和夢。我還記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從波林根回家時的一次。我帶著一本書,但是讀不下去,因為火車出發時我被某人落水溺死的影像所控制。這是對於我服軍役時發生的一次事故的記憶。整個旅途,我都沒有擺脫。我覺得不可思議,想道:“出了什麼事呢?真的可能出了事嗎?”

我在埃倫巴赫下車步行回家,這個回憶依然困擾著我。我次女的孩子們都在花園裡。他們一家人和我們住在一起,因為戰亂,從巴黎回到瑞士。孩子們站著,顯得悶悶不樂。於是我問:“喂,怎麼回事呀?”孩子們告訴我說,最小的男孩亞德裡安掉在遊艇碼頭的水裡了。那兒水很深,他又不怎麼會游泳,所以幾乎淹死。是他哥哥把他救了出來。出事的時候,就是在火車裡那段記憶向我襲來的時候。潛意識給了我一個啟示。為什麼不給我關於其他事情的啟示呢?

我妻子娘家一個人死去之前,我也有過類似的體驗。我夢見我妻子的床是一個有石壁的深坑。那是一座墳墓,而且有某種經典的古代格調。接著我聽到了一聲深深的歎息,似乎有什麼人正在嚥氣。一個酷似我妻子的人在坑裡坐了起來,向上浮起。這個人穿著一件織進了奇怪黑色符號圖案的長袍。我驚醒了,叫醒我的妻子,看了看時間,是半夜三點鐘。夢很奇怪,我立即想到,可能有人死了。七點鐘,噩耗傳來,我妻子的一個堂姊在夜裡三點死去。

常見的是預示,而不是確認。有一次我做夢,夢見我正在參加一個花園聚會。我見到了我姐姐,十分驚愕,因為幾年以前她就去世了。我的一位已故的朋友也出席了這次聚會。其餘的人當時都在世。旋即,我發現有一位我熟識的女士陪伴著我姐姐。甚至在夢中我就得出結論:這位女士將不久於人世。“她已經有了標記。”我想。在夢中,我十分清楚她是誰。我知道她住在也塞爾。可是,我一醒來,儘管我絞盡腦汁,也再不能夠回憶起她是誰,雖然整個夢境依然歷歷在目。我逐一回想我在巴塞爾的全部熟人的面容,看記憶中的形象像不像她。誰也不像!

幾個星期之後,我得到消息,說我的一個朋友出了事,而且是致命的。我立即知道,她就是我在夢中見到、但是一直沒有辨別清楚的那個人。我對她的回憶十分清晰,包括相當多的細節,因為她在死去之前一年多一直是我的病人。但是,在我努力追憶夢中所見那個人時,惟獨她的肖像沒有出現在我想像中的巴塞爾熟人肖像畫廊之中,雖然她的肖像理應出現在前列。

如果誰有這種經歷的話——我還要敘述其他同類者——他對潛意識的潛力和技藝就會顯出某種程度的尊重。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小心謹慎:這種信息也可能具有一種主觀的含義。它可能與現實符合,也可能不符合。不過,我已經知道,我依據潛意識的這種啟示所形成的觀點是極富成效的。當然,我並不想寫一本關於它們的啟示錄,可是,我要承認,我已經有了一種鼓勵我深入瞭解全部這個領域的“神話”。神話是科學的最早的形式。我談論死後諸事的時候,所談的是內在的啟示,而且僅限於告訴你與這個主題有關的夢和神話。

當然,有人從一開始就會反駁說,關於生命在死後延續的神話和夢,都不過是我們天性中固有的、補償性的幻覺;一切生命都希求永恆。為了對此作出回答,我能舉出的惟一論據就是神話本身。

但是,有許多跡象表明,至少精神的一部分是不受空間與時間法則支配的。J. B. 萊因的著名的實驗就為此提供了科學證明142。除了有關自發性預見、非空間知覺等等許多例子之外(在這方面我已提出我本身的例子),這些實驗證明,精神時常在因果關係的時空規律之外發生作用。這就說明,我們的時空觀念,因而還有因果關係觀念,是不完備的。世界的完備圖景還需要增加一維;只有如此,現象的完整性才能得到一種統一的解釋。因而,唯理主義者至今依然堅持認為,心理玄學的經驗並不真的存在;他們的世界觀會因為這一問題而成立或不成立。如果這類現象出現,唯理主義的宇宙圖像就沒有價值,因為它不完備。這樣一來,現象世界背後的、以其他價值作為標準的現實的可能性,就變成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而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的世界及其時間、空間和因果關係,是與這個世界背後或下面的另一種事物秩序有關係的;在這種秩序中,無論是“這裡和那裡”還是“從前和以後”都不重要。我一直深信,至少我們精神存在的一部分是以空間和時間的相對性為特徵的。這種相對性看來是與對意識的距離成比例地增長,直到一種非時間性的非空間性的絕對境界。

142 見《超知覺》(1934),《心理範圍》(1947)。——原注

不僅我自己的夢,而且偶爾還有別人的夢,也促成、審訂和肯定了我對死後生活的觀點。我特別重視我的一個學生,一位60歲的婦女在臨死前兩個月做的一個夢。她曾經進入過陰間。那裡正在上課,她的許多已經去世的女友都坐在前排木椅上。課堂上籠罩著一種期待的氣氛。她四顧尋覓老師,但是找不到。顯然,她自己就是老師,因為人們死後必須立即講述自己的全部生活經歷。死人們對於剛死的人講述的生活經歷極感興趣,似乎塵世生活中、空間與時間中的活動和經歷具有決定意義。

無論如何,這個夢描述了塵世間幾乎不能找到的最為奇特不凡的聽眾:從我們的思維方式來看,這些人極感興趣的是毫無奇特之處的人生的最後心理結果;這無非是可能從中得出的結論而已。然而,如果這種“聽眾”存在於一種相對的非時間之中(在這裡,“完結”、“事件”和“發展”都已變成了可疑的概念),那麼,他們可能最感興趣的正是他們自己生活條件中所缺乏的東西。

在做這個夢的時候,這位婦女非常怕死,竭盡全力驅趕關於死亡的全部思想。然而,死亡,特別是對於日益老邁的人來說,又是某種重大的興趣所在。這是向他提出的一個明確無疑的問題,他必須予以回答。為此目的,他必須有一種關於死亡的神話,因為理性所能展現給他的是他必定走進漆黑的墳墓。但是,神話可以設計出其他的形象,即死人國裡有益而豐富的生活圖景。如果他相信這些神話,或者以某種程度的信賴態度歡迎這些神話,那麼,他就像那些不相信的人一樣,或者是正確的,或者是錯誤的。但是,一方面,感到絕望的人正在走向虛無,而另一方面,相信原型的人則沿著生命的軌道前進,將繼續在死亡中生活。當然,兩者都無法確立,但是,一種人是對抗著本能生活,而另一種則是依從著本能生活的。

潛意識中的形象也是缺乏信息的,因此,為了達到知識,就需要人,或者接觸意識。我開始研究潛意識時,我對莎樂美和以利亞的形象是頗為注意的。不久,這些形象消退,但是,約在兩年之後,復又出現。令我十分驚奇的是,這些形象完全沒有變化;他們的舉止言談方式依舊,似乎在此期間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實際上,在我的生活中發生了極為難以置信的事情。因此,我必須再從頭開始,告訴他們發生過的全部事情,並向他們加以解釋。對於這一情況,當時我也大感詫異。只是到了後來我才明白所發生的事:在此期間,這兩個形象沉入了潛意識之中,隱匿了起來,我也可以說,歸於非時間狀態之中。他們失去了與自我、自我的變化著的環境的聯繫,因此,對於意識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都一無所知。

很早我就得知,我必須教導潛意識的形象,或者不易與其分清的另一組,即“故去的人的靈魂”。我首次感受到這一點,是在1911年我同一個朋友騎自行車穿越意大利北部的途中。回家路上,我們從帕維亞騎車到亞羅納,即馬喬萊湖的下湖,並在那裡過夜。我們原來設想沿湖徒步行走,穿過台森直達費多,再從那裡乘火車到蘇黎世。但是,在亞羅納,我做了一個夢,它把計劃全部打亂。

我夢見我參加了過往世紀名人靈魂的集會;那感受和後來我在1944年黑石寺廟的幻景相似,談話是用拉丁文進行的。一位戴著長而捲曲的假髮的紳士對我說話,問了我一個很難的問題,醒來以後我已記不清問題的大意。他的話我能聽懂,但是,我因為拉丁文掌握得不夠純熟,沒能用拉丁文回答。我深感羞恥,情緒低落而醒來。

醒來後,我立即想到我正在撰寫的著作《潛意識心理學》,又想到那個沒回答出的問題,痛感自卑,於是立即登上火車回家繼續工作。我不能再繼續騎自行車閒逛,再浪費三天光陰。我必須工作,以尋求答案。

遲至多年之後,我才理解了我的夢和我的反應。那位戴假髮的人是一種祖先的靈魂,或者死者的靈魂,向我提出問題,可是毫無結果!問題提得太早,我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但是我隱隱約約感覺到,如果我努力寫書,我就可以回答那個問題。我靈魂上的先人向我提問,看來是希望並期待得知他們在塵世未曾得知的一切,因為答案只能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才能創造出來。如果問題和答案永遠是現成的,隨時可取,那我也就無須乎再作努力;在哪一個世紀裡答案都唾手可得。的確,自然界的知識似乎是無限的,但是,只有在時間成熟的時候,意識才能理解。這個過程,可以設想,就像個人的精神一樣:一個人可能對某一事物略知多年,但只能在一個特殊的時刻才能清晰把握。

後來,在我寫作《致死者的七次布道詞》時,死者又向我提出了艱深的問題。他們說他們“從耶路撒冷歸來,沒有找到所尋求的東西。”這一點在當時令我頗為詫異,因為據傳統觀點,死者擁有大量的知識。人們都有這樣的觀念:死人比我們知多識廣,因為基督教學說教導說,在陰間我們將要‘直面相見”。但是,顯然,死者的靈魂“所知道”的僅僅是死亡之前的東西,其他的事一概不知。所以他們才竭力干預生活,以期享有人們的知識。我常常覺得,他們就直接站在我們的背後,等待著聽到我們給他們的回答,我們對命運有什麼回答。我覺得他們依賴於活著的人,以求得到他們問題的答案,亦即依賴於那些活得比他們時間長、現在生存於變化中的世界的人們:似乎全知,或者,是否可以說,全意識,並不受他們的支配,但是只可以注入活人的精神,注入一個以軀體為依托的靈魂。因此,活人的心理看來比死人的心理至少在一點上是優異的:這就是獲取清晰而具有決定意義認知的能力。我認為,在時間和空間上是三維的世界,就像一個坐標系統;在現世分為縱坐標和橫坐標的東西,可出現在“那裡”,即無時間無空間狀態之中,像一個具有許多側面的原初形象一樣,或許像一種圍繞原型的認知的散亂雲團。但是,如果分辨不連續內容是可能的,一種坐標系統依然必不可少。在我們看來,在一種散漫的全知狀況下,或者,如果情況使然,在一種無主觀的意識狀況下,沒有時空分界,這種活動是不可思議的。認知,就像生殖一樣,包含著一種對立:此方與彼方,上與下,前與後的對立。

如果死後有一種意識的存在,那麼,我認為,這種存在就會在人類所達到的意識水平上延續下去,而意識在任何時代都具有一個可變的上限。有許多人畢生、而且直到死時都落後於他們自己的潛力之後;更重要的是,落後在被其他人在一生中提高到意識水平的知識後面。因而,他們雖死,卻依然尋求他們生前未及獲得的那一部分意識。

我是通過觀察關於死者的夢得出這一結論的。有一次,我夢見我去訪問一個兩周以前死去的友人。這位朋友生前只接受習以為常的世界觀,而且一直執著於這樣的不加反思的態度。在夢境中,他的家是在類似巴塞爾附近的圖林格山的小山上。一座古老城堡的牆壁環繞著一個由一個教堂和幾座小房子組成的廣場。這令我想起拉伯斯維爾城堡前面的廣場。時值晚秋,古樹的葉子已變得金黃,整個景色在柔和陽光下都已變形。我的朋友和他女兒同坐一張桌旁。他女兒曾在蘇黎世學習心理學。我知道,她正向父親談論心理學。他聽著她的話,津津有味,只是隨隨便便揮一下手,向我致意,似乎是對一位熟人表示:“請勿打攪。”這種致意同時也是一種辭別手勢。這個夢以某種我當然不理解的方式告訴我,我受命獲取他的精神存在的現實,而此舉是他一生未及做到的。

對於靈魂在死後的演化,我還有另外一次體驗,那是在我妻子死後大約一年;有一夜,我忽然醒來,我記得我曾和她一起在法國南部,在普羅旺斯,而且和她在一起整整一天。當時她正在那裡從事對聖盃的研究。這一細節在我看來是有意義的,因為她死的時候還沒有完成這一研究。主觀性的解釋,即我的女性意向尚未結束於她應該做的事,是毫無意義的;我很清楚,我在這方面尚未結束。但是,我的妻子在死後繼續工作,以求其靈魂的進一步發展(無論這是怎麼設想的)這一見解,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在一定程度上令我欣慰。

當然,這類觀點是不準確的,會給人以假象,正如投射到一個平面上的形體一樣,或者相反,正如以一個三維的形體為依據設計一個四維的模型一樣。它們都使用三維世界的術語來向我們展現本身。數學是不惜巨大勞苦創造憑經驗無法理解的各種關係的具體表達式的。同樣,對於訓練有素的想像力來說,通過邏輯原理、以經驗資料為基礎,亦即,以夢的見證為基礎,建立起撲朔迷離之物的形象也是至關緊要的。所用的方法,就是我所說的“必要陳述法”。此法表現了釋夢中的放大原則,但是也可輕而易舉地用簡單的整數中包含的陳述來展示。

一,作為第一個數,是單數。但是,它也是一個“個體”,即一元、全一體、個性和非二元性,這就不是一個數,而是一個哲學概念,上帝的一種原型意向和屬性即單子。人類智慧應該作出這些論述;但是,同時,智慧受到了一體及其含義的概念的規定和限制。換言之,這些論述是不隨意的。論述受到了一體性質的制約,因而是必要的論述。從理論上說,同樣的邏輯推理可以用於數的下余的概念,但是,實際上,這一過程很快就會結束,因為複雜情況迅速增加,數量太多,不易梳理。

此後的每一個單位數都會引出新的特性和新的修正。例如,數字4的特性是四次方程能夠求解,而五次方程則不能求解。因此,對於數字4的必要的陳述就是,它是一個開端,同時又是前一個階數的末尾。由於每增加一個單位數就會出現一個或更多的數學特徵,因此,論述會非常繁雜,不能系統敘述。

自然數的無限序列與單個性生物有無限的數目是相對應的。這一序列同樣由個體組成,甚至其前十個成員的特性也代表(如果能夠代表的話)從單子中分離出來的抽像宇宙開創論。數的特性同時也就是物質的特性,因此,某些方程式可以預示其行為。

所以,我認為,不同於數學的論述(即性質不同的論述)同樣能夠指出超出其本身的無法表現的現實情況,例如想像的產物,這些產物獲得普遍的接受,或者因為像整整一級的原型主題一樣發生頻繁而突出。正如數學方程中的某些因數那樣,我們不能說明它們代表了什麼物質的現實,同樣,在某些神話產品中,我們最初也不知道它們指向什麼精神現實。表述熱氣不規則運動的方程存在很久之後,關於這些氣體的問題才得到精確的研究。同樣,我們很久以來就具有表現了某種閾下過程的基本神話題材,雖然這些過程直到最近才獲得了名稱。

無論在什麼地方所獲得的最大限度的知覺,我認為,都形成了死人可能獲取的最高限度的知識,塵世生活具有如此重大意義,人在死亡之際所“帶走”的事物如此重要,原因大概就在於此。只有在這裡,在對立物發生衝突的塵世生活中,意識的總的水平才能夠提高。看來,這是人的形而上的任務,如果沒有“神話解釋”,我們就不能完成這一任務。神話是潛意識認知和意識認知之間不可缺少的中間階段。的確,潛意識比意識所知道的事物多;但是,這是一種特殊的知識,永恆中的知識,一般不涉及現時和此地,不能用智慧的語言表述。只有我們讓關於它的論述本身放大,如上面關於數字的例子,它才能進入我們的理解範圍;只有在這個時刻,我們才能察覺到一種新的概貌。這一過程重複出現在對夢的每一個成功的分析之中,頗具說服力。關於夢的陳述不要有先入為主的、學說式的定見,這一點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於此。我們一旦發覺某種“解釋的單調現象”,就可知道,我們的方法已經變成教條,因而空洞無物。

雖然沒有方法展示靈魂在死後繼續存在的有效證據,但是,各種經歷會令我們加以思考。我視其為啟示,並不擅自將各種頓悟的意義強加於它們。

有一夜,我不能入睡,總是想著一位朋友的暴死,葬禮是在前一天舉行的。我深感關切。突然,我覺得他就在房裡。似乎他就站在我的床頭,邀我和他同去。我不覺得這是幽靈,倒像是他的內在的視覺形象,我對自己暗暗解釋說,這是幻象。但是,坦率地說,我當時曾自問:“說它是幻象,我有什麼證據呢?假定它不是幻象,假定我的朋友的確就在這裡,而我卻斷言他只是幻象,這種做法不是十分可厭的嗎?”而且我同樣也不能證明,他站在我面前就是一個幽靈。接著我想:“證明既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不把它解釋為幽靈而以此了事,我提出疑惑,對他未必無益;而且,為了實驗的目的,可以賦予他以現實感。”我剛想到這兒,他已走到門口,招呼我隨他一起走。這樣,我就要和他一同去玩耍了!我原來沒有想要這樣。我必須再一次對自己重複自己的論點。只有在這時候,我才在想像中隨他而去。

他引著我出了房間,進入花園,上了公路,最後到達他家(實際上他家離我的房子幾百碼遠)。我進了門,他引我進了他的書房。他爬上一個凳子,指給我看書架上面第二層上有紅色書套的五本書中的第二本。這時,幻景中斷。我本不熟悉他的藏書,也不知道他有什麼書。實際上,從下面我無法辨別他指給我看的書架上第二層的書脊的標題。

這個體驗在我看來十分奇異,所以,翌日清晨,我去訪問他的遺孀,請問可否到我友人書房中去尋找一點兒東西。書架下面的的確確有我在幻境中看到過的那個凳子,我還沒走近,就望見了那五本紅封套的書。我踏上了凳子,觀看標題。那是左拉小說的譯本。第二卷標題是《死者的遺產》。對其內容,我不感興趣,只有標題,與我的經驗聯繫起來看,才是極為有意義的。

我母親去世之前我做的夢對於我也同樣意義重大。她去世的消息是我在台辛逗留期間傳來的。我深感震驚,因為消息來得突然。她去世前一晚,我做了一個十分可怕的夢。我在一座濃密陰晦的森林中,原始叢林式的巨樹中間到處擺著奇形怪狀的大石塊。那是一片粗獷原始的景色。突然,我聽見一陣尖厲的口哨聲,似乎響徹整個宇宙。我的腿打起顫來。接著,灌木叢中呼啦啦地發出響聲,一頭巨大的獵狼犬張著可怕的大嘴竄了過去。我一看到這頭猛獸,渾身上下頓時都涼了。它從我身邊掠過,我突然明白了:是荒野獵人命令它去摘走某一個人的靈魂。我驚駭萬狀,猛然醒來。第二天早晨,我收到母親去世的消息。

以前,還沒有一場夢令我如此震驚,因為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表明魔鬼前來抓她。但是,準確地說,這場夢表明,是荒野獵人,或者綠帽人在那天夜裡帶著他的狼群出外打獵——那是一月份的南風風暴季節。那是瓦坦,即我們日耳曼人祖先的神,把我母親召喚到她祖先那裡去了。消極地說,是返回到了“野蠻的部落”,但是,積極地說,是返回到了有福的人們之中。基督教傳教士曾經把瓦坦變成魔鬼。瓦坦本身則是一個重要的神,一如羅馬人所正確理解的那樣,是一位墨丘利或者赫耳墨斯,一種自然靈魂,以聖盃傳說的預言家化身復生,成為煉丹術士所尋求的秘方。這樣一來,這個夢的含義就是:我母親的靈魂是被送進了超出基督教道德領域之外的自性的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了,送進了自然與靈魂的整體之中。在這裡,一切衝突和矛盾都已解決。

我立即回家奔喪,乘夜班火車,一路上十分悲痛,但是,在我內心,我卻並不悲哀,原因很奇特:整個旅程,我都連續不斷地聽到舞曲、笑聲和歡鬧聲,好像是車上正在舉行婚禮。這與夢境給我留下的驚恐萬狀的印象形成強烈對照。這裡是歡快的舞曲,高興的笑聲,我不可能全然沉溺於悲傷之中。悲哀一次又一次地幾乎快要浸沒了我,但是片刻之後,我又發覺自己受到歡樂曲調的感染。我的一半感到溫暖與歡愉,而另一半則感到恐懼與悲哀;我就是在這兩種對立的情緒之中飄忽不定。

如果我們假設,在一瞬間死亡是以自我的觀點來表現,而在下一個瞬間是從精神觀點來表現的話,這一奇異現象是能夠解釋的。在前一情況下,它像是一種厄運,這是它常常留給我們的印象,似乎兇惡而無情的勢力像要結束人的生命似的。

事實上的確如此,死亡確實是一件可怕而殘酷的事,這是毋庸贅言的。不僅僅從肉體的變化上看它是殘酷的,而且在精神上也是如此:一個人從我們當中被拉走了,留下的卻是死亡的冷冰冰的寂靜。任何一種關係都無法希求,因為全部橋樑在一擊之下全部斷絕。理應享受長壽者在風華正茂之年夭折,而凡夫俗子反而活到耄耋之年。這種殘酷的現實,我們無法躲閃。死亡的殘酷和無常的真實經驗令我們痛苦,從而得出結論:上帝不慈悲,正義不存在,善意無覓處。

但是,從另一個觀點來看,死亡是一種歡愉的事。從永恆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婚禮,一種神秘的結合。靈魂獲得了它那遺失的一半,將要達到完整。在希臘石棺上,歡樂的因素以跳舞的少女來表現,而在埃特魯斯坎的墳墓上,則是歡宴。虔誠的秘教長在老西蒙·本·約齋臨終時,他的朋友們說他正在慶祝自己的婚禮。直到現在,在很多地區,還有在萬靈節這一天到墳墓上野餐的習慣。這樣的習慣表達了死亡確實是一種慶典的感情。

我母親去世前幾個月,即1922年9月,我做了一個預示她即將去世的夢。這場夢波及了我父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1896年我父親去世起,我一直沒有夢見過他。現在他又一次出現在夢中,宛然遠途旅行歸來。他顯得年輕了,而且表露出他做父親的權威模樣。我和他一起走進我的書房,我覺得非常愉快,因為預計能夠得知這麼長時間內他一直在做什麼。我還欣然期待著向他介紹我的妻子和孩子們,帶他看看我的房子,告訴他我在此期間的境遇和我的成績。我也想要向他說一說我近期出版的關於心理類型的著作。但是,很快我就看出這都不合時宜,因為我父親顯得若有所思。似乎他想要從我這兒索取一點什麼,我明白無誤地發覺了這一點,所以欲言又止,不談我的關注所在。

稍後,他對我說,歸根結底,我是一個心理學家,他想聽聽我在婚姻心理學方面的見地。我準備向他作一大篇講演,專論婚姻的複雜因素,但是,就在此刻,我醒了過來。我沒有能夠確切理解這個夢,因為我從未想到它可能指我母親的去世。只是在我母親突然去世的時候,我才明白。

我父母的婚姻是不愉快的,充滿了摩擦、困難和對耐心的磨煉。他們雙方都犯過許多夫婦特有的錯誤。我的夢是我母親去世的先兆,因為我父親在走後26年又歸來,想要就婚姻問題方面的最新見解和信息就教於一位心理學家,因為不久以後他必須恢復這一關係。顯然,由於他處在一種非時間性的狀態之中,他的理解並未提高,因此,必須就教於活著的某人,因為活著的人享有已經變化的時代帶來的好處,對全部情況會有某種新的理解。

這個夢的信息就是如此。無疑,我如果探究其主觀意義的話,會理解得更深;但是,為什麼我正好在母親逝世之前夢見她的死,而我又沒有預見到她的死?這個夢顯然是關係到我父親的,我對父親有一一種隨著我長大成人而日益加深的同情感。

因為潛意識作為時間空間相對性的結果,比有意識的心理(它只具有它所能及的各種感官感知)具有更好的信息來源,我們在關於死後生活的神話方面就依賴於夢的微小啟發和來自潛意識的類似的自發性提高了。我已經說過,我們不能把知識的價值歸屬於這些幻境,更不用說證明了。但是,這些價值和證明可以當作神話放大的恰當依據,向進行探索的智慧提供其活動所不可缺少的素材。如果割斷了與神話想像的媒介世界的聯繫,心理就會成為僵死教條的俘獲物。另一方面,與神話的這類萌芽過多接觸,對於意志薄弱和好猜度的心理是危險的,因為他們會被引向把模糊的暗示視為確鑿的知識,把簡單的幻境當作事實。

關於來世的一個廣泛流傳的神話是由靈魂轉世的觀念和形象形成的。在一個智慧文化高度複雜,又比我們古老的國家裡——我指的當然是印度——關於靈魂轉世的觀點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就如我們關於上帝創造世界或者存在著靈魂導師的觀念一樣。有教養的印度人知道我們不贊同這些觀念,但是他們不以為然。據東方的靈魂論認為,生與死的輪迴是一個無盡頭的延續過程,就像一個永遠向前滾動、但是沒有目的的車輪一樣。人活著、獲得知識、死去、再生。只有佛才有關於目的的觀念,亦即戰勝塵世的存在。

東方對神話的需求需要一種有開始和目標的進化的宇宙創造論。西方人則反對有開始和普通的結尾的宇宙創造論,不能接受一種靜態的、獨立的、經歷永恆循環的觀念。而另一方面,東方人看來卻能夠接受這一觀念。顯然,對於自然的性質不存在一致的感覺,正如現代天文學家們對這一問題沒有統一的觀點一樣。對於西方人來說,靜態宇宙毫無意義的觀念是不可容忍的。他必須設定它有意義。東方人則不需要作出這樣的假設:他自己就體現了這種意義。西方人覺得需要完善世界的意義,而東方人則力求在人身上實現這種意義,把世界和存在從自身消除(佛)。

我想說,兩者都是對的。西方人大都是外向的,東方人大都是內向的。西方人投射出意義,認為意義存在於客體之中;而東方人則覺得意義就在其本身。但是,意義是既在外界又在自身的。

再生的觀念與羯磨觀念分不開。重要的問題是人的羯磨是否是個人性的。如果是,那麼,一個人投生時所具有的先定的命運就表現出了前幾生的成績,因此就存在著人格的延續性。但是,如果不是這樣,在投生行為中所獲得的是一種客觀的羯磨,那麼,這種羯磨就是包容進來的,而不是任何一種人格的延續。

佛的門徒曾兩次問他,人的羯磨是否是人格性的。每次佛都避而不答,而且對此問題不予注意;他說,明瞭此理無助於人解除存在的虛幻。佛認為對其門徒更為有益的是思考人生,亦即,考慮出生、生命、老年、死亡和苦難的原因和作用。

我的羯磨是否是我過去幾生的結果,或者是否是我的祖先們的成就,他們的遺產是否和我與生俱來等問題,我沒有答案。我是否是我這些祖先的生命的結合體呢?我是否又把這些生命體現出來了呢?過去我是否以特殊的人格生活過,我在那一生中是否取得長足的進步,今天才能夠尋求解決辦法呢?我不知道。佛留下了這個沒有回答的問題,我傾向於認為他自己也不確知。

我可以想像,我可能在前幾個世紀裡生活過,遇到過我沒能解決的問題;我必須再投生,因為我未曾完成以前交給我的任務。我死的時候,我的所作所為會隨我而去,我是這樣想像的。我將帶走我所作過的一切。與此同時,重要的是要保證我最後不會空著雙手。看來佛考慮過這一點,因為他告誡他的信徒們莫為無益的思辨而浪費時間。

我的存在的意義就是生活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或者,相反,我自己就是向世界提出的一個問題,我必須作出我的答案;不然我就要依賴於世人的答案。這是一個超個人的生命任務,我只有努力克服困難完成。也許這是一個曾經吸引我的祖先的問題,但是他們沒能回答。我對《浮士德》在結尾處沒有作出答案一點印象頗深,也許原因就在這裡吧?同樣印象深刻的是尼采也沒有解決的問題:基督教徒看來感到困惑的生活中的酒神精神方面?或者,這是我的日耳曼人和法蘭克人祖先們的活躍的瓦坦-赫耳墨斯精神提出的疑難謎語?

我所感受到的我祖先生活的後果,或者是以往某人生活中所得的羯磨,大概也同樣是一種客觀的原型;這一原型現在緊緊追逐著每一個人,尤其對我緊追不捨:例如神的三位一體在許多世紀中的發展,及其與女性原理的接觸這樣一個原型的;或者,對諾斯替教關於惡的起源的仍未明確的回答,換言之,即基督教的上帝形象的不完整性的問題的答案問題。

我也考慮到了由於某一個人的成就而造成世界產生出一個問題而他必須提出某種答案的可能性。例如,我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方式可能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既然如此,某一個具有我的羯磨的人——或者我自己——就必須再生,以求提出一個更為完整的答案。也可能是這樣:世界不需要這樣的答案,我就不會再生,我就當享有幾百年的安寧,直到有朝一日,又需要一個人,他對這些問題感興趣而且可能重新卓有成效地完成這一任務。我想像,一段休息時期可能接續而來,一直到我在我一生中所完成的工作需要重新接續為止。

羯磨問題對我是模糊的,同樣模糊不清的還有人的再生或者靈魂轉世的問題。我“以自由和開放的心理”注意聽取了有關再生的印度教理,並且細緻觀察我自己的生存世界,看是否在什麼地方以某種方式存在指明再生的可信符號。當然,我指望在西方找到對於再生信仰的相對繁多的見證。信仰只向我證實了信仰的現象,而不是信仰的內容。我必須從經驗上看到它被揭示才能接受。一直到幾年前,在這方面我都沒有發現任何具有說服力的情況,雖然我對這樣的跡像是細心注意的。但是,近來,我在自身觀察到了一系列的夢,這些夢似乎是在一個已去世的熟人身上描寫出了轉世的過程。但是,在其他人那裡,我沒有遇到過這類夢,因此沒有比較的依據。因為這種觀察是主觀性的、單一的,我只想提及其存在,而不作深入研討。但是,我要承認,在這次經驗之後,我是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轉世的問題了,雖然還不能提出一種確定的見解。

如果我們假定生命“在那裡”繼續存在,那麼,除了精神的存在之外,我們不能設想其他形式的存在,因為精神的生命不需要空間與時間。精神的存在,尤其是我們在此關注的內在的形象,提供了有關來世生活全部神話思辨的材料,我把那種生活想像為形象世界的一種延續。因此,精神就可能是來世或者死者之國所在的那種存在。

從心理學觀點來看,來世生活看起來似乎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邏輯延續。隨著年齡的增長,觀察、思考和內在形象在人的生活中自然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你們的老年人要做異夢。”143 當然,這就指出,老年人的精神沒有變呆滯或完全僵凝,“妙藥製備得太遲,因為耽擱,疾病已入膏肓”。到了老年,人開始讓記憶展現在靈魂的眼睛之前,在沉思之中,在過去的內在和外在形象之中辨認自己。這就像是對來世存在的一種準備,正如在柏拉圖看來哲學是對死亡的準備一樣。

143 引自《使徒行傳》,《約耳書》。——原注

內在的形象使我免於沉湎在個人的反思之中。許多老年人過多地沉溺於重現往事,他們全部被囿於這些回憶。但是,如果這是投射性的,並且轉化成為形象,則反思可能是一種為了跳得更遠的後退。我竭力看到穿過我的生命進入世界、又離開世界的那條線索。

一般地說,人們形成的對來世的概念大都是由一廂情願的想法和偏見構成。所以,在多數的概念中,來世被描述成為一個愉快的地方。這一點在我看來並不十分明顯。我幾乎不認為我們死後都被引導到某一個令人心曠神怡、鮮花盛開的草地上去。如果來世的一切都很愉快和諧,那麼,在我們和受到祝福的靈魂之間將會有某種友好的交流,而且投生前的狀態會向我們映出善意和美來。但是,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為什麼存在著無法逾越的障礙呢?至少有一半關於與死者邂逅的報告講述的都是與黑暗幽靈相遇的可怕經歷;從規律上看,死者的國度都保持著冰冷的寂靜,不為親人的悲慟所動。

再略提一下我的不由自主的想法:我覺得世界是極為一元的,對立物規則完全消失的來世不能存在。那裡也存在著自然,那種自然就其狀貌而言,也是上帝的自然。我們死後將進入的世界是既壯觀又可怕的,就像上帝、像我們所知道的全部自然界一樣。我不能設想痛苦會全然消失。當然,我在1944年那次幻境中的經歷——解除軀體負擔,窺測含義——給予了我深厚的慰藉。然而,其中也有黑暗和人情溫暖的奇異消失。回憶一下我遇到的黑石塊吧!石頭是黑色的,最堅硬的花崗岩的。這是什麼含義呢?在創世的土地上如果沒有不完美現象、沒有原始的缺陷,為什麼還存在創造的迫切需要、對尚待完成的事物的渴望呢?為什麼諸神一點兒也不關懷人和創世、不關懷無限的生死輪迴?歸根結底,佛把他的“空”與對於存在的痛苦看法對立了起來,而基督徒則希望現世迅速終結。

在我看來,在來世也可能存在某些局限,但是死者的靈魂只能逐漸發覺解脫狀態的界限何在。在“外界”某處,必定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一種制約著世界的必然性,尋求結束死後的狀態。這種創造性的決定因素——我是這樣想的——必須決定什麼樣的靈魂將再去投生。我想像,某些靈魂覺得三維存在狀態比永恆存在更為幸福。但是,可能這取決於這些靈魂從其人世存在中取得多少完滿性或者非完滿性。

三維生活的進一步的誘惑力,在靈魂達到理解的某一階段的時候,很可能就不再有什麼意義了;既然更充分的理解已經把重新現形的慾望毀滅,靈魂也就無須再歸還。在這時候,靈魂就從三維世界消失,而達到佛教徒所說的涅槃境界。但是,如果還有一次羯磨需要安排,那麼,靈魂就會再陷入慾望之中,並再次投生,甚至可能因為它理解有某件事情仍需完成方纔如此。

就我而言,造成我投生的一定是一種追求理解的熱烈慾望。因為這是我的性格中最為強烈的因素。對理解的這種不知足的慾望,看來已經創造了一種意識,以求得知道存在著什麼,什麼事會發生,並且從不可知物的微弱啟示中把各種神話概念合在一起。

我們缺乏我們的任何事物會永恆保存的具體證明。我們最多可以說我們精神的某一部分在肉體死後繼續存在。我們也不知道,凡繼續存在的事物是否意識到了它自身。如果我們覺得必須就這一問題形成某種見解,我們也許可以研究從精神解體現象中所得知的情況。在大多數情況下,凡是一種分裂的情況表現出來,它都表現成為人格形式,似乎情結對其本身是有意識的。因此,精神病患者所聽到的聲音是人格化的。很久以前,我在博士論文中研究過人格化情結的現象。如果我們願意,我們可以把這些情結引證為意識延續性的見證。同樣,在腦部受重傷之後和精神崩潰嚴重狀態下深深的假死情況中得到的、令人驚奇的觀察結果,也符合這一假設。在這兩種情況下,意識的完全喪失可能伴有對外在世界的種種感受和生動的夢的經驗。因為在這類時刻,大腦皮層即意識中樞是不發生作用的,所以對於這些現象還沒有解釋。這些現象可能至少是意識能力的一種主觀的頑強存在,甚至在顯然的潛意識狀態下144。

144 參看“共時性:因果結合原理”,收入《精神的結構與動力學》。——原注

永恆的人,即自性,和在時間與空間方面的塵世的人之間的棘手關係的問題,可以由我的兩個夢闡明。

1958年10月,我夢見我從自己住宅中看到兩個鏡片形的發出金屬光的圓盤,光盤在房屋上方畫出一個銳角拱形線,然後沉入湖中。那是兩個飛碟(不明飛行物)。然後,另一個物體直接向我飛來。我全然是一個圓的透鏡,像望遠鏡的物鏡一樣。它在距離四五百碼處逗留了片刻,然後飛走。旋即,又有一個從空中急速飛來:這是一個有金屬延伸物的透鏡,延伸物引向一個箱子,即一個幻燈。在六七十碼的地方,它在空中停止,光射向我。我在驚愕中醒來。夢境未消,我就想到:“我們一直認為飛碟是我們的投射物。現在證明,我們是它們的投射物。我是這個幻燈映射出來的,是卡爾·榮格。但是,是誰操作了這一器具呢?”

在此之前,我曾有一次夢見了自性和自我的問題。在較早的那個夢中,我正在徒步旅行中。我正在山間景色中的小路上行走,陽光高照,四面都很開闊。然後我走到路旁一間小教堂。門半開,我走了進去。我感到奇異,祭壇上沒有聖母像,也沒有十字架,僅僅陳列著珍奇的花卉。但是,在祭壇前面的地板上,我看見一個瑜伽信徒盤腿面對我坐著,正在深思。我更仔細地看了看他,才明白他長著我的臉。我深感驚駭,驚醒過來,想到:“哎呀,他不就是設計我的那個人麼。他做了一個夢,我就是夢。”我知道,等他一醒來,我就不復存在了。

我是1944年病後做的這個夢。這是一個比喻:我的自性正在沉思,設計著我的塵世形體。換句話說,它擁有人的形狀,以便進入三維的存在,就像一個人穿上潛水服裝潛入海水一樣。當棄絕來世的存在時,自性就帶有一種宗教的姿態,正如夢中那個教堂一樣。在塵世形體中,它可以經歷三維世界的種種經驗,但是,通過更大程度的意識,它就向體現又邁出了一步。

那瑜伽信徒的形體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了我生前的潛意識完整性,還有遠東、正如夢中常見的那樣,遠東是一種生疏的、與我們相反的精神狀態。像幻燈那樣,那瑜伽信徒的沉思“投射”了我的經驗現實。一般我們都是反向地看待這個因果關係:在潛意識的產物中,我們發現曼荼羅的象徵,亦即表示完整性的圖形和正方形的形體;任何時候,我們想要表現完整性,都使用這種形體。我們的根基是自我意識,我們的世界是集中於自我的焦點上的光線範圍。我們是從這一點來看待昏暗的曖昧世界的,永遠也不知道我們看到的陰影形體在多大的程度上為我們的意識所造成,或者具有它們自己的現實。膚淺的觀察者只滿足於第一種假設。但是,更為仔細的研究表明,潛意識的形象不是由意識產生的,它具有它們自己的現實性和自發性。但是,我們卻視其為次要的現象。

這兩個夢的目的是顛倒自我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關係,把潛意識表現為經驗人格的製造者。這種顛倒的含義是,在“另一方”的見解中,我們的潛意識的存在是真正的,而我們的意識世界則是一種幻覺,一種為專門目的而設計的表面的現實,就像夢一樣,只要我們還在其中,它就是一種現實。顯然,這種狀況很近似於東方的“虛妄”的觀點145。

145 榮格少年時期的生活就表現出了對現實場所發問的傾向。他在兒時曾坐在一塊石頭上,心裡想著那塊石頭正在說“我”,或者乾脆就是“我”。比較莊子的夢蝶。——原注

因此,潛意識的完整性在我看來是全部生物事件和精神事件的真正精神導師。這是一條原理,它要爭取全部實現;在人的方面,則是獲取全部的意識。獲取意識,是最廣泛意義上的文化,而自我知識則是這一過程的中心和本質。東方人給自性增添了毫無疑問的神性意義,而根據古代基督教的觀點,自我知識就是通向認識上帝的途徑。

對人來說,決定性的問題是:人是否與某種無限的事物有關係。這是有關他的生命的重大問題。只有我們知道真正重大的事物是否是無限的,我們才能避免把我們的興趣集中在徒勞的活動上,集中在各種各樣沒有真正意義的目標上。因此,我們要求世界承認我們是個人財富的品質:我們的才能或者我們的美。人越強調虛假的財富,他對本質的東西就越缺乏敏感性,而他的生活也就愈加不能令人滿足。因為他只有有限的目的,他就覺得受到了限制,結果造成了羨慕和嫉妒。如果我們理解並且感覺到,我們在此生中已經與無限有某種聯繫,慾望和態度也就會發生變化。歸根結底,我們重視某物,是因為我們所具的本質;如果我們不具備這種本質,生命就會被浪費掉。在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上,首要的問題也是某種無限性是否表現在這種關係之中。

但是,只有我們與極限聯繫在一起時,我們才能獲得對無限的感知。人的最大的限制就是“自性”;它表現在這一經驗之中:“我僅僅是這樣的!”只有對於我們狹隘地囿於自性這一情況的意識,才構成了與潛意識的無限性的聯繫。在這種認識中,我們會感受到自己既是有限的同時又是永恆的,既是此又是彼。認識到我們自己在我們個人的組合體(即:最終是有限的)中是獨特的,我們就有能力意識到無限。非於此時莫屬!

在一個僅僅專注於擴張生存空間和不惜任何代價增加理性知識的時代,要求人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性和自己的局限性就是一種最高級的挑戰。獨特性和局限性是同義詞。如果沒有這兩者,對無限的感受就不可能,當然也不可能達到意識,而只是一種對它的幻影般的認同,其形式是醉心於自己是多數派和對政治權力抱有貪慾。

我們的時代把全部注意力都轉移到了此地此刻,因此造成人及其世界的魔鬼化。獨裁者出現和他們帶來的全部災難這一現象,都源於超級知識分子的短淺目光剝奪了人的超越感。像他們一樣,人變成了潛意識的犧牲品。但是,人的任務則恰恰相反,即,要意識到從潛意識向上湧出的內容。人既不應該堅持人的潛意識,也不應該同一於他的存在的潛意識因素,進而迴避他的命運,即創造越來越多的意識。就我們的認識而言,人類存在的惟一目的是在一般存在的黑暗之中點起火光。甚至可以假設,正如潛意識會影響我們那樣,我們的意識的增長也會影響潛意識。

《回憶·夢·思考——榮格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