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齡修
這是一本即將印製的新書,是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曾慶瑛教授最近十餘年來的著作。全書是以在台灣《傳記文學》雜誌首發的六篇文章為基礎,增補平日另外記錄的文字資料,加工撰著成的。這六篇文章依次為《陳垣先生的家鄉、家庭和感情世界》、《祖父陳垣在「文革」的歲月裡》、《一炷心香寄哀思——紀念公公陳樂素教授百年冥誕》、《第一個飛上藍天的中國婦女——洪美英》、《新會陳氏第三代史學家陳智超》、《活出自己》。前面的五篇,是作者以婚後家庭中四位親人為中心的紀事之作(祖父援老兩篇),最後一篇寫自己,合在一起也可視為新會陳氏史學世家的家庭現代史。我有幸在這些文章刊出之初就一一拜讀過,並為文章的可讀性所吸引。現在作者親自將其加工成統一完整的著作,在內地印行以饗讀者,令人高興。我想借此談點個人感想。
作者受過大學歷史系的正規訓練,熟悉史法,又有雖不華麗但是準確、溫煦、流利、暢達的文字功夫,表現更難得的是具有一顆平常心,一種自然的創作衝動,合情合理的撰著動機。這多種因素合成強勁的創造力,把五位家人的經歷和成就,變成這樣具有可讀性的文章。無論原來的六篇文章還是現在的本書,內容的安排頗具匠心,不僅各篇重點不同,一家人的事本易重複而沒有重複,而且考慮家人過去在學術界的情況,瞭解和介紹較多的,則本書不做複述。關於陳援老的部分,就少談大家比較熟悉的學術成就,只以一個親人的優勢,寫自己親見親聞,外界所知實在很少的,有關援老家鄉、家庭、感情世界,和他人生旅程最後階段的遭遇、生活、思想等各個方面情況。這樣,大家讀來都感覺新鮮,引人入勝。實際上,作者沒有忘記,用畫龍點睛之筆,在必要時突出一位史學大師言行的特點。關於樂素先生的部分,寫得很是精彩、傳神。樂素先生為人低調,雖然他在史學和教書育人兩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社會上對他的宣傳、介紹卻較少,也許可以理解為他被父親的聲名所掩吧。這就給作者保留下較多的描寫空間。作者可以更加放鬆、自如,「介紹他的人生經歷、學術成就和為人處世的風範」。因此,家學的浸染和傳承,樂素先生的膽識和機智,對後輩的慈愛,感情的細膩,他的愛國熱忱,都通過實例生動地表現出來。作者與她描寫的對象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同吃一鍋飯,屬於同一個家庭的成員,與外人相比,觀察和瞭解的內容不同,視角和感受自然也有異,像陳援老家庭生活之不和諧,陳援老感情世界的某些問題,外間何從得知?然而這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能不引起關注。作者寫的,大都是從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鏡頭,沒有虛捏,沒有溢美,沒有聳人聽聞的故事,沒有登台作秀的表態,一切都那麼自然、普通。我讀時雖然也挑小毛病,但總的說卻給我很強的可信賴感。我說作者有一顆平常心,指的就是這一點。她只想介紹她熱愛的家人,沒有絲毫掀起轟動效應的動機。
明清之際著名詩人、學者錢澄之,曾猛烈抨擊親屬寫的家傳和裡人寫的方志,認為不真實,「今之為史者,大抵取人家傳及郡邑志書為據,此至不足據者也」。並強調說:「其傳之詳且善者,類必其子弟有氣力,能表揚其親,而門生、賓客多有文筆,復為過情之褒,因而失其實者比比。」「若一以家傳、志書為據,豈盡得其實哉!」(1)錢澄之此論,應該承認是有一定的事實做依據的。說實在的,每當見到現在還有人為自家的「問題祖先」不顧歷史實際,為其污點、罪行做蒼白無力的辯護,不惜工本,換取令名,就知道錢澄之當年此論不是信口開河、無的放矢。但是,中國史學從來有史官、史家堅持維護歷史真實性,直至以生命抗爭、捍衛的傳統。國史有直筆,家傳和方志的作者中自然也有其人特立獨行,對家庭和鄉里的歷史,採取求真務實的態度,突破親情和權勢的束縛,寫出家庭和地方的本色。此外,客觀地說,全部歷史文獻包括第一手紀事文獻(不是指每一件),無論文書檔案、日記雜錄,碑銘敘記、實錄國史、信札便箋,等等,都有其失實的一面。造成紀事失實的原因是複雜的,需要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有思想的和技術的、集團的和個人的、蓄謀的和無心的、主觀的和客觀的等各種因素,其中的這些或那些因素起作用,非獨親情、權勢發生影響。因此,對任何文獻,無一例外地都要嚴格進行審查,大膽提出質疑。陳援老本人在對待歷史文獻問題上,樹立了榜樣,傳留了「金言」:「毋信人之言,人實誑汝。」(2)這就是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也非僅對家傳、方志才需要下的工夫。家傳不是更加不實的一類文獻。不僅如此,而且我覺得,飽和著親情的筆端,有助於產生真切感人的好文章,像李密的《陳情表》、朱自清的《背影》等(雖然它們不都是家傳)。慶瑛教授撰著的本書完全可以歸入真切感人的一類,她描寫的家長裡短,她的懷念,她的悔悟,都是她心中洋溢著濃濃的親情的反映。她發自內心,所以真切感人。真切就是懇切、真實,感情真實,事情真實,歷史真實。這真實二字是陳援老留下的史學的家學傳統,他的又一「金言」「吾人論學求真非求勝」.(3),突出追求真實是治學的重要目標。大學歷史系出身的孫媳對此點當有淪肌浹髓的領悟,迅速融入這一傳統之中。本書對親人當然都是正面介紹,但對家庭矛盾、敏感話題沒有隱諱、迴避,不知道的也不亂說,不製造賣點。這是謹嚴的學者態度。用治史的態度寫作散文,兼擅文史之美,是本書最突出的特點和優點。
最後,我用十六字以銘全書:紹述親屬,真實自然,足稱信史,可誦可傳。謹序。
【註釋】
(1)錢澄之:《田間文集》卷十二,《序》,《〈明末忠烈紀實〉序》,212頁,黃山書社,1998。
(2)陳智超編註:《陳垣史源學雜文》,《前言》,第9頁,三聯書店,2007。
(3)勵耘書屋藏容肇祖1934年5月21日來函,引陳垣先生5月11日致容肇祖函中語,見陳智超編註:《陳垣來往書信集》27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