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僧們剛剛將天王殿打掃乾淨,張重天夫婦便抱著從江中撈起的那個男孩來到寺院,他們繞過天王殿、大雄寶殿,直奔寺院最後面的大悲閣——供奉觀音菩薩的大殿。
張重天與竇氏在大悲閣觀音菩薩面前的香案上點了香燭,然後三跪九拜,虔誠禱告,表達對觀音送子的感激之情。等他們叩拜完畢,直起腰來,發現身後居然站著住持和尚——閒曠禪師。
閒曠像是未卜先知,主動合十說道:“張檀越拾得貴子,可喜可賀。”
張重天生性詼諧,又與閒曠禪師是老相識,便故意說道:“好你個方丈和尚,怎麼口無遮攔?我親生的兒子,你如何說是撿來的?”
閒曠禪師淡淡一笑,道:“天河一隻如意船,優曇化現皆是緣。”說罷,閒曠禪師又問道:“貴子可曾有了姓名?”
竇氏說:“本來,我們夫婦今天來寺裡,一是為了燒香還願,感激觀音菩薩;二來就是想請您給他取個名字,以便養大成人。現在巧遇了大和尚,那就請您看看他的相貌,費心想一個好名字吧。”
閒曠禪師也不推辭,掀開襁褓一角,只見這孩子面若圓月,明眸如星,雙耳垂肩,天生一副貴人之相。更奇特的是,這孩子竟然衝著閒曠微微一笑,活像與他是舊相識。閒曠禪師說道:“聖賢乘願,慎防隔陰;塵世俗情,且莫貪戀;契悟此性,真如宛然。那就叫做‘契此’吧。”
張重天與竇氏夫婦早就聽說這位高僧深不可測,他取的名字一定寄托著某種神秘的願望,所以,雖然感到這個名字有些拗口,照樣欣然接受了。竇氏再次請求閒曠禪師,讓他預測一下孩子的命運。閒曠禪師隨口吟偈道:
這個娃娃非常人,游州走縣和光塵。
了卻一段舊公案,神歸本位影長存。
小契此不但長得富態,而且是個福星。他天真活潑,俏皮好動,給張重天夫婦帶來了無窮的歡樂。這個從水裡撈上來的孩子與村裡的其他娃娃沒什麼不同,一樣上樹爬牆,一樣下河戲水,一樣因為過分頑皮搗蛋被老爹打屁股。唯一的區別是,契此從小不沾葷腥,不管什麼魚蝦雞鴨、牛羊豬肉,入口便吐,一點也不能嚥下。雖然如此,小契此卻長得又胖又壯,十分健康,所以,父母也就沒把他的這個毛病放在心上。
更神奇的是,自從領養了契此,多年未曾懷孕的竇氏,第二年秋天便生了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取名“秋霞”。鄉親們都說,這就如同新母雞產蛋之前必須先在窩裡放一個引蛋一樣,引逗著它長卵、下蛋。當然,人們也說,這是張重天、竇氏夫婦行善積德的結果。
轉眼之間,一男一女兩個孩子比肩長大,契此七歲,秋霞六歲,十分招人喜愛。人們都說,這兩個孩子是天上的金童玉女下界。羨慕得眾人也直想到縣江裡去打撈個寶貝孩兒上來。
這一天,張重天的內弟從田野裡套著了一隻野兔,煮熟之後自己捨不得吃,跑了好幾里路,專門給外甥、外甥女送了過來。那天,鬼知道小契此與夥伴們到哪裡瘋跑去了,臨近中午也沒回來。張重天說:“小孩子們玩起來,早把吃飯的事兒忘到腦後了。再說,契此從來就不吃肉,不用等他了。”
於是,竇氏燙了兩壺紹興花彫,連同兔肉端上桌來。張重天與內弟吃著兔肉,喝著老酒,猜拳行令,不亦樂乎。小秋霞人小鬼大,趁著大人喝酒不注意,悄悄將一條兔子後腿藏了起來——她從來沒吃過這麼鮮美的肉食,所以,要留給哥哥嘗一嘗。
小秋霞一直很奇怪,自己總也吃不夠的雞鴨魚肉,哥哥為什麼沾也不沾。秋霞曾經多次問過哥哥,契此敷衍她說,因為見到過宰殺豬羊雞鴨時那血淋淋的場面,所以看到肉就想嘔吐。因此,秋霞推斷,哥哥從未真正品嚐過肉的滋味,若是他知道肉很好吃,就不會再厭惡了。於是,她將兔肉撕成一條一條,裹在了哥哥最愛吃的糍粑團當中。糍粑是糯米做的,十分黏,所以夾進肉之後黏合得很好,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來。
一會兒,契此總算回家來了。撒野瘋跑了大半天,他早已餓透了,與舅舅打了一聲招呼,便催著母親快弄吃的來。今天秋霞格外勤快,未等母親動身,搶先到廚房裡將糍粑團端了過來。小契此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一隻糍粑團就往嘴裡塞。
他咬了一口,剛剛咀嚼了幾下,尚未下嚥,便察覺到了異樣。然而,糍粑很黏,牢牢粘在口腔裡,急切之間吐也吐不出,咽也嚥不下。小契此脹得臉脖子通紅,頭上豆大的汗珠如同雨下,片刻之後,他像是被堵塞了氣管,脖子一歪,癱倒在地,兩腿蹬了幾蹬,沒了氣……
有一年,釋迦牟尼佛游化到摩伽提國,住在寂滅道場彌加女村自在天祠精舍。
那天,佛陀正與弟子們在森林中經行[3],還有五百名前來請教的梵志[4],亦跟隨在佛陀身邊。
這時,從森林外面走進來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年比丘。他名叫彌勒,出身於婆羅門家庭,父親迦波利是波羅捺國的宰相。彌勒小小年紀,卻與佛祖釋迦牟尼一樣,身軀金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神情聖潔,威儀莊嚴,如同金山銀峰一般,渾身放射著金色的光芒,散發著銀色的光明。
彌勒來到釋迦牟尼佛跟前,五體投地,如銀山崩,成金花聚,眾寶間廁,金花金台,七寶為果,於台閣中,有妙音聲而說偈言:
我見牟尼尊,面貌常清淨。
百福相奇特,世間無倫匹。
煩惱垢永盡,智能悉成滿。
一向常歸命,身心無疲倦。
故我以五體,欲得勝安樂。
脫苦無所畏,敬禮釋迦文。
那些梵志,何曾見過如此莊嚴神聖的場面,便向佛陀請教道:“世尊,這個少年神采奕奕,光明無量,與您無異。他如此年幼,如何修行,具備了這等高貴氣質與修養?”
釋迦牟尼佛慧眼通天地,靈妙貫古今,當然知道彌勒的來龍去脈,微微一笑,徐徐說道:“你們不但要聽,並且還要隨之思惟,我給你們仔細說來。”
釋迦牟尼佛向大家娓娓道來:
在遙遠的過去,有一個世界名叫勝花敷。在那個世界裡有佛出世,佛號彌勒。彌勒古佛以慈心教化眾生,他所講解的佛經名為《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這部經功德無量,攝受力極強,若有聽聞者,即能超越無數罪業,得道成佛。
當時,這個國家有一位名叫一切智光明的大婆羅門,他聰慧多智,博覽群書,知識極為豐富,是全國最有學問的人。他聽說彌勒古佛聲名卓著,很是不服氣,便前來辯論。然而,他費盡心機想出的種種難題,都被彌勒古佛一一破解。他心服口服,跪倒在古佛面前,發起菩提心,祈禱說:“我現在潛心學佛,誦持《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以此功德,將來必能成佛。我成佛時,佛號也叫彌勒。”
從此,他捨離家園,獨自進入深山之中,修行梵行。他除了每天到附近的村莊乞討一些飯食活命以外,其餘時間都用來誦持佛經、坐禪修靜。經過多年的潛修,他已經達到了無慾無求、靈明不昧、一心不亂的境界。
上天似乎是為了考驗他,連續降雨不止,山洪暴發,河水暴漲,沖毀了道路橋樑,徹底阻斷了他乞食的路線。但是,這個大修行人不焦不躁,整天在山洞中打坐誦經,一刻也不放鬆修行。如是過了七天,大雨依舊下個不停,洪水仍然沒有消退,而他一心修行,因為長期不能乞食,已經餓得奄奄一息。若是不能盡快進食,必將餓死在山洞中。
附近的山林之中,生活著五百隻野兔,以一隻白色母兔為王。兔王見修行人七天未能下山乞食,內心思惟:“此人為了修行,多日未食,命不長了。他若圓寂,國內就再也沒了修行佛法之人。法幢將崩,法海將枯,如何是好?”
為了令正法久住,兔王決心捨棄身命。它心想:“一切諸行都是無常的,眾生愛惜身體,空生空死,不知脫離輪迴。我今天欲為眾生做一橋樑,令大法久住,以自己的肉體供養法師。為什麼呢?多劫以來,我喪身無數,因為業力所使,無法擺脫鳥獸的形象。今生,我總算聽到了修行人所誦持的無上大法,因此,我決心放捨身命,供養法師。”
這時,雷擊柴薪,山火自燃。
兔王來到山洞,恭敬圍繞,右繞七匝,然後對修行人說:“法師,我今為法,供養尊者。”
修行人說:“你是小動物,雖然有善心,怎麼能辦到呢?”
兔王說:“我要以自身供養您。”
“為什麼?”
“為了正法久住,令眾生得饒益。”
兔王拜別修行人,離開山洞,與自己的獨生兒子告別說:“從今往後,你要獨自生活了,可以隨意逐水草而居。”
小兔子一直與母親形影不離,早已洞悉母親的心意,他不禁淚流滿面,對媽媽說:“母親大人為了無上大法不惜身命,我亦要追隨您。”
話音未落,小兔子首先躍身而起,投身火中。兔王隨後也自投火坑……
兔肉燒熟之後,樹神對修行人說:“法師,兔王母子為供養您,自己投身火中。現在兔肉已熟,您可食之,以延續生命,住持正法。”
修行人聽到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震驚得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他悲痛欲絕,將正在誦持的經書放在樹葉上,說偈曰:
寧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眾生。
如佛所說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修行人緊接著發誓說:“願我生生世世不起殺生的念想,永永遠遠不吃肉,入白光明慈三昧,直到成佛,制斷肉戒!”
說完,修行人來到火坑邊,自己跳入其中,追隨兔王母子而去。
這時,天響驚雷,大地震動,樹放光明,金色晃曜,照亮世界……
佛祖釋迦牟尼最後說:“你們知道嗎?那時的白兔王,就是我;小兔子就是羅睺羅[5]。那時的修行人,就是今天的彌勒。他因為生生世世不食眾生之肉,誦持《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所以身相聖潔莊嚴,如我一樣。”
釋迦牟尼佛講完,五百梵志被這個驚天地、泣鬼神,悲壯無比的故事感動得熱淚盈眶,立即求佛出家,成為沙門,並聽佛說法,證得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