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民主與集中很好地結合。民兵是群眾的武裝,是為保衛家鄉而戰的,組織上的民主性比較大,不能搬用領導正規軍的一套辦法;另一方面,又必須集中領導,統一指揮。對於民兵的領導工作,一切問題應由大家討論,充分發揚民主,決定之後,大家便應堅決地執行。
這是幾條主要的原則,民兵作戰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
敵後游擊戰爭之所以能夠堅持與發展,抗日根據地之所以能夠日益鞏固與擴大,是依靠我們有一套健全的武裝組織,即民兵、地方游擊隊與正規軍三位一體,協同作戰。正規軍的任務,是打擊敵人的主力,保衛根據地;地方游擊隊的任務,是在當地隨時出動,隨時轉移,乘敵之隙以打擊敵人;民兵的任務,是就地堅持,保衛村莊,保衛群眾的切身利益。正規軍、地方游擊隊和民兵是互相配合,互相依賴,缺一不可的。正規軍與民兵的關係,是生死與共,魚水相依的關係。正規部隊戰鬥力強而地形不熟悉,民兵方面地形熟悉而戰鬥力較差。如果沒有民兵,正規軍就缺少耳目;沒有地方游擊隊;民兵就會失掉經常領導作戰的核心,就沒有比較集中的力量以配合正規軍;沒有正規軍就不能給敵人以決定性的打擊,就會使民兵和地方游擊隊失去依靠而容易遭到敵人的打擊。
軍隊和民兵,兩者結合起來,勝利就有保證。
其後正規軍和民兵配合作戰又有新的發展,彼此從思想上和組織上更進一步地結合起來。一種是由正規軍臨時派出幹部或戰士,分別參加到民兵中去(有時任民兵領導幹部的副職),生活在一起,幫助民兵作戰,更有效地保衛群眾。二種是在某些重要的區域,由正規軍派出一個班或排,成為當地民兵活動的骨幹,走到哪裡,就和哪裡的民兵配合。這在圍困據點或反「掃蕩」中,作用很大。三種是三五個民兵和正規軍的一個班或排一道行動。這些民兵,由於地形熟悉,並和各村居民和各村民兵有密切的聯繫,所以在偵察、行軍以及避免誤傷自己等等方面,都能給部隊以很大的幫助。四種是民兵的一個隊和大的兵團結合,擔任一定的任務。這在襲擊據點、摸碉堡、打擊交通線等戰鬥中,經常可以見到。五種是正規軍與群眾,在生產與戰鬥兩方面,結成一體,經常配合。六種是以電話站為中心,一到戰時,即有一定的民兵和群眾,直接成為該站的情報偵察員,而周圍各村指揮的情報員,則主要與電話站取得聯繫,成為各站的情報網。這樣互通情報,使部隊便於作戰,而群眾也能避免遭受損失。
在協同戰鬥中,軍民同甘苦共患難,充分表現出一種手足情誼。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日方山城內伏擊戰鬥中,張培厚所領導的民兵中隊組織了擔架十副,有三十九個民兵參加了搶救正規軍傷員突擊組,到火線上,在碉堡門前見一個傷員倒在那裡,他們便以兩支步槍封鎖碉堡門,衝上前去把傷員搶救回來。那天下著大雪,傷員的被子小得蓋不住頭,張培厚就把自己頭上的毛巾揭下來給傷員蓋上;趙維保也把自己穿的皮襖脫下來,蓋在傷員身上御寒,無微不至地把傷員運送到後方。
正規軍和民兵這種親密無間的團結,是抗日根據地對敵鬥爭致勝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