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節:抗美援朝(2)

一九五一年一月,在東北軍區召開的志願軍第一屆後勤會議上,提出要在朝鮮戰場上「建設鐵路、公路、水路相結合,火車、汽車、手推車相結合,快裝、快卸、快運相結合,搶運、搶修和防空相結合,縱貫道路和橫貫道路相結合的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為實現這個總的目標,會後又從全國增調大量人力、物力進入朝鮮,使鐵路的搶修搶運能力得到不斷加強。

我作為鐵道部副部長和中央軍委運輸司令,抗美援朝時,在周總理和聶榮臻代總參謀長直接領導下工作。我曾多次去朝鮮,會見中國人民志願軍彭德懷司令員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首相,向他們匯報請示工作,並在戰地現場指導搶修鐵路和搞好物資運輸。

當時,美軍實行「絞殺戰」,把百分之九十的空軍力量用來轟炸我方的交通運輸線,妄圖封鎖交通,斷絕後勤供應。

美機日夜狂轟濫炸。鐵道,鋼軌橫飛。橋樑,炸成兩截。車站,一片瓦礫。中朝軍民英勇頑強,冒險搶修,但還是經常出現搶修和運輸脫節的現象。有時剛剛修通鐵路,火車開上去,就脫軌了,只好又拉回來,影響了前方的物資供應。

彭德懷同志向北京發電告急:「饑無食,寒無衣。」為此,周總理在情況緊急時,經常夜裡十二點前後,要給我來電話,或把我找去,詢問鐵路修復的情形。有時到凌晨四五點鐘,周總理還要給我來電話,查問通了多少車,車上裝的什麼物資以及裝車、卸車的情形。有時,他還直接和前方指揮所通電話,瞭解存在的問題,並及時加以指導。直到聽說物資運上去了,他才放心。

戰爭中的鐵路搶修搶運工作,是在美機的瘋狂轟炸與嚴重破壞之下進行的。搶修部隊為達到快修速通的目的,爭取更多的通車時間,創造了許多特殊的搶修方法。

先通後固。從應急出發,採用較低標準,快速搶救,在通車的過程中再行加固。

先易後難。先修施工較易的便橋、便線以維持通車。

確保重點。在車站、橋樑和關鍵地段加強力量配備,保證一旦被炸,即可迅速搶通。

預有準備。根據鐵路建築物的特點和敵機轟炸規律,設想不同程度的破壞情況,預先做好搶修的各項準備,還修建一些隱蔽的迂迴線、便橋,在必要時開通啟用。

運輸工作則以「快」為中心,爭分奪秒,突擊搶運,以贏得更多的通車時間,和提高各個單位時間內的通過車數。除盡量在國內編組整列直達列車外,還採用「片面運輸」、續行行車和合併運轉相結合的行車方法,發揮搶運的突擊作用;利用小站代替大站分散作業,迂迴線路繞行,「頂牛過江」(機車不過橋,在橋樑兩端用機車推送和接取車輛)等應急措施,搶過重點目標。

周總理及時肯定了群眾創造的搶修、搶運的經驗,並指示我們堅持下去。

在周總理對抗美援朝運輸工作的時刻關懷,對搶修搶運的具體指導,以及事必躬親的精神感召下,搶修部隊英勇奮鬥,運營人員機智靈活,採用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搶修方法和搶運措施,使鐵路始終處於隨炸隨修,連炸連修,此斷彼通,彼斷此通的狀況,並在有限的通車時間內發揮了很高的運輸效率,從而建成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呂正操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