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淨化器的監管應該如何跟進?

空氣淨化器的監管應該如何跟進?

空氣淨化器的監管應該如何跟進?

空氣淨化器的監管應該如何跟進?

如今霧霾天變得越來越頻繁,空氣淨化器也逐漸成了許多家庭的必備用品。然而,央視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多款空氣淨化器都有忽悠消費者的嫌疑。比如,不少空氣淨化器標稱的使用面積大於實測值,有的甚至超五倍之多;再比如,有不少空氣淨化器聲稱“甲醛去除率”超過90%,但實際沒有這個功能。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空氣淨化器的市場零售量達580萬台,銷售金額約136億元;預計2015年空氣淨化器銷售量將達到900萬台,銷售額超過200億元。與這種火爆的銷售行情不相稱的是,目前普通消費者很難判斷哪些產品值得信賴、質量是否達標。不斷升溫的“空氣淨化器熱”,為行業監管提出了新課題。

空氣淨化器監管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是標準滯後。目前市面上的空氣淨化器使用的大多是2008年的GB/T18801-2008《空氣淨化器》標準,但該標準中只有電器安全標準和抗菌除菌標準帶有強制性,淨化性能標準是推薦性的,沒有要求企業強制執行。無論對使用面積還是甲醛去除率,該標準都沒有明確的規定和算法。

標準滯後和缺失,是空氣淨化器行業認證亂、數據亂、宣傳用語亂的病灶。據報道,目前不同品牌空氣淨化器標注的空氣淨化效果檢測單位並不統一,有的標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出具的空氣淨化效果合格證明,有的標注當地質監部門出具的空氣淨化效果合格證明,還有的標注達到了美國電器協會的檢測標準。

空氣淨化器監管面臨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虛假宣傳。監管暫時沒有跟上形勢,使得不少商家都利用概念炒作、誇大宣傳等手法誤導消費者。常見的“忽悠伎倆”,包括利用各種不規範的測評活動進行虛假宣傳、炒作各種新名詞和所謂新技術進行虛假宣傳、利用偽造和虛假標注的外國產地和技術進行虛假宣傳等。

鑒於霧霾治理是一場艱難的持久戰,未來必將有更多空氣淨化器進入尋常百姓家。這些價格動輒數千元甚至數萬元的產品,直接關係民眾的健康,監管部門必須盡快理清頭緒、訂立規則,讓行情火爆的空氣淨化器市場在良好的秩序中運轉,確保消費者能依據質量標準做出選擇,進而真正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紅利。

從國家標準委網站查詢的信息來看,2015版的《空氣淨化器》國家標準正在完善和修訂之中,上海等地也制定了地方標準,這些與時俱進之舉都將有助於肅清空氣淨化器行業亂象。相較之下,做好空氣淨化器行業售後服務的監管和規範,以及對虛假宣傳亂象進行專項整頓和抽查監督,是相關職能部門的當務之急。

越是消費新趨勢,越容易出現一些企圖渾水摸魚的商家和企業,越需要監管工作“與時俱進”。如果沒有健全的監管體系,一些剛剛露頭的新興行業可能會因為市場亂象而扣歪“第一顆扣子”。期待職能部門能把空氣淨化器行業監管的籬笆扎牢,也希望有關部門及時掌握和研究市場新動向,改被動應對為主動出擊。

《淨化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