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淨化發展困境:普及率依然很低
空氣淨化發展困境
1、普及率依然很低
空氣淨化行業在我國處於起步階段,國內消費者對空氣淨化產品並不瞭解。相對於歐美發達國家近40%、日韓70%的普及率而言,中國市場至今普及率不足1%。在眾多消費者還不知道空氣淨化器為何物的當前,早已飽受媒體發酵、電商平台的轟炸,互聯網的快速引爆了人們的剛性需求,將原始和偶發力量的完美融合推到了極致。
然而問題來了,消費者的思路和反應並沒有像廠家認為的那樣快,他們還沒有具備正確鑒定產品優劣的能力,面對市場上“百家爭鳴”的空氣淨化產品,他們亂了,有的以著名品牌為標準,有的則乾脆棄之不用。
不論是認牌子還是對產品的忽略,都將會給空氣淨化行業在市場的推廣上出難題。因為在中國的品牌具有很高的“人口福利”,他們的產品乘著便利廣泛的銷售渠道,很少會在功能多樣化、實效化等方面下足功夫,因此大多產品沒有發揮出本來的作用,會令消費者對整個產品體系的質疑。實際上,由於消費者對國產產品慣有的牴觸心理,最終導致了空氣淨化行業優秀的空氣淨化產品難以打開市場。
2、行業管理不規範
空氣淨化行業“一夜暴富”,其後果是很多外行使勁往裡鑽,都急於拿出自己粗糙得掉渣的所謂的“產品”推向市場,以分一杯羹。“門外漢”的產品在市場上大行其道,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業內權威人士表示,目前國內空氣淨化器行業有“五亂”:商品亂、技能亂、宣傳亂、認證亂、價格亂。現在市場上的空氣淨化器有多少是有效果的?那些搞價格戰,售價幾百元的空氣淨化器,售賣的到底是產品,還是售賣普通人的心理作用?
空氣淨化市場環境的混亂,雜亂無章的品牌都有自己的“殺手鑭”,大肆鼓吹“除甲醛”,以及“負離子”等功能,更有甚者,用APP控制按鈕就稱為智能化。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各大廠家宣傳的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功能”,大多屬於企業“自說自話”。市面上的淨化器雖然都標榜其產品經過權威部門檢驗,但認證機構和出具的報告卻是五花八門。
3、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隨著《關於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出台,健康環保產業提升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很多外來資本早已瞭解中國市場,在政策出台後正蓄勢待發,全面進駐中國市常對於中國空氣淨化行業來說,尤其明顯。
中國向來提倡與時俱進,同國際接軌,如此促長了“舶來品”肆虐中國市場的勢頭。在空氣淨化行業,我們自主研發的產品可能更符合本土要求,自主品牌應該更勝一籌。所以政府在政策上應該給予國內品牌更多的支持,在鞏固像遠大、格力等品牌的競爭力的同時,更不能忽略行業的新起之秀。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雖說中國企業向來都是“扎推”式發展,局面比較混亂。但是如今的互聯網、手移等商業模式,“小魚吃大魚”的情況屢見不鮮。而真正術業有專攻,且願意在互聯網大潮中轉型和嘗試創新的營銷模式的企業,也能在混戰中順利突圍。空氣淨化行業亦是如此。
4、行業標準滯後
據瞭解,目前我國空氣淨化器執行的標準主要是推薦性國標《空氣淨化器》(GB/T18801-2008)。該標準在檢測中只要求檢測空氣淨化器1小時之內的淨化效果,同時規定對淨化效率標注的是前後濃度差異效率。而美國、日本等國家使用的則是潔淨空氣量概念,即潔淨空氣量和額定風量的比值。這兩種淨化效率計算結果的差異比較大。同一個產品,如果前一種方法測算淨化效率可以達到90%,用後一種方法計算則可能只有60%。
專家表示,潔淨空氣量測算有自身優勢,此概念與空調冷量類似,即1小時產出的潔淨空氣量是多少。對於空調來說,企業和消費者已達成共識,知道多大冷量空調能適用多大面積的房間。但現行空氣淨化器標準對潔淨空氣量的適用面積卻沒有明確規定。
專家還表示,空氣淨化器的核心技術在於濾材。在這方面,各個國家的空氣污染成分不一樣,各個公司的產品也有不同的側重點。
我國的空氣淨化器產品一定不能盲目照搬國外的技術或功能,而是應當針對國內市場現狀,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雖然空氣淨化器當前的科技含量不是太大,但是其更新速度相當快,升級換代是家常便飯。行業標準也應該跟進行業發展速度,比如賽菲當前的車載空淨已經實現了高標準、高功效的要求,還帶有專利性的技術,遠遠超越慣用標準。
國家標準的制定、修訂有自身的程序和週期性,對於空氣淨化器這樣屬於起步階段的產品,產品發展速度一般會快於標準制定步伐,我國相關部門也會根據市場變化對標準適當進行調整。
5、售後服務網絡不成熟
目前企業普遍重視空氣淨化器的銷售和宣傳,忽略了消費者後期使用、保養的服務問題。根據調查顯示,49.5%的用戶對空氣淨化器的售後服務環節存在不同程度的質疑。其中網點少、維修費用高、沒有售後回訪、產品知識推廣等,是行業的通玻
產品只管賣出,不管售後服務,這是當前空氣淨化器企業的最大誤區。比如一款新品,它的濾網在哪裡可以購買、多少錢、平時怎麼維護等問題,是消費者對新型產品的最大疑惑。
一位資深專家講到,現在市場上多數品牌都是這樣,很少有自己的售後服務點,都是由消費者自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