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黑龍江省與吉林省交界處,有一種六七米高的樹,每到夏季,樹幹就像熱得出了汗。“汗水”蒸發後,留下的就是一層白似雪花的鹽。人們發現了這個秘密後,就用小刀把鹽輕輕地刮下來,回家炒菜用。據說,它的質量可以跟精製食鹽一比高低。於是,人們給了它一個恰如其分的稱號——“木鹽樹”。
樹如何能產鹽?鹽鹼地裡的木鹽樹
樹如何能產鹽?說來話就長了。一般植物喜歡生長在含鹽少的土壤裡。可有些地方的地下水含鹽量高,而且部分鹽分殘留在土壤表層裡,每到春旱時節,地裡出現一層白花花的鹼霜,這就是土壤中的鹽結晶出來了。人們把以鈉鹽為主要成分的土地叫作鹽鹼地,山東北部和河北東部的平原地區有不少這樣的鹽鹼地。還有濱海地區,因用海水澆地或海水倒灌等原因,也有大片鹽鹼地。植物要能在這樣的土壤裡生存,的確得有些與眾不同之處。否則,根部吸收水分就會發生困難,同時,鹽分在體內積存多了也會影響細胞活性,會使植物被“毒”死。
木鹽樹就是利用“出汗”方式把體內多餘鹽分排出去的。它的莖葉表面密佈著專門排放鹽水的鹽腺,鹽水蒸騰後留下的鹽結晶,只有等風吹雨打來去掉了。瓣鱗花生活在我國甘肅和新疆一帶的鹽鹼地上,它也會把從土壤中吸收到的過量的鹽通過分泌鹽水的方式排出體外。科學家為研究它的泌鹽功能,做了一個小實驗,把兩株瓣鱗花分別栽在含鹽和不含鹽的土壤中。結果,無鹽土壤中生長的瓣鱗花不流鹽水,不產鹽;含鹽土壤中的瓣鱗花分泌出鹽水,產鹽了。所以,木鹽樹和瓣鱗花雖然從土壤中吸收了大量鹽分,但能及時把它們排出去,以保證自己不受鹽害。新疆有一種異葉楊,樹皮、樹杈和樹窟窿裡有大量白色蘇打——碳酸鈉,這也是分泌出的鹽分,只是不同於食鹽罷了。
我國西北和華北的鹽土中,生長著一種叫鹽角草的植物。把它的水分除去,燒成灰燼,結果一分析,干重中竟有45%是各種鹽分,而普通的植物只有不超過干重15%的鹽分。這樣的植物把吸收來的鹽分集中到細胞中的鹽泡裡,不讓它們散出來,所以,過多的鹽並不會傷害到植物自己,並且它們能照樣若無其事地吸收到水分。鹼蓬也是此類聚鹽植物。
阿根廷西北部貧瘠而乾旱的鹽鹼地上有許多藜科濱藜屬的植物,它們能夠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鹽分。阿根廷人利用這一特點,在鹽鹼地上種了大片的濱藜,讓它們吸收土壤中的鹽分,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據報道,1公頃濱藜每年可吸收1噸鹽鹼。在此處建牧場真是合算,牛很愛吃濱藜,長肉又快。鹽鹼地上種草除鹽鹼,養牛產肉,這真是一舉數得。
長冰草不同於木鹽樹、鹽角草和濱藜,它雖然生活在鹽分多的環境裡,但它堅決地把鹽分拒絕在體外,不吸收或很少吸收鹽分。它的品性可以說是潔身自好、冰清玉潔。前三類植物表面上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實際上它們堅持原則,不被“腐蝕”。
全世界種植糧食的土地受鹽鹼危害的面積正日益擴大,現共有57億畝成了鹽鹼地。我國也有4億畝鹽鹼土,黃淮海平原是重要的農業區,卻有5000萬畝鹽鹼地。利用鹽生植物來治理鹽鹼地,是一個好方法。
我國海岸線很長,海濱鹽鹼地也很多,莊稼不易生長。現在,50萬畝海灘種上了耐鹽鹼、耐水淹的大米草,不但豬、牛、羊、兔特別愛吃,而且能保護堤壩和海灘,促使海中的泥沙淤積,然後圍海造田。在種過大米草的海灘上培育的水稻、小麥、油菜和棉花的產量,比不種大米草的海灘高得多。因此,人們把大米草讚譽為開發海灘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