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體驗的舊時侗族風情

值得體驗的舊時侗族風情

值得體驗的舊時侗族風情

值得體驗的舊時侗族風情

在一個三省交界的偏遠地區,隱藏著一個這樣的寨子:女人們穿著繡花的土布百褶裙,男人們用古老的水車灌溉農田,人們住在水邊依山而建的吊腳樓裡。這就是程陽,一個位於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寨子。正是由於地理位置的偏僻,才使得純正的民族風情得以保存。

水邊依山吊腳樓

在三江縣城乘上去林溪的中巴車,雨後的濕潤空氣從車窗外吹進來,很舒服。半個小時後,河道逐漸窄了起來,兩邊的山也高了起來,清清的小河邊有水車在慢悠悠地轉著,同行的當地人說:“程陽橋馬上就到了。”

果然,車子轉過一個山,老遠就看到程陽橋橫跨在兩山之間的程陽河上,左邊依山蓋滿了吊腳樓。由於是旅遊淡季,橋前路邊的小販都坐在路邊做針線活,看起來是那麼的悠閒。遠處寨邊的水田里有幾個侗人在插秧。程陽寨由8個寨子組成,這裡的8個寨子保存著較純正的侗族生活方式,灰黑色的村寨散落在黃綠相間的水田中,顯得那麼的和諧和自然。

三江的侗族村寨大多都是建在水邊,村寨多以木吊腳樓為主,從水邊向山上伸展。房子一般分三層而且功能齊全,第一層養豬、牛,放農具雜物,第二層住人,三層存放糧食。侗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村寨裡必有鼓樓,村外大多河上有風雨橋。鼓樓是村寨擊鼓議事的地方,是村寨的中心,小村寨一般只有一座鼓樓,大村寨會有幾個鼓樓,每個分支或姓氏都會有自己的鼓樓。

而火塘則是鼓樓的中心與內部文化的焦點。火是侗族的原始崇拜物,人們聚而圍之,先是取暖燒飯,而後,無論春、夏、秋、冬,在以火塘為中心的限定範圍內,談論家常、議政論事、娛樂歡歌、談情說愛。

侗族女人盛唐裝

剛到程陽的第一眼會被水邊的吊腳樓吸引,走近了的第二眼則屬於花一樣的侗族女人。侗族女人服飾大多是土布百褶裙配深灰色對襟或斜襟無領長袍,裡面還要穿一件灰黑色兜肚,靠近脖子的位置繡著非常精美的圖案,衣服邊還鑲有手繡的花邊。梳著有點像唐朝婦女的頭髮,上配簡單銀飾。年齡大的還會戴一小塊白色頭巾,插一把鑲銀的梳子,節日時要戴銀項圈,頭上插滿花。小孩頭上戴一頂鑲滿銀飾的小花帽,非常好看。

有好看的,當然還有好聽的,像許多少數民族一樣,侗族人也能歌善舞。三江的侗族喜好唱歌,他們的歌唱形式叫多耶,每逢農閒時節村寨的青年男女都會聚集在村寨中央的鼓樓前,唱多耶來抒發他們的情感。唱多耶時女人坐在當中,男人排成一隊圍在四周邊走邊唱,男人唱完女人接著,據說就這樣不吃不喝可以唱三天三夜,歌聲古老悠遠,很好聽。三江的侗族還有著行歌坐妹的婚姻習俗,農閒時節三三兩兩的小伙子會跑到姑娘家唱歌,小伙子看上哪個姑娘就會往哪個姑娘腿上坐,表達對姑娘的愛情。

風雨飄搖風雨橋

侗族是個靠水而居的民族,在水邊居住就要架橋,千百年來,造就了他們不用一鐵一釘架橋的精湛工藝。侗鄉的橋建在不一樣的河上,卻都有一樣的名字——風雨橋。這是種用木頭的榫鉚結構架起的橋,上面有瓦頂,能避風雨所以稱風雨橋。有侗寨就有風雨橋。

據說風雨橋起源在公元3世紀初,現存於我國西南、西北、華東的部分地區,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其中,規模宏大、形式獨特,首推侗族風雨橋。而三江縣程陽寨前的程陽永濟風雨橋則是這種架橋藝術的典範,不但規模大,而且工藝精湛。

從新修的石階走上程陽橋,寬大的橋體內掛滿了各種各樣的民族工藝品。橋面由木板鋪成,隔不遠就有一條粗大的圓木撐起的橋廊,兩邊有木欄杆。從橋面仰望橋內頂,橫七豎八的大大小小的木方子、木樑貫穿其中,結構非常複雜,看得人眼花繚亂。這些令人眼花的木結構都是利用榫鉚連在一起的,非常結實,極有美感。橋下的三個石砌六邊形的橋墩上,橋墩迎水面和洩水面都設計成尖形,以便減小阻力,利於洪水下洩。這種設計使程陽橋近百年都沒有被洪水沖垮。

水車吟唱舊時歌

由於電力的運用,靠自然力的水車進行灌溉的方式早就很少見了,但程陽侗寨卻至今仍然保存和使用著原始的水車灌溉。過程陽橋沿著橋邊的小路走到程陽河邊,再沿河走約50米就到了水車旁。水車是由籐條、木頭做成車輪狀,直徑約有3米到5米,上綁有盛水的竹筒和竹片編成的葉片,下面由木頭樁支起,由流水力推動水車轉動,竹筒把河水舀起,轉到最上面時,竹筒剛好傾斜把水倒入水渠裡,再由竹製的導流渠流進田里。

橋下的程陽河邊有幾個水車,邁著古老的慢步,一竹筒一竹筒地把清澈的河水裝進竹製的導水渠,澆灌著河邊開滿油菜花的田地。

過橋後沿著石板路前行50米,就是程陽八寨的第一個寨子馬安屯。從寨子前的石板路上行就到了馬安屯的中心,上面是個有100多平方米的廣場,是舉行重大儀式和集體活動的地方。廣場南面是鼓樓,鼓樓裡沒有農活的老人們圍著火塘閒坐聊天。

出寨子過風雨橋回到公路,從新修的上山小路,爬到路邊的山坡上,程陽八寨全景盡收眼底,程陽河像條飄帶一樣環繞著侗人居住的這塊土地,平整的水田包圍著星星散散的灰黑色的村寨一直到左邊的山腳下。

《旅遊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