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是指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駕崩後,由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因為此次政變發生時正值辛酉年,所以便被稱為“辛酉政變”。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北上進攻天津,直逼京城。當時在位的咸豐帝聞訊大驚失色,火速逃往熱河,隨行的就有後來的慈禧太后,彼時的懿貴妃。

第二年8月17日,咸豐帝在熱河的行宮中因病去世。在此之前,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已在咸豐帝的示意下接受了英、法、俄三國的一切條件,並與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退出了北京城。

臨死之際,咸豐帝冊封自己唯一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由於載淳當時只有六歲,根本無力主持朝政,咸豐帝便為他挑選了八位顧命大臣輔政。與此同時,咸豐帝還賜予了載淳“同道堂”印章,由其生母慈禧暫時代管,並賜予了皇后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御賞”印章,還下令顧命大臣所擬的旨意要想生效,必須首先獲得慈禧和慈安的同意,加蓋“同道堂”和“御賞”兩枚印章。咸豐帝的遺命無疑為日後兩宮皇太后與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之爭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像

咸豐帝駕崩後,皇太子載淳即位,即同治帝。同治帝的母親慈禧太后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同治帝即位不久,她便向顧命大臣提出了“垂簾聽政”的要求。八位顧命大臣洞悉了她想要把持朝政的野心,將她的要求駁回,理由就是本朝從來都沒有太后垂簾聽政的先例。首戰失敗的慈禧太后並沒有就此死心,實際上,她一早就認識到以自己現在的實力,根本就不足以與八大臣對抗。鑒於此,她決定尋求外援,被她看中的“外援”就是恭親王奕。

與咸豐帝相比,其弟弟奕的才能更加出眾。奕也因此遭到了咸豐帝的嫉妒,在朝中屢遭排擠,咸豐帝所信賴的八位顧命大臣一向都與他有著很深的矛盾。當初咸豐帝逃往熱河時,奕被留在京城與侵略者和談,就是這幾位顧命大臣排擠的結果。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一旦朝中的權力爭奪戰爆發,奕自然會選擇站在慈禧太后這邊。再加上,慈禧太后當時又打出了孤兒寡母,無依無靠的同情牌,奕的選擇就變得更加沒有懸念了。於是,在兩位太后和八位顧命大臣滯留在熱河為咸豐帝治喪的這段時間,恭親王奕請求前去奔喪。在經過了多次請求以後,奕終於得到了八大臣的許可,從京城趕到了熱河。但奔喪顯然不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事實上他是在收到了慈禧太后派親信送來的密函之後,才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到熱河走這一趟。

由於咸豐帝駕崩以後,八位顧命大臣一日比一日氣焰囂張,就連原本對權勢毫不看重的慈安太后也對他們產生了強烈的不滿,順理成章地加入了慈禧太后的同盟。奕在熱河奔喪期間,背著八位顧命大臣密會了兩宮皇太后。雙方商議了大約兩個鐘頭,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決定在返回北京之後就先發制人,發動政變。

此後,奕先行返回京城,為即將發動的政變做準備。當時京城和天津的兵權都掌握在兵部侍郎勝保手中,奕忻回京後首先說服勝保加入了自己這一方。隨後,勝保便以為咸豐帝奔喪為由率兵北上,投靠慈禧太后。兩宮皇太后的實力也因此得到了壯大。

在運送咸豐帝的靈柩返回京城的途中,慈禧太后借口同治帝年幼,如果全程護送靈柩,只怕龍體難以承受,故欲先行一步。這個借口冠冕堂皇,八大臣找不出辯駁的理由,只好讓慈禧太后一行人抄小路先行返回京城。抵京之後,慈禧太后馬上與奕見面,商定了具體的行動計劃。翌日清早,奕忻手持聖旨和玉璽,將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革職、關押,聽候查辦。

六天之後,慈禧太后下令處死了肅順、載垣和端華三位顧命大臣,其餘五人要麼被貶為平民,要麼被發配充軍。此後再無人可以對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提出異議,慈禧就此開始了對清朝長達四十七年的統治。這就是“辛酉政變”的始末。由於在政變中立下大功,恭親王奕被冊封為議政王,勝保等功臣也分別獲得了封賞。在政變結束後,慈禧太后宣佈將第二年改為同治元年,“同治”的意思就是由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后共同治理朝政。

《中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