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逸,字思群,天水人也。十世祖融,漢光祿大夫。父昌,石勒黃門郎。逸好 學夙成,仕姚興,歷中書侍郎。為興將齊難軍司,征赫連屈丐。難敗,為屈丐所虜, 拜著作郎。世祖平統萬,見逸所著,曰:「此豎無道,安得為此言乎!作者誰也? 其速推之。」司徒崔浩進曰:「彼之謬述,亦猶子雲之美新。皇王之道,固宜容之。」 世祖乃止。拜中書侍郎。神三年三月上巳,帝幸白虎殿,命百僚賦詩,逸制詩序, 時稱為善。久之,拜寧朔將軍、赤城鎮將。綏和荒服,十有餘年,百姓安之。頻表 乞免,久乃見許。性好墳典,白首彌勤,年逾七十,手不釋卷。凡所著述,詩、賦、 銘、頌五十餘篇。
逸兄溫,字思恭。博學有高名。姚泓天水太守。劉裕滅泓,遂沒於氐。氐王楊 盛,盛子難當,既有漢中,以溫為輔國將軍、秦梁二州刺史。及難當稱蕃,世祖以 溫為難當府司馬。卒於仇池。
長子廣夏,中書博士。第三子琰,語在《孝感傳》。
初,姚萇以逸伯父遷為尚書左僕射,卒於長安。劉裕滅姚泓,徙遷子孫於建業。 遷玄孫翼、翼從子超宗、令勝、遐、叔隆、穆等,太和、景明中,相尋歸降。
翼,粗涉書傳,通率有器藝。初為平昌太守,甚有治稱。入歷軍校,加鎮遠將 軍長史,深為領軍元義所知待。遷光祿大夫。卒,贈左將軍、齊州刺史。
超宗,身長八尺,頗有將略。太和末,為豫州平南府長史,帶汝南太守,加建 威將軍,賜爵尋陽伯。入為驍騎將軍。超宗在汝南,多所受納,貨賂太傅北海王詳。 詳言之於世宗,除持節、征虜將軍、岐州刺史。徙河東太守,卒官。超宗在河東, 更自修厲,清靖愛民,百姓追思之。贈本將軍、華州刺史,謚曰成伯。子懿,襲爵。 歷員外常侍、尚書郎。
超宗弟令勝,亦長八尺,疏狂有膂力。歷河北、恆農二郡太守,並坐貪暴,為 御史所彈,遇赦免。神龜末,自後將軍、太中大夫出為恆農太守,卒官。令勝寵惑 妾潘,離棄其妻羊氏。夫妻相訟,迭發陰私,丑穢之事,彰於朝野。
遐,初為軍主,從高祖征南陽。景明初,為梁城戍主,被蕭衍將攻圍。以固守 及戰功,封牟平縣開國子,食邑二百戶。後以左軍將軍、假征虜將軍、督巴東諸軍 事,鎮南鄭。時蕭衍冠軍將軍、軍主姜脩眾二萬屯羊口,輔國將軍姜白龍據南城, 龍驤將軍泉建率土民北入桑坯,姜脩又分軍據興勢,龍驤將軍譚思文據夾石,司州 刺史王僧炳頓南安,並扇動夷獠,規翻南鄭。遐率甲士九千,所在衝擊,數百里中, 莫不摧靡,前後斬首五千餘級。
還,以輔國將軍出為滎陽太守。時蕭衍將馬仙玭率眾攻圍朐城,戍主傅文驥嬰 城固守。以遐持節、假平東將軍為別將,與劉思祖等救之。次於鮑口,去朐城五十 裡,夏雨頻降,厲涉長驅,將至朐城。仙玭見遐營壘未就,逕來逆戰。思祖率彭沛 之眾,望陳奔退。遐孤軍奮擊,獨破仙玭,斬其直閣將軍、軍主李魯生、直後軍主 葛景羽等。仙玭先分軍於朐城之西,阻水列柵,以圍固城。遐身自潛行,觀水深淺, 結草為筏,銜枚夜進,破其六柵,遂解固城之圍。進救朐城,都督盧昶率大軍繼之。 未幾而文驥力竭,以城降賊,眾軍大崩。昶棄其節傳,輕騎而走,惟遐獨握節而還。 時仲冬寒盛,兵士凍死者,朐山至於郯城二百里間殭屍相屬。昶儀衛失盡,於郯城 借假節以為軍威。遐坐失利,免官。延昌中,起為光祿大夫、使持節、假前將軍為 別將,防捍西荊;又為別將隸蕭寶夤,東征淮堰。熙平初,出為平西將軍、汾州刺 史,在州貪濁,聞於遠近。卒,贈安南將軍、豫州刺史,謚曰襄。子子獻,襲爵。 子獻第四弟子素,司空長流參軍。
叔隆,步兵校尉。永平初,同懸瓠城民白早生之逆。鎮南邢巒平豫州,獲而宥 之。後以貨自通,得為秦州闕
西府長史,加鎮遠將軍。秦州殷富,去京懸遠, 叔隆與敕使元脩義同心聚斂,納貨巨萬。拜冠軍將軍、中散大夫。尋遷左軍將軍、 太中大夫。賂司空劉騰,出為中山內史,在郡無德政,專以貨賄為事。叔隆奸詐無 行,忘背恩義。懸瓠之免,是其族人前軍將軍趙文相之力,後無報德之意,更與文 相斷絕。文相長者,不以為恨。及文相為汝南內史,猶經紀其家。後文相卒,叔隆 了不恤其子弟,時論賤薄之。
穆,善書記,有刀筆之用。為汾州平西府司馬。翼臨亡,以穆托領軍元義,以 穆為汝南刺史。
胡方回,安定臨涇人。父義周,姚泓黃門侍郎。方回,赫連屈丐中書侍郎。涉 獵史籍,辭彩可觀,為屈丐《統萬城銘》、《蛇祠碑》諸文,頗行於世。世祖破赫 連昌,方回入國。雅有才尚,未為時所知也。後為北鎮司馬,為鎮修表,有所稱慶。 世祖覽之嗟美,問誰所作。既知方回,召為中書博士,賜爵臨涇子。遷侍郎,與太 子少傅游雅等改定律制。司徒崔浩及當時朝賢,並愛重之。清貧守道,以壽終。
子始昌,亦長者,有父風。歷位南部主書。子丑孫,中書學生、秘書郎、中散。 世不治產業,家甚貧約。兄弟並早亡。
胡叟,字倫許,安定臨涇人也。世有冠冕,為西夏著姓。叟少聰敏,年十三, 辨疑釋理,知名鄉國。其意之所悟,與成人交論,鮮有屈焉。學不師受,友人勸之, 叟曰:「先聖之言,精義入神者,其唯《易》乎?猶謂可思而過半。末世腐儒,粗 別剛柔之位,寧有探賾未兆者哉?就道之義,非在今矣。」及披讀群籍,再閱於目, 皆誦於口。好屬文,既善為典雅之詞,又工為鄙俗之句。以姚政將衰,遂入長安觀 風化,隱匿名行,懼人見知。時京兆韋祖思,少閱典墳,多蔑時輩,知叟至,召而 見之。祖思習常,待叟不足,叟聊與敘溫涼,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當與 君論天人之際,何遽而反乎?」叟對曰:「論天人者,其亡久矣。與君相知,何誇 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賦韋杜二族,一宿而成,時年十有八矣。其 述前載無違舊美,敘中世有協時事,而末及鄙黷。人皆奇其才,畏其筆。世猶傳誦 之,以為笑狎。
叟孤飄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漢中。劉義隆梁秦二州刺史馮翊吉翰,以叟才士, 頗相禮接。授叟末佐,不稱其懷。未幾,翰遷益州,叟隨入蜀,多為豪俊所尚。時 蜀沙門法成,鳩率僧旅,幾於千人,鑄丈六金像。劉義隆惡其聚眾,將加大辟。叟 聞之,即赴丹陽,啟申其美,遂得免焉。復還於蜀。法成感之,遺其珍物,價直千 餘匹。叟謂法成曰:「緯蕭何人,能棄明珠?吾為德請,財何為也?」一無所受。
在益土五六載,北至楊難當,乃西入沮渠,牧犍遇之不重。叟亦本無附之之誠, 乃為詩示所知廣平程伯達。其略曰:「群犬吠新客,佞暗排疏賓。直途既以塞,曲 路非所遵。望衛惋祝鮀,眄楚悼靈均。何用宣憂懷,托翰寄輔仁。」伯達見詩,謂 叟曰:「涼州雖地居戎域,然自張氏以來,號有華風。今則憲章無虧,曷祝鮀之有 也?」叟曰:「古人有言:君子聞鞞鼓之聲,則思戰爭之士。貴主奉正朔而弗淳, 慕仁義而未允,地陋僻而僭徽號。居小事大,寧若茲乎?徐偃之轍,故不旋踵矣。 吾之擇木,夙在大魏,與子暫違,非久闊也。」歲余,牧犍破降。
叟既先歸國,朝廷以其識機,拜虎威將軍,賜爵始復男。家於密雲,蓬室草筵, 惟以酒自適。謂友人金城宗舒曰:「我此生活,似勝焦先,志意所棲,謝其高矣。」 後叟被征至,謝恩,並獻詩一篇。高宗時召叟及舒,並使作檄劉駿、蠕蠕文。舒文 劣於叟,舒尋歸家。
叟不治產業,常苦饑貧,然不以為恥。養子字螟蛉,以自給養。每至貴勝之門, 恆乘一牸牛,敝韋褲褶而已。作布囊,容三四斗,飲啖醉飽,便盛余肉餅以付螟蛉。 見車馬榮華者,視之蔑如也。尚書李敷,嘗遺之以財,都無所取。初,叟一見高允, 曰:「吳鄭之交,以寧縞為美談;吾之於子,以弦韋為幽贄。以此言之,彼可無 愧也。」於允館見中書侍郎趙郡李璨,璨被服華靡,叟貧老衣褐,璨頗忽之。叟謂 之曰:「老子今若相許,脫體上褲褶衣帽,君欲作何計也?」譏其惟假盛服。璨惕 然失色。
叟少孤,每言及父母,則淚下,若孺子之號。春秋當祭之前,則先求旨酒美膳, 將其所知廣寧常順陽、馮翊田文宗、上谷侯法俊,攜壺執榼,至郭外空靜處,設坐 奠拜,盡孝思之敬。時敦煌汜潛,家善釀酒,每節,送一壺與叟。著作佐郎博陵許 赤虎、河東裴定宗等謂潛曰:「再三之惠,以為過厚。子惠於叟,何其恆也?」潛 曰:「我恆給祭者,以其恆於孝思也。」論者以潛為君子矣。順陽等數子,稟叟獎 示,頗涉文流。
高閭曾造其家,值叟短褐曳柴,從田歸捨,為閭設濁酒蔬食,皆手自辦集。其 館宇卑陋,園疇褊局,而飯菜精潔,醯醬調美。見其二妾,並年衰跛眇,衣布穿敝。 閭見其貧約,以物直十餘匹贈之,亦無辭愧。閭作《宣命賦》,叟為之序。密雲左 右,皆祗仰其德,歲時奉以麻布穀麥,叟隨分散之,家無餘財。年八十而卒。
叟元妻敦煌宋氏,先亡,無子。後庶養者,亦皆早夭,竟以絕後。叟死,無有 家人營主凶事,胡始昌迎而殯之於家,葬於墓次。即令一弟繼之,襲其爵始復男、 虎威將軍。叟與始昌雖為宗室,而性氣殊詭,不相好附。於其存也,往來乃簡,及 亡而收恤至厚,議者以為非必敦哀疏宗,或緣求利品秩也。
宋繇,字體業,敦煌人也。曾祖配、祖悌,世仕張軌子孫。父僚,張玄靚龍驤 將軍、武興太守。繇生而僚為張邕所誅。五歲喪母,事伯母張氏以孝聞。八歲而張 氏卒,居喪過禮。繇少而有志尚,喟然謂妹夫張彥曰:「門戶傾覆,負荷在繇,不 銜膽自厲,何以繼承先業!」遂隨彥至酒泉,追師就學,閉室誦書,晝夜不倦,博 通經史,諸子群言,靡不覽綜。
呂光時,舉秀才,除郎中。後奔段業,業拜繇中散、常侍。繇以業無經濟遠略, 西奔李暠,歷位通顯。家無餘財,雅好儒學,雖在兵難之間,講誦不廢。每聞儒士 在門,常倒屣出迎,停寢政事,引談經籍。尤明斷決,時事亦無滯也。
沮渠蒙遜平酒泉,於繇室得書數千卷,鹽米數十斛而已。蒙遜歎曰:「孤不喜 克李歆,欣得宋繇耳。」拜尚書吏部郎中,委以銓衡之任。蒙遜之將死也,以子牧 犍委託之。牧犍以繇為左丞,送其妹興平公主於京師。世祖拜繇為河西王右丞相, 賜爵清水公,加安遠將軍。世祖並涼州,從牧犍至京師。卒,謚曰恭。
長子巖,襲爵,改為西平侯。
巖子廕,中書議郎、樂安王范從事中郎。卒,贈輔國將軍、咸陽太守。
子超,尚書度支郎。
超弟稚,字季預。師事安邑李紹伯,受諸經傳。性清嚴,治家如官府。太和中, 拜司徒屬。又以例降,除西中府戶曹參軍,轉并州城陽王鸞城局參軍。景明二年, 拜白水縣令。在縣十一年,頗得民和。遷青州渤海太守。正光三年卒。
子游道,武定末,太尉長史。
張湛,字子然,一字仲玄,敦煌人,魏執金吾恭九世孫也。湛弱冠知名涼土, 好學能屬文,沖素有大志。仕沮渠蒙遜黃門侍郎、兵部尚書。涼州平,入國,年五 十餘矣,賜爵南浦男,加寧遠將軍。司徒崔浩識而禮之。浩注《易》,敘曰:「國 家西平河右,敦煌張湛、金城宗欽、武威段承根三人皆儒者,並有俊才,見稱於西 州。每與余論《易》,余以《左氏傳》卦解之,遂相勸為注。故因退朝之餘暇,而 為之解焉。」其見稱如此。湛至京師,家貧不粒,操尚無虧,浩常給其衣食。每歲 贈浩詩頌,浩常報答。及浩被誅,湛懼,悉燒之。
兄懷義,閒粹有才幹。遭母憂,哀毀過人,服制雖除,而蔬糲弗改。卒於征西 參軍。
長子廣平,高平令。
宗欽,字景若,金城人也。父燮,字文友,呂光太常卿。欽少而好學,有儒者 之風,博綜群言,聲著河右。仕沮渠蒙遜為中書郎、世子洗馬。欽上《東宮侍臣箴》 曰:「恢恢玄古,悠悠生民。五才迭用,經敘彝倫。匡父維子,弼君伊臣。顛而能 扶,屈而能申。昔在上聖,妙鑒厥趣。不曰我明,而乖其度。不曰我新,而忽其故。 如彼在泉,臨深是懼。如彼覆車,望途改步。是以令問宣流,英風遠布。及於三季, 道喪純遷。桀起瓊台,紂菁糟山。周滅妖姒,羿喪以田。險詖蔽其耳目,鄭衛陳於 其前。怙才肆虐,異端是纏。豈伊害身,厥胤殲焉。茫茫禹跡,畫為九區。昆蟲鳥 獸,各有巢居。雲歌唐後,垂橫美虞。疏網改祝,殷道攸敷。龍盤應德,隋蛇銜珠。 勿謂無心,識命不殊。勿謂理絕,千載同符。爰在子桓,靈數攸臻。儀形徐阮,左 右劉陳。披文采友,叩典問津。用能重離襲曜,魏鼎維新。於昭儲後,運應玄菉。 夕惕乾乾,虛衿遠屬。外撫幽荒,內懷煢獨。猶懼思不逮遠,明不遐燭。君有諍臣, 庭立謗木。本枝克昌,永符天祿。微臣作箴,敢告在僕。」
世祖平涼州,入國,賜爵臥樹男,加鷹揚將軍,拜著作郎。欽與高允書曰: 「昔皇綱未振,華裔殊風,九服分隔,金蘭莫遂,希懷寄契,延想積久。天遂其願, 爰遘京師。才非季札,而眷深孫喬;德乖程子,而義均傾蓋。曠齡罕遇,會之一朝。 比公私理異,詶諮路塞,端拱蓬宇,歎慨如何?不量鄙拙,貢詩數韻。若夫泉江相 忘之談,遺言存意之美,雖莊生之所尚,非淺識所宜循。愛敬既深,情期往返,思 遲德意,以祛鄙吝。若能紆鳳彩以耀榛薈,回連城以映瓦礫者,是所望也。」詩曰: 「嵬峨恆嶺,滉瀁滄溟。山挺其和,水耀其精。啟茲令族,應期誕生。華冠眾彥, 偉邁群英。其一
於穆吾子,含貞藉茂。如彼松竹,陵霜擢秀。味老思沖,玩易 體復。戢翼九皋,聲溢宇宙。其二
我皇龍興,重離疊映。剛德外彰,柔明內鏡。 乾象奄氣,坤厚山競。風無殊音,俗無異徑。其三
經緯曰文,著述曰史。斟酌 九流,錯綜幽旨。帝用詶諮,明發虛擬。廣辟四門,披延髦士。其四
爾應其求, 翰飛東觀。口吐瓊音,手揮霄翰。彈毫珠零,落紙錦粲。墳無疑割,典無滯泮。其 五
山降則謙,含柔為信。林崇日漸,明升斯進。有邈夫子,兼茲四慎。弱而難 勝,通而不峻。其六
南、董邈矣,史功不申。固傾佞竇,雄穢美新。遷以陵腐, 邕由卓泯。時無逸勒,路盈摧輪。其七
尹佚謨周,孔、明述魯。抑揚群致,憲 章三五。昂昂高生,纂我遐武。勿謂古今,建規易矩。其八
自昔索居,沉淪西 籓。風馬既殊,標榜莫緣。開通有運,暗遇當年。披衿暫面,定交一言。其九
諮疑秘省,訪滯京都。水鏡叔度,洗吝田蘇。望儀神婉,即像心虛。悟言禮樂,采 研詩書。其十
履霜悼遷,撫節感變。嗟我年邁,迅逾激電。進乏由賜,退非回 憲。素發掩玄,枯顏落茜。其十一
文以會友,友由知己。詩以明言,言以通理。 盻坎迷流,覿艮暗止。伊爾虯光,四鱗曲水。其十二
」
允答書曰:「頃因行李,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王途一啟,得敘 其懷,欣於相遇,情無有已。足下兼愛為心,每能存顧,養之以風味,惠之以德音。 執玩反覆,銘於心抱。吾少乏尋常之操,長無老成之致,憑賴賢勝,以自克勉,而 來喻褒飾,有過其分。既承雅贈,即應有答,但唱高則難和,理深則難詶,所以留 連日月,以至於今。今往詩一篇,誠不足標明來旨,且表以心。幸恕其鄙滯,領其 至意。」詩曰:「湯湯流漢,藹藹南都。載稱多士,載耀靈珠。邈矣高族,世記丹 圖。啟基郢城,振彩涼區。其一
吾生朗到,誕發英風。紹熙前緒,奕世克隆。 方圓備體,淑德斯融。望傾群俊,響駭華戎。其二
響駭伊何?金聲允著。匡贊 西籓,拯厥時務。肅志琴書,恬心初素。潛思淵渟,秀藻雲布。其三
上天降命, 祚鍾有代。協耀紫宸,與乾作配。仁邁春陽,功隆安載。招延隱叟,永貽大賚。其 四
伊余櫟散,才至庸微。遭緣幸會,忝與樞機。竊名華省,廁足丹墀。愧無螢 燭,少益天暉。其五
明升非諭,信漸難兼。體卑處下,豈曰能謙。進不弘道, 退失淵潛。既慚朱闕,亦愧閭閻。其六
史、班稱達,楊、蔡致深。負荷典策, 載蹈於心。四轍同軌,覆車相尋。敬承嘉誨,永佩明箴。其七
遠思古賢,內尋 諸己。仰謝丘明,長揖南史。遐武雖存,高蹤難擬。夙興夕惕,豈獲恬止。其八 世之圮矣,靈運未通。風馬殊隔,區域異封。有懷西望,路險莫從。王澤遠灑, 九服來同。其九
在昔平吳,二陸稱寶。今也克涼,吾生獨矯。道映儒林,義為 群表。我思與之,均於寧縞。其十
仁乏田蘇,量非叔度。韓生屬降,林宗仍 顧。千載曠游,遘茲一遇。藻詠風流,鄙心已悟。其十一
年時迅邁,物我俱逝。 任之斯通,擁之則滯。結駟貽塵,屢空亦敝。兩間可守,安有回、賜。其十二
詩以言志,志以表丹。慨哉刎頸,義已中殘。雖曰不敏,請事金蘭。爾其勵之,無 忘歲寒。」崔浩之誅也,欽亦賜死。欽在河西,撰《蒙遜記》十卷,無足可稱。
弟舒,字景太。蒙遜庫部郎中。與兄同歸國,賜爵句町男,加威遠將軍。名亞 於兄。子孫皆衰替。
段承根,武威姑臧人,自雲漢太尉熲九世孫也。父暉,字長祚,身長八尺餘, 師事歐陽湯,湯甚器愛之。有一童子,與暉同志。後二年,童子辭歸,從暉請馬。 暉戲作木馬與之。童子甚悅,謝暉曰:「吾太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將欲歸。煩 子厚贈,無以報德。子後位至常伯,封侯。非報也,且以為好。」言終,乘木馬騰 空而去。暉乃自知必將貴也。乞伏熾磐以暉為輔國大將軍、涼州刺史、御史大夫、 西海侯。磐子暮末襲位,國政衰亂,暉父子奔吐谷渾暮瑰,暮瑰內附,暉與承根歸 國。世祖素聞其名,頗重之,以為上客。後暉從世祖至長安,有人告暉欲南奔,世 祖問曰:「何以知之?」告者曰:「暉置金於馬韉中,不欲逃走,何由爾也?」世 祖密遣視之,果如告者之言,斬之於市,曝屍數日。時有儒生京兆林白奴,欽暉德 音,夜竊其屍,置之枯井。女為敦煌張氏婦,久而聞之,乃向長安收葬。
承根好學機辯,有文思,而性行疏薄,有始無終。司徒崔浩見而奇之,以為才 堪注述,言之世祖,請為著作郎,引與同事。世鹹重其文而薄其行。甚為敦煌公李 寶所敬待,承根贈寶詩曰:「世道衰陵,淳風殆緬。衢交問鼎,路盈訪璽。徇競爭 馳,天機莫踐。不有真宰,榛棘誰揃。其一
於皇我後,重明襲煥。文以息煩, 武以靜亂。剖蚌求珍,搜巖采干。野無投綸,朝盈逸翰。其二
自昔涼季,林焚 淵涸。矯矯公子,鱗羽靡托。靈慧雖奮,祅氛未廓。鳳戢崑丘,龍潛玄漠。其三 數不常擾,艱極則夷。奮翼幽裔,翰飛京師。珥蟬紫闥,杖節方畿。弼我王度, 庶績緝熙。其四
自余幽淪,眷參舊契。庶庇餘光,優遊卒歲。忻路未淹,離轡 已際。顧難分歧,載張載繼。其五
聞諸交舊,累聖疊曜。淳源雖漓,民懷余劭。 思樂哲人,靜以鎮躁。藹彼繁音,和此清調。其六
詢下曰文,辨訐曰明。化由 禮治,政以寬成。勉崇仁教,播德簡刑。傾首景風,遲聞休聲。其七
」
浩誅,承根與宗欽等俱死。承根外孫長水校尉南陽張令言,美鬚髯,言談舉止, 有異武人。李琰之、李神俊,一時名士,並稱美之。
闞駰,字玄陰,敦煌人也。祖倞,有名於西土。父玖,為一時秀士,官至會稽 令。駰博通經傳,聰敏過人,三史群言,經目則誦,時人謂之宿讀。注王朗《易傳》, 學者藉以通經。撰《十三州志》,行於世。蒙遜甚重之,常侍左右,訪以政治損益。 拜秘書考課郎中,給文吏三十人,典校經籍,刊定諸子三千餘卷。加奉車都尉。牧 犍待之彌重,拜大行,遷尚書。姑臧平,樂平王丕鎮涼州,引為從事中郎。王薨之 後,還京師。家甚貧敝,不免饑寒。性能多食,一飯至三升乃飽。卒,無後。
劉昺,字延明,敦煌人也。父寶,字子玉,以儒學稱。昺年十四,就博士郭瑀 學。時瑀弟子五百餘人,通經業者八十餘人。瑀有女始笄,妙選良偶,有心於昺。 遂別設一席於坐前,謂諸弟子曰:「吾有一女,年向成長,欲覓一快女婿。誰坐此 席者,吾當婚焉。」昺遂奮衣來坐,神志肅然,曰:「向聞先生欲求快女婿,昺其 人也。」瑀遂以女妻之。
昺後隱居酒泉,不應州郡之命,弟子受業者五百餘人。李暠私署,征為儒林祭 酒、從事中郎。暠好尚文典,書史穿落者親自補治,昺時侍側,前請代暠。暠曰: 「躬自執者,欲人重此典籍。吾與卿相值,何異孔明之會玄德。」遷撫夷護軍,雖 有政務,手不釋卷。暠曰:「卿注記篇籍,以燭繼晝。白日且然,夜可休息。」昺 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將至,孔聖稱焉。昺何人斯,敢不如此。」昺 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涼書》十卷,《敦煌實錄》二十 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銘》一卷,注《周易》、《韓子》、《人物誌》、 《黃石公三略》,並行於世。
蒙遜平酒泉,拜秘書郎,專管注記。築陸沉觀於西苑,躬往禮焉,號「玄處先 生」,學徒數百,月致羊酒。牧犍尊為國師,親自致拜,命官屬以下皆北面受業焉。 時同郡索敞、陰興為助教,並以文學見舉,每巾衣而入。
世祖平涼州,士民東遷,夙聞其名,拜樂平王從事中郎。世祖詔諸年七十以上 聽留本鄉,一子扶養。昺時老矣,在姑臧。歲余,思鄉而返,至涼州西四百里韭本 或作悲,亦作匪
谷窟,遇疾而卒。昺六子:長子僧衍,早亡。次仲禮,留鄉里。 次字仲,次貳遍,少歸仁,並遷代京。後分屬諸州,為城民。歸仁有二子,長買奴, 次顯宗。
太和十四年,尚書李沖奏:「昺河右碩儒,今子孫沉屈,未有祿潤,賢者子孫 宜蒙顯異。」於是除其一子為郢州雲陽令。正光三年,太保崔光奏曰:「臣聞太上 立德,其次立功、立言。死而不朽,前哲所尚;思人愛樹,自古稱美。故樂平王從 事中郎敦煌劉昺,著業涼城,遺文茲在,篇籍之美,頗足可觀。如或愆釁,當蒙數 世之宥;況乃維祖逮孫,相去未遠,而令久淪皁隸,不獲收異,儒學之士,所為竊 歎。臣忝職史,敢冒以聞奏,乞敕尚書,推檢所屬,甄免碎役,用廣聖朝旌善繼絕。 敦化厲俗,於是乎在。」四年六月詔曰:「昺德冠前世,蔚為儒宗,太保啟陳,深 合勸善。其孫等三家,特可聽免。」河西人以為榮。
趙柔,字元順,金城人也。少以德行才學知名河右。沮渠牧犍時,為金部郎。 世祖平涼州,內徙京師。高宗踐阼,拜為著作郎。後以歷效有績,出為河內太守, 甚著仁惠。柔嘗在路得人所遺金珠一貫,價直數百兼,柔呼主還之。後有人與柔 鏵數百枚者,柔與子善明鬻之於市。有從柔買,索絹二十匹。有商人知其賤,與柔 三十匹,善明欲取之。柔曰:「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動心也。」遂與之。 搢紳之流,聞而敬服焉。其推誠秉信,皆此類也。隴西王源賀采佛經幽旨,作《祗 洹精舍圖偈》六卷,柔為之註解,鹹得理衷,為當時俊僧所欽味焉。又憑立銘贊, 頗行於世。
子默,字沖明。武威太守。
索敞,字巨振,敦煌人。為劉昺助教,專心經籍,盡能傳昺之業。涼州平,入 國,以儒學見拔,為中書博士。篤寢訓授,肅而有禮。京師大族貴游之子,皆敬憚 威嚴,多所成益。前後顯達,位至尚書牧守者數十人,皆受業於敞。敞遂講授十餘 年。敞以《喪服》散在眾篇,遂撰比為《喪服要記》。其《名字論》文多不載。後 出補扶風太守,在位清貧,未幾卒官。時舊同學生等為請,詔贈平南將軍、涼州刺 史,謚曰獻。
敞子僧養,中書議郎、京兆太守。僧養子演貴,征東府參軍。演貴子懷真,字 公道。武定末,侍御史。
初,敞在州之日,與鄉人陰世隆文才相友。世隆至京師,被罪徙和龍;屆上谷, 困不前達,土人徐能抑掠為奴。五年,敞因行至上谷,遇見世隆,語其由狀,對泣 而別。敞為訴理,得免。世隆子孟貴,性至孝,每向田耘耨,早朝拜父,來亦如之。 鄉人欽其篤於事親。
陰仲達,武威姑臧人。祖訓,字處道,仕李暠為武威太守。父華,字季文,姑 臧令。仲達少以文學知名。世祖平涼州,內徙代都。司徒崔浩啟仲達與段承根雲, 二人俱涼土才華,同修國史。除秘書著作郎。卒。
華次子周達,徐州平南司馬、太山太守。
周達子遵和,小名虎頭。好音律,尚武事。初為高祖挽郎,拜奉朝請,後廣平 王懷取為國常侍。遵和便辟善事人,深為懷所親愛。轉司空法曹、太尉中兵參軍。 又為汝南王悅郎中令,復被愛信。稍遷龍驤將軍、驍騎將軍、豫州都督,鎮懸瓠。 孝莊末,除左將軍、行豫州刺史。時前行州事元崇禮被征將還,既聞爾朱兆入洛, 遂矯殺遵和,擅攝州任。後追贈平南將軍、涼州刺史。
遵和兄子道方,性和雅,頗涉書傳,深為李神俊所知賞。神俊為前將軍、荊州 刺史,請道方為其府長流參軍。神俊曾使道方詣蕭衍雍州刺史蕭綱論邊事,道方風 神沉正,為綱所稱。正光末,蕭綱遣其軍主曹義宗等擾動邊蠻,神俊令道方馳傳向 新野,處分軍事。於路為土因村蠻所掠,送於義宗,義宗又傳致襄陽,仍送於蕭衍, 囚之尚方。孝昌中,始得還國。既至,拜奉朝請,轉員外散騎侍郎。孝莊初,遷尚 書左民郎中,修《起居注》。永安二年,詔道方與儀曹郎中王元旭使於蕭衍。至南 兗州,有詔追還。轉安東將軍、光祿大夫,領右民郎中。太昌初卒,年四十二。人 士鹹嗟惜之。贈撫軍將軍、荊州刺史。
史臣曰:趙逸等皆通涉經史,才志不群,價重四州,有聞東國,故於流播之中, 拔泥滓之上。人之不可以無能,信也。胡叟顯晦之間,優遊無悶,亦一世之異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