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知什麼興衰的呢?國家!柄之興衰、家之興衰,政治家如果不能從史書中獲得用於現代社會治國的經驗教訓,讀史等於白讀;普通人如果不能從史書中獲得家族或家庭興盛衰落的原因和教訓以及個人創業或生活的成敗得失,讀史也等於白讀。

讀史使人睿智,如果象看故事那樣去讀,像聽評書像那樣去理解,只能是言者泛泛,聽者泛泛,有何益處哉。洞徹古人之心,通曉古人之意,只有做到這些,才可以對古人說,如果換成我,我會不會像你一樣去處理事務,把握機會呢?讀歷史,大都講解的是將相王侯,可能和我們大多數人換不上邊,其實不然,他們也是人,普普通通的人,只不過際會相逢,在亂世之秋成就一段段功勳偉業罷了,或是藉父兄之資守成為主,或參政機要成為權臣。他們與我們一樣,有七情六慾,行為處事也脫不掉習慣性的思維,去掉他們頭上的光環,他們是再普通不過的人。由大及小,由國而家,道理是相同的,他們演繹的也就是我們正在演繹的,時針過了今夜午時,今天也是歷史。

讀書觀大略,我一直這般讀書,一直這般理解。我喜歡歷史,對經史子集頗感興趣,由於缺乏古漢語知識,對古文典籍未能深入的學習,縱對字面的理解亦存在許多疑惑,但是每個人對現實和歷史都有自己的獨道見解之處。自從兩年前,我著手從事南北朝小說寫作,開始頻繁接觸史書文獻,始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為此我開始翻閱西方的歷史著作和學術文章,再對照孔孟老莊之道來理解南北朝這段歷史,發現自己受益非淺,仰望那一串串廣袤夜空中的璀璨星辰,感歎自己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但青蛙之鳴足以響徹荷塘,螢蟲之光足以照亮一隅,雖然本人最缺乏毅力和恆心,思考和寫作時停時繼,所幸感謝上天,自己擁有對歷史的志趣,也感謝網絡,能和眾多朋友分享歷史帶來的喜怒哀樂。

牛頓有言,“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後人吸取了前人的經驗和成果,向前走才不致走彎路,好的東西別人總是要拿來用,否則研究出來有什麼用呢?對於本隨筆中的觀點和想法如與前代或現代的學者雷同或相似,在全文終結時,我將一一列舉,以示感謝。

本文的一些主要的觀點我想指出來,第一,我承認對東方文化有偏愛,但這不妨礙世界最終將趨於大同。只有儒家文化才有包容天下之心,我們從不排斥外來的文化和宗教,佛學也好、基督教也罷,只有儒家文化的博大襟懷,才能包容和揚弘包括伊斯蘭文化在內的世界上的一切文明。北魏時期關於佛學在中國發展給出明確的答案。第二,本文的歷史觀,唯物論。是歷史創造英雄,而非英雄創造了歷史。德國之所以認罪並賠償並非為了那個戰爭狂人希特勒,而是為了德國人民,因為二戰不是一個希特勒可以發動的,是德國和她的人民。第三,讀者喜聞樂見的是縱橫天下的英雄和智謀絕倫的妙計,金戈鐵馬,兒女情長。但,如果深入研究歷史的話,最該關注的是,要看到隱藏在故事背後的原因和矛盾。真正的歷史其實平淡無奇,因為人的慾念紛爭導致血恨情仇的交織蒙蔽世人的眼睛罷了。

我之所以要寫《北魏》這部隨筆,萌生的原因很簡單,是為了給我的小說《南北朝之魏宋崛起》介紹歷史背景,好多朋友不瞭解或者不甚瞭解那段歷史,讀起我的小說來會有許多疑惑,如果把這部隨筆讀下來,那段歷史應該比較清晰。相比而言,我還是喜歡寫小說,更有表現力,更易懂,更詳盡,也更吸引人,但半部《南北朝之魏宋崛起》寫得並不好,遠遠達不到我理想的預期,要想更進一步,我還得多學習多讀書。

這部隨筆也未寫完,為什麼要發貼呢?原因我太懶惰了,我寫文章隨性而發,有靈感就寫,沒有靈感就不寫,加上我還要上班,往往有時幾天不想事,成月不動筆。我把文章貼上來,肯定有朋友喜歡,要頂,沒辦法,有一個朋友頂,你就得繼續啊,那樣就可以逼我接著發貼,除非沒有人喜歡,我也就沒動力了。

北魏是個很奇特的王朝,它在中國歷史中佔據148年的時間,卻一直默默無聞,不為世人所知,史藉寥寥無幾,其它小說、電影、電視更是找不到它的影子,似乎這個王朝在歷史長河中不聲不響地蒸發了。

北魏的歷史撲朔迷離,像一座冰山,縱是喜愛中國歷史的人,對著那個時代也只能不甚清晰地喊出幾個名字:“孝文帝拓跋宏”、“馮太后”、還有誰呢?啊,好像有個小名叫“佛狸”的吧?還有崔浩,再有麼?即使絞盡腦汁再也蹦不出什麼名字來了。如果我善意地提醒一下,“花木蘭!”呀!引起爭議了,那是隋唐時的人嘛,可我要告訴你,她是北魏人。

北魏是由鮮卑人中的一個叫做“拓跋”的鮮卑部落建立起來的王朝,這個民族為生計所迫,由發源地一直南遷,為了生存,和當地部落、國家發生了長期的融合和戰爭。在進入中原的過程中他們建立代國,最終建立了強大的魏國。魏國一統北方,肇基北朝。

可如今,當年叱吒風雲的鮮卑人如同他們所建立的王朝一樣沉寂在歷史風煙之中,杳無蹤跡。一個勝利並建立起自己王國的民族卻突然從華夏民族之林中消亡了,為什麼呢?謎!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部落是如何建立起強大的北魏王朝?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征服北中國?為什麼能在匈奴、羯、氐、羌等少數民族所建之國經短暫輝煌之後,紛紛滅亡的嚴峻局面下而能保持住政權,不僅統一北方,還成功的實現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輝煌的成就呢?然而就在改革卓有成效、北魏國勢日盛之時,卻遭六鎮起義,為什麼頃刻間又土崩瓦解?也是謎!

本文欲解開的就是這一個接一個的謎團。

如果將北魏王朝歸類到史學家們劃分的歷史時段裡,它應該屬於魏晉南北朝。再確切一點,它屬於北朝,即從公元386北魏建國到公元534年滅亡(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這一段歷史時期。我要為大家描述的北魏王朝不是這麼一個時間段,如果我們單純探討這一時期的北魏歷史,將永遠無法解開藏在它身後的那些謎團,也無法全面、客觀、公正地認識一個真正的北魏王朝。因此,我將描述整個拓跋部的歷史,即魏書中所載的魏國的全部歷史。拓跋部有確切的紀年,是在公元174年(漢靈帝熹平二年),在這一年,北魏的始祖神元皇帝力微出生了。為了使大家對公元174年的映像深刻些,我可以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三國的曹操在這一年被東漢朝廷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在任上,這位僅僅還是洛陽令治下的一個小小尉官的奸雄以“違禁夜行”為由,下令屬下舞動著五色棒打死了一個權傾朝野的宦官的叔叔,而且沒有被治罪。為什麼呢?因為他奸詐,如果被治了罪,他還是奸雄嗎?根本原因,其實他本身就是個宦黨。當然,他與我們北魏無關,如果需要深入討論,我們可以另辟一貼。此後拓跋部經歷了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三國時代,我們相當熟悉,英雄輩出。經過西晉短暫的統一,藉著晉室皇族內訌的八王之亂,邊遠的野蠻人,匈奴、鮮卑、羯、氐、羌各族紛紛內遷,與漢族文明激烈碰撞,儒學衰微,玄風日上,中原大地國家更替頻繁,戰亂不止,民不聊生,這就是有名的五胡十六國。其後的南北朝,更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也是兵戈四起、亂世烽煙、風雲變幻的時代。

五胡十六國時代,各路英豪群星璀璨,交相輝映。撐起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第一面旗幟的匈奴人劉淵,從奴隸僅靠青冀十八騎起家的羯族英雄石勒,十三歲帶兵,生平未逢一敗的慕容垂,開創民族融合政策先河的苻堅,文治武功遠超諸葛孔明的王猛,一紙殺胡令威震天下的悼武天王冉閔。隔江對恃的南北朝時代亦毫不遜色,開創北魏基業,成功使遊牧部落向農耕社會轉型的拓跋珪;北伐中原,先後砍了鮮卑族和羌族皇帝人頭的劉裕;平定北中國,數次擊敗柔然的太武帝拓跋燾;鮮卑國中一代漢人女主馮太后;以平天下為已任,結束民族紛爭的拓跋宏。在這個無數民族王國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時代之中,北魏猶如一顆耀眼的流星自群星璀璨的夜空中粲然掠過,如曇花般盛開在北中國,為日後的多民族國家大唐開創盛世鋪平了道路。

北魏王朝的先人出自林海,輾轉大草原,三易都城,最終定鼎中原。它的興盛、改革、衰敗像一個又一個的謎,如果想解開其中的謎團,解讀那段久遠的歷史,開啟那段塵封的記憶,我便要帶你們去一個地方,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那裡狍鹿成群、松濤澎湃、林海蒼翠!

那是一個什麼地方呢?拓跋鮮卑人的起源地,大鮮卑山。

《鮮卑帝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