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白癡太子
司馬衷,字正度,武帝司馬炎的第二個兒子,由於老大司馬軌2歲夭折,他便成為實際上的長子。司馬衷天生是個白癡,呆傻愚鈍,不堪造就。當然他並不是一個不識五穀雜糧、不知寒熱疾苦的傻瓜,用今天的話說,他是一個智力上的低能兒,低智商的人。
有三則故事可以看清司馬衷的智力水平和性格為人,故事被載入正史絕對真實。
其一,司馬衷在華林園(皇家御花園)聽聞蛤蟆叫,就問左右:“它是為官家叫?還是為私家叫?”對於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侍從們卻不敢妄自回答。官即公,即國,即皇家,要知道司馬衷從小受儒家文化熏陶,9歲立為皇太子,當時的名臣李喜是他的太子太傅,所以它才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他腦子是愚鈍,但他還是盡力來分辨公與私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侍從的回答也很有意思,極其敏捷,“在官地裡叫的是為官,在私地裡叫的是為私。”
其二,這一則故事應該發生在八王之亂中,當時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司馬衷奇怪地問道:“何不食肉糜?”(為什麼不吃肉呢?)
其三,八王之亂的蕩陰戰役中,司馬衷被東海王司馬越挾持出征成都王司馬穎,戰敗,面頰受傷,身中三矢,百官侍御皆逃散。侍中嵇紹身著朝服下馬登輦,用身體保衛皇帝。嵇紹就是竹林七賢之一的,被司馬昭殺害,在刑場上演奏廣陵散的嵇康之子。兵士把嵇紹拉到車轅上就砍,司馬衷阻止道:“忠臣也,勿殺!”兵士們回答道:“奉皇太弟令,只是不侵犯陛下一人。”遂殺嵇紹,血濺帝衣。後入鄴城,左右欲洗帝衣,司馬衷道:“嵇侍中血,勿洗也!”
通過以上三則故事,我們應當對司馬衷有個大體的認識,他愚鈍、純樸、善良、並且肯學。如果他僅僅是一個生於平常人家的人,他可以無憂無慮地渡過一生,可惜他生在帝王家,他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做為一個帝王,他百分之一百的不合格。
曾一度被名士們品評為“有君人之德”、“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的一代開國皇帝司馬炎難道會看不出他的長子是個廢物嗎?當然不會,俗話說:“知子莫如父”。司馬衷是塊什麼料,司馬炎心知肚明,並且是他第一個發現太子不成器。
他和太子的生母皇后楊艷(由於楊艷死後,司馬炎立她的妹妹楊芷為皇后,我們以後姑且稱楊艷為大楊皇后)私下閒談時,曾就這個問題進行過討論。《晉書·后妃傳》中記載:“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統,密以語後,後曰:‘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
司馬炎在即位的第二年立妻子楊艷為皇后,一年後,立司馬衷為太子。由於司馬衷的兄長司馬軌早夭,故而他成為皇位的當然繼承人,被立為太子時,年方九歲。在立其為太子時,史書上沒有留下任何有爭議的記載,應該是因為他當時年幼,沒有太多地接觸朝廷重臣。他的智力如何尚未表現出來,朝臣們也沒有注意。隨著司馬衷長大成人,司馬炎發現他無法勝任大晉國皇帝這一重要角色。為什麼說最早提出這一問題的是司馬炎本人呢?大楊皇后死於泰始十年(公元274),那一年司馬衷16歲,而從《晉書·后妃傳》的記述順序看,此事當在惠帝的婚事前,即早於泰始八年,也就是惠帝14歲以前。可以看出,司馬炎的眼光很是獨到。
大楊皇后怎麼考慮這個問題呢?她心中想的,不是千千萬萬的百姓,不是大晉國的江山社稷,而是如何保住兒子的皇位繼承權不被別人奪走,大楊皇后是很有心計的,她並不否認兒子的癡呆,而是搬出了儒家經典《春秋﹒公羊傳》中的聖人之言來為他兒子爭帝位,理由堂而皇之,“立嫡以長不以賢,怎麼可以廢掉太子呢?”
太子不能荷天下之大任,很快滿朝文武也紛紛認識到這個問題。但太子廢立關乎國家興亡、言者的身家性命,誰又敢妄言?雖不敢亂說,但朝臣們還是不甘心,他們小心謹慎地發動了一輪勸諫風潮。
“東吳平後,和嶠轉為侍中,(和)嶠見太子不令,因侍坐曰:‘皇太子有淳古之風,而季世多偽,恐不了陛下家事。’帝默然不答。”這段文言文翻譯成現代語言,和嶠是這麼說的:“皇太子有古人淳樸之風,但是現在的世道虛偽狡詐,太子恐怕料理不了陛下這份家業!”司馬炎如何表態的呢?默然不答!
另有一次,尚書令衛瓘在陵雲台侍宴,“(衛)瓘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啟。’帝曰:‘公所言何邪?’(衛)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撫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謬曰:‘公真大醉耶?’(衛)瓘於此不復有言。”衛瓘假裝喝醉,欲言又止,拐彎抹角地說,“此座可惜”,言外之意是說把大晉國這麼好的一個江山讓一個癡兒執掌太可惜,乾脆把他廢了吧!司馬炎很快明白他的意思,故意裝糊塗的語帶雙關,“你真是喝多了!”衛瓘從此不言,他從中悟出了司馬炎的話外之音,不要再趟這彎混水,醒醒吧你!
為什麼司馬炎對這件關係到子孫帝王萬世之業的事情如此大意,如此咬定白癡太子司馬衷不鬆口呢?為什麼司馬炎沒有順應民意廢掉白癡太子呢?大楊皇后借用的那句聖人之言打動他的心。封建社會帝位傳承相當重要,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廢長立幼,取亂之道。歷史上有多少因為廢立而導致兄弟鬩於牆,國家大亂的教訓呢?政治大宗師孔子的話,司馬炎怎麼會不加以深思熟慮呢?
所謂立嫡以長,就是要讓封建王朝君位傳承有序,不讓其它人有非份妄想。後世王夫之也曾講過:“天下所極重而不可竊者,天子之統也,是謂治統。”司馬炎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不乏有野心、有魄力之徒,在八王之亂的過程中暴露無遺,因此不會選不出一個合適的帝位繼承人。從這一點上看,司馬炎根本就沒想另立太子,因為他知道,造釁一開,後果不堪設想,把魔鬼從瓶中放出來,你還指望它自己爬回去嗎?一旦君位傳承沒有了秩序,新君帝位的合法性受到挑戰,讓旁人抓住把柄,一湧而上,司馬氏皇族覬覦皇位寶座的恐怕不下上百號人物吧,想想會發生什麼事,毛骨悚然,太可怕了。況且在司馬氏家族中還有一個更為敏感的問題摻合在裡面。
這個問題要追溯到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司馬炎是司馬昭的長子,但是司馬昭卻對另一個兒子齊王司馬攸更感興趣,一度把司馬攸過繼給兄長司馬師為子,並打算立他為世子。司馬昭的晉王之位是司馬師傳給他的,所以每次司馬昭見到司馬攸時,總是拍著晉王的寶座對他說:“這是桃符(司馬攸的小字)的座位。”不管他這句話是說給死去的司馬師聽,還是說給文武官員們聽的,但他心中對司馬攸的寵愛是溢於言表的。同樣是立嫡以長的成規,成就了司馬炎,司馬昭終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立幼子,司馬炎勝出。但司馬攸的才能和聲望還是留在群臣當中,所以當人們認為太子不能承擔天下重任時,就想到了齊王司馬攸。
咸寧二年,司馬炎患病,“及帝疾甚,朝野皆屬意於攸(齊王司馬攸)。(司馬)攸妃,賈充之長女也。河南尹夏侯和謂(賈)充曰:‘卿二婿,親疏等耳。立人當立德。’賈充不答。”司馬炎病癒後,聽說此事,“徙和(夏侯和)光祿勳,乃奪充(賈充)兵權。”通過此事,司馬炎向天下人表明齊王不能做為皇位繼承人。通過此事,司馬炎更是不能把帝位傳承的法統丟掉,但讓一個白癡太子做皇帝,朝野上下會誠心擁戴嗎?又怎麼肯俯首貼耳呢?於是乎司馬炎憑借他聰明的大腦、無以倫比的政治手腕,耍起了小小的花招。
司馬炎對太子進行一次測試,《晉書后妃傳》詳細的記載了此次考試,“帝常疑太子不慧,且朝臣和嶠等多以為言,故欲試之。盡召東宮大小辟屬,為設宴會,而密封疑事,使太子決之。停信待反。妃大俱,請外人作答。答者多引古義。給使張泓曰:‘太子不學,而答詔引義,必責作草主,更益譴負。不如直以意對。’妃大喜,語泓曰:‘便為我好答,富貴與汝共之。’泓素有小才,具草,令太子自寫。帝省之,甚悅。先示太子少傅衛瓘,(衛)瓘大踧踖,眾人乃知(衛)瓘先有毀言,殿上皆稱萬歲。”
由於和嶠和衛瓘等主張廢太子,晉武帝便召集東宮官屬,舉行宴會,將疑難問題密封送至東宮,立等太子作答。太子當然寫不好,太子妃賈氏著了急,她明白能不能答好試題意味著什麼。馬上請人代答,代筆人自然是高手,博攬古今,一通忙活,答得頭頭有道。給使(官名)張泓一看,這不行,太子沒這麼大學問,引經典據,一看就是假的,非挨罵不可,不如寫明白意思就成。賈妃一聽有道理,大喜,你來!張泓寫,太子抄,抄完拿給司馬炎看,司馬炎一瞧,很高興,先給太子少傅衛瓘看,意思說你看怎麼樣,不錯吧?衛瓘大為尷尬。
他為什麼大為尷尬呢?他有苦說不出,試想,做為太子少傅(太子的老師),他會不知道太子能扒幾碗乾飯,能做幾道題,有什麼思路。身為太子少傅竟主張廢掉太子,並且當眾被皇帝點出來,沒有訓斥也是在訓斥他。不當面考試,以至於張泓敢於弄虛作假,司馬炎完全是在縱容,為什麼呢?堵塞群臣的非議,製造太子成才的假象。這樣一來,東宮屬員、文武大臣心中亮堂,皇帝決定不廢太子,眾人皆稱萬歲。
司馬炎趁熱打鐵,繼續製造輿論,他想起了和嶠,那個說太子“不了陛下家事”的和嶠。《晉書·和嶠傳》載:有一天,晉武帝對和嶠、荀顗、荀勖說:“太子近來學問稍有長進,你們去看看,粗粗的談一談世事。”(太子近入朝,差長進,卿可俱詣之,粗及世事)。不一會,見過太子後,三個人一起回來,荀顗、荀勖盛讚太子明達事理,見識廣博,和皇帝您看的一樣。(顗、勖並稱太子明識弘雅,誠如明詔),而和嶠仍然倔強地說:“我看沒什麼變化,跟以前一樣”(聖質如初耳),司馬炎很是不高興,拂袖而去。(帝不悅而起)。其實,太子肯定沒什麼變化,司馬炎自己說得也不理直氣壯:“差長進”,“粗及世事”。有那麼一點點長進,別說得太深奧,他聽不懂。誰知即便是這樣,和嶠也不給他面子。
司馬炎不氣餒,繼續給群臣做工作,不久,他又向群臣展示了帝位傳承大有希望的一面,那就是皇孫司馬遹,而且不惜將司馬遹比做晉宣帝(司馬懿)。皇孫司馬遹五歲時,一次宮中晚上失火,晉武帝站在樓上觀望,小司馬遹拉著他的袖子往屋裡走,邊走邊說:“夜生變故要防備突發事件,不宜讓光亮照到您!”(牽帝裾入中,曰:‘暮夜倉猝,宜備非常,不可令照見人主。’帝由是奇之。嘗對群臣稱似宣帝(司馬懿),故天下鹹歸仰之。)兒子不理想,孫子大有希望,皇孫可恃。其實一個5歲的孩童,怎麼能看出他會像雄才大略、文武雙全,令諸葛亮都十分忌憚的司馬懿呢?可見司馬炎無非是在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甚至有點指鹿為馬的味道。為確保帝位的順利交接,司馬炎煞費苦心,又在輔政問題上下足了功夫,他會選擇什麼樣的大臣輔政呢?下一章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