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一個統一王朝。它建於1368年,至1644年滅亡,先後經歷了16個皇帝,272年。朱元璋在元末農民戰爭中掃滅群雄,建立朱明王朝後,為了屏藩皇室,翼衛朝廷,維護其統治地位,洪武初年即封建藩王,朱元璋死後,皇室內部的爭權鬥爭達到白熱化程度。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以建文帝「削藩」違反祖制為借口,發動「靖難之役」,以武力從自己的親侄兒手中奪取了最高統治權,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為了杜絕爭權的隱患,鞏固皇位,永樂(1403年)年初即削除藩王的軍權,並五次千里出師,遠征漠北,打擊了蒙古貴族的侵擾破壞,使明帝國達到了全盛時代,並為其後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明史。成祖本紀》云:「(朱棣)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充滿了對朱棣的讚美之辭,但對他的暴戾恣睢卻不置一詞。在永樂八年(1410年)發生過一件誅戮後宮的慘案,明成祖幾乎全部殺死了他的幾位朝鮮籍妃子,其中起因則是為了成祖所寵愛的權妃之死。
關於權妃之死案,說法有幾種,不盡相同。
其一,病逝之說。權妃是朝鮮人,《明太宗實錄》永樂七年二條明確記載朝鮮權氏得封賢妃,全稱為「恭獻賢妃權氏」。由於她「姿質稼粹,善吹玉簫」,品貌不俗,故女官王司彩宮詞曰:「瓊花移入大明宮,旖旎濃香韻晚風。贏得君王留步輦,玉簫嚎亮月明中。」(見《明宮詞》)由此深得成祖寵愛。次年,隨成祖北征,病逝於臨城,葬在嶧縣(當時未遷都北京)。
權妃雖然病死,然而事情並未就此完結。據朝鮮史籍《李朝世宗實錄》之說,宮內有個商人出身的呂氏借此事洩私憤。她曾想和另一個朝鮮籍呂姓的宮嬪結拜為姊妹遭拒絕而生恨。於是商人出身的呂氏在成祖面前誣告,說權妃是呂姓的宮嬪把毒藥放在茶中毒死的。成祖大怒,不問青紅皂白,當即誅殺了那個呂姓的宮嬪及宮人、宦官多達數百人。事後不久,商人出身的呂氏自以為得計,和另一宮人魚氏私通宦者,被發覺後自縊而死。成祖大發婬威,親自審訊,連坐者達2800人之眾。許多朝鮮籍的妃子大多成了冤死之鬼,誅連此案被殺者共達3000人以上。宮妃的傭人也被抓起來,直到成祖死後才釋放。其中一位韓妃的乳母金黑被遣送回朝鮮,由於「金黑之還,乃得其詳」,朝鮮官方史籍才對這樁暴行有了較詳細的記載。
其二,為呂氏毒殺之說。居《李朝太宗實錄》十四年(永樂十二年)九月條記,與權妃同來中國的呂氏,雖得封婕好,但仍忌權氏之寵,勾結宦官,從一銀匠家裡借得砒霜,伺機摻進茶裡毒殺權氏,遂有永樂八年十月隨征歸至臨城的不幸變故。此事本無人知,至永樂十一年因兩宮宮婢吵嘴洩密,才真相大白。明成祖對呂氏及其宮人、宦官進行了殘酷的報復,盡殺呂氏及宮中之人。結論很清楚:呂氏嫉妒權妃,暗下毒手。
兩處記載截然不同,何種結論更為可信?因缺乏旁證材料,所以至今只能作一些可能性分析。
據《李朝太宗實錄》記呂氏毒殺權妃一事,與《明太宗實錄》及《李朝世宗實錄》記載權妃以疾去世的說法並不矛盾。此種意見認為,慢性砒霜中毒死亡與病死不易區別。若權氏是因持續飲用有砒霜的茶致死,在隨征途中是很難被查出來的,故實錄也只能記其得病而亡。《李朝太宗實錄》記該事時間是水樂十二年,距呂氏案發僅一年之隔。事後由明朝太監尹鳳及通事元閔生向朝鮮國王匯報,此時正值權妃其兄永均在明朝,明成祖召見他並告知呂氏案的情況。永均歸朝鮮後,亦向國王證實了元閔生的報告。相比之下,《李朝世宗實錄》所載時間是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已崩,且不說前已定案,就其源自韓妃之乳母金黑的口述,也值得懷疑。如果金黑出於對呂氏的同情,隱瞞真情,信口只說呂氏被害是因為商人出身的呂氏的誣告(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那麼,呂氏造成的謀殺案就要說成是成祖製造的冤案了。
至於永樂十九年,商人出身的呂氏、宮人魚氏因私通宦者,畏罪自殺。明成祖在審訊知情者時,大家相互誣指,誅連甚廣,再次造成了宮廷喋血。然此事已與權氏、呂氏案沒有什麼瓜葛了。此外,明成祖晚年寵愛蘇州王貴妃,本想立她為後,但因其紅顏薄命,早年去世,「帝甚痛悼,遂病風傷心」。(見《李朝世宗實錄》)無疑,這一沉重打擊,過分的傷感,使成祖身心俱損,克制能力極差。此外明朝宮禁極嚴,稍有出格便必咎無宥。更何況重刑逼供,豈能不殃及無辜。
雖然時遷境移,明成祖與朝鮮諸妃的恩恩怨怨早已了結,但是,權妃被毒殺案的真相究竟如何,客觀公正的評論還有待於將來進一步查實考證。(傅豐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