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究竟在何處?

「天涯海角」原泛指僻遠的地方,歷代封建王朝往往把被貶謫的官吏流徙到「天涯海角」之地。古代詩人也喜用「天涯海角」抒發情感,唐代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中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白居易《春生》詩中有「春生何處暗周遊,海角天涯遍始休」的著名詩句。究竟「天涯海角」

在什麼地方,人們都懷有特別興趣,而今天卻仍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天涯海角」就是在海南崖縣(今三亞市)。《人民畫報》1980年第3期在介紹海南島風光時說:「相傳海邊石上『天涯』兩字為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貶謫海南時所題,現已被闢為『天涯海角』遊覽區。」主同此說的還認為「由於崖縣在古代交通十分閉塞……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即蘇軾)曾被流放到這裡,現在這裡還保留有蘇公祠,祠內有蘇東坡的石刻像和數塊墨跡碑等。」(寧山《地理知識》1980年第1期)。張子楨主編《中國地理知識》在《「天涯海角」在什麼地方》命題中說:「我國確有『天涯海角』這個地方,就在海南島南端,馬嶺附近的一個美麗的海灣處,現已闢為『天涯海角』遊覽區。這裡東距崖縣所在地三亞二十六公里,西距崖城(原崖縣舊址)二十二公里。在一片怪石中,有兩塊嶙峋的巨石,一個鑿上『天涯』,另一個上刻『海角』,兩相對峙,蔚為壯觀。」(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出版)

另一種看法認為「天涯海角」不只一處,並非專指崖縣。據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一記載:欽州(今廣西靈山)有天涯亭,廉州(今廣西合浦)有海角亭。「欽遠於廉,則天涯之名甚於海角之可悲矣。」可見早在宋代欽、廉二州已有「天涯亭」、「海角亭」,一直保存至明清時期。據史載,「天涯亭」在北宋中期即已得名,而海南崖縣的「天涯」、「海角」刻石時代要比欽、廉二州的「天涯亭」、「海角亭」晚得多。據清光緒崖州知州鍾元棣《崖州志》卷二二金石志記載:「天涯」石刻「下馬嶺海邊石上,與海判南天(刻石)相去咫尺。字大三尺許。旁鐫雍正十一□□□程哲,字四寸。」

「海角」刻石距「天涯」刻石不遠,大小相近,但字體不同,「天涯」二字為楷書,「海角」二字為行書,《崖州志》沒有記載,時代顯然要比「天涯」刻石遲。據《崖州志》「天涯」二字是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哲任崖州知州時所書刻,「天涯」「海角」即因這兩處摩崖石刻而得名,較之欽、廉二州「天涯」「海角」因亭而得名遲近七百年之久。關於崖縣蘇公祠問題,據《宋史。蘇軾傳》和《蘇東坡全集》,蘇東坡於紹聖四年舊歷七月三十日從惠州抵達儋州,經居三年,於元符三年(1100年)

舊歷六月離開海南北上,次年卒於常州。但沒有任何資料證明他曾被流放到崖縣,並曾在崖縣刻石書寫過「天涯」二字。因此,寧山所說蘇公祠系張冠李戴。崖縣絕無蘇公祠,只有唐李德裕祠,「在多港峒」。據《瓊州志》記載,蘇東坡在海南島的遺跡和祠堂有儋縣桄榔庵、載酒亭、東坡坐石、海口府城蘇公祠等。故蘇公祠不在崖縣而在海口(徐恆彬《「天涯海角」辨析(一)》,《地名知識》1980年第3期)。張雲石在《崖縣「天涯」石刻非東坡手跡》一文,認為蘇東坡於紹聖四年(1097年)到儋州,居三年,所到之處均有詩作可查,現存四千多首詩中沒有一首是寫崖州的,因而「天涯」非為蘇東坡手跡(《羊城晚報》1961年7月24日)。田青也據《宋史》和《東坡先生年譜》,認為蘇在儋耳(即儋州,今海南儋縣)三年內,甚至連一般的出遊都有詳細記載,卻找不到他到六百里外「天涯海角」所在地的崖州去的任何記錄。「天涯」當然不可能是他的手筆(《旅遊天地》1980年第1期)。郭沫若曾去「天涯」刻石實地查考,指出「相傳為蘇東坡所書,但字體殊不類」,其後得見《崖州志》,「既得此資料,因三往天涯海角目驗」,「天涯」二字之旁「確有小字依稀可辨」,證明的確為清雍正十一年程哲書刻,與蘇東坡無關(《天涯海角》載《羊城晚報》1962年2月20日)。

「天涯海角」在今海南崖縣,幾成定論。因有刻石「天涯」「海角」為證,而「天涯」二字又傳為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所書寫,故廣為人們所傳頌而聞名。現有人提出「天涯海角」不該專指今海南的崖縣一處,還有今廣西的靈山、合浦等處,其得名較崖縣還早近700年,也就是說在海南崖縣「天涯海角」刻石之前早已有「天涯海角」這個地方了。

(王天良)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