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一書,又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八十一問》、《八十一難》等等。關於這本書的性質,清代名醫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卷下《難經論》中說:「《難經》非經也,以經文之難解者,設為問難以明之,故曰《難經》。」可見,此書是一部解釋《黃帝內經》的著作。《難經》全書共有八十一章,以問答解疑的形式,討論了《黃帝內經》中關於脈法、經絡、臟腑、疾病、腧穴、針法等方面的81個帶有疑義的問題,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難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
《難經》在中醫理論的各方面,都對《黃帝內經》有所補充,有所發展。書中內容簡要、辨析透徹,尤其對中醫脈學有非常精當的論述,特別是第一難中論述了脈診「獨取寸口」的方法,一千多年來,一直為後代醫家所沿用。宋代蘇軾在《楞伽經跋》中曰:「醫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盤走珠,如珠走盤,無不可者」,對此書評價甚高。由此可見,《難經》不失為我國古代醫學的一部重要經典著作。查考《難經》一書,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和《漢書。藝文志》中均無著錄。東漢時期的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以及後來的《隋書。經籍志》中,雖然提到了此書,但都沒有說明作者和成書時間。因此,歷代學者對此書的成書時間和作者,各持一說,自成一言,而終無定論。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帝王世紀》曰:「黃帝命雷公岐伯,論經脈,旁通問難八十一,為《難經》」。認為是黃帝時代的著作。
唐代的楊玄操,在所著《難經集注。序》中,首次提出《難經》一書為秦越人所著,其曰:「按黃帝有《內經》二帙,帙各九卷,而其義幽賾,殆難窮覽,越人乃採摘英華,抄撮精要,二部經內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軸,伸演其道,探微索隱,傳示後昆,名為《八十一難經》」。隨後,《舊唐書。經籍志》等書也記載有「《黃帝八十一難經》十卷,秦越人撰」云云。但是,也有其他的不同見解,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三,《難經本義》條曰:「《難經》八十一篇,《漢書。藝文志》不載,隋唐志始載……吳太醫令呂廣嘗注之,則其文當出三國前。」日本學者丹波元胤在《醫籍考》卷七中亦云:《難經》一書「較之於《素問》、《靈樞》,其語氣稍弱,似出於東都(東漢定都洛陽)以後之人,而其所記,又有與當時之語相類者,若元氣之稱,始見於董仲舒《春秋繁露》、揚雄《解嘲》」。他們都認為是東漢時期的著作。
清代學者姚際恆在《古今偽書考》一書中,近代學者廖平在《難經釋補證》中,又都斷定《難經》一書為六朝時期人所偽托。
《難經》的作者和該書的成書時間一樣,也是當代學術界長期爭論,眾說紛壇的一個問題。
甄志亞主編的《中國醫學史》(教材)認為:從此書的內容來看,《難經》的成書年代似可以確定在東漢以前,大約編撰於西漢時期。至於該書的作者,尚待進一步研究考證,而秦越人所著之說殆不可信。
李今庸在《讀古醫書隨筆》中提出:《難經》一書,舊題為秦越人所撰,此乃系唐、宋間人所為,實非戰國時代的秦越人所著。他認為,此書的成書時間不可能早於戰國後期,甚至不可能早於秦漢時代,而應當在東漢時期,確切他說,上限只能在公元79年(即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下限很可能在公元106年(即殤帝延平)前後。
程鴻儒在《漫談秦越人與「難經」》(載《中華醫史雜誌》1982年第3期)一文中認為:《難經》一書是秦越人所著。楊文儒、李寶華在《中國歷代名醫評介》一書中,也持同一觀點。其主要理由是:首先,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寫《傷寒雜病論。序》時已經談到有關秦越人的事跡,「余每覽越人入虢,望齊侯之色」,同時也提到了他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而成。其次,今本《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中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這段回答正是引用了《八十一難》中第七十七難的經文,雖然字句略異,而意義相同。這說明早在東漢之前,《難經》已經存在並且流傳了。最後,宋代李昭所編《文苑英華》中載有王勃所寫《黃帝八十一難經。序》,其中曰:「《黃帝八十一難經》,是醫經之秘錄也,……醫和歷六師以授秦越人,越人始定立章句。」王勃為初唐文學大家,被尊稱「四傑」之一,其所言決非無稽之談。
《難經》的作者究竟是誰?其成書年代到底在何時?看來這千古之謎,還有待我們後人去揭開。
(馮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