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順政權的覆亡

第一節潼關戰役和多鐸部清軍佔領西安

清朝豫親王多鐸、智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統領的軍隊在懷慶地區擊敗當地大順軍後,於孟津縣渡過黃河,十二月十五日進至陝州(今河南省陝縣)。大順軍張有曾部駐於靈寶縣城外,因兵力有限,被清軍擊敗。多鐸部在二十二日推進到距離潼關二十里的地方立營。李自成得到這個準確情報,知道駐防潼關的巫山伯馬世耀部下只有七千餘兵馬,難以抵禦多鐸統率的大批清軍。1一旦潼關失守,西安在所難保,因此他親自同劉宗敏、劉芳亮等大將帶領原擬赴陝北的大順軍主力趕往潼關。

清廷對奪取潼關的戰略意義高度重視,作了充分的準備。十二月內增派固山額真阿山、馬喇希等統兵經山西蒲州渡河協征1,並且急調紅衣大炮供攻關之用。十二月二十九日,潼關戰役開始。大順軍主將劉宗敏先戰,失利。次年(順治二年,1645)正月初四日,劉芳亮領兵出戰,又被清軍擊敗;李自成親自率領馬、步兵迎戰,多鐸命令八旗兵全力反擊,大順軍再次失利,步兵損失很多。初五、初六兩天,大順軍連續利用夜間襲擊清軍營壘,都沒有取得效果。初九日,清方紅衣炮軍到達;十一日,清軍進逼潼關口。大順軍「鑿重壕,立堅壁」加強防守。清軍先用紅衣大炮轟擊,隨即大舉進攻。在不利的情況下,大順軍仍然頑強拚搏,力圖扭轉戰局,先派騎兵反擊,又調遣部分兵馬迂迴到清軍陣後突擊,都被清軍擊敗。2

正在這個關鍵時刻,清英親王阿濟格部大批軍隊已經進入陝北,盡避李過、高一功在延安、榆林英勇抗戰,阿濟格為了奪取西安,只留下大同總兵姜瓖率領一批明朝降將繼續攻城,牽制陝北大順軍,自己卻統領大軍南下,向西安推進。李自成深知原駐西安主力已經調到潼關,如果繼續在潼關同多鐸部硬拚,西安必將被阿濟格部攻佔,大順政權的文武官員、將士家屬以及重要物資都很難保住。在兩路清朝大軍的合擊下,李自成被迫決定主動放棄陝西,另尋出路。十一日潼關戰役明顯不利,他同劉宗敏、劉芳亮等率領來援主力奔回西安,十三日到達,當天就帶領兵馬、部分文職官員、家屬和財物由西安經藍田、商洛向河南撤退。十二日,留守潼關的巫山伯馬世耀向清軍偽降,潼關失守。這天晚上,馬世耀派人秘密送信給李自成,請他回師潼關,自己從中響應,內外夾擊,擊破多鐸部清軍。不料密使被清軍截獲,第二天,多鐸以打獵為名,在潼關西南十里的金盆口設下埋伏,然後謊稱舉行宴會,把馬世耀部下的馬匹器械全部解除,一聲號令,埋伏的清軍突然衝出,把馬世耀和他部下七千餘名大順軍將士全部屠殺。1

潼關戰役持續了十三天,這是決定大順政權能不能保住西北地區的關鍵一戰。大順軍失敗了,正月十八日多鐸部佔領西安。不久,阿濟格部也到達西安。清攝政王多爾袞命多鐸部按原定計劃往攻南京,阿濟格部負責追剿大順軍。

關於大順軍放棄陝西及其他西北地區進行戰略轉移的問題,需要澄清史籍中常見的一種錯誤。許多著作都以為李自成放棄西安,經商洛進入河南、湖北的時候,是帶領了陝西和西北各地的大順軍一道轉移的。實際上,李自成帶領的只是原駐西安一帶的大順軍主力,隨行的有汝侯劉宗敏、澤侯田見秀、磁侯劉芳亮、綿侯袁宗第、義侯張鼐等大將,大順政權的高級文官丞相(大順的正式官銜是左平章國事)牛金星、軍師宋獻策等人,還有包括皇后高氏在內的眷屬,兵員約為十三萬。由於多鐸、阿濟格兩路重兵迫近西安,李自成不可能等待駐防陝北和其他西北地區的大順軍匯合後才作戰略轉移。這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大順軍由於南撤的路線不同,形成了東、西兩大集團。東路即上述李自成親自率領的主力,由陝西商洛經河南到達湖北襄陽,會合駐守當地的白旺部繼續東下武昌等地的大順軍;西路是原防守陝北的李過、高一功部在清軍佔領西安以後無法直接南撤,而向西轉移會合其他駐守西北的大順軍取道陝西漢中南入四川,然後順江到達湖北荊州地區。下面就大順軍兩路撤退的經過分別予以敘述。

多鐸部清軍佔領潼關以後,休兵二日,正月十六日由潼關進發,十八日佔領西安,曾派護軍統領阿爾津等領兵追擊大順軍,由於李自成在五天前即已率軍經藍田、商洛向河南撤退,阿爾津無功而返。11645年(順治二年,弘光元年)二月,多鐸和阿濟格均駐於西安。_0142_12這月初八日,多爾袞分別向多鐸和阿濟格發出命令:

諭定國大將軍和碩豫親王多鐸曰:聞爾等破流賊於潼關,遂得西安,不勝嘉悅。初曾密諭爾等往取南京,今既攻破流寇,大業已成,可將彼處事宜交與靖遠大將軍和碩英親王等。爾等相機即遵前命趨往南京。大丈夫為國建功正在此時,汝其勉之。其隨英親王、豫親王之漢軍自固山額真、梅勒章京以下兵丁、綿甲、紅衣炮均分為二,著英親王、豫親王各行督領。若相去已遠,可仍如舊。至於英親王等奉命征討乃為己事越境至土默特、鄂爾多斯地方,枉道索取駝馬,復轉入邊,以致逗遛,其罪非小,特諭汝等知之。現今流寇余氛,責令英親王等追剿。

諭靖遠大將軍和碩英親王阿濟格曰:爾等自京起行在先,定國大將軍和碩豫親王等起行在後。今豫親王等已至潼關,攻破流寇,克取西安,爾等之兵未知尚在何處。此皆由爾等枉道越境,過土默特、鄂爾多斯地方妄行需索,轉而入邊,以致逗遛故也。今已命豫親王恪遵前旨,往定南京。爾等可仍遵前旨,將流寇餘孽務期剿除,以贖從前逗遛之咎。勿以流寇已遁,西安既平,不行殄滅,遽爾班師。其隨英親王、豫親王之漢軍,自固山額真、梅勒章京以下兵丁、綿甲、紅衣炮均分為二,著英親王、豫親王各行督領。若相去已遠,可仍如舊。1

二月十四日,多鐸在西安休整兵馬近一個月,即率軍出關,招降了駐守河南府(即現在的洛陽)的大順軍平南伯劉忠,三月初五日取道歸德向南推進,致力於摧毀弘光政權。2

1 潼關戰役在《清世祖實錄》和《潼關志》中有相當準確的記載。吳偉業《綏寇紀略》卷九《通城擊》中依據不可靠的傳聞寫道:「(乙酉)二月,本朝大兵至潼關,攻之,偽巫山伯馬世耀以六十萬眾大敗,潼關破,世耀死。」欽定《明史》的作者竟然連本朝實錄和檔案也未能寓目,在卷三百九《李自成傳》中採用吳氏舊文云:「順治二年二月,我兵攻潼關,偽伯馬世耀以六十萬眾迎戰,敗死,潼關破。……」戰役時間和情節全部錯誤。由此可見,《明史》在清代推為信史,實則謬誤甚多。

1 《清世祖實錄》卷十二。

2 《清世祖實錄》卷十四。

1 康熙二十四年《潼關志》卷下《兵略第八》。《清世祖實錄》卷十四記:「守潼關偽吳山伯馬世堯率所部七千餘眾迎降,計獲馬千餘匹,輜重甲仗無算。十三日大軍入潼關,察獲馬世堯遣往自成處奸細,遂擒斬世堯。」按,吳山伯馬世堯當即巫山伯馬世耀之訛。

1 《清世祖實錄》卷十四。

2 《平南王元功垂范》捲上。

1 《清世祖實錄》卷十四。

2 《清世祖實錄》卷十五。

第二節陝北戰役和大順軍放棄西北

當李自成親自率領駐守西安地區的大順軍主力移往潼關與多鐸部清軍決戰時,清阿濟格統領的軍隊也已經進入陝北。其部下有固山額真譚泰等滿軍,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以及從宣府、大同、山西抽調的漢族降附軍,兵力相當雄厚。大順軍方面的部署是毫侯李過(改名李錦)守延安,高一功守榆林。阿濟格軍入邊牆後,命姜瓖統領明朝投降兵將圍攻榆林,自己帶領滿、漢主力經米脂攻延安。李過部為保衛延安同清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雙方曾七次交鋒,其中大順軍兩次乘夜間出城反擊,都因兵力不夠未能奏效。1據尚可喜的敘述:「賊李錦據延安與膚施縣城相犄角,王分兵圍之二十餘日,未下。王敕諸將佯攻膚施,而陰勒精兵薄延安城,猝用大炮擊之,賊不支,遂宵遁。王與固山(指譚泰)分追,馘斬甚眾,鹵獲其甲馬器械不可勝計。」「冬十二月,克延安。」2延安失守後,李過部向西轉移;阿濟格即率清軍主力南下西安。榆林戰役的經過據清方將領報告:「惟榆林守將高一功乃闖賊舊黨,堅拒相抗。英王因西安事大,統兵南征。所遺各鎮官兵攻圍榆林,恐兵馬眾多,無人總統,看得大同鎮臣姜瓖威望素著,於十二月三十日委以總督重權統攝諸軍,職(清委榆林總兵王大業自稱)同寧武總兵高勳、宣府領兵副將今加總兵職銜康鎮邦俱聽指揮,料區區一城自難久守,可計日而下也。」3又唐通報告:「本年正月初五月,臣自綏德赴雙山與賊寫戰書一紙,將一切利害與賊高一功說明,要戰即約定日期即來交戰,如不戰領兵困城。正月十二日差炭窯上百姓投書;十四日未時賊走,榆林有存倉米八百石、豆八十石,民間精壯百姓搶去;止有老弱千餘。」同日夜間,唐通與阿濟格委任的榆林巡撫趙兆麟(原為大順政權官員)、姜瓖等派遣的「撥兒馬」二百名進入榆林;十六日姜瓖、康鎮邦、王大業也進駐榆林。1這說明高一功據守榆林半月之後,主動放棄該地,實力沒有多大損失。2《懷遠縣志》記載,1645年正月中旬,「高一功拒戰於常樂,敗奔響水,十六日清兵入城(指懷遠縣城)安撫。姜瓖追至波羅,又大破之,高賊遁去」3。

李過、高一功率部撤離陝北,是在李自成放棄西安以後,從延安到西安之間有阿濟格、多鐸兩路清軍主力,已經不可能按李自成南撤路線行進,因此,他們採取向西轉移,先到寧夏的惠安堡4,然後會合了鎮守西北甘肅、青海(當時為西寧衛)等地的大順軍黨守素、藺養成、賀蘭等部一道向南撤退。至於其他一些奉大順政權的命令駐於西北地區的原明朝歸附將領如馬科、左瓖、牛成虎等都先後在清朝招誘下拜表投降。李過、高一功等大順軍舊部為了同李自成統率的主力會師,採取的路線是由陝西漢中入蜀,順長江東下湖北。不料,鎮守漢中地區的大順軍舊部賀珍、羅岱、黨孟安、郭登先四將卻已變節降清1,公然動武阻擊李過、高一功等部大順軍過境。經過一翻激烈的戰鬥,李過、高一功等部終於衝破了賀珍等的防區2,由漢中南下四川太平、東鄉、達州、夔州等處,然後順江東下,在1645年夏抵達今湖北省荊州地區3。這就是大順軍放棄西北向南撤退的西路軍。許多史籍弄不清楚大順軍從西北撤退時是分東、西二路的,撤退的兵員、領導人、時間和路線都不相同,往往混為一談,把李過、高一功也說成隨李自成一道東下,這是違反歷史事實的。實際情況是,從清軍進攻陝西開始,李自成同李過、高一功等就再也沒有見過面。從後來的情況看,李自成、劉宗敏統率的大順軍主力(即東路軍)遭到阿濟格部窮追猛打,領袖人物犧牲,實力損失很大,部下餘眾各奔前程,有的降清(如王體忠等),有的依附南明何騰蛟(如郝搖旗),有的孤軍作戰(如劉體純),有的轉入李過、高一功部下;而李過、高一功領導的經四川入湖廣的部隊卻成了後期大順軍聯明抗清的主力。

1 《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二七二頁。

2 《平南王元功垂范》捲上。

3 順治二年正月十三日榆林總兵王大業揭帖,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第四六九頁。

1 順治二年五月初八日定西侯鎮守保德州總兵唐通啟本,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第四七九頁。

2 康熙十二年《延綏鎮志》卷五之二《紀事志》;康熙十九年《延安府志》卷九《紀事》都記載:「二年正月十五日,我大清兵至榆林。偽權將軍高一功、偽節度使周士奇遁走。」

3 道光二十二年《懷遠縣志》卷四下《紀事》。按,懷遠即現在的陝西橫山縣。

4 順治二年五月二十二日陝西總督孟喬芳「為遵旨傳諭事副奏」,見《明清檔案》第二冊,A2—203號,原文云:「又據康元勳供稱,高一功從榆林反至寧夏地方,攻陷惠安堡,殺死通判一員。」惠安堡地名今仍舊,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

1 順治二年五月二十二日陝西總督孟喬芳「為分撥降兵伏祈聖鑒事副奏」,見《明清檔案》第二冊,A2—201號。

2 順治二年三月二十五日陝西總督孟喬芳啟本中說:「漢中府流賊總兵賀珍、黨孟安、羅岱、郭登先等四員已經投表歸順矣。」下文說「賀珍等殺死李錦」當系傳言訛誤,見《清代農民戰爭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三十三頁。順治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賀珍揭帖中說:「李道餘孽偽侯伯李錦、高一功、李友、田虎等數營之眾,蹂躪地方,職復驅剿逃潰。」見同書第四十七頁。李過、高一功等在漢中突破賀珍等堵擊的時日未見記載,從孟喬芳啟本中可以肯定在順治二年(1645)三月二十五日以前。

3 顧山貞《客滇述》記,順治二年「四月,李自成部將一隻虎(李過綽號一隻虎)陷太平、達州、夔州、新寧等處,尋遁入湖廣」。

第三節李自成的犧牲和大順政權的失敗

1645年正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領西安地區的大順軍主力經陝西藍田、商洛撤入河南。由於撤退時攜帶家屬和輜重,行軍速度相當緩慢。《商州志》記:「次年乙酉即順治二年也,潼關之戰,自成不支,率眾東竄。遂盡由商,自正月十五日行至月終。」1河南《內鄉縣志》載:「國朝順治二年春,英王統兵追逆闖入潼關。逆闖敗奔內鄉縣,正月二十九日歇馬,三月十八日始拔營去。」2《鄧州志》記:「順治二年春二月,李自成屠鄧州。清兵入潼關,自成敗奔鄧州,瀰漫千里,老弱盡殺之,壯者驅而南下,留精兵三千平城、塞井灶。自武關至襄、漢間,千里無煙。」3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1645年正月下旬到三月中旬,李自成親自統率的大順軍集中在河南省西南部地區。

清英親王阿濟格原奉命西征大順政權,由於他迂道至蒙古鄂爾多斯部落索取馬匹,耽誤了時間4,被豫親王多鐸部奪得了攻取潼關、佔領西安的頭功,因而受到清廷的訓斥,責成他「將流寇餘孽務期剿除,以贖從前逗遛之咎」1。阿濟格不敢怠慢,把料理西北事務交給陝西總督孟喬芳,隨即統兵猛追李自成部大順軍。據阿濟格報告,這年三月到四月,他帶領的滿漢軍隊先後在河南鄧州、湖北承天(今湖北省鍾祥)、德安(今安陸)、武昌、富池口(湖北省陽新縣境)、桑家口、江西九江等七地,接戰八次,大順軍都被擊敗。2這裡所說的八次戰役,並不都是雙方主力交戰,卻反映了從西安撤退的大順軍行軍路線和清阿濟格軍的追擊情況。3

大約在三月下旬,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主力到達湖北襄陽一帶。當時,他麾下的士卒有從西安、河南帶來的十三萬,又把原先部署在襄陽、承天、德安、荊州四府的兵員七萬調集隨營,合計二十萬眾,「聲言欲取南京,水陸並進」4。由白旺統率的這支駐屯襄陽、荊州一帶的重兵是李自成在崇禎十六年(1643)帶領主力北上殲滅孫傳庭部秦軍時留下守衛「襄京」的一支精銳部隊,目的是扼制明左良玉軍趁虛尾追。李自成決策把襄、荊四府駐防主力調集跟隨主力東下,是因為想搶在清軍之前奪取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地區,需要這支比較完整的生力軍。但是,這次集中兵力是失策的。因為:一、自古以來奪取或保衛江南必據守襄、荊;二、大順軍放棄黃河流域以後,惟一的後方基地只剩下襄陽、荊州、承天、德安四府,這一地區一旦放棄就變成無後方作戰。鎮守大將白旺曾經提出過異議,以為這一地區經過一年多的經營,已經比較鞏固,駐防軍也不弱,應當固守。但是,李自成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所以當阿濟格部清軍尾追而來時,大順軍後方空虛,缺乏兵力阻滯清軍前進。白旺部主力隨李自成東下後,襄陽等四府輕易地被清軍佔領。如《襄陽府志》記載:「清順治二年三月,英王帥師至襄,偽將偽官傾城去」,阿濟格委任降清的明朝鄖陽撫治徐起元移鎮襄陽。1德安府志記載:「白旺夜遁,……偽掌旅諸逆遍搜遺民擄下江南。國朝兵至,……委偽官陳吾鼎(大順政權德安府同知)為巡道,胡鈊(大順政權安陸縣令)為知府,從難民請也。」2留守荊州重鎮的大順軍裨將鄭四維面對強敵不敢抵抗,竟然把大順政權荊州防禦使孟長庚殺害,向清方投降。3這樣,盡避李自成的主觀意圖是奪取江南為基業,實際結果卻是他從崇禎十五年(1642)冬開始建立的各級地方政權全部瓦解,大順軍又回到了原先流動作戰的狀態。

當李自成統率大順軍由襄陽、承天向漢川、沔陽推進時,南明鎮守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連章告急。明江西總督袁繼鹹以為大順軍可能沿長江北岸向南京進發,帶了一支軍隊趕往湖北蘄春,同左良玉部相呼應。大順軍卻從沔陽州的沙湖一帶渡過長江,在荊河口擊敗左良玉部將馬進忠、王允成部,一時「武、岳大震」1。左良玉不敢迎戰,在三月二十三日借口接到崇禎帝「太子」密諭,扯起「清君側」的旗幟全軍乘船東下,放火焚燬武昌。李自成帶領大順軍進駐劫後燼餘的武昌後不久,阿濟格部清軍就追蹤而至,「圍武昌城數匝」2。劉宗敏、田見秀領兵五千出戰,被清軍擊敗。李自成決定放棄武昌繼續東下。3這時,大順軍的處境已經相當艱難,既無地方提供後勤供應,又要保護著隨軍家屬,十萬以上的大軍隨地籌糧,勢必出現組織混亂,指揮不靈。南明的江西總督袁繼鹹在三月下旬向弘光朝廷報告:「闖賊下走蘄、黃,上犯荊、岳」4,似乎並沒有一個明確的作戰方向。四月,清軍追到陽新富池口,趁大順軍不備衝入營壘,李自成軍又一次失利。四月下旬,在距江西九江四十里處被清軍攻入老營,大順軍久歷戰陣、位居文官武將之首的汝侯劉宗敏被俘,軍師宋獻策、自成的兩位叔父趙侯和襄南侯以及大批隨軍將領的家屬也被清軍俘獲。劉宗敏和自成的兩位叔父當時就被殺害,宋獻策卻憑借他取得李自成信任的一套江湖占卜騙術投靠滿洲貴族。1在這前後,丞相牛金星認為大勢已去,同兒子牛佺(大順政權襄陽府尹)私自脫離大順軍,向清方投降。牛佺被委任為清朝黃州知府,後來升任湖廣糧儲道;牛金星因為在大順政權中地位極高,在明朝官紳中名聲又極壞,清廷不便安排其職務,老死於牛佺官署中。2

李自成統率的大順軍在連續遭到清軍重創後,實力損失很大,士氣低落,為東下南京而準備的幾萬條船隻也被清軍繳獲,兼之多鐸部清軍已從河南歸德(今商丘)、安徽泗州直趨南京,原先的戰略意圖已經無法實現。他不得不改變進軍方向,準備穿過江西西北部轉入湖南。五月初,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縣境九宮山下,突然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當時跟隨在他身邊的只有義子張鼐和二十餘名士卒,當地團練不知道這就是名震遐邇的大順軍,更不知道大順皇帝就在這二十餘人之中,就一擁而上。混戰當中,李自成和隨從侍衛被擊殺,張鼐和一名姓劉的伴當逃出,向後續部隊報告了這一惡耗。3大順軍將士聞訊,悲怒交集,立即對當地團練予以報復性打擊。康熙四年《通山縣志》記載,「順治二年五月初四,闖賊數萬入縣,毀戮四境,人民如鳥獸散,死於鋒鏑者數千,蹂躪三月無寧宇」1。

李自成的犧牲於通山純屬偶然。在通常情況下,全軍統帥在行軍時往往處於隊伍的適中位置,李自成當時手下的軍隊還有幾萬人,屢敗之後進入通山縣境,在這偏僻山區為了決定大軍的行進方向,親自帶領少數衛士去察看地形道路,也在情理當中。以程九伯為頭子的九宮山區團練武裝是在對大順軍主力入境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才敢於動武。但是,李自成帶少數隨從前行觀察,必定距離大軍不遠;自成犧牲後大順軍掃蕩九宮山區應當是同一天的事,所以李自成犧牲的日期可以推斷為康熙《通山縣志》記載大順軍入境的順治二年(1645)五月初四日。李自成遇難後,他率領的這支大順軍還有數萬之眾,其中包括自成的妻子皇后高氏、大將中封侯爵的就有田見秀、劉芳亮、袁宗第、張鼐等,他們為了替領袖復仇,把九宮山區的鄉團殺得雞飛狗走,要說他們會無情無義地丟下自成(大順皇帝)的遺體,任其暴屍荒野,很難令人置信。聯繫到後來大順軍餘部聯明抗清後仍然稱李自成為先帝,高氏為太后,備受敬仰;而清方和南明隆武政權都未能找到李自成的「首級」獻功,1惟一的解釋是李自成的遺體由隨行的大順軍秘密安葬,其地點很可能就在九宮山區。由於大順軍當時已經失去了自己的管轄區,正值天氣炎熱,不可能一直抬著大順皇帝的遺體流動作戰,又不可能為李自成修建公開的陵墓,以免為尾追而來的清軍所發掘。據康熙《寧州志》(寧州即今修水縣)記載,大順軍佔領該地在五月十三日1,考慮到通山縣與寧州接境,大順軍之所以在五月初四日後過了差不多十天才進入寧州,原因就是在此期間需要料理李自成的安葬等善後事宜。

李自成的犧牲標誌著大順政權的最終覆滅,大順軍餘部從此在聯明抗清鬥爭中揭開了新的篇章。1 康熙四年《續修商志》卷九。

2 康熙三十二年《內鄉縣志》卷十,兵事。

3 順治十六年《鄧州志》卷二,郡亂。按,武關在陝西商南縣西。

4 《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一四五頁記順治二年八月二十八日議阿濟格罪,其中一條為「未曾奉旨,途徑鄂爾多斯、土默特地方,各收一千匹貢馬。」

1 《清世祖實錄》卷十四。

2 《清世祖實錄》卷十八。

3 張玉書《紀滅闖獻二賊事》敘述鄧州之役的情況是:「時賊自西安收敗卒出藍田,分道鼠竄,由西而南,豫楚之間所至皆賊,而獨不得自成所在。會諜者言河南鄧州賊兵甚眾,噶布什賢、噶喇額真席忒庫率兵薄其城。城潰,乃賊餘黨也。斬抗敵者數十人,余悉就撫。」見《張文貞公集》卷七。參考順治《鄧州志》的記載,李自成所統主力在該州休整時間較長,三月十八日拔營去,阿濟格軍追至鄧州肯定在這以後。

4 《清世祖實錄》卷十八。

1 康熙十一年《襄陽府志》卷一《郡紀》。

2 康熙五年《德安安陸郡縣志》卷一《兵事》。

3 康熙二十四年《荊州府志》卷四十。

1 袁繼鹹《潯陽紀事》。

2 張玉書《張文貞公集》卷七。

3 《明史》卷三○九據吳偉業《綏寇紀咯》卷九的說法認為李自成在武昌停留了五十天,不確。南明湖廣巡撫何騰蛟後來報告,「闖逆居鄂兩日,……即拔營而上。然其意欲追臣盤踞湖南耳」。

4 同1。

1 《清世祖實錄》卷十八。按,大順政權所封侯爵均為一字侯,「襄南侯」疑有誤。談遷在《北遊錄》《紀聞》下《宋獻策》條記載他在順治十年到北京後得知「滿洲人重其術,隸旗下,出入騎從甚都」。

2 牛金星的末路參見耿興宗《遵汝山房文稿》卷七《牛金星事略》;《明清史料》丙編,第七本,第六一八頁;《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五。

3 李自成殉難地點或歸宿問題在學術界分歧頗大。一部分人主張李自成兵敗後潛住於湖南石門縣夾山寺為僧,即奉天玉和尚,至康熙十三年(1674)圓寂於該寺。但據清英親王阿濟格奏報(見《清世祖實錄》卷十八),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逆闖伏誅疏》(見《烈皇小識》卷八附),費密《荒書》,康熙初《通山縣志》等原始文獻,可以確定是犧牲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下。

1 康熙四年《通山縣志》卷八《災異》。

1 《清世祖實錄》卷十八,順治二年閏六月阿濟格奏:「賊兵盡力窮竄入九公山,隨於山中遍索自成不得,又四出搜緝。有降卒及被擒賊兵俱言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自縊死。因遣素識自成者往認其屍,屍朽莫辨,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訪。」《烈皇小識》卷八附湖廣等地總督何騰蛟隆武元年的奏疏中說:「天意亡闖,以二十八騎登九宮山,為窺伺計,不意伏兵四起,截殺於亂刃之下,相隨偽參將張雙喜系闖逆義男(按,張雙喜即張鼐,自成收為養子,改名李雙喜,西安建國大順時封為義侯,何騰蛟稱之為「偽參將」當是他劄授為參將,大順軍制中沒有參將之職),僅得馳馬先逸;而闖逆之劉伴當飛騎追呼曰:『李萬歲爺被鄉兵殺死下馬,二十八騎無一存者。』一時賊黨聞之,滿營聚哭。及臣撫劉體仁(純)、郝搖旗於湘陰,撫袁宗第、藺養臣(成)於長沙,撫王進才、牛有勇於新牆,無不眾口同辭。……張參將久住湘陰,郝搖旗現在臣標,時時道臣逆闖之死狀。嗣後大行剿撫,道阻音絕,無復得其首級報驗。……」阿濟格、何騰蛟作為清方、南明的當事大員都是從歸附的大順軍將士口中得知李自成死於九宮山鄉兵之手的準確消息,雙方都必然想盡辦法取得李自成的「首級」向各自的朝廷獻功。何騰蛟在奏疏中含糊其詞地說「嗣後大行剿撫,道阻音絕,無復得其首級報驗」,實際上這一地區已落入清方之手,他無法派人前往查驗。阿濟格從清廷領受的任務是追剿「闖賊」,李自成之死對他來說是頭等大事,為確定這一重大「功績」,他曾派「素識自成」之人前往辨認。大順軍為報仇雪恨在九宮山區曾殺了不少人,阿濟格的查驗人員在眾多的屍骸中並未能找到李自成的遺體,只好用「屍朽莫辨」一語掩蓋他們的勞而無功。這正是本書作者推斷李自成已由他的親屬和部眾秘密安葬(並且會有相稱的殉葬品)的主要依據。

1 康熙十九年《寧州志》卷一《祥異》;卷五《列傳·宦績·萬仁傳》。

《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