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回 鐵鉉盡力守孤城 盛庸恢復諸郡縣

卻說李景隆率兵逃到濟南,鐵鉉接了入城,李景隆就要歸並其權。鐵鉉不肯,道:「元帥奉旨討燕,屢屢失利,駐紮無定。至於守濟南之城,乃鐵鉉地方之責。若元帥並去,倘一旦有失,則罪將誰歸?」景隆道:「既如此說,你須堅守。」鐵鉉一力應諾不題。

且說燕王到德州,見李景隆已走,城中空虛,遂入城出榜安民,一時官吏盡皆歸順。惟教諭王時聞知燕兵已破了城,因升明倫堂召諸生齊集,大哭道:「此堂名明倫,今日君臣之倫安在?倘欲苟活立於此,豈不愧死。」遂以頭觸柱而死。諸生哀而厚葬之。燕王既下了德州。聞景隆逃往濟南,遂又引兵追至濟南。

此時景隆雖然屢敗,尚有兵十餘萬,打探來追的燕兵只有三千人,一時膽又大,欲列陣城外,候燕兵初至,人馬困乏擊之。鐵鉉勸道:「燕兵精勇,不在疲勞;我師柔靡,實難取勝。莫若協同堅守,我主彼客,久之不利,自然退去。」景隆道:「三千人不能擊走,倘後兵齊到,卻將奈何?你不要阻我。」遂將十餘萬人馬,都調出城,要列成陣勢,以待燕兵。

不期陣尚未曾列定,而燕王早已追至。燕兵只三千人,卻不與你將對將廝殺,但聞得金鼓連天,炮聲動地。忽一隊從東殺入,忽一隊從西殺入,忽又一隊從中突至。東邊入的,直到西邊;西邊來的,直殺往東去;中間突至的,又兩頭分殺,將南陣衝突得七零八落。景隆又沒才幹調度,一任兵將亂戰。

戰不多時,當不得燕兵猛勇,逃的逃,躲的躲,早又敗將下來。又聽得燕王傳令,要活捉李景隆,景隆慌了,早乘空單騎走入城去。鐵鉉知這景隆必敗,單放了景隆入去,遂督兵排列炮石,緊緊守城。城外的勝敗,他俱不管。南陣中沒了主將,誰肯力戰,都想要逃入城,又見城門緊閉,只得四散逃去。燕王也不追殺,但令兵將將濟南的四門圍了,按下慢題。

且說李景隆自白溝河大敗,逃至德州;德州再敗,又逃入濟南。今濟南大敗,虧鐵鉉死守城池,先後俱有飛報,報到朝廷。

建文帝聞知大驚,忙問齊、黃二人,二人隱瞞不得,黃子澄伏謝誤薦李景隆之罪,請召問誅之。齊泰因薦左都督盛庸,才勇過人,堪代其任;右都督陳暉,才可副之。建文帝准奏,因降旨詔李景隆回,命盛庸為征北大將軍,以專其兵,陳暉副之。鐵鉉保守濟南,升為山東布政使。命下,盛庸與陳暉星夜趕去督師。

不日,李景隆召回,入朝請罪。黃子澄奏道:「李景隆辱國喪師,罪應萬死。乞陛下正法。」建文帝道:「李景隆罪固當誅,但念系開國功臣之後,姑屈法赦之。」黃子澄道:「法者,祖宗之法;行法者,以激勵將士也。今景隆奉皇命討逆,乃懷二心,觀望不前,以致喪師,雖萬死不足以盡其辜。陛下奈何赦之?」建文帝道:「論法本不當赦,但彼原本無才,誤用在朕、誅之有傷朕心。故不如赦之。」因命釋去。

景隆蒙赦,忙謝恩欲退。忽有副都御史練子寧忙出班來,手執景隆哭奏道:「敗陛下大事者,此賊臣也,斷不可赦。」建文帝道:「為何不可赦?」練子寧又哭奏道:「受陛下隆恩,而擁節旄、專征燕者,此賊臣也。乃毫無才略,一敗於北平,再敗於白溝河,三敗於德州,四敗於濟南,自北而南,疆界已失一半。今濟南若無鐵鉉死守,不又引燕兵進犯淮上乎!臣備員執法,

若法不行於此屢敗之賊臣,則臣先受不能執法之罪。雖萬死不辭。」

建文帝道:「卿執法固是,但朕既已赦出,不容反汗。」因命退出。在延諸臣,無可奈何,惟有浩歎而已。正是:

仁乃君之美,然而不可柔。一柔姑息矣,國事付東流。

且說燕兵見燕王先引精銳圍了濟南,遂一時雲集,將濟南圍得水洩不通。鐵鉉在城中,督率將士,分班晝夜堅守。來自領數百精騎,四門馳視,若一門有警,便飛騎救之。故燕兵雖勇,不能近城。

燕兵架雲梯,鐵鉉即放火燒其雲梯;燕兵穴地道,鐵鉉即用槌杵坍其穴道。燕兵百計攻城,鐵鉉即百計御之。燕王無奈,道衍因說道:「河高城低,何不決水以灌城?」燕王大喜,就令將士決河。

鐵鉉探知,因與高巍商量,如此如此,就教幾個能言的百姓悄悄出城,來見燕王詐降道:「濟南孤城,苦苦堅守者,乃鐵布政不知天命,非百姓之意。千歲爺若決水灌城,鐵布政不過一逃,則滿城百姓,皆為魚鱉矣。百姓皆千歲爺赤子,聞決水之令,甚是驚慌。故私自出城來見千歲爺,情願瞞鐵布政,開西門投降。請千歲爺切不可灌城,傷殘百姓。」

燕王大喜道:「汝百姓既知天命,開城投降,我又決水灌城何為?但不知約在幾時開城?」眾百姓道:「鐵布政守城甚嚴,今又聞朝廷差都督盛庸,並陳暉領兵來幫手,只在早晚便到。若到了,一發難下手。事急矣,只在今夜五鼓,便聚百姓開城。需求千歲爺,親自領兵入城接濟,若是來遲,百姓便要受鐵布政之屠戮矣。」

燕王道:「汝等既輸誠遞降,我自親身入城,拿擒鐵鉉。但妝等切不可誤事。」眾百姓領命去了,燕王遂收回決水之令。張玉因說道:「小將聞鐵鉉足智多謀,今日百姓來降,莫非是鐵鉉之計?」燕王道:「孤城被圍三月,百姓豈不困苦?今又聞決水灌城,自然慌張出降,多是實情。縱是鐵鉉之計,不過伏兵城門,若吾兵得入,縱有伏兵,促足畏哉!」因檢點兵將,伺候五更入城。

到了五更,果聽得西門城上,喊聲動地。又見燈火亂明,燕王知是百姓有變,恐去遲失了眾百姓之望,遂不候齊將士,竟先帶數十親隨精勇,飛馬而去。到得城邊,見眾百姓皆伏於地,齊呼千歲,欲擁燕王入城。燕王因往城中一看,見城中點得燈火,就如白晝,靜悄悄,並不見有一兵一將,一時忘情,遂隨眾百姓躍馬入城。

不期到了月城邊,眾百姓吶一聲喊,忽城樓上一聲鑼鳴,早豁喇一聲響,城門中忽放下一塊千斤閘板來。燕王吃了一驚,忙拽馬往後退轉,僅僅躲過身子,那馬早已被千斤閘板閘做兩半。燕王跌下馬來,喜得親隨精勇,俱跳下馬,扶起燕王,另上一匹馬,奔出城外。

而鐵鉉在城上,把炮石、弩箭如雨放下,燕王身中數箭,幸有護身鎧甲,不致透入。後兵接著,歸到營中,不勝大怒,遂命將士,繞城四面,架起無敵大將軍鐵炮來打城。那鐵炮打到城上,轟轟喇喇,就像雷響一般。東邊打倒了幾處垛子,兩邊又震坍了一帶垣基。

鐵鉉看見城崩只在旦夕,因心生一計,叫人將白木為牌,上寫「高皇帝神位」五個大字,用繩子懸掛於城上垛頂處。燕兵看見,不敢放炮,忙稟知燕王。燕王聽了,也無法處,只得緩攻。鐵鉉乘其緩攻,叫人連夜修城,心內想道:「如此示弱,燕兵如何肯退?」因選募壯士,乘燕兵不意,突出擊之,擊了一處,忽又一處,燕兵雖不至大傷,也被他擾得不靜。

忽聞都督盛庸與陳暉的救兵皆到了,道衍因勸燕王道:「凡用兵,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今圍濟南三月,屯師堅城之下,可謂老矣。縱勝亦不能長驅,莫若暫還,再乘機出。」燕王大悟道:「卿言是也。」因下令撤圍,竟班師還北平去了。

鐵鉉就開城迎盛庸、陳暉入城,商量道:「燕兵雖退,非敗也,還須緊守,不宜輕視。」盛庸道:「燕兵雖然屢勝,皆是李景隆毫不知兵之所致也。今遇明公才略超群,善於守禦,僅一孤城,便不能破。今撤圍而去,雖其知機,然用兵之妙,亦可見矣。何不乘其惰歸,恢復了德州諸郡縣,也見得朝廷專天下之威命,雖暫敗必復,非一隅之比。」鐵鉉以為然,遂與盛庸進兵北向,不月餘,竟將李景隆所失的德州諸郡縣,俱已復了。忙遣人報知朝廷。只因這一報,有分教:

事動君心,謀生藩府。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明朝開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