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謐傳

李謐不飲酒,喜好音樂,酷愛山水,這種高尚的情操,時間長久而更加堅固,每見到可以欣賞的山水景物,總是悠閒自在,樂而忘歸。於是作《神士賦》,詩裡說:「周、孔重視儒教,莊、老崇尚無為。二者道路雖不同,都是沽名釣譽之輩。此生心意未滿足,死後名聲何以施。適合我心聊自樂,終久不為人所移。倘有探求我志者,陶然自得正如此。」延昌四年(515)去世,時年三十二歲,遠近的人都悼念他,惋惜他。

有一年,四門小學博士孔..等學官四十五人向皇帝上書說:「臣等聽說已故隱士趙郡人李謐,他十歲時父親亡故,痛哭哀號使鄰里都為之動容;幼年時侍奉兄長李王易,恭敬和順,竭盡兄弟之間友愛的誠心。十三歲通讀《孝經》、《論語》、《毛詩》、《尚書》,尤其擅長歷數之術,在州閭鄉黨中有神童之稱。十八歲時,到學校受業,當時博士就是孔..。李謐對經籍從頭至尾仔細研讀,評論其端緒,教授他的人沒有不對他的言談感到欣喜的。於是收集各種經典,廣泛比較其中的異同,考校《春秋》三傳中的事例,題名為《春秋叢林》,共計十二卷。為孔..等人進行辨析審訂,將近一百條。發現其中有遺漏之處卻也不多見,但一絲一毫都要提出來;其有不暢通的地方也並不常有,但只要有錯訛就予以辨析校正。李謐的著述做到了不隨意議論而歪曲經典的本意,不追求言辭藻飾而違背道理。全書辭氣錯落分明,使人讀來可以樂而不疲。李謐經常說:『大丈夫只求擁書萬卷,何必要南面百城。』於是放棄教書之業,閉門不迎賓客,拋棄家產,專心著述,親自刪削,書卷沒有重複的,共有四千多。還搜求各種學有專長的人,收集各種公正的議論,隆冬盛暑,通宵達旦。即使像仲舒的不窺園苑,君伯的閉門不出,高氏的忘記洗衣,張生的廢寢忘食,較之於李謐,都不足以比擬。李謐曾經到已故太常卿劉芳那裡推求詢問音義,談到朝代興廢的原因,劉芳聽了以後感歎地說:『你如果被高祖知遇,侍中、太常的官職就不會歸我所有了。』前河南尹、黃門侍郎甄琛在朝廷參贊事務,朝野之人都注目於他,當時他的親戚舊識中有人向他求官,他回答來人說:『趙郡人李謐,沉溺於學問,遵守常道,不為世事而煩憂,我常常想為他進言,但都沒有出任官職。你們各位為什麼不能自重而對我自矜自誇呢?』甄琛對他的兒子說:『昔日裡鄭玄、盧植不遠數千里到扶風從師馬融,現在你的明師這麼近,為何不去就業於李謐?』又對朝中同僚說:『我甄琛行為無愧於時,但沒有舉薦李謐,因此而有負於朝廷。』後來李謐又靠著山崖起蓋房屋,正想要教育學子,宣揚三墳五典,希望西河子夏講學之教重新興起,北海孔融好士之風不致失傳。然而空有神明佑助,李謐竟暴病而亡。國家含著巨大的悲痛,儒生懷著無比的思念。況且等服議於皇上屬下,奉承聖上旨意,尊師重儒的道理,難道可以不予弘揚嗎?」此事上奏之後,皇帝下詔令說:「李謐屢次推辭朝廷的徵召,一貫遵守沖淡不仕的志向,隱士的操守,實在值得褒揚讚美,可以依照前人惠、康之先例,又以近人玄宴為標準,定其謚號為貞靜處士,表於他的家門和鄉里,以表彰他的高風亮節。」朝廷派遣進謁的使者送去封授的文書,表彰李謐的門第名為文德,他的鄉里名為孝義。

《魏書白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