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人見田駢

【提要】

當面指出他人的缺點是比較傷人面子的事,如何批評他人是一門學問,看看古人是如何採取迂迴、類比的方式指責他人的。

【原文】

齊王見田駢,曰:「聞先生高議,設為不宦,而願為役。」田駢曰:「子何聞之?」對曰:「臣聞之鄰人之女。」田駢曰:「何謂也?」對曰:「臣鄰人之女,設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矣。今先生設為不宦,貲養千鐘,徒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也。」田子辭。

【譯文】

有個齊國人去見田駢,說:「聽說先生道德高尚,主張不能入仕途為官,一心只求為百姓出力。」田駢問:「你從哪裡聽來的?」那人答道:「從鄰家女處聽來。」田駢問:「你說這些是什麼意思?」那人說:「鄰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齡還沒到三十歲卻有子女七個人,說是不嫁吧,卻比出嫁更厲害。如今先生不仕,卻有俸祿千種,僕役百人,說是不做官,可比做了官還富有呀!」田駢表示慚愧。

【評析】

在道德至上的中國,清高的言行必然會帶來美譽,道德上的作秀充斥官場。於是乎眾多善於作秀的政客,魚目混珠、虛偽的扮起道德完人的角色。其實在政治上最要不得的就是清高和矯情,政治的標準是功利和實效,而清高之人忙於一些虛的東西而損害了實際的效用,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虛偽透頂,影響的是事情的效率和國家的利益。

大廈將傾時的晚清清議派標榜民族大義,自命清亮氣節,對外國一律排斥,而且敵視對外折衝樽俎、變通妥協,對內變法自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革派,結果剛毅等清議派與慈禧太后竟然與義和團結合在一起,故步自封、盲目排外,最終導致曠世外辱、倉皇西逃。他們只能代表歷史的落後勢力、是文明的倒退,對國家的富強毫無補益。而當時的進步勢力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務實派、洋務派,他們認為徐圖自強、學習他國、改革開放者是利國利民的當務之急,而那些毫無頭腦、標榜節義、自作高尚的清議派,卻是政治上幼稚、事功上禍國殃民的倒退落後勢力。

《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