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謀略之學不是教人詭詐,而是讓人拋開政治上的愚蠢和短視、撇棄邪惡和膚淺,歸入正義、光榮和長久的正道。古人深深瞭解民眾的言論對國家長治久安的積極意義,早已指出那些獨裁、專橫、鉗制言論的君王是絕沒有好下場的。就這樣一個樸素的政治哲理,幾千年來,真正實踐者卻非常之少。
【原文】
齊負郭之民有狐纍者,正議,閔王繟之檀衢,百姓不附。齊孫室子陳舉直言,殺之閭,宗族離心。司馬穰苴,為政者也,殺之,大臣不親。以故燕舉兵,使昌國君將而擊之。齊使觸子將而應之。齊軍破,觸子以輿一乘亡。達子收余卒,復振,與燕戰,求所以償者,王不肯與,軍破走。
王奔莒,淖齒數之曰:「夫千剩、博昌之間,方數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王曰:「不知。」「嬴、博之間,地坼至泉,王知之乎?」王曰:「不知。」「人有當闕而哭者,求之則不得,去之則聞其聲,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淖齒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當闕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無誅乎?」於是殺閔王於鼓裡。
【譯文】
齊都臨淄有個叫狐?的人背靠城牆而居,他直言批評閔王過失,被閔王殺死在檀衢刑場上,從此百姓心中不再服從閔王;齊國宗室中有個叫陳舉的,因對國事直言不諱,被閔王處死於東城門外,齊國宗族從此與閔王離心背德;司馬穰苴為政素有美譽,也被無故誅殺,大臣們自此不再親近閔王。此時,燕王趁機派昌國君樂毅率領人馬進攻齊國,齊國派觸子帶兵應戰,齊國大敗,觸子只剩下一輛車子逃跑了。齊將達子收拾殘兵敗將,重整旗鼓,與燕兵苦苦爭戰。達子要求閔王對勇赴國難的兵將能有所稿勞,閔王吝嗇不與,齊軍再次敗北,閔王無奈逃奔至莒城以避兵禍。
齊國相國淖齒面見閔王,數說閔王的罪狀:「那次在千乘與博昌之間數百里的地方,天降血雨,污穢了人衣,此事大王可知?」閔王說:「不知。」「嬴、博之間,大地裂開湧出泉水,大王可知?」閔王又是搖頭。「有人在宮門前啼哭,去尋找則不見有人,走開卻又聽見聲音,大王可知道嗎?」閔王還是說:「不知。」淖齒此時語氣更是強烈:「天下血雨污衣,這是老天示警;地裂出泉,這是大地示警;望宮門而泣,這是人事示警。天、地、人都作了警示,而你卻不加警惕,又怎能不受到天譴呢?」於是,就在鼓裡這個地方殺死閔王。
【評析】
幾千年來,多少****暴君草菅人命、扼殺人的權利、禁錮言論自由,而最終落得身死國滅、遺臭萬年的淒慘下場。當政者的貪婪導致政治上的短視和弱智,以致自己違反了政治上的基本規則而不自知,「水可載舟,也能覆舟」,民眾的批評和異議,對一個深通政治基本之道的明君而言,的確是苦口諫言,但對一味講究專權、霸道和獨裁的****者而言,是萬萬不能容忍的,他之不能容忍,也就決定了他實際上是政治上的最終失敗者,身敗名裂、眾叛親離幾乎是他們最終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