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家第十五

支菊生譯注

【說明】

韓國是戰國時期力量最弱的國家。它東鄰魏國,西鄰秦國,兩個鄰國都比它強大得多。韓國兩面受敵,常被侵伐,一篇《韓世家》,最常見的字句是「秦拔我××」、「秦伐我」、「魏敗我」、「魏攻我」等等。加以韓國的經濟條件較差,人口較少,因而國力難於興盛。客觀條件固然是韓國弱小的重要原因,但主觀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從三家分晉直到韓國滅亡,將近二百年間,韓國基本上未曾出現過一位較有作為的國君。就這一點來說,韓國的歷史比起其他六國來就有些遜色了。不過,韓國卻曾出現過兩位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其一是申不害,他在昭侯時為相,實行政治改革,結果使韓國「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前後達十五年之久。這可以算是韓國歷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頁了。可惜的是本篇中關於申不害的記載比較簡略,在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中所附的申不害傳中也同樣簡略,致使我們無從瞭解申不害政績的詳情。盡避如此,司馬遷還是對這位政治家給以明確的肯定。

韓國的另一位傑出的人物是韓非,本篇中僅有幾句話的記載。從《老子韓非列傳》中我們知道,這位韓國公子曾向當權者提出不少改革建議,但都未被採納。韓國如果能重用韓非,歷史也可能是另外一種面貌吧!

在篇末的論贊中,作者把韓國所以能「終為諸侯十餘世」,歸功於當被韓厥能使趙氏香火不滅,積下了「陰德」。這種說法表明這位偉大史學家的唯物史觀是不徹底的。

【譯文】

韓國的祖先和周天子同姓,姓姬氏。以後他的後代待奉晉國,被封在韓原,稱為韓武子。韓武子之後再傳三代有了韓厥,他隨封地的名稱為韓為氏。

韓厥在晉景公三年(前597)的時候,晉國司寇屠岸賈將要作亂,說是誅殺靈公的賊臣趙盾。趙盾早已經死了,就要殺他的兒子趙朔。韓厥阻止屠岸賈,屠岸賈不聽。韓厥就去告訴趙朔,讓他逃走。趙朔說:「您一定能不使趙氏的後代斷絕,我死後也就沒有遺恨了。」韓厥答應了他。等到屠岸賈誅滅趙氏的時候,韓厥稱病不出家門。程嬰、公孫臼把趙氏孤兒趙武藏了起來,韓厥是知道這件事的。

晉景公十一年(前589),韓厥和郤克率領八百輛戰車的兵力征討齊國,在鞍打敗了齊頃公,俘虜了逢丑父。從這時候起,晉國設置了六卿,韓厥位居一卿,號為獻子。

晉景公十七年,景公生病,占卜的結果說是大業的後代子孫不順心的人在作怪。韓厥就讚揚趙衰(cuī,崔)的功勞,並說他如今已沒有人接續香火,以此來感動景公。景公問道:「他還有後代嗎?」韓厥當時就談到了趙武,景公因而把趙氏原有的田邑重新給他,讓他接續趙氏的香火。

晉悼公七年(前566),韓獻子告老。獻子去世後,他的兒子宣子繼承爵位。宣子遷徙到州邑。

晉平公十四年(前544),吳國的季札到晉國出使,他說:「晉國的政權最終要屬於韓、魏、趙三家。」晉頃公十二年(前514)韓宣子和趙、魏兩家一起瓜分子祁氏、羊舌氏的十個縣。晉定公十五年(前497)韓宣子和趙簡子攻打范氏、中行氏。宣子去世,他的兒子貞子繼承爵位。貞子遷居到平陽。

韓貞子去世,他的兒子簡子繼位。韓簡子去世,他的兒子莊子繼位。韓莊子去世,他的兒子康子繼位。韓康子和趙襄子、魏桓子一起打敗了知伯,瓜分了他的領地,他們三家的領地更大了,超過了諸侯。

韓康子去世後,他的兒子武子繼位。武子二年,進攻鄭國,殺死了他們的國君鄭幽會。十六年,韓武子去世,他的兒子景侯即位。

韓景侯虔元年(前408),進攻鄭國,佔領雍丘。二年,鄭軍在負黍打敗了趙軍。

景侯六年(前403)韓與趙、魏一起被承認為諸侯國。

景侯九年,鄭國包皮皮圍韓國的陽翟。景侯去世。他的兒子列侯韓取即位。

列侯三年(前397),聶政刺殺了韓國宰相俠累。九年,秦國進攻韓國的宜陽,佔領了六邑。十三年,列侯去世,他的兒子文侯即位。這一年魏文侯去世。

韓文侯二年(前385),韓國進攻鄭國,佔領陽城。進攻宋國,打到彭城,俘虜了宋國國君。七年,進攻齊國,打到桑丘。鄭國反叛晉國。九年,韓國進攻齊國,打到了靈丘。十年,韓文侯去世,他的兒子哀侯即位。

韓哀侯元年(前376),韓與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二年,韓國滅了鄭國,於是把都城遷到了新鄭。

哀侯六年,韓嚴殺死了他的國君哀侯,哀侯的兒子懿侯即位。

懿侯二年(前369),魏軍在馬陵打敗韓軍。五年,韓侯與魏惠王在宅陽相會。九年,魏軍在澮水打敗了韓軍。十二年,懿侯去世,他的兒子昭侯即位。

韓昭侯元年(前358),秦軍在西山打敗韓軍。二年,宋國奪取了韓國的黃池。魏國奪取了朱邑。六年,韓軍征討東周國,攻佔了陵觀、邢丘。

昭侯八年,申不害任韓國宰相,運用君主駕馭群臣的權術,實行法家的治國之道,國內得到安定,各諸侯國不敢前來侵犯。

昭侯十年,韓姬殺死了他的國君悼公。十一年,昭侯到秦國去。二十二年,申不害去世。二十四年,秦軍攻下了韓國的宜陽。

昭侯二十五年,發生旱災,修建高大的城門。屈宜臼說:「昭侯出不了這座門。為什麼呢?因為不合時宜。我所說的時,不是指的時間,人本來就有順利或不順利的時候。昭侯曾經順利過,可是並沒有修建高門。去年秦國攻下了他們的宜陽,今年發生旱災,昭修不在這個時候救濟民眾的急難,反而是更加奢侈,這就叫做衰敗的時候卻做奢侈的事情。」二十六年,高門修成了,昭侯也去世了,果然沒能出這座門。他的兒子宣惠王即位。

宣惠王五年(前328),張儀任秦國宰相。八年,魏軍打敗了韓國將軍韓舉。十一年,把君號改稱為王。與趙王在區鼠相會。十四年,秦軍進攻並在鄢陵打敗韓軍。

宣惠王十六年,秦軍在脩魚打敗韓軍,在濁澤俘虜了韓國將領和申差。韓國著急了,相國公仲對韓王說:「盟國是不可靠的。如今秦國想征伐楚國已經很久了,大王不如通過張儀向秦王求和,送給它一座名城,並準備好盔甲武器,和秦軍一起向南征伐楚國,這是用一失換二得的計策。」韓王說:「好。」於是為公仲的行動作好警戒,他要西行與秦國講和。楚王聽說後非常驚恐,召見陳軫(zhēn,枕)把情況告訴他。陳軫說:「秦國想攻伐楚國已經很久了,現在又得到韓國的一座名城,並且還準備好了盔甲武器,秦韓合兵攻伐楚國,這是秦國祈禱祭祀夢寐以求的,如今已經得到了,楚國一定要受到侵伐。大王聽我的意見,先在全國加強警戒,發兵聲言援救韓國,讓戰車佈滿道路,然後派出使臣,多給他配備車輛,帶上厚禮,讓韓國相信大王是在救他們。即使韓王不聽我們的意見,韓國也一定會感激大王的恩德,一定不會列隊前來攻楚,這樣秦韓就不和了,即使軍隊到了,也不會成為楚國的大患。如果韓國聽從我們的意見,停止向秦求和,秦國必定大怒,因而對韓國的怨恨加深;韓國到南方結交楚國,必定慢待秦國,慢待秦國,應酬秦國時必定下很尊重:這就是利用秦韓軍隊之間的矛盾來免除楚國的禍患。」楚王說:「很好!」於是在全國加強警戒,發兵聲言去救援韓國,讓戰車佈滿道路,然後派出使臣,給他配備很多車輛,讓他帶著厚禮到韓國。楚使對韓王說:「敝國雖小,已經把軍隊全派出來了。希望貴國能隨心所欲地同秦國作戰,敝國君將讓楚軍為韓國死戰。」韓王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就停止了公仲到秦國議和的行動。公仲說:「不能這樣,以實力侵犯我們的是秦國,用虛名來救我們的是楚國。大王想依靠楚國的虛名,而輕易和強敵秦國絕交,大王必定要被天下大加嘲笑。況且楚韓並非兄弟之國,又不是早有盟約共謀伐秦的。我們已有了聯秦攻楚的跡象,楚國才聲言發兵救韓,這一定是陳軫的計謀。況且大王已經派人把我們的打算通報秦國了,現在又決定不去,這是欺編秦國。輕易欺騙強秦,而聽信楚國的謀臣,恐怕大王必定要後悔的。」韓王不聽勸告,終於和秦國斷交。秦國因而大怒,增加兵力進攻韓國,兩國大戰,而楚國救兵一直沒到韓國來。十九年,秦軍大敗韓軍於岸門。韓國只好派太子倉去作人質來向秦國求和。

宣惠五二十一年,韓國同秦國一起攻楚,打敗了楚將屈丐,在丹陽斬殺了八楚軍。這一年,宣惠王去世,太子倉即位,這就是襄王。

襄王四年(前308),和秦武王在臨晉會見。這年秋天,秦國派甘茂進攻韓國的宜陽。五年,秦攻下宜陽,斬殺韓軍六萬。秦武王去世。六年,秦國又把武遂還給韓國。九年,秦國再度攻取了韓國的武遂。十年,韓國太子嬰朝見秦王后回國。十一年,秦軍攻韓,佔領了穰(rang,陽平「讓」)邑。韓國和秦國進攻楚國,打敗了楚將唐昧。

襄王十二年,太子嬰去世。公子咎和公子蟣虱爭做太子。當時蟣虱在楚國做人質。蘇對韓咎說:「蟣虱流記在楚國,楚王特別想把他送回國。現在十幾萬楚軍駐在方城山北邊,您為什麼不讓楚國在雍氏城的旁邊建起一座萬戶的城邑,這樣,韓王必定派兵去救雍氏,您一定做統帥。您就可以利用韓楚兩國的軍隊擁戴蟣虱,把他接回韓國,將來他完全聽從您是一定的,他一定會把楚韓邊境封給您的。」韓咎聽從了他的計謀。

楚軍包皮皮圍雍氏,韓國向秦國求救。秦國沒有發兵,派公孫昧來到韓國。公仲對公孫昧說:「您認為秦國將會援救韓國嗎?」公孫昧回答說:「秦王是這樣說的:『我們要取道南鄭、藍田,出兵到楚國等待您的軍隊。』恐怕是不能會合了。」公仲說:「您以為真會是這樣嗎?」公孫昧回答說:「秦王一定倣傚張儀原來的計謀。當初楚威王進攻魏國的時候,張儀對秦王說:『秦國和楚國進攻魏國,魏國失敗就會倒向楚國,韓國本來就是它的盟國,這樣,秦國就孤立了。我們不如出兵來迷惑他們,讓魏國和楚國大戰,秦軍就可以佔領西河以外的土地後再回來。』現在看秦王的樣子表面上是同韓國結盟,其實是暗中同楚國交好。您等待秦軍的到來,必定會輕率地同楚軍打仗。楚國暗中已經得知秦軍不會為韓國效力,一定很容易同您相對抗。您這一仗如果勝了楚國,秦國就會和您共同凌駕楚國之上,然後到三川一帶揚威而回。您這一仗如果不能戰勝楚國,楚國阻塞三川據守,您就不能得救了。我私下裡為您擔憂。秦人司馬庚三度往返於郢(yǐng,影)都,秦相甘茂和楚相昭魚在商於(wū,巫)相會,表面上揚言說要收回攻韓楚軍的印信,其實雙方好像是有什麼密約。」公仲驚恐地說:「那麼該怎麼辦呢?」公孫昧說:「您一定要先從韓國自身考慮,然後考慮秦國是否來救援,先想好自救的方法,然後再考慮怎樣應付張儀那種計謀。您不如盡快讓韓國同齊楚兩國聯合,齊楚必定會把國事托付給您。您所厭惡的只是張儀那種欺詐的計謀,其實還是不能無視秦國呀!」於是楚國解除了對雍氏的圍困。

蘇代又對秦太后的弟弟羋(mǐ,米)戎說:「公叔伯嬰唯恐秦國把蟣虱送回韓國,您為什麼不為韓國到楚國去請求放回質子蟣虱呢?楚國如果不答應把質子放回韓國,那麼公叔伯嬰就知道秦楚兩國並不重視蟣虱的事,一定會使韓國與秦楚聯合。秦楚就能依靠韓國使魏國受窘,魏國不敢同齊國聯合,這樣,齊國就孤立了。然後您再替秦國請求楚國把質子蟣虱送到秦國,楚國不答應,就會同韓國結怨。韓國就要依靠齊國和魏國的力量去圍困楚國,楚國必家會尊重您。您依靠秦國和楚國的尊重向韓國施以恩德,公叔伯嬰一定會拿整個國家來侍奉您。」於是蟣虱終於未能回到韓國。韓國立公子咎為太子。齊王、魏王到韓國來。

襄王十四年,韓國與齊、魏兩國一起進攻秦國,到了函谷關就在那裡駐軍。十六年,秦國把河外之地和武遂還給韓國。襄王去世,太子咎即位,這就是釐(xī,西)王。

釐王三年(前293),派公孫喜率領周和魏的軍隊攻秦。秦國大敗韓軍二十四萬,在伊闕俘虜了公孫喜。五年,秦軍攻下韓國的宛城。六年,韓國把武遂地帶的二百里土地給了秦國。十年,秦軍在夏山打敗韓軍。十二年,韓釐王與秦昭王在西周國相會,並幫助秦國進攻齊國。齊國戰敗,齊湣(mǐ,敏)王外出逃亡。十四年,韓王與秦王在兩周國之間相會。二十一年,派暴?(yuān,冤)救援魏國,被秦軍打敗,暴?逃到開封。

釐王二十三年,趙、魏兩國進攻韓國的華陽。韓國向秦國告急,秦國不來援救。韓國相國對陳筮(shi,士)說:「事態急迫,您雖有病,還是希望您連夜到秦國去。」陳筮到秦先會見穰侯魏冉。穰侯說:「事情緊迫了吧?所以才派你來。」陳筮說:「還不很急呀。」穰侯發怒道:「如果這樣,你的君主還能派你做使臣嗎?你們的使臣來來往往,都是來向我們告急的,你來了卻說不急,為什麼?」陳筮說:「韓國如果真的危急,就要改變政策去追隨其他國家,因為還沒到危急的時候,所以我又來了。」穰侯說:「你不必去見秦王了,現在我立即發兵救援韓國。」過了八天,秦軍趕到,在華陽山下打敗趙軍和魏軍。這一年,釐王去世,他的兒子桓惠王即位。

桓惠王元年(前272),韓軍進攻燕國。九年,秦軍攻佔了韓國的陘城,並在汾水旁築城。十年,秦軍在太行山進擊韓軍,韓國的上黨郡守獻出上黨郡投降趙國。十四年,秦國守取趙國的上黨。在長平殺死了馬服君之子趙括率領的軍卒四十萬人。十七年,秦軍攻佔韓國的陽城、負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去世。二十四年,秦軍攻佔韓國的城皋、滎陽。二十六年,秦軍全部攻佔了韓國的上黨地區。二十九年,秦軍攻下韓國的十三座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去世,他的兒子韓王安即位。

韓王安五年(前234),秦國進攻韓國,韓國形勢危急,派韓非出使秦國,秦國把韓非留下,後來就把他殺了。

九年,秦軍俘虜了韓王安,韓國領土全部歸屬秦國,設置為穎川郡。韓國終於滅亡。

太史公說:韓厥感動了晉景公,讓趙氏孤兒趙武繼承了趙氏的爵位,因而成全了程嬰和公孫杵臼的大義,這是天下少有的陰德。韓氏在晉國,並沒看到有什麼大功,然而,終於能和趙氏、魏氏一樣,做諸侯十幾代之久,這是很應該的呀!

【原文】【註解】

韓之先與周同姓1,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2,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韓厥,晉景公之三年,晉司寇屠岸賈將作亂,誅靈公之賊趙盾3。趙盾已死矣,欲誅其子趙朔。韓厥止賈,賈不聽。厥告趙朔令亡4。朔曰:「子必能不絕趙祀5,死不恨矣。」韓厥許之。及賈誅趙氏,厥稱疾不出。程嬰、公孫杵臼之藏趙孤趙武也,厥知之6。

1韓之先:據《索隱》,周武王分封其子之一為韓侯,後來國被滅,下面說的韓武子就是他的後代。2苗裔:後代子孫。3靈公子賊趙盾:晉靈公暴虐,被趙穿殺死。因趙盾身為正卿,沒有聲討弒君之賊,所以史官記載說:「趙盾弒其君」。事祥見卷四十三《趙世家》。4亡:逃走。5絕趙祀:斷絕趙氏祖先的祭祀,也就是斷絕後代。6關於屠岸賈誅滅趙氏以及公孫杵臼和程嬰救出並藏匿趙氏孤兒事,詳見卷四十三《趙世家》。

景公十一年,厥與郤克將兵八百乘伐齊1,敗齊頃公於鞍2,獲逢丑父。於是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

晉景公十七年,病,卜大業之不遂者為祟3。韓厥稱趙成季之功4,今後無祀,以感景公。景公問曰:「尚有世乎5?」厥於是言趙武,而復與故趙氏田邑6,續趙氏祀。

晉悼公(十)[七]年,韓獻子老7。獻子卒,子宣子代。宣子徙居州8。

1乘: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春秋時,一乘戰車的兵力是,車上甲士三人,車下步卒七十二人。2敗齊頃公於鞍:這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戰役之一,《左傳·成公二年》對此有生動詳細的記述。「鞍」,《左傳》作「鞍」。3大業:趙人和秦人的遠祖。4趙成季:即趙衰(cuī,崔),晉文公的大臣。「成季」是其謚號。5世:後代。6田邑:封地。7老:告老,退休。8徙居:這裡指其官邸駐地遷徒。州:地名,即州邑。

晉平公十四年,吳季札使晉,曰:「晉國之政卒歸於韓、魏、趙矣。」晉頃公十二年,韓宣子與趙、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縣1。晉定公十五年,宣子與趙簡子侵伐范、中行氏2。宣子卒,子貞子代立。貞子徙居平陽。

貞子卒,子簡子代。簡子卒,子莊子代。莊子卒,子康子代。康子與趙襄子、魏桓子共敗知伯3,分其他,地益大,大於諸侯。

康子卒,子武子代。武子二年,伐鄭,殺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

景侯虔元年,伐鄭,取雍丘。二年,鄭敗我負黍。

1祁氏、羊舌氏:都是晉君的宗族。2范、中行氏:晉國六卿中的兩家。3知伯:晉國六卿之一。

六年,與趙、魏俱得列為諸侯1。

九年,鄭圍我陽翟。景侯卒,子列侯取立。

列侯三年,聶政殺韓相俠累2。九年,秦伐我宜陽,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是歲魏文侯卒。

文侯二年,伐鄭,取陽城。伐宋,到彭城,執宋君。七年,伐齊,至桑丘。鄭反晉。九年,伐齊,至靈丘。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滅鄭,因徙都鄭。

1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韓、趙、魏為諸侯,史學家多以此為戰國時代之始。2聶政殺俠累:其事詳見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六年,韓嚴弒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

懿侯二年,魏敗我馬陵。五年,與魏惠王會宅陽。九年,魏敗我澮。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昭侯元年,秦敗我西山。二年,宋取我黃池。魏取朱。六年,伐東周1,取陵觀、邢丘。

八年,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2,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十年,韓姬弒君悼公3。十一年,昭侯如秦4。二十二年,申不害死。二十四年,秦來拔我宜陽。

1東周:此指戰國時的一個小諸侯國,其地在今河南鞏縣,因位於周王都洛陽以東,故名。2修術行道:申不害是法家政治家,這裡的「術」是指他倡導的君主駕馭群臣的手段和方法,「道」即法家的治國之道。3悼公:韓國世系中沒有悼公,這裡不知所指。4如:到……去。

二十五年,旱,作高門。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門。何也?不時。吾所謂時者,非時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時。昭侯嘗利矣,不作高門。往年秦拔宜陽,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時恤民之急1,而顧益奢2,此謂『時絀舉贏』3。」二十六年,高門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門。子宣惠王立。

1恤:憐憫,救濟。2顧:反而,卻。3時絀舉贏:衰敝不足的時候做奢侈的事情。絀,不足;贏,有餘。

宣惠王五年,張儀相秦。八年,魏敗我韓舉。十一年,君號為王。與趙會區鼠。十四年,秦伐敗我鄢。

十六年,秦敗我脩魚,虜得韓將、申差於濁澤。韓氏急,公仲謂韓王曰:「與國非可恃也1。今秦之欲伐楚矣,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賂以一名都,具甲2,與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3。」韓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4,將西購於秦5。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告之。陳軫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並兵而伐楚,此秦所禱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為之警四境之內6,起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7,多其車,重其幣8,使信王之救已也。縱韓不能聽我,韓必滿王也,必不為雁行以來9,是秦韓不和也,兵雖至,楚不大病也。為能聽我絕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韓。韓之南交楚,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因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內,興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不穀國雖小十,已悉發之矣。願大國遂肆志於秦(11),不穀將以楚殉韓。」韓王聞之大說(12),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實伐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虛名,而輕絕強秦之敵,王必為天下大笑。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也。已有伐形(13),因發兵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已使人報於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輕欺強秦而信楚之謀臣,恐王必悔之。」韓王不聽,遂絕於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韓(14)。大戰,楚救不至韓。十九年,大破我岸門。太子倉質於秦以和。

二十一年,與秦共攻楚,敗楚將屈丐,斬首八萬於丹陽。是歲,宣惠王卒,太子倉立,是為襄王。

1與國:友好國家,盟國。2具甲:準備盔甲武器。3以一易二:一,指送給秦國一座名城;二,指秦國不再伐韓並且又與韓國聯合伐楚。4警:警戒,戒備。5購:通「媾」,講和。6四境之內:即國內。四境,四方邊境。7發:派出。信臣:使臣。8幣:禮物。9雁行:像大雁那樣排列成行。比喻軍隊列隊進行。十不穀: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穀,善。(11)肆志:隨心所欲。肆,放縱。(12)說:同「悅」。(13)已有伐形:指韓國已有了聯秦伐楚的跡象。(14)益甲:增加兵力。甲,這裡代指軍隊。

襄王四年,與秦武王會臨晉。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陽,五年,秦拔我宜陽,斬首六萬。秦武五卒。六年,秦復與我武遂。九年,秦復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嬰朝秦而歸。十一年,秦伐我,取穰。與秦伐楚,敗楚將唐昧。

十二年,太子嬰死。公子咎、公子蟣虱爭為太子。時蟣虱質於楚。蘇代謂韓咎曰:「蟣虱亡在楚,楚王欲內之甚1。今楚兵十餘萬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築萬室之都雍氏之旁,韓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將矣2。公因以韓楚之兵奉蟣虱而內之,其聽公必矣,必以楚韓封公也。」韓咎從其計。

1內(na,納):同「納」。這裡是使進入的意思。2將:領兵。

楚國雍氏,韓求救於秦。秦未為發,使公孫昧入韓。公仲曰:「子以秦為且救韓乎?」對曰:「秦王之言曰『請道南鄭、藍田1,出兵於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為果乎?」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智2。楚威王攻梁也,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魏,魏折而入於楚3,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4,魏楚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今其狀陽言與韓5,其實陰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輕與楚戰。楚陰得秦之不用也6,必易與公相支也7。公戰而勝楚,遂與公乘楚8,施三川而歸9。公戰不勝楚,楚塞三川守之十,公不能救也。竊為公患之。司馬康三反於郢,甘茂與昭魚遇於商於,其言收璽(11),實類有約也。」公仲恐,曰:」然則奈何?」曰:「公必先韓而後秦,先身而後張儀(12)。公不如亟以國合於齊楚,齊楚必委國於公。公之所惡者張儀也,其實猶不無秦也(13)。」於是楚解雍氏圍。

1道:經過,取道。2祖:效。故智:過去用過的計謀。3折:挫折,失敗。4到:欺騙,迷惑。5陽言:表面上假說。6不用:不為所用,即不為其效力。7相支:相持,相對抗。8乘:凌駕。9施:顯示。這裡指顯示威風。十塞:阻塞。(11)璽:印信,秦以前尊卑通用。這裡指將軍帶兵的印信。(12)張儀:這裡指的是張儀之「故智」,不是指張儀人。下文「公之所惡者張儀也」,同。(13)無秦:無視秦國。

蘇代又謂秦太后弟羋戎曰:「公叔伯嬰恐秦楚之內蟣虱也,公何不為韓求質子於楚1?楚王聽人質子於韓2,則公叔伯嬰知秦楚之不以蟣虱為事,必以韓合於秦楚。秦楚挾韓以窘魏,魏氏不敢合於齊,是齊孤也。公又為秦求質子於楚,楚不聽,怨結於韓。韓挾齊魏以圍楚,楚必重公。公挾秦楚之重以積德於韓,公叔伯嬰必以國持公。」於是蟣虱竟不得歸韓。韓立咎為太子。齊、魏王來。

十四年,與齊、魏王共擊秦,至函谷而軍焉3。十六年,秦與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為釐王。

1羋(mǐ,米)戎原是楚國貴族,所以蘇代建議他「為韓求質子於楚」。2這一句《正義》認為應是「楚王不聽人質子於韓」,原文脫「不」字。據上下文意,《正義》的意見是有道理的。3軍:駐軍,駐紮。

釐王三年,使公孫喜率周、魏攻秦1。秦敗我二十四萬,虜喜伊闕。五年,秦拔我宛。六年,與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敗我師於夏山。十二年,與秦昭王會西周而佐秦攻齊2,齊敗,湣王出亡。十四年,與秦會兩周間3。二十一年,使暴?救魏,為秦所敗,?走開封。

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韓告急於秦,秦不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夫冠蓋相望4,告敝邑甚急,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5,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公無見王,請今發兵救韓。」八日而至,敗趙、魏於華陽之下。是歲,釐王卒,子桓惠王立。

1周:卷五《秦本紀》和卷十五《六國年表》作「韓」。2西周:戰國時的一個小諸侯國,在洛陽的西邊。3兩周:指小諸侯國西周和東周。4冠蓋相望:指使者或官吏在路上往來不斷。冠,這裡專指官吏的禮帽;蓋,古代車上傘狀的車篷。5佗:通「他」。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陘,城汾旁1。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2。十四年,秦拔趙上黨,殺馬服子卒四十餘萬於長平3。十七年,秦拔我陽城,負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滎陽。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黨。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1城:築城。2韓國上黨郡守降趙事,詳見卷四十三《趙世家》。3秦殺趙卒四十萬事,詳見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馬服子,即趙括。

王安五年,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因殺之1。

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穎川郡。韓遂亡。

1韓非使秦及被殺事,詳見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

太使公曰:韓厥之感晉景公,紹趙孤之子武1,以成程嬰、公孫杵臼之義,此天下之陰德也2。韓氏之功,於晉未睹其大者也。然也趙、魏終為緒侯十餘世,宜乎哉!

1紹:承繼,接續。2陰德:暗中施德於人。

《史記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