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原文
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朝來白鳥背人飛。
對鄭子真岩石臥,趁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誦北山移。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譯文
譯文
聽到春山杜鵑一聲聲啼叫,既是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歸來。早上飛來的白鳥似乎是在責怪我違背誓言與其分離。
我當初想效仿鄭子真,陶淵明終老田園,對著岩石坐臥,學陶元亮賞菊。現在我出仕做官,恐怕要被人用《北山移文》來恥笑了。
註釋
1杜宇:又名杜鵑、子規,鳥名。鳴聲淒歷,能使旅客起思鄉之念。
2白鳥:水鳥。上句的杜宇的送行詩與這句的白鳥背人飛,都是不忍相別的意思。「白鳥背人飛」尚含有返回的象徵。
3鄭子真:漢時谷口人。《楊子·法言·問神篇》:「谷口鄭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於京師。」這裡是作者回憶自己十年的田園生活。
4陶元亮:陶淵明名元亮。
5《北山移》:即《北山移文》。作者孔稚珪字德璋,南齊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南周顒隱於鍾山,後為海鹽令,欲再過鍾山,孔作此文,借山靈口氣,阻止周不許再來。作者應詔出山,高興的表示:決心獻身於國,不回上饒了。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賞析
這首詞作於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的春天。辛棄疾從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至光宗紹熙二年(1191)冬,被罷黜閒居上饒帶湖整整十個春秋。紹熙二年又被南宋當局任命福建提點刑獄,時年五十三歲。這首詞是在赴閩時寫的。
上片寫景,借鳥語傳情。辛棄疾對他的重新出任,並沒有一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時的那種「春風得意馬啼疾」的快感。相反,他寫了這樣一個開頭:「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當他在春山間行走時側耳傾聽,杜鵑鳥一聲聲長啼,很有抒情意味,彷彿是為他而寫下的抒情詩一樣。然而杜鵑的啼鳴,古人都以其聲如「不如歸去」,能動旅客懷歸之思。那麼作者只見它送行的慇勤,不覺它勸歸的意思,顯然是在裝糊塗。這裡說「送行」,是囑他別忘歸來之意,表達了作者未出行即思歸鄉的心境。末句突然一個反頓:「朝來白鳥背人飛。」借白鳥見他出山,就因怨憤背飛而去來顯化自己的矛盾心情。這裡彷彿是目遇心感,隨緣而得,但其實是經過構思,富有深意的。因為第一,作者用了自己的舊典:當年他初隱帶湖,就在詞裡表示過與盟鳥結盟,永不背叛,(《水調歌頭·盟鷗》)而今居然食言了。第二,作者還借用《列子》典故,表明當人有了機心之後,白鷗自會識破而遠飛避害。而今白鷗見他就背飛而去,顯然是不滿於他那欲有作為的機心。所以白鳥這個意象,雖然取象於當前,但一能顯示他的自笑機心,二能顯示他的自笑背盟,措意曲折而深隱。
下片寫情,借典故寄意。前兩句,借漢代隱士鄭子真屢受詔書而不肯出,東晉大隱士陶淵明一掛冠即至死不仕的典故,表明當年自己也曾像鄭子真,陶淵明一樣,隱於岩石下,手把菊花飲。末句突然一個反轉,以前人諷刺同隱者違約出仕而作的《北山移文》,來自嘲自己的愧對山中故人,不能像鄭子真,陶淵明一樣堅定其志,卻是半道背盟了。這次出山,與其說是為國家建功立業,不如說是對這些年來久已習慣了的「隱逸生涯」的背叛。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待山中故友起而諷刺自己,就已經感到這種大談歸隱之趣後再出仕的行為可吃可羞,說「而今堪誦」,這表明,作者此時確實面臨著心理上的壓力。這壓力,是作者用世與避世的矛盾心情的充分反映。
這首詞在表現手法上,借物借事傳情達意,把準確和曲折的效果相結合。在結構上,上下兩片都採用前二後一的逆轉句式,使重心落在每片的末句。而兩片之間,結構對稱,表意均衡,顯得整飭、有力。